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小議兒科抗菌藥物的合理用藥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在調查的處方中,單一使用抗菌藥物處方1262張,占抗菌藥物處方數的99.29%;二聯用藥處方9張,僅占0.71%,主要是青霉素類與硝基咪唑類聯合使用或靜脈滴注頭孢菌素類與口服大環內酯類的聯用;未發現有三、四聯用藥的處方。
抗菌藥物使用情況
抗菌藥物使用研究是通過藥物選擇、給藥劑量、使用頻率等進行研究,以評定藥物治療的合理性[4]。經調查,本院兒科門診排前10位的藥物中DUI>1.0者有5種(50%),說明本院兒科門診抗菌藥物的使用不夠合理,超劑量使用抗菌藥物的問題應引起重視。
不合理用藥情況
臨床診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給予阿莫西林或頭孢噻肟鈉靜脈滴注,屬于無指征使用抗菌藥物。急性上呼吸道感染90%由各種病毒引起[5],多為自限性,而抗菌藥物對病毒感染無效,醫生往往從預防性的角度出發盲目使用抗菌藥物,只會增加不良反應,引發細菌耐藥。極少數患兒在病毒感染的基礎上可能會繼發細菌感染,但應在明確診斷后方可使用抗菌藥物。應根據細菌對藥物的敏感程度、病情輕重、感染部位和藥物毒性大小等決定給藥的劑量[6-7]。給藥劑量不足達不到治療效果,同時促使耐藥菌株的產生;給藥劑量過大容易引起不良反應,甚至會造成機體的嚴重損害。故宜根據藥品說明書選擇合適的劑量。青霉素類和頭孢菌素類等β-內酰胺類抗生素屬于時間依賴型抗生素,不存在抗生素后效應[8],其殺菌效果主要取決于其血藥濃度超過最低抑菌濃度的時間。由于β-內酰胺類抗生素半衰期較短(頭孢曲松除外),為達到良好的抗菌效果,日劑量應平分多次給予。但本次調查發現,該類抗菌藥物的使用均為每天1次給藥,不符合該類藥物藥代動力學的特點。由于給藥次數過少,用藥時間間隔過長,維持有效血藥濃度時間過短不利于細菌的殺滅,延長疾病治療周期,而且每天單次給藥劑量過大也容易引起不良反應。
靜脈用藥的比率偏高
本次調查抗菌藥物靜脈給藥處方519張,占抗菌藥物處方數的40.83%,抗菌藥物靜脈給藥比率高,可能由兩方面的原因造成:(1)兒科門診患者以幼兒為主,年齡小,口服給藥比較困難,且劑量不準確;(2)臨床醫生普遍認為靜脈給藥作用強烈,起效快,療效肯定,哪怕是普通感染,臨床醫生也多選擇靜脈給藥。但忽略了靜脈用藥易受到溶媒、藥物稀釋濃度、給藥速度、給藥容器、藥物配伍等因素的影響[9],可能給患兒帶來不良后果。
抗菌藥物聯合用藥情況
單用抗菌藥物頻率高,占使用抗菌藥物處方的99.29%;二聯用藥僅占0.71%,未發現有三、四聯用藥的處方,說明本院臨床醫生遵循了可用一種藥物治療就不用2種藥物的原則[10]。本次調查需聯合用藥的病例都存在混合感染,聯合用藥符合《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如需氧菌與厭氧菌感染(選擇:氯唑西林與甲硝唑的合用)或細菌與支原體感染(選擇:頭孢菌素類與阿奇霉素的合用)。在臨床用藥實踐中,對并發支原體感染時,頭孢菌素類與阿奇霉素的合用效果顯著。
通過對本院兒科門診抗菌藥物應用的分析,結果表明,仍然存在無指征使用抗菌藥物、給藥劑量及給藥時間不合理、靜脈用藥偏高等不足,說明本院抗菌藥物使用水平需進一步提高,要加強對臨床醫生合理用藥的知識培訓,嚴格遵循《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掌握抗菌藥物的使用指征,制訂正確的治療方案,減少耐藥菌株的產生,提高醫療安全。(本文作者:黃濤 單位:北海市婦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