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法制教育下大學生法律意識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不斷深入,人民群眾對法律的需求日益提升,社會發展對法治的需求更是前所未有。當代大學生處于“兩個一百年”目標的交匯期,其法律意識的培育關乎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關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現。本文通過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必要性、國內外研究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以期通過更有效的路徑提升大學生法律意識。
關鍵詞:法律意識;研究現狀;路徑分析
2014年,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2017年,黨的報告作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判斷,預示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邁入新時代,這對法治建設賦予了新時代的內涵和使命,對新時代法治建設指明了前進的方向。法治建設作為國家治國方略,在精神層面則體現為觀念和意識,“法”的觀念和意識是社會最高權威和文化的表現形式。法制教育旨在增強全民的法治觀念和法律意識,營造全民“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圍[1]。當代大學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主力軍,更應全面了解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和依法治國的方略,通過確立自己的法治觀念和法律信仰,逐步增強法律意識,擴充法律知識面,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歷史巨輪中展現“法治英才”與“法治公民”擔當,這也是新時代法制教育的應有之義。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一)國內研究現狀
目前,國內研究主要圍繞公民法律意識欠缺這一維度,展開了對不同領域“受教育者、教育者、教育理念、教育途徑”的多角度研究。在法律意識培養層面,有學者指出:當代大學生法治意識初步形成,但法制情感認同不足,法治行為參與不足,對法制教育興趣不高,法律知識欠缺,對權利意識和程序意識的認識有待提高。①近年來,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作為大學生的培育指導思想的思政教育模式不斷優化革新,表明思政教育工作在新時代的歷史起點上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則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不可回避的話題,因而對提高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國內理論研究也日趨增多,學者們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理論依據、培養內容、培養路徑等層面進行了系統剖析。有學者提出應以法律心理學、法律觀念和法律理論三個層面架構法律意識培育,②有人認為法律在我國近年來的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對今后社會發展的影響不可小覷,故而法制教育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不可忽視。③我國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研究成果集中在法制教育現狀、法律教育中出現的問題及改進措施上,在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的理論與實踐結合層面、法律意識評價指標及法律心理層面、對法律意識培育資源的開發層面等方面的研究較少,是未來亟須研究的方向。
(二)國外研究現狀
在國外,法律意識最早是在1912年由奧地利學者埃里希提出的(Legalconsciousness),他認為社會現實決定了人們對法律問題的體驗,這種體驗就是法律意識。在現代社會法學派龐德對法律意識發表論述后,法律意識作為法律學術概念在美國廣泛應用,而在此之前,對公民法律意識及法治精神的研究只是作為法律素質研究內容,尤其以美國和日本的學者研究為代表。美國作為全世界法治較為發達的國家,在立憲中強調民主和人權,憲法自然成為公民法制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的法制教育注重素質的培育,通常是結合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來開展法制教育,表現形式為單獨開設法律課堂或者在其他課堂穿插法律知識等。與美國西方特色的法律意識培育不同的是,日本的法制培育帶有亞洲特色,融入了道德教化,注重傳統思想的同時,吸收借鑒了西方模式中的精華,以本國國情為基準,打造出極具日本特色的教育模式,這種模式以公民為法律意識培育的目標,與西方模式類似,日本通過課堂教學將法律相關課程向各階段的社會教育滲透,并貫穿于學校各層級。各階段各層級,側重點不同,但價值取向一致。與國內研究不同的是,國外對群體法律意識的研究集中在公民法律意識培育上,沒有特別強調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育,而是統一將法治教育列入公民教育的范疇,注重通過實踐教育逐步提升青少年法律素質,通過嚴格職業準入促進職業發展。此外,受中西文化差異、政治制度差異和法律傳統理念差異的影響,國內外在課程設置、法學教育評估、法律社會實踐參與性方面都存在較大差異。比如,在美國,從社區活動到全國選舉、政黨更迭都是法律意識的教育形式,大學生通過參加各種學校、社區、社會、政治活動,對公民的權利義務、國家的政治體制、法律法規達到理解和學習效果,這也體現出美國法治教育內容的實踐性、生動性、客觀性。國外課程設置將法律相關知識和能力與法學教育評估緊密結合,更加側重培育法律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綜上,國外在培育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研究方面更加注重系統性和有效性,這也是值得我國借鑒和參考之處。
三、大學生法律意識現狀
本文通過“問卷星”簡單設計了調查問卷,避免了設計問題過多引起學生應付作答的缺陷,以期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積極性,反應數據的真實性和客觀性。問卷通過對西北某幾所高校學生對法律知識掌握情況的調查,來了解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現狀。因樣本數量有限,不一定能代表全國高校學生法律意識現狀,但在發放問卷時盡量涵蓋不同的專業、年齡、年紀、性別,使得調查結果具有一定的參考性和導向性。經調查,半數以上大學生對實體法和程序法區別、違法和犯罪區別、責任劃分有一定的認識,但是不能充分區分其中的差異。這表明隨著我國依法治國縱深推進,高校教育課程中對法制教育的重視性進一步提升,使當代大學生對有關法律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對法律在就業和生活中重要性也具有一定的認同[2]。但對相關法律知識并不能有效區分,在運用法律知識解決實踐問題上勢必有所欠缺。因此多舉措,有針對性地加強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勢在必行。
四、提升大學生法律意識路徑
(一)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個體培育
在高校法治教育中,大學生對法律的認知理解是影響法制教育效果的內因。因此,加強大學生自身對法治現狀的理解和認同,引導其自主參與法律實踐,使其通過法律獲得安全感,對于個體培育至關重要。以法學專業和非法學專業學生為例,可通過創新教學方法,針對性采取不同的教學手段,多重利用理論教學、基礎教學、案例教學、情景性教學、體驗式教學等方法,增強課堂教學效果,啟發學生對法律案例和法律理論的自我思考,引導學生正確看待當代社會法治熱點問題。也可引導學生自主參與法律實踐活動,幫助他們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實際困難,進而達到提高學生分析法律問題和解決法律問題能力的法制教育目的。
(二)以學校為核心,強化校園培育
大學校園文化對學生法律意識培育乃至綜合素質培養有著深遠而持久的影響力。大學校園以各自辦學理念、辦學規劃、校園精神、校風校訓等形成了獨特的校園精神文化,可充分利用自身特點和優勢揚長避短,做到有針對性的建設校園,發展校園文化。采用組織播放時事政治新聞,舉辦與就業生活相關的司法講座、舉辦法律熱點辯論賽、利用新媒體傳播意識形態教育等方式開展法律意識培育,既可寓教于樂,又可豐富校園文化,在潛移默化中培育大學生法律意識,助力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3]。也可通過建立實踐教學平臺,與當地公檢法合作,通過實習,參觀庭審現場、仲裁、調解活動加深對法律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三)以制度為保障,營造良好氛圍
培養大學生法律意識及法律思維不應僅局限于課程教學,還應通過制定和完善現有的學校規章制度,使校園中的管理者、工作人員、教師等都養成依法辦事,依規行事的良好習慣,做法制教育的引導者,樹立依法治校的榜樣,引導學生按規矩辦事,依程序做事。在制定與完善與學生切身利益相關的規章制度時,應充分征求和吸納學生合理化的意見建議,使法制教育自然滲透到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增強學生主人翁意識。
參考文獻:
[1]黃春英.宋雨田.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路徑研究[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19,16(12):130-132.
[2]羅淼.論法制教育與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0,19(02):120-122.
[3]于麗芬.大學生規范法律意識教育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16.
作者:李力 單位:蘭州現代職業學院衛生健康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