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疫情下的兒科臨床見習新模式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目的:探討在疫情下依托網絡工具進行兒科見習的教學效果。方法:選擇浙江大學醫學院2016級本科生74名作為研究對象。實驗組38名,依托網絡工具進行兒科云見習。對照組36名,采用原有見習模式,比較兩組的教學效果。結果:實驗組臨床思維成績與對照組無明顯差異(P>0.05),但臨床技能成績低于對照組(P<0.01);問卷調查顯示學生普遍認可疫情下的臨床見習。結論:疫情下利用網絡工具進行教學可以作為兒科臨床見習的補充。
[關鍵詞]疫情;兒科;臨床見習
兒科臨床見習是學生通過進入醫院學習從理論知識到臨床實踐的過渡、從學生到兒科見習醫生的過渡,該階段主要是通過學生進入醫院學習使其初步掌握兒科常見疾病的基礎理論知識,熟悉兒科疾病的臨床診斷思維方法,熟練完成兒科的基本操作[1]。病毒肺炎疫情突如其來,打亂了學生進入醫院見習。因此,為堅決落實教育部關于“停課不停學”的要求,依托網絡工具探索兒科臨床見習新模式是目前特殊時期臨床教學的重點。該研究通過分析依托網絡工具的云見習模式在兒科臨床見習中的應用效果,探索疫情下兒科臨床見習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一、研究對象和方法
(一)研究對象。選擇浙江大學醫學院2016級臨床本科見習生74名作為研究對象。入選的學生均已接受基礎教學教育和臨床醫學理論課程,所有研究對象對研究內容均知情同意。
(二)研究方法。該實驗為對照研究,根據教學方法的不同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學生兒科見習3周。兩組學生均由相同的教師進行講授。
1.對照組采用原有的見習模式,包括四方面的內容:(1)集中理論授課4次,包括臨床技能、采集病史、液體療法、X線讀片。(2)學生在模型上進行技能操作練習;學生到病房現場采集和書寫病史,教師批改并講解。(3)學生分組進行以病例討論為基礎的教學(Case-BasedLearning,CBL)。組內教師提前一天CBL的資料,安排學生準備討論內容,組織每位學生以PPT形式展示發言,并進行組內討論,最后教師總結。每位學生進行2次CBL。(4)其余時間學生均在病房學習,包括跟隨教師查房、了解患兒病情轉歸等。
2.實驗組因為疫情無法來醫院見習,所以依托微信、釘釘、騰迅等網絡工具云見習模式,包括四方面的內容:(1)采用網絡直播形式進行集中理論授課,內容同原有教學模式。(2)采用網絡視頻會議,組內由學生扮演SP,其他學生采集和書寫病史,教師批改并講解。(3)CBL采用網絡視頻會議形式。每位學生進行5次CBL。(4)5次小測驗:教師提前一天小測驗范圍。通過網絡做題后,學生組內討論,再由教師講解。
(三)教學效果評價。見習結束后,進行教學效果評估,包括:(1)出科考核:進行臨床思維和技能考核,每項各10分,由相同的教師按照評分表進行評分。授課教師不參與評分,做到“考教分離”。對照組的臨床思維考核是隨機抽取病例,老師針對診斷過程提問,學生現場分析和回答;臨床技能考核是模型上實際操作。實驗組的臨床思維考核是隨機抽取病例,通過網絡視頻教師提問,學生分析和回答;臨床技能考核是學生針對技能操作過程進行表述或回答問題。(2)問卷調查:向實驗組學生發放《教學效果評價表》,主要評價內容包括對教學內容的掌握程度、學習積極性等。每項評價內容包括非常同意、同意、一般、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五項。
(四)統計分析。應用SPSS22.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非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中位數(范圍)表示,組間比較采用軼和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二、研究結果
(一)一般資料。共有74名作為研究對象入選,根據教學方法的不同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其中對照組36人,男20人,女16人。實驗組38人,男25人,女13人。結果發現兩組學生在性別、主修專業課程學年平均績點上沒有明顯的統計學差異(P>0.05)。
(二)臨床見習出科考核。實驗組學生臨床思維考核成績與對照組無明顯統計學差異(P>0.05),但臨床技能考核成績低于對照組(P<0.01)(見表1)。
(三)問卷調查。通過問卷星的形式隨機向實驗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發放問卷38份,回收有效問卷38份,回收率100%。調查結果顯示,學生認為疫情下的臨床見習是有效的,對不能進行的臨床見習有很好的彌補作用,能讓學生掌握理論知識和建立臨床思維,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見表2)。
三、討論
臨床見習旨在通過長期、廣泛和有效地接觸病人,增強了學生主動學習和自我學習的意識和能力,讓學生較全面地掌握臨床醫學基本知識,初步掌握臨床基本技能,培養良好的職業態度和價值觀[2]。但一場突如其來的病毒肺炎疫情打亂了學生進入醫院進行臨床見習的節奏。兒科見習環節不可或缺,如何讓學生在疫情的特殊時期進行有效的兒科臨床見習,成為目前臨床教學最大的挑戰。近年來隨著現代科技的快速發展,網絡教學因其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時空對教學的限制,逐漸成為現代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國內外均有依托網絡進行教學并取得不錯成效的報道[3-5]。然而,網絡教學在兒科臨床見習中的應用鮮有報道。本研究中,在疫情的特殊時期探索了依托網絡工具的云見習模式在兒科臨床見習中的應用。選取了74名臨床本科見習生進行對照研究,實驗組依托網絡工具采用云見習模式,對照組采用傳統的見習模式。實驗組首先依托微信平臺、釘釘平臺、騰迅平臺組建師生群,通過釘釘直播的屏幕分享模式進行理論授課,可以清晰地展示教學內容;通過視頻會議讓學生扮演SP,不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實際問診兒科患兒及家長配合度相對較差的問題,也可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提高。同時為了彌補病房學習的欠缺,增加了CBL的次數和臨床知識小測驗,通過視頻會議展開激烈的探討,提出臨床診治的疑點和學習難點,不僅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主學習能力,也能提升學生的理論基礎和臨床思維能力。此外,非面對面的師生間溝通互動,使學生更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和問題告訴教師,教師也能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便于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有利于教學相長。這在臨床思維考核和主觀調查問卷結果中都得到了證實,學生的臨床思維考核成績與實際見習相當,理論知識的掌握、臨床思維的建立、學習的積極性等方面均得到了實驗組學生的肯定。當然依托網絡工具進行兒科見習也給教師帶來了不小的挑戰。教師是臨床云見習有效實施的關鍵,所以需要促使教師不斷學習新知識新事物,如釘釘直播、視頻會議等,對提高教師綜合素養及能力有促進作用。同時需要注意的是,雖然網絡教學能夠示范完整規范操作和講授技能操作要點,但這都不能代替臨床實踐操作。在本研究中,實驗組學生的臨床技能考核成績明顯低于對照組,提示在疫情結束后,需要結合現場觀摩和模型演練等方式促進臨床技能的掌握。綜上所述,在疫情下依托網絡工具進行兒科云見習能夠讓學生掌握兒科常見疾病的基礎理論知識和臨床思維方法,可作為兒科臨床見習的補充,但對于兒科臨床技能還需在疫情結束后通過臨床實踐進一步鞏固提高。
[參考文獻]
[1]張春妤,王妍,梁華茂.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八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婦產科臨床見習現狀調查[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19,39(3):189-192.
[2]張衛紅.“見習醫生制”在5年醫學教育中的改革實施研究[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8(8):29-30.
[5]王秋霞,劉歡,陳浪,等.微課在醫學影像學教學中的應用及評價[J].中華教學教育探索雜志,2019,18(8):822-825.
作者:張園園 陳一芳 王陳紅 王毓佳 徐迎春 王偉燕 毛建華 陳志敏 單位: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