•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wǎng) 論文中心 正文

        婦產科感染與護理論文(10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婦產科感染與護理論文(10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婦產科感染與護理論文(10篇)

        第一篇:無縫隙護理管理在婦產科醫(yī)院感染防控的應用效果

        【摘要】目的對無縫隙護理管理在婦產科醫(yī)院感染防控中的應用效果進行分析。方法將我院婦產科患者114例分為2組,實施無縫護理干預的58例設為無縫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干預的56例設為對照組。對2組患者的護理情況進行分析。結果護理前2組患者的綜合護理評分、SDS、SAS均無明顯差異,(P>0.05)。無縫組患者發(fā)生醫(yī)院感染的比例、感染情況、護理滿意情況、護理后綜合護理評分、SDS、SAS、護理糾紛情況等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結論對婦產科患者給予無縫護理干預管理措施能夠明顯增加產婦生活質量,改善患者護理滿意度,增加護患配合,降低醫(yī)院感染發(fā)生比例,從而提高醫(yī)院整體的護理水平。

        【關鍵詞】婦產科;醫(yī)院感染;無縫隙護理;常規(guī)護理

        隨著近些年來人們生活水平和臨床治療水平的提高,對于護理質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婦產科是目前比較關注和重視的科室之一,因對產婦的護理干預不但能夠更好地提高整體護理干預水平,還可以改善產婦和新生兒的生活質量[1]。我院對產科進行護理改革,對部分患者實施了無縫護理管理,同時部分患者給予常規(guī)護理干預。現(xiàn)分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取2016年1月—5月我院婦產科患者56例(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干預,其中初產婦26例,經(jīng)產婦30例,年齡22歲~38歲,平均年齡(26.50±1.00)歲,經(jīng)陰道分娩產婦32例,剖宮產手術患者24例。對2016年5月—9月婦產科收治產婦58例(無縫組),實施無縫隙護理干預,其中初產婦27例,經(jīng)產婦31例,年齡23歲~37歲,平均年齡(26.00±1.50)歲,經(jīng)陰道分娩產婦33例,剖宮產手術患者25例。2組基本資料無顯著性差異(P>0.05)。患者均排除精神系統(tǒng)疾病、院外感染患者、心腦血管疾病,同時產婦均為足月產婦。

        1.2護理方法

        1.2.1常規(guī)護理干預對2016年1月—5月我院婦產科治療產婦實施常規(guī)護理,行常規(guī)的病房環(huán)境管理,定期進行室內物品及空氣消毒;同時對存在侵入性操作患者給予相應的護理干預,尤其是留置導尿管的產婦,注意導尿管的管理。對臥床患者給予吸痰及床上大小便管理,及時更換患者治療服及床單、被罩等物品,注意消毒處理[1]。1.2.2無縫隙護理管理對2016年5月—9月婦產科收治產婦58例實施無縫隙護理,首先對我院婦產科護理干預措施進行詳細的分析,制定無縫護理干預措施計劃。①對產婦及家屬進行調查,了解患者對護理干預不滿意之處,詳細記錄和整理,對即將實施的護理干預措施進行詳細的講解,幫助患者了解自身護理措施。②避免將不同的分娩方式患者安置在同一病房內,盡量單獨安置病房,使患者間減少相互干擾[2]。③對婦產科醫(yī)生和護理人員進行分組,輪值負責,一組醫(yī)護人員負責2~4個治療病房,對患者實施紙質交班記錄,對患者的異常情況進行詳細的記錄,并且對重點患者實施重點交班和管理。④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定期報告,幫助醫(yī)生更加了解患者情況,對異常情況進行及時的判斷[3]。⑤增加透明護理干預措施。可邀請患者家屬參與到護理干預中,例如對患者乳房按摩、導尿管更換、手術切口換藥等措施,征得患者和家屬同意后,家屬一同參加護理措施的實施。⑥定期派婦產科護理人員去上級醫(yī)院進行培訓和進修學習,提高護理人員整體護理水平和素質[4]。

        1.3護理綜合能力的評估標準

        自行設計評分表,對每個患者護理前后情況進行調查,主要內容包括護理人員的團隊凝聚力、積極性、溝通能力、自信心、責任心、理解能力、參與意識等8個項目,每個項目分值為2~10分[5]。分數(shù)越高越好。

        1.4統(tǒng)計學方法

        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2組患者心理狀態(tài)及綜合護理評分對比

        2組護理前抑郁自評量表(SDS)、焦慮自評量表(SAS)、綜合護理評分對比并無顯著差異(P>0.05);經(jīng)相應護理后2組SDS、SAS、綜合護理評分均較之前有所改善,無縫組改善效果更優(yōu),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2組患者醫(yī)院感染率和滿意率對比

        研究組醫(yī)院感染發(fā)生率(8.62%)、護理滿意率(82.76%)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醫(yī)院感染發(fā)生率23.21%、護理滿意率41.07%),差異顯著(P<0.05)。

        3討論

        無縫隙護理干預措施是近些年來新興的護理干預管理方法,尤其在婦產科應用較為廣泛,目的是對患者的異常情況更加及時準確地發(fā)現(xiàn)和實施針對性的治療和護理干預措施[6]。不但從生理上滿足產婦的護理需求,減少醫(yī)院感染源和感染比例;同時對患者的心理上起到更好的安慰和溝通,增加護患之間的溝通、理解和配合,提高護理措施實施的準確性[7]。我院為更好地滿足婦產科患者對于護理的新要求和提高整體護理水平,對婦產科患者給予無縫護理干預管理,明顯增加產婦生活質量,改善其對護理滿意度,增加護患配合,降低醫(yī)院感染發(fā)生比例,從而提高醫(yī)院整體的護理水平,提高護理人員的綜合素質和工作責任心,改善護患關系,減少護患糾紛的發(fā)生,能夠更好地創(chuàng)建和諧護患關系[8]。

        參考文獻

        [1]閆利瓊.無縫隙護理管理在婦產科的應用效果觀察[J].河南醫(yī)學研究,2014,23(1):127-128.

        [2]廖瑞熹.無縫隙護理管理制度在婦產科中的實施效果分析[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4,18(2):126-128.

        [3]楊娟.無縫隙護理管理在減少婦產科院內感染中應用效果分析[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4,18(12):160-161、164.

        [4]劉艷紅.無縫隙護理管理預防婦產科院內感染的效果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6,9(19):171-172.

        [5]鐘東影,馮石蓮,利傳倩,等.無縫隙護理管理在婦產科中的應用及效果分析[J].吉林醫(yī)學,2015,36(7):1454-1455.

        [6]劉鳳云.無縫隙護理管理在減少婦產科院內感染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5,28(6):224-225.

        [7]吳書芳.無縫隙護理模式在婦產科中的應用研究[J].按摩與康復醫(yī)學(下旬刊),2012,3(11):52-53.

        [8]陳佳.開展無縫隙護理對提高護理工作滿意度的影響[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2,9(4):134-136.

        作者:董潔 單位:菏澤市定陶區(qū)婦幼保健院

        第二篇:婦產科術后醫(yī)院感染的臨床分析和護理干預

        【摘要】目的分析婦產科術后醫(yī)院感染的特點及護理干預對策。方法回顧性分析60例婦產科術后醫(yī)院感染患者的臨床資料,總結患者的感染類型、感染部位、感染原因。結果感染部位以呼吸系統(tǒng)、泌尿系統(tǒng)為主,比例分別為35%和28.3%;年齡>60歲和住院時間超過10d的患者醫(yī)院感染發(fā)生率較高,分別占56.7%,75%;婦產科術后患者醫(yī)院感染的主要原因為患者自身因素、抗生素使用、環(huán)境因素和醫(yī)源性因素。結論婦產科術后患者易發(fā)生呼吸系統(tǒng)、泌尿系統(tǒng)感染,高齡和長期住院患者更容易出現(xiàn)醫(yī)院感染。術后應重點做好常見感染預防工作,并根據(jù)易感因素做好針對性護理工作,降低婦產科術后患者發(fā)生醫(yī)院感染的概率。

        【關鍵詞】婦產科手術;醫(yī)院感染;特點;護理干預

        婦產科的侵入性操作較多,并且使用抗生素情況較為普遍,婦產科術后患者出現(xiàn)醫(yī)院感染的概率較高。婦產科術后患者醫(yī)院感染不僅影響患者的康復,延長患者治療時間,增加患者的經(jīng)濟負擔,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同時,醫(yī)院感染對醫(yī)院的聲譽帶來不利影響,容易引起護患糾紛,降低醫(yī)院的社會形象。因此,加強婦產科術后患者護理,預防醫(yī)院感染受到廣泛關注,同時也成為衡量護理工作質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標[2]。本文對60例婦產科術后醫(yī)院感染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總結醫(yī)院感染的臨床特點,為加強婦產科術后患者護理干預提供指導,現(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收集2013年4月—2015年4月在我院婦產科行手術治療且術后發(fā)生醫(yī)院感染患者60例,納入標準:患者入院前未出現(xiàn)感染,免疫系統(tǒng)功能正常;血尿常規(guī)、肝腎功能檢查正常,臨床資料齊全患者。其中婦科32例,產科28例,年齡22歲~71歲,平均年齡(39.7±11.7)歲。

        1.2方法

        收集患者的病歷資料,記錄患者的年齡、住院時間、感染部位.

        2結果

        2.1感染特點

        感染部位以呼吸系統(tǒng)、泌尿系統(tǒng)為主,比例分別為35%和28.3%;年齡>60歲和住院時間超過10d的患者醫(yī)院感染發(fā)生率較高,分別占56.7%,75%。

        2.2醫(yī)院感染因素分析

        婦產科術后患者醫(yī)院感染的主要原因為患者自身因素、抗生素使用、環(huán)境因素和醫(yī)源性因素,

        3討論

        3.1醫(yī)院感染易感因素

        一是患者自身因素,包括患者的年齡、住院時間、營養(yǎng)狀況等,患者年齡大、住院時間長以及營養(yǎng)狀況不佳是導致術后醫(yī)院感染的主要原因。二是醫(yī)源性因素,患者住院時間越長,發(fā)生醫(yī)源性交叉感染的概率越大[3]。同時手術切口感染多與手術有關,感染源與手術參與人員有關,例如手術人員的皮膚、呼吸道攜帶病菌;同時手術器械被污染也是造成感染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導尿管留置時間長,消毒不及時容易引起外源性感染。三是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婦產科使用抗生素較為頻繁,且抗菌藥物多為廣譜抗生素,藥源豐富且使用方便。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容易導致抗菌治療效果不佳,造成患者術后出現(xiàn)感染。

        3.2護理干預對策

        3.2.1加強常見感染預防護理一是呼吸系統(tǒng)感染護理。主要由醫(yī)源性因素引起,如氣管插管損傷呼吸道黏膜,部分患者因環(huán)境因素引起[4]。因此,需要加強病房環(huán)境管理,控制探視人員數(shù)量,定期更換患者的生活物品等。二是泌尿系統(tǒng)感染護理。泌尿系統(tǒng)多由留置尿管引起,因而需要加強患者術后健康教育,指導患者做好個人衛(wèi)生工作,保持外陰清潔。同時針對存在細菌性陰道炎或胎膜早破患者,需合理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三是術后切口護理。術后切口多由手術器械消毒不徹底、醫(yī)院環(huán)境污染、術后切口暴露引起,因而需要做好醫(yī)療器械和病房消毒工作,術中消除死腔,嚴格按照解剖關系縫合切口等。3.2.2做好特殊群體的護理工作一是做好高齡患者的護理干預工作。本研究結果顯示高齡患者發(fā)生醫(yī)院感染的概率最高,對于高齡患者,應做好飲食護理,保證營養(yǎng)需求,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力,從根本上預防醫(yī)院感染[5]。二是長期住院患者的護理工作。針對此類患者,應重點加強觀察和監(jiān)測,及時發(fā)現(xiàn)患者的異常情況,并做好病房環(huán)境護理,為患者營造良好的住院環(huán)境,切斷感染源,降低感染概率。3.2.3加強醫(yī)院感染控制工作一是建立消毒隔離制度。加強隔離預防的基本原則和崗位職責,做好手術室、產房、病房、重癥監(jiān)護室和消毒供應室感染管理,嚴格按照無菌標準進行治療和護理操作,并且將無菌標準作為開展各項工作的前提,才能有效預防和控制醫(yī)院感染。二是加強醫(yī)院衛(wèi)生環(huán)境管理。制定消毒隔離制度,隔離對產婦術感染危險源,保持病房環(huán)境清潔、光線充足。定期清潔和消毒病房,做好終末消毒工作。建立人員探視制度,控制探視人員數(shù)量,要求探視者服裝干凈整潔,特殊期間禁止人員探視[6]。三是建立洗手制度。洗手是預防醫(yī)院感染的最簡單且最有效的方法,認真洗手可使醫(yī)院感染率下降30%。對于護理人員和醫(yī)生,接觸患者前需要使用肥皂或清潔劑按照六步洗手法洗手,先清洗雙手和前臂,再使用碘伏清洗,最后使用消毒劑清洗。四是合理使用抗菌藥物。使用抗生素前需要明確患者的適應證,根據(jù)致病菌種和藥敏試驗結果使用抗生素。若經(jīng)驗用藥72h后療效顯著,應堅持原方案治療,直至患者治愈,持續(xù)用藥2周后再根據(jù)藥敏試驗結果調整用藥[7]。若經(jīng)驗用藥72h后無效,應根據(jù)藥敏試驗結果及時調整用藥方案,以便取得預期療效。綜上所述,婦產科術后患者易發(fā)生呼吸系統(tǒng)、泌尿系統(tǒng)感染,高齡和長期住院患者更容易出現(xiàn)醫(yī)院感染。術后應重點做好常見感染預防工作,并根據(jù)易感因素做好針對性護理工作,降低婦產科術后患者發(fā)生醫(yī)院感染的概率。

        參考文獻

        [1]黃竹影.婦產科術后醫(yī)院感染96例患者臨床分析與護理干預[J].中國冶金工業(yè)醫(yī)學雜志,2015,32(6):732-733.

        [2]鐘水蓮.手術室護理管理與婦產科手術患者術后感染相關性分析[J].長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11(33):161-162、181.

        [3]王鳳英,吳香竹,張菁云.婦產科患者術后感染的臨床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5,25(6):1396-1397、1400.

        [4]朱曉玲,張婭婭,李利菊.婦產科院內感染因素與護理干預措施研究[J].中國消毒學雜志,2013,30(9):876-877.

        [5]王淑芳,陳靜,麥子青,等.護理干預在婦產科圍手術期預防感染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4,24(13):3318-3319、3322.

        [6]馬煥娟.護理干預降低婦產科圍手術期感染率的作用研究[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4,12(19):91-92.

        [7]牟宗梅,王凌燕,陳秀娟,等.婦產科患者手術后醫(yī)院感染因素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4,24(11):2797-2799.

        作者:高月林 單位:臨縣中醫(yī)院

        第三篇:婦產科圍手術期感染的預防及護理

        摘要:目的:研討婦產科患者圍手術期感染的預防及護理方法。方法:隨機選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我院婦產科手術治療的214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的方式,對照組圍手術期實施常規(guī)護理,實驗組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加強感染的預防與護理,對兩組護理效果進行比較。結果:實驗組患者感染發(fā)生率、護理滿意度以及住院時間等指標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加強婦產科圍手術期感染的預防及護理工作,可降低感染發(fā)生率,提高護理服務質量,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關鍵詞:婦產科;圍手術期;感染;預防與護理

        婦產科手術主要是針對保守治療無明顯效果的疾病,由于多種因素可能會導致患者在圍手術期產生感染,一旦患者產生感染會對術后康復產生不良影響,例如延長切口愈合時間、加重病情,甚至會威脅到患者的生命[1]。因此做好圍手術期感染預防及護理工作是當前醫(yī)院婦產科醫(yī)務人員需要研究的重點內容之一。本研究以我院于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96例患者為例,分析圍手術期感染護理的具體方法,并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選擇于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我院婦產科收治的214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且將214例患者隨機進行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組96例患者。其中對照組平均年齡為(36±6.72)歲,疾病包括:剖腹產手術、子癌肌瘤剔除術、子宮切除術、陰式子宮切除術以及卵巢癌手術等。實驗組患者平均年齡為(36±5.5)歲,疾病主要包括:子癌肌瘤剔除術、剖腹產手術、子宮切除術以及陰式子宮切除術等。兩種患者在一般資料比較中,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基于研究需要,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護理方式,實驗組采取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針對圍手術期感染的預防性護理方式。1.2.1常規(guī)護理:在患者手術前進行病情觀察與監(jiān)測,開展用藥指導,并且在術后對患者進行常規(guī)的護理。1.2.2實驗組預防性護理:首先在患者術前對患者進行宣教工作,讓患者了解疾病的情況以及手術方法等,開展心理教育,消除患者的緊張情緒。同時在手術前1到2天對患者開展預防性應用抗生素,具體的使用藥劑需要根據(jù)患者的病情需要進行確定;其次在手術實施過程中要做好消毒預防護理工作。例如在手術期間做好消毒作業(yè),采取人工合成可吸收縫合線縫合,降低外源性感染、尤其預防較差感染,嚴密監(jiān)測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最后做好術后的護理預防工作。保證患者病房的衛(wèi)生、加強對患者體溫、脈搏等生命體征變化的檢測,指導患者開展術后康復運動。重點加強對患者并發(fā)癥的護理,及時幫助患者清除痰液。

        1.3統(tǒng)計學方法。

        運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將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與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n)、百分數(shù)(%)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感染率以及住院時間情況比較

        通過分析實驗組患者的感染率為17.76,平均住院天數(shù)為5天,而對照組患者的感染率為4.019%,住院天數(shù)為8天,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因此通過對圍手術期患者的預防性護理可以大大降低患者的感染率,降低患者的住院時間,從而減少了患者的住院費用。

        2.2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兩種患者的滿意度分為為:實驗組滿意度為93.45%,對照組為65.42%,實驗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結論

        張雪群[1]報道中表明,在婦產科圍手術期使用抗生素非常重要,這主要是因為女性生殖系統(tǒng)存在大量的細菌,由于在手術前期需要減少飲食以及加上手術導致的組織創(chuàng)傷等導致患者抵抗力下降,因此容易導致患者出現(xiàn)感染。針對此種現(xiàn)象在患者手術前期開展預防性護理治療非常的重要。當然基于現(xiàn)實因素考慮單獨以抗生素作為預防性治療的效果并不明顯,而是應該從多方面入手采取預防性的護理治療。通過對我院婦產科圍手術期護理調查發(fā)現(xiàn),實驗組患者感染率以及住院時間都明顯優(yōu)于照組組,因此采取預防性護理措施具有良好的預防效果,符合劉丹[3]報道結果。因此我院以科學方法和嚴謹醫(yī)療護理步驟在各類感染因素源頭上進行阻斷,對病患在術前和術后進行針對性預防護理,于術中則嚴格依照有關規(guī)范和標準進行消毒和操作。合理化病患日常飲食和生活習慣,確保其營養(yǎng)均衡,促進免疫力的提升或恢復。選擇合適抗感染治療時機。為達到有效的預防圍手術期感染目的,應在切開皮膚、病原菌可能造成污染前或污染后短時間內開始使用抗感染藥,保證血液、組織藥物最低有效濃度,以起到殺滅細菌目的。此外,實施針對護理預防婦產科手術于圍手術期發(fā)生感染,應主要關注術中因素,例如,縫合技巧,醫(yī)療器械以及手術環(huán)境等是否嚴格消毒,以及相應無菌操作符合標準規(guī)范與否等[4]。總之,圍手術期應用抗感染藥物僅是預防術后感染的一種措施,應在綜合考慮、全面分析上述可能導致感染因素的基礎上,采取積極措施,才能進一步降低婦產科圍手術期患者術后感染率。做好婦產科圍手術期感染的預防與護理工作,對患者的康復及預防具有重要的意義,臨床需提高重視。

        參考文獻

        [1]彭樹花,駱琴.研究針對性護理干預對婦產科圍手術期感染的預防效果和作用[J].河北醫(yī)藥2014,12(36):1913-1914

        [2]張雪群.婦產科護理感染問題的分析與對策[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10(7):18-19.

        [3]劉丹.婦產科圍手術期感染的預防及護理方法[J].臨床醫(yī)藥文獻雜志2015,2(23):4833

        [4]吳香秋.預防及護理婦產科圍手術期感染患者的體會[J].中外健康文摘,2013,6(6):118-119.

        作者:杜利霞 單位:重慶市忠縣新立中心衛(wèi)生院

        第四篇:婦產科腹部手術切口感染因素及護理方法

        【摘要】目的通過對腹部手術切口感染因素的探究,得出相應的護理方法。方法選取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定期體檢患者500例,結合患者自身身體狀況、手術以及用藥具體情況,對切口感染的因素進行分析。結果患者的年齡≥60歲,ASA分級Ⅲ,血紅蛋白水平<110g/L、體重指數(shù)≥22、住院時間超過一周、有基礎疾病方面的感染也可能與切口感染有關,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手術時間長超過2h,手術過程有無注意無菌操作等,容易誘發(fā)感染;圍手術期應用抗菌藥對切口感染的并發(fā)有相關性。結論進行腹部手術的患者,切口感染的因素有很多,尤其注意圍手術期的護理,觀察相關的感染因素,給相應的護理措施,降低感染的發(fā)生率。

        【關鍵詞】腹部手術;切口感染;護理

        在腹部手術中,切口感染是一種常見的并發(fā)癥,由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給患者帶來了痛苦,延緩了出院時間,加重患者的負面情緒,也給患者帶來一定的經(jīng)濟負擔,感染嚴重甚至可能會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對術后切口的防治進行探究,對臨床有重要意義。通過對婦產科腹部手術患者的切口感染因素進行分析,給予相應的護理措施,以改善感染狀況,現(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定期體檢患者500例作為研究對象,結合患者自身身體狀況、手術以及用藥具體情況,對切口感染的因素進行分析。患者年齡25~70歲,平均年齡(42.5±3.2)歲。

        1.2診斷標準

        對于切口感染的病例根據(jù)《醫(yī)院感染診斷標準》的內容進行判斷。術后一個月內并發(fā)感染癥狀,與手術有關,經(jīng)觀察發(fā)現(xiàn),患者的傷口有膿樣分泌物或可以將軟組織培養(yǎng)以分離出病原菌,患者的切口部位有疼痛、發(fā)紅發(fā)熱等現(xiàn)象。

        1.3方法

        仔細整理閱讀患者是病例相關檢查結果等,進行回顧性分析調查,通過對患者的切口感染進行分析,對患者的自身情況、手術具體情況以及用藥情況三個方面進行研究。患者自身的情況有年齡、ASA分級、血紅蛋白水平、體重指數(shù)住院時間長短;手術情況有手術的類型、麻醉方式、接臺情況、組織縫合的的人員;用藥情況有是否應用了抗菌藥,圍手術,期是否進行了藥物治療,

        2結果

        2.1切口感染率

        經(jīng)調查發(fā)現(xiàn),進行了腹部手術的患者切口感染的有12例,感染率達到2.4%。

        2.2切口感染因素

        2.2.1自身情況患者的年齡≥60歲,ASA分級Ⅲ,血紅蛋白水平<110g/L、體重指數(shù)≥22、住院時間超過一周、有基礎疾病方面的感染也可能與切口感染有關,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2.2手術情況手術時間長超過2個小時,手術過程有無注意無菌操作等。2.2.3用藥情況圍手術期應用抗菌藥對切口感染的并發(fā)有相關性,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3.1與切口感染相關的因素

        3.1.1自身情況經(jīng)調查顯示患者的年齡、ASA分級、血紅蛋白水平、體重指數(shù)、住院時間長短等因素有關系,對于年齡≥60歲,ASA分級Ⅲ,血紅蛋白水平<110g/L、體重指數(shù)≥22、住院時間超過一周、有基礎疾病方面的感染,患者的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年齡大的患者應該提高機體免疫力,重視手術過程中的無菌操作,減少感染的發(fā)生。患者體重指數(shù)≥22的有0.6%感染率,由于患者體重超標,因此脂肪較多,會影響手術操作,導致手術時間延長,應控制肥胖患者的飲食,對于這類病人,準備好生理鹽水,用來沖洗已經(jīng)破壞了的游離脂肪粒。根據(jù)住院時間較長的超過一周的感染率1.75%,所以住院時間長的患者更容易發(fā)生切口感染。3.1.2手術情況由表2可知,手術時間擇期的發(fā)生感染的率會高,手術時間長對于細菌感染概率就大,患者的抵抗力也會下降,容易引發(fā)感染。術中人員的技術能力也與感染發(fā)生有關,手術人員技術的不成熟會有可能延長手術時間,出血量加大,傷口的縫合不當,是直接誘發(fā)感染的因素[1]。擇期手術比急診手術的是將要長,急診手術時間倉促,準備補充,因此發(fā)生感染情況較多。還可以看出接臺手術患者發(fā)生感染率也高,因為接臺次數(shù)多,導致空氣中的微生物細菌落數(shù)多,因此要在手術接臺間隙進行更換和消毒,由于人員流動、空氣中的粉塵都會污染手術環(huán)境,適當減少接臺,減少人員流動,可以降低感染的發(fā)生情況。3.1.3用藥因素圍手術期患者使用抗菌藥物有力于提高自身免疫力,手術前后使用抗菌藥的患者的感染發(fā)生率低,因此抗菌藥物的使用對于切口感染有效預防[2-3]。

        3.2切口感染的護理措施

        ⑴術前對患者進行全方位的評估,對于老年人要提高警惕,積極給予營養(yǎng)支持,提高自身免疫力。有基礎疾病或感染的患者給予積極治療,改善患者的身體狀況,檢查手術部位,做好消毒準備,減少感染;⑵術中手術器械應用正規(guī)消毒后的,檢測手術中的滅菌效果。手術人員提高專業(yè)技術水平,加強團隊合作默契程度,減少手術時間,進而降低感染的發(fā)生;⑶手術前后:都使用抗菌藥物,根據(jù)切口感染的具體情況以及感染的病原菌類型,給予相應的抗菌藥。對術后患者進行健康指導,保持引流管通暢,關注患者的情緒,做好心理指導。若有感染發(fā)生,及時拆除縫線,引流炎性滲出液,進行炎癥治療,積極治療感染,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避免接觸各種病菌,減少感染發(fā)生。綜上所述,由于婦產科腹部手術切口感染的因素很多,對于不同因素,在術前、術中、術后給予相應的護理措施,有效減少感染發(fā)生的情況。

        參考文獻

        [1]胡倫.普通外科患者腹部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其護理對策[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

        [2]龔令.剖宮產術后腹部切口感染臨床分析[J].重慶醫(yī)學,2011.

        [3]孫士錦,李英才,張連陽,負壓封閉引流治療腹部切口感染[J].國際外科學雜志,2010.

        作者:董愛文 單位:河北省磁縣婦幼保健院

        第五篇:無間隙護理干預對婦產科感染的控制效果

        摘要:目的研究無間隙護理干預在婦產科的應用對感染相關因素控制的效果,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依據(jù)。方法抽選出2013年7月-2016年10月婦產科收入治療的200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jù)患者入院編號錄入隨機系統(tǒng)按照隨機奇偶數(shù)字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1000例;研究組采用無間隙護理干預,對照組則采用常規(guī)護理,比較不同護理方案滿意度。結果研究組護理綜合質量評定、基礎理論、專科理論、基礎操作、專科操作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研究組的醫(yī)護態(tài)度、醫(yī)護水平、健康宣教、心理干預滿意度均高于95.00%,對照組均高于83.00%;研究組感染率為5.00%,低于對照組的15.00%;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無間隙護理能夠優(yōu)化護理環(huán)節(jié),具有全面性,降低婦科感染發(fā)生率,符合現(xiàn)代護理發(fā)展需求,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無間隙護理干預;婦產科;感染因素;效果分析

        婦產科疾病多是因為不同類型的病原菌或病毒導致,因此婦產疾病的臨床治療中主要是針對感染的治療,能夠有效幫助預防患者發(fā)生醫(yī)院感染,促進疾病康復。但婦產科感染呈現(xiàn)出日漸升高的特點,增加女性痛楚,也給婦產科護理增加新挑戰(zhàn)[1-2]。通過閱讀大量國內外相關護理文獻[3-7]并與醫(yī)院實際護理情況進行對比發(fā)現(xiàn):目前臨床采用的常規(guī)婦科護理干預存在部分間隙護理缺陷:(1)缺乏針對感染的有效的護理風險評估。(2)目標管理存在缺陷。(3)主管醫(yī)師、護理人員與患者缺乏溝通。(4)流程繁瑣,標準化執(zhí)行能力不足,護理人員標準化執(zhí)行能力較低,特別是在就診患者人數(shù)過多時,在執(zhí)行標準化檢查或治療方案時存在疏忽。無間隙護理干預是以國際上優(yōu)先的護理管理理念作為理論基礎,并以現(xiàn)代化護理作為規(guī)范,符合科學護理的理念,通過臨床實踐不斷更新護理機制、優(yōu)化護理流程、持續(xù)改進護理質量等方法,形成決定、執(zhí)行、監(jiān)督、總結、反饋等為一體的護理持續(xù)性改進護理干預。無間隙護理在臨床的應用初步效果已經(jīng)得到肯定,相繼在臨床各科室展開并獲得較滿意效果;且國外相關研究也已經(jīng)肯定其在臨床護理服務中的應用價值[8-10]。本研究針對醫(yī)院婦產科患者分組進行無間隙護理干預和常規(guī)護理干預,取得較滿意效果,現(xiàn)對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取2013年7月-2016年10月婦產科收入治療的200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jù)患者入院編號錄入隨機系統(tǒng)按照隨機奇偶數(shù)字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1000例,研究組采用無間隙護理干預,對照組則采用常規(guī)護理。兩組研究對象臨床資本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患者年滿18周歲,且受教育程度在小學以上,具備正常的溝通理解能力,并能夠清晰表達自己意愿,體力正常可參與日常活動。(2)肝腎功能正常,未合并其他系統(tǒng)、器官嚴重疾病。(3)對整個研究知情,且自愿同意參與。排除標準:(1)表達、理解能力障礙者。(2)合并嚴重疾病、惡病質、不愿參與、資料不完善、未能完整參與研究等患者[11]。

        1.3護理方法

        1.3.1感染率統(tǒng)計分析統(tǒng)計患者人口學資料、入院資料、治療方案、病原菌檢測結果、抗感染治療方案、護理方案等,并統(tǒng)計感染發(fā)生部位,將感染患者血液、痰液、大小便標本送檢進行病原菌檢驗。并針對病原菌進行抗菌治療。1.3.2護理方法對照組護理:采用常規(guī)婦產科護理,患者入院后以疾病為基礎采取對應治療,并進行護理;登記個人入院相關資料和人口學資料,設立檔案并登記相關信息,記錄患者的生活方式、醫(yī)學檢查資料、治療方案、健康問題等以此為基礎制定對應護理方案,醫(yī)師根據(jù)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制定醫(yī)囑,護士按照醫(yī)囑進行分級護理。研究組護理: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無間隙護理干預,具體步驟為:①成立無間隙護理責任小組,根據(jù)護理人員的工作經(jīng)驗、專業(yè)知識、操作技能、職稱、學歷、實際工作能力、性格等,明確護理職責。(2)以感染風險因素調查結果為基礎,加強對感染的監(jiān)控,完善監(jiān)控系統(tǒng),嚴格監(jiān)測科室內空氣、物體表面的微生物,護理人員執(zhí)行護理工作前需嚴格按照六步洗手法洗手后完成護理操作。(3)實際護理操作需佩戴塑膠手套防止感染的發(fā)生,不同類型的醫(yī)療器械使用前,需徹底清潔消毒殺菌后方可使用。(4)合理采用抗菌藥物治療,對患者進行相關藥敏試驗和病原學檢查,并結合病理生理、免疫功能等合理用藥,減少用藥時間。(5)主動向患者和家屬宣傳感染發(fā)生的可能性和相關知識,提高患者及家屬預防感染的意識。(6)整個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注意維持護理形象,注意文明舉止,態(tài)度認真,熱情體貼,細致交流,增加患者舒適度和信任度。(7)針對存在的護理間隙進行改進。

        1.4觀察指標

        (1)綜合護理質量:通過綜合評定的方式統(tǒng)計分值,每1個月完成1次護理質量綜合評估,總分值為100分,分值越高,護理質量越高。指標為基礎理論、專科理論、基礎操作、專科操作、病情掌握、操作技能以及理論考核等。(2)護理滿意度指標:通過采用Weiss等編著的明尼蘇達滿意度(MSQ)短題本進行問卷調查,共計20個項目,問卷信度a:0.85~0.91,重測信度:0.73~0.76。評定方法為Likert5級評定法,非常不滿意為1分,不滿意為2分,不確定為3分,滿意為4分,非常滿意為5分;分別對醫(yī)護態(tài)度、醫(yī)護水平、健康宣教、心理干預的滿意度進行評價。(3)統(tǒng)計感染發(fā)生的部位以及病原菌檢測結果[12]。

        1.5統(tǒng)計方法

        數(shù)據(jù)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護理綜合質量比較

        研究組護理人員的基礎理論、專科理論、基礎操作、專科操作評分均有顯著提升,對照組分值明顯低于研究組(P<0.05),

        2.2滿意度比較

        研究組在醫(yī)護態(tài)度、醫(yī)護水平、健康宣教、心理干預滿意度的測量中滿意度均>95.00%,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2.3兩組患者感染率及感染部位分布

        護理干預后研究組共60例患者發(fā)生感染,感染率為6.00%,對照組共180例患者發(fā)生感染,感染率為18.0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均以呼吸道感染為主,分別占23.33%、44.44%。2.4干預后兩組細菌檢出率比較研究組共檢出60株細菌,對照組共檢出對180株細菌。兩組患者均以假絲酵母菌屬為主,分別占26.67%、27.78%。兩組患者細菌分布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3討論

        婦產科患者發(fā)生感染的原因多樣化,本研究選取婦產科收入的2000例患者展開研究,分組進行護理后共240例患者發(fā)生感染,行抗感染治療。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各部位感染分布顯著低于對照組,總體感染率也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13],泌尿系統(tǒng)的感染與留置尿管相關。泌尿系統(tǒng)發(fā)生感染的患者,多伴留置尿管,多在術前進行導尿。導尿操作具有侵入性,術后留置導尿容易損傷尿道黏膜,因此會發(fā)生感染。而無菌操作是預防感染發(fā)生的有效保證,手術室消毒、手術嚴格進行無菌操作等與感染的發(fā)生關系密切,消毒越徹底發(fā)生感染的可能性越低。另外患者年齡的升高,機體功能衰退,免疫機能降低,對病原菌的抵抗力低,也極易發(fā)生感染,因此年齡也是導致感染的因素之一。其他相關因素包括患者合并慢性病、貧血、抗菌藥物使用、住院時間等與感染的發(fā)生也存在一定關聯(lián)[14]。本研究結果與上述內容具有一致性。而感染后的針對治療和護理是患者康復的關鍵,因此婦產科感染患者的治療和護理是臨床工作的重點。無間隙護理的理念最初起源于美國,源自1989年美國佛羅里達州醫(yī)療服務,基于以人為本的理念,將一站式護理服務推廣,在美國各州不斷推廣甚至在全世界范圍內均得到認可。無間隙護理干預在護理全程中不斷找出問題、采取針對措施,通過護理方法的改進持續(xù)改善護理服務,是以整體護理為基礎的有效循環(huán)護理。整個護理全程服務中嚴格遵循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在整個住院過程中對整個環(huán)節(jié)進行無間隙連接,根據(jù)不同環(huán)節(jié)制定個體化服務,因人施護,充分展現(xiàn)護理的一體化和連續(xù)性,保證護理質量,是患者康復、改善護患關系的有效保證。與傳統(tǒng)護理進行比較,無間隙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改善臨床中的護理間隙問題,提高臨床、醫(yī)院等不同層次的整體護理質量,通過優(yōu)化護理服務流程實現(xiàn)優(yōu)化護理服務的目的,進而展現(xiàn)臨床護理服務的持續(xù)性,保證患者身心健康的恢復。無間隙護理干預在對患者進行護理中,需要根據(jù)臨床護理服務中存在的問題從細節(jié)上完善,真正實現(xiàn)真實無間隙護理服務[15]。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護理綜合質量評定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對醫(yī)療護理的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各類細菌分布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表明針對感染進行無間隙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控制感染的發(fā)生,提高護理滿意度。傳統(tǒng)護理中對婦產科感染的護理中僅是按照醫(yī)囑進行分級護理,護理管理中仍存在疏忽,盡管臨床護理中程序化護理、預見性護理、舒適護理、優(yōu)質護理等的應用,但均未能有效將護理服務中存在的間隙銜接。因為無菌操作不嚴格、未能正確評估病情、關鍵環(huán)節(jié)缺失等均可能導致感染的發(fā)生,對治療和護理造成嚴重不良影響[16]。特別是在時間點和內容的銜接上存在間隙,常規(guī)護理中仍然是采用傳統(tǒng)醫(yī)患相處、護患分體管理模式,對病情重視程度不夠,醫(yī)護不夠協(xié)調。通過無間隙護理干預成立無間隙護理小組,明確崗位職責,實行責任制,在護理過程中確定護理管理對策,確定護理過程中各環(huán)節(jié)之間的間隙,針對采取方案進行銜接,完善整個無間隙護理干預。通過完善細致的護理服務,提高患者在診治和護理中的滿意度,取得滿意效果。通過耐心聽取患者訴說,了解患者現(xiàn)狀和需求,包干責任,積極主動實施護理,促進護患和諧。科室以患者為中心,通過培訓的方法加強護士的綜合素質,提高技能,充分體現(xiàn)"無間隙"理念,提高護理執(zhí)行力,進而幫助患者全面康復,恢復健康。因為護理過程的無間隙銜接能夠有效督促患者堅持治療,保證對臨床治療和護理的依從性高,進而能夠有效控制感染率;而無間隙護理干預在感染風險因素確定后實施,護理方案更具有針對性,對控制感染具有積極意義。綜上所述,無間隙護理干預在婦產科感染中的相關因素的控制應用中,顯著提高護理質量,降低感染的發(fā)生,恢復患者健康功能,提高護理滿意度。

        作者:李芹 王莉 凌希蓮 李霞 王玲玲 單位:濱州市人民醫(yī)院

        第六篇:婦產科腹部手術切口感染相關因素與護理

        【摘要】婦科手術切口感染是影響醫(yī)療質量、影響康復進程、延長患者住院時間、增加身心痛苦的主要原因之一。為進一步降低術后切口感染,本文將對婦科手術切口感染的風險因素進行系統(tǒng)分析,同時,總結相應的防護措施,并提出建立手術室管理制度,加強質控管理,以提高感染控制效果。

        【關鍵詞】婦科;切口感染;影響因素;預防

        近年來,隨著手技術與各種手術設備在臨床中的廣泛應用,手術治療成為婦科臨床中最主要的治療手段之一,但是隨著手術數(shù)量的提高,術后切口感染的發(fā)生率也明顯提高,我國婦科住院患者切口感染約占所有醫(yī)院感染的14~16%,手術切口感染不僅會影響醫(yī)療質量,而且還會增加患者身心痛苦和經(jīng)濟負擔。據(jù)相關研究報道,手術切口感染既有患者自身機體內源性因素,又有圍術期醫(yī)療外源性因素[1]。為此,本文將針對婦科手術切口感染的風險因素進行分析,并以此提出針對性的預防措施,其宗旨為進一步降低手術切口感染發(fā)生率,提高醫(yī)療質量,促進患者早期康復,現(xiàn)報告如下。

        1影響因素

        1.1內源性因素

        1.1.1年齡隨著年齡的提高,人體的免疫系統(tǒng)功能逐漸下降,而且多合并有種類基礎疾病,術后對細菌的耐受較差,導致切口感染[2]。1.1.2體質量肥胖患者的脂肪較厚,局部血供差,切口易出現(xiàn)液化、積液等,對細菌定植創(chuàng)造生長和繁殖的條件,且縫合時,易造成死腔、積血等,進而易于手術切口處繼發(fā)感染。1.1.3合并糖尿病糖尿病患者體內高糖環(huán)境會抑制纖維母細胞修復功能,影響切口愈合,而且白細胞吞噬功能低下,抗感染水平不足,增加切口感染風險。1.1.4開放性損傷合并開放性損傷患者的皮膚屏障作用消失,細菌直接進入皮下組織,引起水腫,導致炎癥反應[3]。

        1.2外源性因素

        1.2.1醫(yī)務人員及院內影響因素(1)皮膚準備。傳統(tǒng)剃須刀剃毛備皮等操作不當會對表皮組織造成損傷,使細菌輕易進入體內;另外,術前備皮皮膚損傷可增加細菌移生現(xiàn)象,同時術前過早清潔皮膚野,易引起感[4]。(2)手術及住院時間較長。醫(yī)院環(huán)境中現(xiàn)革蘭陰性桿菌和革蘭陽性球菌等病原微生物集中,這些菌種都是切口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因此住院時間與手術操作越長,感染的風險越大[5]。(3)麻醉。麻醉會使組織血供不足,引起創(chuàng)面缺氧,抑制白細胞吞噬功能,影響膠原蛋白沉積,提高切口感染的風險。(4)術中手術操作熟練程度。外科手術醫(yī)師的手術操作技巧可影響手術進程及醫(yī)療質量,具體表現(xiàn)在:一方面,手術操作不規(guī)范、操作粗暴,可加重周圍組織損傷;如果沒有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規(guī)范或縫合殘留等,都會為細菌的繁殖提供條件;手術切口過長過大,可使皮下組織及肌肉廣泛暴露,不但不利于切口愈合,而且可增加切口感染的幾率[6]。另一方面,若手術切口暴露于空氣中的時間越長,術后切口感染風險越高,據(jù)相關研究報道[7],若手術切口時間暴露越長,機體創(chuàng)傷越大,患者抵抗力下降,易引起腸道菌群易位生長,且手術時間較長,患者切口附近皮膚汗腺排出的細菌越多,亦會增加切口感染的風險。(5)臨床常于術前及術畢給予患者預防性抗炎治療,但是要注意控制藥物種類、給藥時間與劑量的選擇,避免細菌產生耐藥性,也會提高切口感染風險。1.2.2醫(yī)療器械、物品及術室環(huán)境的因素(1)手術器械與敷料是手術最常用的材料,如果術前沒有對手術材料進入徹底的消毒,或者術中手術器械與敷料遭到污染,都會增加術后切口感染的發(fā)生。(2)高頻電刀是現(xiàn)階段臨床中手術治療的主要機械之一,主要用于切口止血,但是高溫會對切口周圍脂肪組織造成破壞,使脂肪出現(xiàn)液化,而且還會造成局部血供不良,誘發(fā)感染[8]。(3)手術室內空氣質量不合格會使切口遭受污染,且是患者及醫(yī)護人員攜帶病原菌污染幾率增多,因而術室內空氣環(huán)境也是細菌侵入切口,致使切口感染的主要來源之一。(4)術后各種引流管會為病菌的侵入提供機會,同時切口處組織接觸引流管,會對局部組織造成一定壞死,影響切口愈合。

        2預防措施

        2.1高危患者處理

        重視特殊群體感染的防范,尤其是對高齡、肥胖、合并糖尿病及開放性損傷患者:(1)對于年齡較大的患者,術前應積極糾正其慢性疾病,提高身體各項機體與免疫力,幫助患者改善身體狀況,增加對手術的耐受。(2)對于肥胖患者在術中操作時要注意減少對皮膚的過度牽拉與切割;術后縫合時要將多余的脂肪剔除,避免縫合死腔;對于脂肪液化風險較高者可于術后進行皮下引流,防止切口感染;(3)對于合并有糖尿病的患者要在術前積極糾正血糖水平,保障手術期間血糖在正常范圍[9]。

        2.2術前準備

        (1)術前積極改善患者全身情況,糾正營養(yǎng)不足,對營養(yǎng)不良者給予營養(yǎng)支持,多攝入蛋白質含量較高的食物,以提高患者的機體免疫功能,提高對手術的耐受;同時,易有利于術后切口快速愈合;術前勸解患者戒煙,減少術后感染的可能性風險。另外,術前手術術野清潔及妥善備皮是降低術后切口感染的重要防護措施之一,重點應以清潔皮膚為主,可采用0.5%碘伏進行清潔皮膚,0.5%碘伏消毒是肌內注射、靜脈注射較高理想的消毒劑,有文獻報道[10],含碘消毒劑殺菌對數(shù)值可在1min內達到3,且無明顯不良影響;改變傳統(tǒng)的剃毛備皮方法,對于腹部手術或非多毛區(qū)手術只要在術前進行嚴格消毒即可,研究發(fā)現(xiàn)剃毛備皮并不會減少術后切口感染的發(fā)生風險,而且不徹底的剃毛備皮反而會增加感染的風險;另外,要盡量縮短剃毛備皮與手術的時間,以保證手術時間術野的細菌含量最低[12]。(2)洗手消毒可是阻斷細菌傳播的主要途徑,手術室人員要嚴格執(zhí)行洗手制度,保障手術全程清潔;定期對手術室醫(yī)護人員的手部細菌進行培養(yǎng),提高感染控制水平。(3)術前對患者進行系統(tǒng)麻醉評估,對于麻醉分級,麻醉ASA分級較高的患者,其手術耐受力越差,因此術后切口感染的風險越高,術前需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手術耐受性,與此同時,術中必要的輔助麻醉對降低降低術后切口感染率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4)術前對患者的身體狀況進行綜合評估,制定合理的手術方案,避免手術時間過長;提高術者的手術技巧,并在嚴格無菌操作下,手術操作要輕柔,避免拉鉤牽拉軟組織損傷,減少組織損傷,有效徹底止血,去除失活組織,縫合時避免留有死腔;合理控制切口大小及長度,避免切口長時間暴露。術前3天內,合理應用抗生素,使局部組織在手術期間有效殺菌的藥物濃度達標,低術后切口感染率。

        2.3術中處理

        術中操作要嚴格區(qū)分污染的手術器械與消毒后的手術器械,避免使用臨時消毒器械,避免交叉感染。術中在對肥胖患者切口進行電凝時要盡量避免使用電刀,必要時應注意調適電刀頻率,避免對脂肪進行反復切割,以縮短脂肪汽化加熱的時間。術畢放置引流管時要嚴格無菌操作,保證引流管與切口的清潔,預防放置引流管的組織發(fā)生感染,并保障引流管通暢。維持手術室內空氣潔凈度,應用層流空氣凈化系統(tǒng),提高術室空氣質量,減少微粒數(shù);加強手術室管理,避免人員頻繁進出,以控制感染的發(fā)生[13]。

        2.4術后處理

        對婦科手術患者進行切口分類,尤其是對伴有開放性損傷的患者要用大量生理鹽水對感染的傷口進行反復沖洗,并在切開組織前和術畢給予抗生素預防性抗感染治療,以提高局部組織內抗生素藥物濃度,有效殺滅切口細菌[14];另外,術后留置導尿管、胃腸道切污染等亦會增加革蘭陰性桿菌切口感染;革蘭陽性球菌感染多為金黃色葡萄球菌,而金黃色葡萄球菌多來自切口皮膚或醫(yī)務人員手部皮膚,醫(yī)護人員在術中積極開展手術時,常分秒必爭,術者于術前常不注重手術,若術中手套破損,手污染則成為主要菌源。通過多種手段提高患者的免疫力,保證療效,縮短住院天數(shù),降低切口感染率。

        3體會

        通過本組研究我們可以初步發(fā)現(xiàn),婦科手術切口感染的風險因素較復雜,其中既有內源性因素(年齡、合并糖尿病、肥胖、開放性損傷等),又有外源性因素(醫(yī)務人員及院內影響因素與醫(yī)療器械、物品及術室環(huán)境的因素),為進一步控制術后切口感染,應建立嚴格的手術室管理制度,加強質控管理。據(jù)蘇秀霞等研究報道[15],通過不斷完善醫(yī)院手術室感染管理制度,加強手術室醫(yī)護人員的感染預防意識,嚴格規(guī)范手術切口感染控制指南,能夠有效控制手術切口感染,提高醫(yī)療質量。在今后的工作中,除了要嚴格執(zhí)行手術室各項管理制度之外,還需對婦科手術室醫(yī)護人員加強院感知識和技能的培訓,如開展洗手操作培訓、無菌觀念及操作培訓等,并建立院感管理小組,制定院感控制計劃,每日監(jiān)督檢查計劃落實情況,以提高科室院感管理水平。另外,還需針對不同感染風險因素及傳播途徑,采取針對性地控制措施,以此進一步提高醫(yī)療水平,促進患者早期康復。

        參考文獻

        [1]鄭海波.腹部手術切口感染危險因素及病原菌調查[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2):270-271.

        [2]關鍵,梁文晶.闌尾炎手術切口感染相關因素探討[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4,(2):119-120.

        [3]朱志楊,阮新賢,林凌,等.肝膽手術部位感染的臨床特征及相關因素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4,24(3):701-702,705.

        [4]姚金波,侯波,周美平,等.骨外科手術切口醫(yī)院感染相關因素分析[J].吉林醫(yī)學,2014,(16):3572-3573.

        [5]李恒,李飛,江山,等.4401例外科手術切口感染調查分析[J].實用預防醫(yī)學,2013,20(12):1497-1499.

        [6]高國棟.腹部手術切口感染相關危險因素研究[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3,23(2):323-325.

        [7]巫胡蘭,蔡紅衛(wèi),鄒英,等.83例手術切口感染調查分析[J].局解手術學雜志,2012,21(4):433.

        [8]姚德峰.結直腸癌手術部位感染病原菌分布和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1,49(19):147-148,154.

        [9]劉桂玲,楊芬,蔣春燕等.2007-2009年手術切口感染相關因素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13):2685-2686.

        [10]鄺杰文.婦科手術切口感染因素分析與對策[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14,(19):72-73.

        [11]彭友林.外科手術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4):840-842.

        [12]周艷娟.剖宮產手術切口早期感染危險因素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3,(20):176-177.

        [13]鄔飛娟.手術部位感染的危險因素調查分析及護理對策[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3):57-58.

        [14]張宏國.對婦科Ⅲ類手術切口圍手術期感染危險因素分析及預防[J].中外醫(yī)療,2012,31(9):54.

        [15]蘇秀霞,關蘭榮,李芳芳,等.加強感染管理預防手術切口感染的做法與體會[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3,6(20):7879.

        作者:李霈 單位:武漢市婦女兒童保健中心婦科

        第七篇:婦產科護理中感染問題的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婦產科護理中存在的感染問題,并根據(jù)問題探討出相應的改善策略。方法選取我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婦產科收治的患者2500例進行回顧性分析,將其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1250例。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護理方式,實驗組采用優(yōu)質護理方式,對兩組患者的感染情況與留觀時間進行分析。結果實驗組總感染率高于對照組,且出院時間為(7.24±1.69)天,少于對照組的(11.63±3.58)天,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對婦產科患者護理中,常常會出現(xiàn)一些感染問題,為了避免該問題的出現(xiàn),就要利用合理的對策對護理工作進行預防,為提高護理工作的質量提供保障。

        【關鍵詞】婦產科護理;感染問題;對策

        我國已經(jīng)進入了現(xiàn)代化社會,人們健康意識覺醒,對于身體的關注程度越來越高,因此對于臨床護理工作的要求也有所提升。同時現(xiàn)代醫(yī)療技術也在不斷增強,護理理念也隨著進步,在此背景下,臨床護理工作壓力不斷增加,如何提升護理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已經(jīng)成為醫(yī)務人員需要思考的問題。其中婦產科護理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必須通過良好的護理工作,可以有效避免產婦出現(xiàn)感染的問題[1]。因此為了使婦產科更好的對患者進行護理工作,本文就選取我院婦產科收治的患者2500例進行回顧性分析,研究婦產科護理中的有效改善對策,現(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婦產科收治的患者2500例進行回顧性分析,將其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1250例。對照組年齡19~46歲,平均年齡(25.58±6.73)歲,盆腔感染375例,盆腔炎313例、腹膜炎250例,婦產科不孕不育312例;對照組,年齡20~48歲,平均年齡(36.35±10.57)歲,盆腔感染365例,盆腔炎319例、腹膜炎251例,婦產科不孕不育315例。所有患者在入院時,均對其進行檢查,身體各項指標均顯示正常,并未出現(xiàn)必尿道感染等疾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護理方式(1)心理護理:患者留觀時,護理人員對其進行心理疏導,增加其治療的信心;(2)用藥指導:根據(jù)醫(yī)生治療意見,對患者進行用藥指導,包括用藥次數(shù)、劑量、用藥時間及用藥后可能出現(xiàn)的不適癥狀等。1.2.2實驗組采用優(yōu)質護理模式在傳統(tǒng)護理模式上,進一步加強對術前與術中的管理,為手術正常的進行提供良好的方法與更清潔的設備。同時在術后,重點對患者的感染部位產生了重視,加強對感染部位的預防。

        1.3評價標準

        對患者的感染情況進行研究時,是根據(jù)患者是否出現(xiàn)宮口感染、呼吸道感染、必尿道感染、腸胃感染等四項指標作為標準,總感染率為所有患者感染的總和;在對患者的留觀情況進行研究時,分別對兩組患者未出現(xiàn)感染與出現(xiàn)感染的患者進行比較。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選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n)、百分數(shù)(%)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感染情況

        對照組總感染率高于實驗組(P<0.05)。見表1。

        2.2留觀情況

        實驗組留觀時間為(7.24±1.69)天,少于對照組的(11.63±3.58)天,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3.1誘發(fā)感染的因素

        3.1.1手術因素在婦產科患者護理的過程中,手術因素是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因素,這一因素中包括了以下三項內容。首先在術前,醫(yī)護人員沒有按照相應的標準來進行清洗工作,導致雙手清洗不凈;其次是在對設備進行消毒時,受到消毒液濃度或消毒時間的影響,導致設備中還會存在一些病毒;最后,是由于醫(yī)生的技能水平較低,不僅需要較長的手術時間,增加了病菌與患者接觸的時間,而且在術中還會導致患者子宮頸口擴張過大,使病菌與患者的接觸面積增加,從而導致患者出現(xiàn)感染的問題[2]。3.1.2感染部位因素在患者的感染部位因素中,包括了很多方面的因素。首先在家屬探望患者的過程中,就會將病菌帶入到病房內,患者呼吸時,就會造成呼吸道感染;其次在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插管護理時,常常會出導管清洗不凈的問題,或者是在插管的過程中,應用了錯誤的操作方式,對患者的尿道黏膜造成了影響,從而誘發(fā)患者出現(xiàn)比必尿道感染;再次,由于受到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在術后患者的身體往往得不到合理的清洗,導致患者身體攜帶的病菌得不到清除,從而會引發(fā)患者的創(chuàng)口出現(xiàn)感染;最后,由于手術對患者的身體機能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減弱了患者的免疫能力,從而進一步加強了感染問題的出現(xiàn)[3]。

        3.2婦產科護理的改善策略

        3.2.1降低手術因素的策略首先在術前醫(yī)護人員的清理過程中,要嚴格的按照標準來完成,保證雙手清理的更加徹底;其次對設備進行消毒時,要嚴格的控制消毒液的使用,不要過多,避免消毒液對患者造成影響,也不要過少,保證設備消毒的更加徹底;最后,還要提高醫(yī)生的技能水平,在保證手術質量的前提下,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手術,并且要合理對患者進行子宮頸口擴張,降低患者切口與病毒的接觸機會,從而抑制了患者感染問題的出現(xiàn)[4]。3.2.2抑制感染部位因素的策略首先要根據(jù)實際天氣的情況,定期將病房的門窗打開,增加病房內空氣的流通,并且,在家屬對患者進行探望時,要進行一定的消毒處理,才可進入到病房;其次加強護理人員的責任意識,保證插管護理工作的質量更強;并且,在術后定期對患者的身體進行清洗,減少患者身體攜帶的病毒數(shù)量;最后,在術后要安排合理的膳食,增加患者能量的補充,更好的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5]。綜上所述,在對婦產科患者護理的過程中,常常會出現(xiàn)一些感染問題,為了避免該問題的出現(xiàn),就要利用合理的對策對護理工作進行預防,為提高護理工作的質量提供了保障。

        參考文獻

        [1]許從.婦產科護理工作中醫(yī)院感染原因分析及護理干預控制對策[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6,03(19):144.

        [2]楊永萍.高海拔地區(qū)婦產科護理中感染問題的分析和探討[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6,07(56):168.

        [3]孫金霞.婦產科綜合護理過程中感染的危險因素分析及相應管控措施探討[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5,04(05):274.

        [4]姜磊.婦產科護理中感染的相關因素分析探討[J].中國農村衛(wèi)生,2015,10(05):44.

        [5]劉成云.分析對婦產科患者進行綜合護理過程中的危險感染因素及對策[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5,01(12):211.

        作者:劉燕 單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計劃生育科學技術研究所

        第八篇:婦產科圍手術期感染的預防及護理

        【摘要】目的初探婦產科圍手術期感染的預防及護理。方法選取2016年4月~2016年10月在我院就診的婦產科患者88例,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4例。對照組患者采取一般護理方法,觀察組患者在一般護理基礎上加綜合性護理。結果對照組患者住院時間、體溫升高率、體溫恢復時間和感染率均明顯高于觀察組患者,觀察組的護理效果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婦產科圍手術期對患者進行綜合性護理和預防,效果良好,能夠有效降低患者感染率,幫助患者快速恢復,具有臨床推廣意義。

        【關鍵詞】婦產科;圍手術期;感染;預防;護理

        婦產科圍手術期患者非常容易發(fā)生感染,在患者住院期間,對其行之有效的護理尤為重要,做好預防和護理工作能夠有效降低感染幾率,提高患者手術質量和恢復時間[1]。本次研究選擇了于我院就診的88例婦產科患者,對其圍手術期感染的預防及護理進行探討,現(xiàn)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4月~2016年10月在我院就診的婦產科患者88例作為研究對象。年齡20~51歲,平均年齡(43.17±2.72)歲。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4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癥狀、手術方式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一般護理方法,針對不同患者的自身情況使用相應的護理方式,主要有常規(guī)檢測和抗感染治療[2]。同時,要做好預防工作,細心觀察患者細微變化,并及時處理,必要時告知醫(yī)生。觀察組患者在一般護理基礎上加綜合性護理[3],主要內容有:心理護理通常患者在住院時會感到陌生,有些患者對治療效果存在疑問,出現(xiàn)焦慮的情緒,不利于患者的治療效果。所以,醫(yī)護人員應經(jīng)常跟患者交談,為患者講解需要注意的事項以及手術相關知識,讓患者積極配合治療。飲食和運動護理將飲食方面的禁忌告知患者,并對患者營養(yǎng)搭配進行指導,使患者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增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患者病情的恢復。當手術結束后,應關心患者,并指導患者下床走動。抗生素護理患者在進行分娩手術時陰道中的細菌會引起一些不良反應,在對患者使用抗生素藥物時應在患者皮試后進行,并且適時適量[4]。預防并發(fā)癥護理由于術后咳嗽、尿潴留、腹脹等一系列因素,婦產科圍手術期感染的幾率比較高,所以之后的護理應該具有針對性,對于不同癥狀的患者采用不同的護理方法。預防感染護理在手術之前,對患者的一系列病癥如貧血等進行緩解。在手術時應保證無菌環(huán)境,將組織壞死現(xiàn)象減少到最低,使用人工合成可吸收縫合線[5]。

        1.3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的接受護理后的效果進行觀察,觀察指標分別為住院時間、體溫升高率、體溫恢復時間和感染率。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對照組患者住院時間、體溫升高率、體溫恢復時間和感染率均明顯高于觀察組患者,觀察組的護理效果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3討論

        婦產科圍手術期的患者在感染預防和護理方面非常重要,關系到患者的生活質量和恢復效果。首先,應該對患者的情緒進行緩解,并做好宣教工作。其次就是患者個人衛(wèi)生和營養(yǎng)方面,在圍手術期間做好這方面工作能夠有效預防感染,保持正常的衛(wèi)生和飲食習慣,更有利于患者的恢復。本次研究在術前、術中和術后都貫穿了對患者感染的預防和護理工作,有效保證了患者的健康和手術質量。綜上所述,婦產科圍手術期對患者進行綜合性護理和預防,效果良好,能夠有效降低患者感染率,幫助患者快速恢復,具有臨床推廣意義。

        參考文獻

        [1]徐立宏,曲明會,程艷香,等.婦產科手術危害因素的自我防護[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09,11(21):231-232.

        [2]錢紅燕,陳玉潔,張淑珍,等.不同婦科手術方式的醫(yī)院感染風險比較與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2,24(23):136-137.

        [3]陳彩英,呂云峰,陳雪芹,等.外科手術部位感染監(jiān)測及干預后效果評價[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2,35(36):406-407.

        [4]孔碧華,梁煥棠,麥雪紅,等.婦產科門診手術室護理安全隱患分析及預防[J].現(xiàn)代醫(yī)院,2011,21(07):234-235.

        [5]張薇.子宮下段橫切口剖宮產術后切口感染的相關危險因素[J].中國鄉(xiāng)村醫(yī)藥,2013,16(06):472-473.

        作者:王曉英 單位:包頭市第四醫(yī)院

        第九篇:手術室護理對婦產科手術切口感染的影響

        【摘要】目的優(yōu)化護理在婦產科手術室患者實施情況進行研究,明確優(yōu)化手術室護理在手術圍期婦產科開腹手術切口感染降低中的作用及具體實施措施和手段,保證患者在手術圍期內心理壓力有效降低,手術配合度提升。方法選取2015年8月~2016年7月我院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最終實施護理過程中優(yōu)化護理措施的患者35例,將其設置為試驗組,另外還有患者25例沒有參與到手術圍期的優(yōu)化護理,將其設置為對照組。在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出院之后分別進行手術過程護理滿意度、手術切口恢復情況進行調查。結果試驗組在非常滿意和最終的滿意度(57.1%,94.2%)方面明顯高于對照組護理人員(32.0%,72.0%),試驗組在手術切口恢復(甲級77%、愈合率97%)方面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甲級40%、愈合率84%),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婦產科開腹手術的患者實施手術室優(yōu)化護理有著積極的意義,可以提升患者的滿意度,降低切口感染率,值得推廣。

        【關鍵詞】優(yōu)化護理;手術;婦產科;滿意度;切口感染

        婦產科患者進入醫(yī)院之后本身就存在一種緊張情緒,尤其是需要做手術的患者對自己進入手術室之后的情況有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壓力,這種緊張的情緒可以影響患者在手術過程中的配合程度,直接或者間接影響醫(yī)護人員開展有效的手術操作,最終影響治療效果。因此需要在手術室里需要進一步優(yōu)化護理工作,開展手術期間的心理干預,實現(xiàn)更為突出的標準化操作流程,進行高效的手術室消毒,這樣可以大大降低,婦產科開腹手術患者的心理壓力,降低他們的切口感染率,提高他們對手術的滿意度,減少醫(yī)患之間可能出現(xiàn)的糾紛和矛盾。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8月~2016年7月我院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均為女性患者,年齡18~72歲,平均年齡47.2歲,其中剖腹產樣本30例,異位妊娠11例,子宮肌瘤14例,其他5例。文化程度大學及以上31例,高中20例,初中及以下9例。在征求患者同意的情況下,隨機征求患者意見,其中最終實施手術室優(yōu)化護理的婦產科開腹手術患者35例,將其設置為試驗組,另外還有患者25例沒有參與到優(yōu)化護理,將其設置為對照組。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實施的最為常規(guī)的護理方式,對患者進行手術前的注意事項進行介紹,進行每天一次的查房,針對患者的不同變化及時與醫(yī)生溝通,叮囑醫(yī)囑。試驗組在護理過程中融入優(yōu)質護理措施,包括:人性化的感懷,手術室標準化護理操作等。具體來說,首先需要對患者病情、有無手術經(jīng)歷等進行詳細詢問,進一步掌握患者對于自己病情和所進行手術的認識。通過與患者進行交流、查看患者病歷、檢查資料等,同時也主治醫(yī)師、麻醉師等人進行交流,理解相關的手術流程和麻醉形式。其次,對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進行掌握和了解。患者在手術圍期的緊張、焦慮等情緒進行了解,有針對性的開展患者手術前心理壓力的有效了解[1]。然后,開展人文關懷的心理介入干預。在了解患者的手術方式、患者手術前的心理狀態(tài)等情況之后,可以開展有效的心理干預,對患者產生的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進行控制,可以詳細講解手術流程,在手術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在講解的過程中需要使用患者可以聽得懂的語言,這樣可以避免患者不理解。溝通的時候需要進一步注意自己的態(tài)度,同時盡可能的回答患者對他們的病情、手術等方面的疑問,還可以通過一些成功案例樹立患者的信心,不斷降低他們的緊張情緒[2]。最后,手術室規(guī)范化護理操作。第一,開展空氣消毒操作,在手術實施前30min,需要對手術室進行消毒,手術間隔中還需要進行通風,時間不少于15分鐘。第二,專人負責婦產科手術過程中無菌器具的保管和消毒工作,同時針對這些保管的消毒效率進行監(jiān)督[3]。第三,建立手術室護理人員責任制,有專門的護理人員負責整個手術室人員的消毒、護理操作規(guī)范執(zhí)行,第四,控制手術室人數(shù),由于是實習醫(yī)護人員的數(shù)量,因為手術室人員過多也將造成手術室細菌增加,提升患者切口的感染率。第五,清點手術器械。在手術結束之后,需要清點手術工具,實施登記制度。在患者醒來之后,對其進行有效安慰,說明手術中患者是配合的,手術是成功的[4]。

        1.3觀察指標與效果判定標準

        在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出院之后分別進行手術過程護理滿意度調查,對相關的護理工作有無意見和建議,將患者對護理人員的滿意度分成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三個等級[5]。針對患者切口恢復情況由好到差依次分為:甲、乙、丙三級。其中甲級:切口愈合良好,沒有其他的不良反應。乙級:愈合切口不佳,出現(xiàn)積液等切口感染癥狀。丙級:出現(xiàn)流膿,需要重新處理切口[6]。

        1.4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21.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數(shù)(%)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護理滿意度對比

        對照組的滿意度為72%,低于試驗組的94.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手術切口恢復情況

        試驗組患者的愈合率為97%,高于對照組的84%,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手術室的優(yōu)化護理對婦產科開腹手術切口患者來說有著積極的意義,可以實現(xiàn)他們對醫(yī)生、護士的信任度,進一步提升他們在手術期間的配合度,降低手術室細菌,實現(xiàn)護理人員責任心的有效提升,提高手術治療的效果,從患者提供的意見和建議中可以發(fā)現(xiàn),我們開展的這種手術室優(yōu)化護理還需要進一步細化,在一些細節(jié)管理上實施更為精準的干預[7]。例如在患者家屬的心理干預也是我們重要的護理內容之一,他們的情緒將直接影響患者,需要給他們詳細介紹相關的手術流程和注意事項[8]。婦產科開腹手術的患者實施手術室優(yōu)化護理有著積極的意義,可以提升患者的滿意度,降低切口感染率,是一種值得推廣的護理方式。

        參考文獻

        [1]劉穎.手術室護理對婦產科開腹手術切口感染預防的效果研究[J].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5,23(11):29-30.

        [2]王星.手術室優(yōu)化護理在婦產科開腹手術患者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6,12(05):108-110.

        [3]蔡大芬,陳紅,效小莉,鮑引娣,等.婦科手術后發(fā)生醫(yī)院感染的相關因素分析[J].中華婦幼臨床醫(yī)學雜志(電子版),2014,23(08):143-144.

        [4]王偉紅.手術患者發(fā)生切口感染的手術室相關因素分析及護理對策[J].護士進行雜志,2013,28(9):786-789.

        [5]忠菊.術前術中預防骨科感染的護理觀察[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2,10(6):19-20.

        [6]張航.手術室優(yōu)化護理對預防普外科手術切口感染的研究[J].山西醫(yī)藥雜志,2014,43(2):233-235.

        作者:閆玉菊 單位:臨沂市第四人民醫(yī)院手術室

        第十篇:綜合護理對婦產科圍手術期感染的療效評價

        【摘要】目的:評價頭孢噻肟鈉術前給藥與綜合護理對預防婦產科患者圍手術期感染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醫(yī)院2013年11月—2016年7月期間收治的婦產科手術患者86例,將其隨機分為A組和B組,每組43例;手術前A組患者給予頭孢噻肟鈉和綜合護理治療,B組患者給予頭孢噻肟鈉和一般護理治療,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體溫復常時間、感染的發(fā)生率與炎性因子值的變化。結果:A組患者治療后的體溫升高率和復常時間明顯小于B組(P<0.05);A組患者的感染率低于B組(P<0.05);手術前兩組患者的CRP(C-反應蛋白)、PCT(降鈣素原)測得值經(jīng)比較其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1d,A組患者的CRP、PCT值明顯低于B組(P<0.05)。結論:術前使用頭孢噻肟鈉和綜合護理措施治療對預防婦產科患者圍手術期感染的臨床療效較好,可避免患者的體溫上升,使其體溫加速復常時間,以及降低其感染率和炎性因子值。

        【關鍵詞】術前;頭孢噻肟鈉;綜合護理;婦產科;圍手術期

        手術治療是婦產科臨床工作最常用的治療方式,其具有顯著療效,但患者發(fā)生術后感染的概率相對較高,此與女性盆腔的生理特點有關[1]。女性患者一旦在婦產科手術后發(fā)生感染,會嚴重影響手術效果,甚至引起死亡,故在治療婦產科患者過程中,醫(yī)護人員應根據(jù)患者的感染特點給予其相應的預防措施,并采取科學的綜合護理措施以提高其臨床療效[2]。為探索其治療方法,筆者采用術前使用頭孢噻肟鈉和綜合護理預防婦產科患者圍手術期感染,并與術前使用頭孢噻肟鈉和一般護理治療作了比較,評價了其預防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醫(yī)院2013年11月—2016年7月期間收治的婦產科手術患者86例,將其分為A組和B組,每組43例。A組患者的年齡為22~47歲,平均年齡為(32.84±4.62)歲;其手術類型為子宮切除術的8例、剖宮產的17例、子宮肌瘤剔除術的9例、異位妊娠的5例和婦科腫瘤根治術的4例。B組患者的年齡為24~48歲,平均年齡為(31.77±4.50)歲;其手術類型為子宮切除術的7例、剖宮產的15例、子宮肌瘤剔除術的10例、異位妊娠的6例和婦科腫瘤根治術的5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和手術類型等一般資料經(jīng)比較其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術前30min,給予兩組患者注射用頭孢噻肟鈉(西安利君制藥有限責任公司生產,規(guī)格為0.75g/支)2g,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40mL中,靜脈推注治療。A組患者在用藥基礎上給予一般護理措施治療,如:對護理人員進行知識培訓,以加強其防范感染的意識,將感染控制工作列入業(yè)績考核指標,以提高護理人員對其重視程度;在護理工作過程中,應按相關消毒隔離與無菌操作制度執(zhí)行,注意勤洗手,避免發(fā)生交叉感染,護理人員應對所有醫(yī)療設備進行常規(guī)消毒,并保持病房良好的通風和整潔度;患者的基礎疾病一經(jīng)診斷后,應及時給予其治療,增強患者的抗病能力,同時應控制手術室護理人員的流動量,提高其工作能力和縮短患者的手術時間。B組患者在用藥基礎上給予一般護理措施治療,如保持病房內通風、整潔,定時進行病房消毒,監(jiān)測患者術前生命體征的變化,對于其基礎疾病應積極給予對癥治療。

        1.3觀察指標

        觀察指標按兩組患者分別治療后,圍手術期的體溫、感染的發(fā)生率,以及術前、術后1d的CRP(C-反應蛋白)、PCT(降鈣素原)測得值。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版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資料采用均值±標準誤(x-±s)表示,組間數(shù)據(jù)的比較采用t檢驗或χ2檢驗,P<0.05表示其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治療后的體溫變化情況比較

        A組患者用藥后體溫升高率和體溫復常時間明顯優(yōu)于B組(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的體溫變化情況,

        2.2兩組患者用藥后感染的發(fā)生率比較

        A組患者用藥后感染的發(fā)生率明顯低于B組(P<0.05)。兩組患者用藥后感染的發(fā)生率。

        2.3兩組患者治療后的炎性因子測得值比較

        手術前,A組患者用藥治療后的CRP測得值為(1.71±0.55)mg/L,而B組患者CRP測得值為(1.72±0.45)mg/L,兩組間CRP測得值經(jīng)比較其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組患者PCT測得值為(1.89±0.54)ng/mL,而B組患者測得值為(1.88±0.61)ng/mL,兩組間PCT測得值經(jīng)比較其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1d,A組患者的CRP測得值為(2.67±0.84)mg/L明顯低于B組為(4.17±1.36)mg/L(P<0.05),PCT測得值為(2.75±0.91)ng/mL低于B組為(5.84±1.57)ng/mL(P<0.05)。

        3討論

        感染的誘發(fā)因素為病原體入侵患者機體并不斷繁殖,病原體本身具有傳染性,通過利用患者體內的有效資源可實現(xiàn)自身生存[3],在此過程中,患者的生理功能會受到不利影響,導致急慢性癥狀發(fā)生,其組織、器官被吞噬,從而影響患者的治療和預后[4]。感染的常見病原體有寄生蟲、細菌、真菌、病毒和類病毒等,此外還可為具有致病能力的傳染性物質,如普恩蛋白[5]。感染一旦發(fā)生,會造成組織損傷,從而引發(fā)不同的臨床癥狀。病原體在入侵人體之后,人體組織會對其產生免疫應答,而人體的防御力的強弱差別,會導致病原體在不同人體內的毒性、數(shù)量不同,故不同個體與病原體的斗爭表現(xiàn)也會有所不同[6]。手術治療的目的是根除患者的病灶,但其也提高了感染的發(fā)生風險,尤其在婦產科手術中,由于女性患者生理特點的特殊性,病原體的存活概率會大幅度地提高。抗感染治療的主旨是改善患者機體內的炎性因子水平,使CRP、PCT值得以有效地降低,從而抑制細菌的敏感性。抗菌藥物預防性應用能減少感染發(fā)生率,且給藥時間不同,其抗感染療效也會有差異[7]。相關研究結果顯示,術前給予患者預防性應用抗感染藥物,能控制其病情進展和降低術后感染發(fā)生的可能性。頭孢噻肟鈉作為圍手術期的一次性預防用藥,其具有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治療費用低和安全性高等優(yōu)點,用藥時應遵循如下原則,為:(1)應根據(jù)患者的具體情況給予其相應劑量以達到有效血藥濃度;(2)藥物應在機體生殖系統(tǒng)中達到最高濃度。加用綜合護理措施的目的是增強每個護理細節(jié)的科學性,從多方面降低感染發(fā)生率,以使患者的預后得到改善[8]。表1數(shù)據(jù)結果示,A組患者治療后體溫升高率、體溫復常時間明顯小于B組(P<0.05)。表2數(shù)據(jù)結果示,A組患者治療后感染的發(fā)生率明顯低于B組(P<0.05);術前A組患者的CRP、PCT測得值與B組比較,其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1d,A組患者的CRP、PCT測得值分別為(2.67±0.84)mg/L和(2.75±0.91)ng/mL明顯低于B組為(4.17±1.36)mg/L和(5.84±1.57)ng/mL(P<0.05)。表明術前給予頭孢噻肟鈉和綜合護理措施治療可預防婦產科患者圍手術期感染,避免了患者體溫升高,縮短了體溫復常時間,降低了其感染的發(fā)生率和炎性因子值。

        參考文獻

        [1]周良云.術前抗感染藥物預防及綜合護理措施在降低婦產科圍手術期的效果觀察[J].中國保健營養(yǎng),2016,26(9):195.

        [2]丁燁,孫靜清,候鑫楠,等.婦產科圍手術期感染的綜合護理措施[J].醫(yī)學美學美容(中旬刊),2014,9(7):52-53.

        [3]李萍.婦產科圍手術期感染綜合護理措施臨床療效[J].健康必讀(中旬刊),2012,11(12):356-357.

        [4]左雪香.談婦產科圍手術期感染的預防及護理[J].中外女性健康(下半月),2013,8(1):58.

        [5]鄧小艷.婦產科圍手術期感染的預防及護理[J].維吾爾醫(yī)藥(上半月),2013,7(4):18-19.

        [6]凌艷清.早期急性乳腺炎的綜合護理措施及療效觀察[J].世界臨床醫(yī)學,2016,10(1):122.

        [7]黃巍,張愛進,邵娜,等.婦產科圍手術期患者的護理分析[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3,6(24):61-62.

        [8]張怡,趙青.婦產科圍手術期感染的預防及護理[J].中國保健營養(yǎng)(上旬刊),2013,4(10):5939-5940.

        作者:李軍 游丹 陳婷婷 單位:奉新縣人民醫(yī)院

        相關熱門標簽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不卡 | 亚洲日本成年在线看 |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一区 | 在线亚洲中文精品第1页视频 |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66 | 亚洲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深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