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網絡環境下學校法制教育困境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法制教育是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當今,網絡已深刻融入學生的學習、生活和思維之中,網絡為學校法制教育提供了新機遇,有助于促進法制教育模式變革,激活法制教育學習動力,拓展法制教育育人空間,“互聯網+法制教育”成為學校法制教育的必然趨勢。鑒于當前網絡違法犯罪活動頻發、網絡信息魚龍混雜、教育體制欠缺等影響學校法制教育實效性的問題,需要推進傳統法制教育與網絡法制教育、網絡法律建設與網絡道德建設、網絡硬軟件建設與人才隊伍建設、網絡教育內容與網絡教學形式的“四結合”,切實提升網絡環境下學校法制教育的實效性。
關鍵詞:法制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環境
立德樹人是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任務。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各領域,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要圍繞這個目標來設計,教師要圍繞這個目標來教,學生要圍繞這個目標來學。”[1]法制教育旨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法制意識和科學的法制觀念,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是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今網絡全面滲透學生的學習、生活與思維各方面的新形勢下,關注網絡環境下學校法制教育,多措并舉提升新形勢下法制教育實效性,是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發展的必然要求。
一、網絡成為學校法制教育的新領地
學校法制教育主要是指學校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學生進行法律知識普及、法律意識培養和法律素質提高的教育過程[2]。學校法制教育主要針對各個學段的所有學生,旨在推動學生群體的法律意識增強、法律知識普及、法律素養提升。法制教育效果與教育媒介作用緊密相連,截至2020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40億,互聯網普及率達67.0%,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9.40億,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99.2%[3]。如今網絡已是學生了解知識、認識社會的新途徑,開辟了學校法制教育的新渠道。
(一)促進學校法制教育模式變革,彌補教育形式單一的缺陷
探尋適應信息發展需要的教育新模式,是當前學校教育改革亟須解決的緊迫問題。在教育資源較為單一的傳統媒體時代,學校法制教育主要采取的是“一本書、一張嘴、一支筆、一塊板”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因此,教師“獨白”與學生“被動應付”的教學模式難以適應網絡環境下教育發展的客觀要求。網絡具有信息資源海量、信息傳播迅速、信息交流便捷等優勢,網絡空間蘊含的大數據為學校法制教育提供了全方位信息支持,“互聯網+法制教育”成為學校法制教育發展的必然模式。因此,網絡社會的快速發展倒逼傳統法制教育模式的變革,實現由學生被動應付向師生互動探索轉變,在教學相長中增強學習的自主性,提高對法治精神的認識。
(二)激活學校法制教育學習動力,克服教育動力不足的局限
無論時代如何轉換,將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嵌入”學生心中一直是學校法制教育不變的主題。傳統的法制教育主要采用從書本到書本、從理論到理論的教育方法,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主動性明顯不夠。然而,以網絡作為法制教育的新載體,采用文、聲、圖、像等多種形式開展教學,能夠較好地實現法律條文與案例分析之間的自由切換,極大地提升了法制教育的生動性、親和力和感染力,有助于學生對法律知識的進一步探索,進而提升對法律知識的學習興趣。
(三)拓展學校法制教育育人空間,改變教育資源稀缺的現狀
在網絡時代,互聯網通過將全球計算機和網絡連接起來,組建資源無限量的數據庫,便于突破舊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技術制約和時空限制,使得知識總量呈幾何級數增長,知識“保鮮期”逐漸縮短。在此背景下,網絡為學校法制教育提供了巨大的網絡信息資源,學生可以根據自身需要,隨時搜索、存儲、共享法律信息,使得法制教育資源觸手可及成為可能。“互聯網+法制教育”彌補了傳統法制教育內容滯后、資源短缺、知識陳舊的缺陷,極大拓展了新環境下法制教育的育人空間。此外,在交互性、匿名性的網絡環境下開展法制教育,有助于克服師生面對面交流的緊張狀態和羞澀心理,提高學生參與法律知識討論的活躍度,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二、當前學校網絡法制教育面臨的新問題
網絡空間的鮮花與陷阱并存、“天使”與“惡魔”同在,網絡環境在為學校法制教育提供前所未有機遇的同時,也對法制教育環境、學生法制觀念造成沖擊,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學校法制教育的實效性。
(一)學生參與網絡違法犯罪活動反映出學生網絡法律意識薄弱
網絡違法犯罪活動是伴隨網絡科技發展而產生的一種犯罪形式。學生網絡違法犯罪活動主要是利用計算機網絡進行網上欺詐交易、盜竊等侵害他人財產、建立淫穢網站、傳播淫穢信息、散布反動言論、制造網絡病毒等,對整個社會安全造成一定威脅。對于大學生群體而言,身心發展不成熟且對社會充滿獵奇心理,加之能夠熟練操作網絡技術,使得近年來大學生網絡行為失范常有發生,網絡違法犯罪數量居高不下。學生參與網絡違法犯罪活動深刻反映出部分學生網絡法律意識和道德意識淡薄,在網絡空間內對美與丑、善與惡、是與非、對與錯等存在模糊認識,成為當前學校法制教育必須關注的重要課題。
(二)網絡信息魚龍混雜折射出網絡法制教育環境的復雜性
網絡信息的開放性和共享性,在為人們提供多元化信息的同時,也造成各種信息混雜于網絡空間,影響網絡法制教育環境的純潔性。據統計,2019年度全國共查繳各類非法出版物1710萬件,處置網絡有害信息1113萬條,取締關閉網站8.4萬個,查處各類案件1.1萬起[4],側面反映出網絡空間內信息包羅萬象,折射出當前學校網絡法制教育環境的嚴峻性,學生極易受到不良信息的侵害。一些學校為增強法制教育實效性,采取建立法制教育網站等舉措,由于不少網絡內容信息陳舊、界面單調、內容乏味,難以達到很好的法制教育效果。
(三)網絡法制教育體制欠缺影響到網絡法制教育的實效性
學校網絡法制教育體制對法制教育整體效果具有直接影響。從宏觀來看,近年來我國對網絡法律法規建設給予了高度重視,學校法制教育環境不斷得以改善。與此同時,整個社會法制建設與學校課程體系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在現實社會中仍出現對網絡傳播內容界定籠統化、法規數量多且多數條款立法位階低、立法滯后于現實、行業自律力量有限等問題,由此造成網絡空間信息監管難度大,出現“精華”與“糟粕”并存的局面。從課程體系來看,目前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總體格局尚未形成,就學校法制教育而言,大中小學法制教育的目標缺乏協同性、整體設計缺乏系統性,中小學法制教育過分強調對知識的記憶和對分數的關注,忽視了法律啟蒙教育;大學法制教育側重法律理論灌輸,忽視了對法律知識具體實踐的關注。從師資隊伍來看,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中具有法律相關教育背景或工作經歷的教師相對較少,例如大學“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涉及的“法律基礎”部分教學,出現“思想政治教師無法講好法制內容,法學教師無法講好思想政治課內容”[5]的困境,制約了法律基礎部分教學效果。
三、探索學校網絡法制教育的新舉措
網絡環境下學校法制教育是時代賦予新時期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課題,需要從教學理念、教育環境、教學資源和育人環境等方面采取措施,推進學校法制教育這項系統工程深入開展。
(一)革新教學理念,實現傳統法制教育與網絡法制教育相結合
網絡環境下的法制教育實現了法律學習資源的網絡共享、快速傳播,師生可以隨時訪問和下載法律試題庫、文件庫和錄像資料庫,節約了大量學習成本,具有傳統法制教育模式不可比擬的優勢,為學校法制教育注入生機活力。同時我們也應看到,在目前網絡監管水平和學生自律能力有待提升的條件下,以網絡載體推進法制教育,是當前提升法制教育實效性的一種必要而非唯一手段,意味著網絡環境下的法制教育不能完全拋棄傳統的法制教育。傳統的法制教育主要在教室或其他固定場所內完成,比較注重法律知識的深度解讀和師生的頻繁互動,對提高法制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效率大有裨益。網絡環境下的法制教育要實現法制教育與網絡技術的深度融合,促進傳統法制教育與網絡法制教育協同共享,采用討論式教學和案例式教學等多種方法,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借助網絡化平臺走出課堂,構建無形與有形、虛擬與現實、公開與隱蔽相互交融的立體法制教育體系,增強學校法制教育的科學性和實效性。
(二)優化教育環境,實現網絡法律建設與網絡道德建設相結合
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是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內容,網絡環境下學校法制教育有賴于網絡法制與網絡道德兩道“防火墻”建設。政府應適時對現有的法律法規進行必要的修改、補充和完善,走出目前網絡法規制定中“九龍治水”的困境,為學生學習成長提供良好的法治環境。此外,重在培育秩序認同的網絡法制教育,避免受到紛繁復雜的網絡信息不良影響,也是推進網絡法制教育建設的重要任務。旨在明確網絡倫理規范的網絡道德建設,應從學生道德修養入手,加強學生網德網風的教育,將網絡技術的發展與人文精神的培養、物質文明的進步與精神文明的發展結合起來,將網絡道德融入法制教育之中,幫助學生提高網絡道德意識,正確辨別網絡的是非對錯,增強自我控制能力,形成維持網絡秩序的理性自覺。
(三)更新資源配置,實現網絡硬軟件建設與人才隊伍建設相結合
網絡軟硬件設施建設是網絡環境下學校法制建設的必要條件。學校應發揮法制教育的網絡優勢,做到“硬件提升,軟件到位”,在硬件建設上,應滿足學生對網絡計算機的需求,可在固定場所配置機房,在公共場所提供計算機查詢服務,制定相應的網絡管理制度,建立完整的網絡監管體系,避免學生因校內網絡無法滿足需求而尋求校外網吧的狀況出現;在軟件配備上,開發適合師生使用的應用軟件,諸如實行校內網絡系統的信息實名制、開發網絡法律教育論壇等,為法制教育工作提供多樣化服務。人才隊伍建設是學校法制教育育人功能發揮、網絡硬軟件建設的基本保證。為此,需要建立一支政治素質合格、法律知識扎實、網絡技能熟練的網絡法制教育隊伍,發揮輔導員、班主任在網絡法制教育中的積極作用,從整體上提升教師隊伍的法律素養,逐步改變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實際教學中重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而輕法制教育的局面,從而為網絡時代學校法制教育提供人才保證。
(四)提升育人效果,實現網絡教育內容與網絡教學形式相結合
當前應從內容和形式兩個層面共同推進,改變學生法律意識薄弱的現狀,提升學校法制教育育人效果。在教育內容上,應統籌考慮具有針對性和層次性的網絡法制教育課程,將網絡法律法規融入學生日常教育之中,例如在課程教學中適當增加網絡方面的案例,適當加大對法律部分的課時分配比重。在課程規劃上,思政課在育人導向上沒有年齡、學段的本質區別,各學段在育人目標上具有一致性、同向性[6],大中小學法制教育應從低到高、由淺入深,分層次、分階段安排教學內容,做到階段性和連續性的統一。在法制教育形式上,基于學生對校園網絡的依賴心理產生的“校園網絡亞傳播圈”現象,應建立法制教育主題網站和論壇,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法制新聞報道、法律知識、網絡訪談、網絡法律知識競賽等,提升網絡法制宣傳教育的影響力、滲透力。
作者:仰義方 陳沛珊 單位:重慶郵電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