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空靈鼓在自閉癥兒童音樂干預中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近年來我國自閉癥兒童患病率逐年升高,給家庭和社會造成沉重負擔。在美國最新的循證實踐報告中,音樂干預被證明是自閉癥譜系障礙有效干預方法之一。作為我國新型的民族樂器之一,空靈鼓以其空遠醇厚的音質特性、“五音療疾”的作用機制以及簡單易學的演奏方法,在自閉癥兒童音樂干預中發揮著獨特的作用。文章探討空靈鼓在兩種主要音樂療法中的運用與實踐,并開展了個案研究。研究證明,以空靈鼓為媒介的音樂干預方法在提升自閉癥兒童的注意力、交流能力和社會適應性方面是積極有效的。
[關鍵詞]空靈鼓;自閉癥兒童;音樂干預;應用研究
空靈鼓又稱忘憂鼓、無憂鼓,多采用鈦鋼合金、純銅、碳鋼三種材質制成,鼓身呈扁圓形狀,其款式分為8音、11音、13音、14音、15音等,由蓮花瓣狀的鋼舌振動帶動共鳴腔震動而發聲,具有手碟(Hang)、馬林巴和木舌鼓等綜合特點,是匯集哲學、宗教、文化、藝術,融合現代工藝技術、聲音理論和創新設計于一體的新興樂器。空靈鼓既融入了磬、古琴、古箏等中國傳統樂器的婉轉靈秀,又具備時下流行的手碟的強力穿透之感,如今廣泛應用于宗教佛學、瑜伽冥想、音樂啟蒙、身心療愈等領域,不僅能夠陶冶情操、宣泄情緒,還可調養身心,發覺自性之美。
一、自閉癥兒童與音樂干預
自閉癥譜系障礙(AutisticSpectrumDisorder,簡稱ASD)是一種嚴重的神經發育障礙,根據美國精神障礙診斷統計手冊第五版(DSM-V)對于自閉癥的診斷標準,患者存在嚴重的社會交流障礙、限制性興趣/重復行為,通常伴隨言語障礙及智力低下,嚴重時有自傷和攻擊性行為。自閉癥患者及其家庭承受沉重的精神壓力與生活困境,尤其中重度自閉癥兒童,大多數以家庭成員作為其主要看護者,終身無法獨立生活。近年來,全球范圍內自閉癥患病率逐年上升的態勢引起各國普遍的重視,成為影響世界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在目前生物醫學界尚無特效藥物顯示對自閉癥的康復有效的情況下,終身良好的教育干預是幫助患者發展社會適應性的唯一路徑。諸多研究證實,自閉癥患者通常具有超強的辨音能力及超凡的音樂感知力,在最新發布的美國NCAEP循證干預實踐報告中,音樂介入干預(Music-MediatedIntervention,MMI)被認為是有效的循證實踐之一。[1]“在ASD音樂治療干預中,患兒藉由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體驗,能有效激活患兒與生俱有的音樂能力,進而激發患兒在康復治療過程中的學習潛能。”[2]在音樂干預過程中,音樂治療師通過以音樂為媒介的交流互動行為,吸引兒童注意力、誘導患者主動與被動的溝通意圖與反應,進而達到改善患者的語言、溝通與認知障礙的目的。目前應用于ASD兒童音樂干預的主要方法是再創造式音樂療法與即興式音樂療法。再創造式音樂療法(RecreativeMusicTherapy)是指在學習演唱、演奏或參與各種音樂活動的過程中,通過提高患者的音樂能力而達到改善其心理、生理問題的目的。[3]即興式音樂療法則更強調以患者為中心,依據其當前的行為和興趣為起點,展開一系列的模仿與匹配、接納與支持、共情與陪伴等即興音樂治療手法,以不斷創造人際互動機會、逐步提升互動質量為宗旨,將ASD兒童帶入情感共享的世界。[4]兩種音樂療法在自閉癥兒童干預中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以音樂交流為主要溝通手段的音樂干預活動,相比較以行為與語言干預為主的康復治療手段,在利用ASD兒童的音樂加工優勢與營造良好的互動氛圍中凸顯音樂干預鮮明的特點與功效。另一方面,不同類型的音樂療法與具有實證支持的自閉癥干預方法如行為策略、結構化教學、示范(或錄像示范)、自然教學策略、父母訓練、同伴介入策略、關鍵反應訓練、計劃表(或視覺支持)等相互結合運用,將進一步鞏固并加強自閉癥綜合性干預的效果,幫助患者提升全方位的社會性能力。
二、空靈鼓在自閉癥兒童音樂干預中的作用機制
2000年,瑞士兩位鋼鼓制作者FelixRohner和SabinaScharer發明了一款結合鋼鼓的高音和印度Ghatam陶罐鼓低音的新世紀樂器,統稱“Hangpan”。這種新型碟形打擊類樂器將節奏與旋律結合起來,以飽滿深沉、溫暖磁性的獨特聲音質感倍受青睞。在傳入中國之后,“Hangpan”更名為空靈鼓,在繼承了鋼舌鼓強烈穿透特點的同時,又融入了中國古典樂器的婉轉靈秀、純凈空靈的聲音,成為“接近中國古代編鐘音質”的新型中國民族樂器。空靈鼓清遠悠揚的音色特質能夠吸引ASD兒童的注意力,幫助喚醒深層覺知,使其沉著安靜、主動傾聽外界的聲音。同時,空靈鼓不要求學習者具備較好的音樂基礎,也沒有龐雜的樂理體系,其音準穩定、簡單易學,與ASD兒童的理解能力與學習能力相適應,是自閉癥等特殊兒童音樂干預中不可缺少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樂器之一。空靈鼓的鼓身呈扁圓形狀,圓是中國傳統文化一個重要的精神原型,反映著儒道佛中“渾全充融”“天人合一”的生命哲學思想。八個蓮花瓣音舌分布在鼓面上的四周,音階呈現Z型排列,體現陰陽平衡、對稱生態之美學,方便習琴者演奏之用。空靈鼓分為8音、11音、13音、14音、15音等,其中8音空靈鼓由中國五聲調式組成,8音分別為“5·、6·、1、2、3、5、6、1·”,五聲音階作為我國傳統的民族調式,在凝聚中國幾千年文明與智慧的音樂體系發展中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早在《黃帝內經》中提出“五音”的理論,“天有五音,人有五臟;天有六律,人有六腑”“角為木音通于肝,徵為火音通于心,宮為土音通于脾,商為金音通于肺,羽為水音通于腎”,“五音療疾”理論為五行音樂應用于治療疾病奠定了理論基礎。[5]另有《晉書·樂志》對五音如何作用于人的精神情志進行了詳細闡述:“是以聞其宮聲,使人溫良而寬大;聞其商聲,使人方廉而好義;聞其角聲,使人惻隱而仁愛;聞其徵聲,使人樂養而好施;聞其羽聲,使人恭儉而好禮。”[6]可見中國傳統五聲音階對于調節情緒、頤養身心的積極作用。自閉癥兒童因言語溝通障礙、感統失調、刻板行為、認知與想象力匱乏等疾病因素,極易產生抑郁、緊張、憤怒、狂躁等不良情緒,嚴重影響本人社會適應與家庭生活質量。通過演奏8音空靈鼓可調節患兒不良情緒,依據“簡單”“有趣”“有效”“互動性”為重點的個性化干預原則,有效提高患兒對外界的關注度,提升與人互動的樂趣與溝通能力。作為既能打擊節奏,又能演奏出完整旋律的新型樂器,空靈鼓與架子鼓、非洲鼓、三角鐵之類單純的打擊樂器以及手鈴等音樂治療常用樂器相比具有自身獨特的優勢。在演奏時可將鼓放于腿上或桌上,以穩定易操作姿勢為準。演奏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徒手演奏,使用指腹輕快迅速地彈擊音舌而非用整個手掌去拍打,以便讓音舌能夠產生充分有效的震動。雙手經由指腹快速擊打音舌,有利于刺激手部的神經末梢,增強左右手的協調能力,使眼耳腦手心的合作達到感官上的協調統一,同時小肌肉群的協調運動對于兒童大腦發育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另一種是使用鼓槌演奏,空靈鼓因鼓槌的不同材質、力度或彈擊方式呈現出不同質感的音色,以橡膠材質為槌頭的鼓槌相較其他材質更易發出空靈深邃悠遠的聲音。同時,依據患兒不同的興趣提供多種材質的鼓槌是有必要的,不同的音色音質可以激發兒童敏銳地聽知覺辨別能力,進而引發參與興趣、延伸溝通回合,促進社會性發展。
三、空靈鼓在自閉癥兒童音樂干預中的應用研究
(一)空靈鼓在再創造式音樂療法中的應用
再創造式音樂療法(RecreativeMusicTherapy,RMT)著重通過樂器演奏或歌曲演唱等音樂活動引導兒童良好的人際反應和正確的溝通行為。使用空靈鼓作為音樂治療的樂器之一,能夠協助治療師在聆聽、敲打、說唱、演奏等多種活動形式中設計干預策略以達到提升患者模仿能力、語言能力、溝通能力等目標,(見表1)。表中六種活動形式可以按照流程依次給予兒童結構化教學,也可以根據兒童當下的興趣與能力發展自由選擇。以兒童當下的興趣為出發點,以高質量的互動品質為目標,同時綜合運用自閉癥其他干預手段,及時給予輔助與自然強化物(如兒童喜歡的音樂),幫助他獲得成功快感和與人互動的樂趣。
(二)空靈鼓在即興演奏式音樂療法中的應用
即興演奏式音樂療法(ImprovisationalMusicTherapy,IMT)是目前國際上運用最普遍的音樂療法之一。該方法由兒童個人或團體通過即興表演的方式進行樂器演奏、歌曲演唱、舞蹈及音樂心理劇創編等,以達到舒緩情緒、增進互動、表達情感的目的。治療師通過一系列的音樂干預手段為ASD兒童提供支持性的互動環境,以促進兒童的自我調節、雙向溝通以及自我成長。該療法與地板時光(FloorTime,自閉癥干預方法之一)的理念與方法極為相似,在吸引兒童共建互動模式、共享活動樂趣并發展人際交往能力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見圖1)筆者對一名12歲的自閉癥兒童小A(化名)進行了以空靈鼓為主要樂器的即興演奏式音樂治療。小A3歲被南京腦科醫院確診為自閉癥譜系患者,程度中重度,語言能力與溝通能力很弱,現就讀于特殊教育學校六年級。通過運用《兒童自閉癥治療行為評量表》《自閉癥兒童音樂能力評量表》對其進行評估,發現他雖然自閉癥狀明顯但是對音樂有較高敏感度,能過耳不忘的哼唱曲調,且音準和節奏感極佳。筆者作為治療師,使用空靈鼓以即興演奏式音樂療法每天與其互動40分鐘,在四個月干預期后的評估顯示,小A在眼神注視、共同關注、溝通意愿和情緒穩定方面都較基線期有明顯的改善提升,收到良好的干預效果。每次干預都以小A的行為作為契機,首先從模仿開始,比如他剛開始只是亂敲,治療師則復制他的節奏型(鏡像與模仿),以對他的行為做出“回聲”效果而引起患者的關注,增加眼神對視機會,建立“共同注意力”。在形成穩定的“共同關注”之后,治療師根據小A在敲擊空靈鼓時的情緒狀態建立相應的音樂反應模式。如果他的情緒是煩躁不安的,則采用激烈的節奏型或敲擊方式反映他的情緒,即興演奏能夠詮釋他當下狀態特點的音樂,從而對他的情緒起到支持與共情作用(匹配與共情)。小A喜歡在空靈鼓上演奏,但他通常表現出隨意的、不穩定的演奏狀態,這時治療師會為他提供節奏或者旋律的根基,即使用緩慢的持續音(例如以全音符演奏do)進行伴奏或者給旋律配上簡單的二部和聲(例如在他反復敲擊so音的時候,治療師輕聲配上do或mi),為他混亂的情緒表達給予穩定性的包容和支持。在持續而堅定的支持與陪伴中,治療師逐漸發展起與小A有來有往、由簡入繁的互動行為,通過等待小A演奏的間隙以及在自己的即興演奏之后留出空間,提示并引導小A進入雙向輪流表達之中(容納與對話)。并且,治療師通過示范一段節奏或旋律,提示小A進行模仿并自由拓展,進而增進了雙方對話交流的樂趣與回合,推動音樂思維進一步發展。在經過一系列的模仿、共情、支持與對話之后,治療師與小A的互動進入到穩定而自然的成熟階段,此時尋找時機讓小A在音樂的創造中擔當“獨奏者”的主導角色,治療師則以更為輕柔、簡潔的演奏轉而成為“陪伴者”,以激發小A強烈的自主意識,感受到自身的潛力與能量(陪伴與即興)。在整個音樂治療過程中,沒有預先設定的干預流程和計劃,而是借由“空靈鼓”本身的音色特質及簡單易操作的優勢,由治療師根據患者的即時反映在各個音樂干預技術之間自如轉換運用,以幫助患者樹立信心、敞開心扉、樂于交流、表達自我為靶目標,使患者在不斷獲得支持與共情的互動氛圍中,體驗到與人交流的樂趣,逐步提高社會交往能力。
四、總結與展望
在2021年北大醫學孤獨癥國際論壇上,鄒小兵指出:“我們站在自閉癥研究的十字路口上,需要重新認識自閉癥。需要接受神經多樣性(Neurodiversity)理念,務必同時認識到譜系人士也存在某些方面的優勢能力,加以發現、培養、轉化利用,無論對患者還是社會都是有益的。”自閉癥患者在音樂方面的獨特優勢,可以轉化為他們與人溝通、與外在世界交流的中間媒介,使他們和常人一樣獲得良好的生活品質。空靈鼓作為新型民族樂器,不僅適用于自閉癥兒童日常干預與學習,更能融入患者的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區生活之中,讓全社會都能參與到自閉癥兒童的共同干預中來。今后需要在空靈鼓應用于自閉癥干預中做更多探索,使科學研究為人民生命健康保駕護航,同時加強早期診斷、科學干預、社會接納等方面的研究,以改善自閉癥人士的生存狀況和生活品質,使這一弱勢群體及其家庭能夠享受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文明進步的先進成果。
作者:任彥潔 單位:湖州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