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國產粉絲電影發展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粉絲電影最開始受到關注始于2011年,作為一種新型的電影類型為國產電影市場帶來了活力和發展。但是,在近幾年的飛速發展中,越來越多粉絲電影粗制濫造。國產粉絲電影的這種發展形態,慢性透支了國產電影的產業潛力,也消耗了廣大群眾對于國產電影的信心。就世界范圍內來看,粉絲電影需要向好萊塢市場去學習,從對演員的迷戀轉向對導演、劇本和內容的熱情。
【關鍵詞】國產電影;粉絲電影;內容制作
1911年,意大利詩人、電影先驅喬托•卡奴杜發表了著名的論著《第七藝術宣言》,首次宣稱電影是一種藝術,是一種綜合了建筑、音樂、繪畫、雕塑、詩歌和舞蹈這六種藝術的第七藝術[1]。自此以后,電影事業在世界范圍內飛速發展。在中國,電影市場更是呈現出繁榮之勢。2015年,我國電影市場的增長速度接近一天一個億,總產值接近300億。2017年的國內票房總產值更是突破500億大關[2]。
一、粉絲電影概述
(一)粉絲電影的由來一般來說,業界認為2011年是“粉絲電影”的元年,這一年最具代表性的粉絲電影,當屬楊冪主演的國內首部驚悚電影《孤島驚魂》。在《宮鎖心玉》走紅之后,楊冪主演的《孤島驚魂》以500萬的低成本賺取了高達9000萬的票房收入,這種不靠內容而是依賴演員本身的號召力的電影引起了學界和業界的普遍關注[3]。2013年郭敬明執導的《小時代》三部曲豪取18億票房,而接下來的一系列《爵跡》《盜墓筆記》《致青春2》和《梔子花開》等電影,都把目光瞄準了粉絲群體,粉絲電影逐漸走向成熟。
(二)粉絲電影的特征1.專門針對特殊的粉絲群體粉絲電影的目標受眾通常非常明確,就是某位明星/名人的粉絲。目前國內的現狀是,粉絲具備強大的消費潛能,他們愿意付出金錢和時間為自己的偶像換取更大的影響力。這種自發的為偶像刷數據、造聲勢的行為,某些情況下的確可以帶動電影票房,推動電影市場的發展,但是總體上這一類的增長都是泡沫性質的[4]。2.內容浮夸,追求感官刺激絕大部分的粉絲電影制作周期都遠遠短于正常的電影制作周期。在內容上,粉絲電影往往不注重劇本的質量和深度,表現出浮夸或者淺薄的特征。郭敬明執導的系列電影《小時代》一經上映,就遭到了大批電影人的炮轟,稱其“主題混亂,內容淺顯”,甚至“內容不真實,導向不正確,崇尚拜金和浮夸式的生活”[5]。除了內容上的虛浮,粉絲電影在表現形式上通常十分奔放,力求極度的感官刺激[6]。《小時代》系列電影中的主角們穿著華麗,日常使用的都是價格極為昂貴的奢侈品,居住的都是豪華的別墅,這樣的表現形式會對尚處于成長階段的粉絲群體形成極為強大的刺激,但同時也可能影響正確的價值觀的形成。3.影片的演員通常為流量明星或熱門偶像粉絲電影的主要演員一般都是當下所謂的熱門偶像或者流量明星,這些明星一般具有數量十分龐大的粉絲群體,這部分極具購買力的粉絲往往能夠很快響應偶像的號召,拉動電影的票房。由于票房的高低與明星的粉絲數量直接掛鉤,因此在演員的選取方面,粉絲的多少成為了直接的衡量標準,而演技則被置于次要的位置上。這種選角標準,會嚴重影響到整個電影體系的生態循環,甚至會對電影人才的培養產生威脅。
二、粉絲電影產生的原因
實際上,粉絲電影的產生與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等等各個方面的發展都是密不可分的,是粉絲文化和資本市場共同造就的。
(一)畸形的追星文化追星一詞,最早出自1989年小虎隊在巡回演出的過程中,粉絲騎著自行車邊追趕邊大呼其名,近年來,又受到了韓國娛樂圈文化的浸染,逐漸形成了一種融合形式的追星文化。在這種追星文化的影響下,偶像的作用被無限放大,甚至壓過了影片的劇情、拍攝手法等等。尤其是伴隨著社會的發展,粉絲對于偶像的迷戀越來越局限于外貌、人設等等外在的表現形式,對于偶像的業務能力和水平則套上了一層“粉絲濾鏡”。根據社會分類論的觀點,在某些方面具有一致性的人很容易因為這些共同點形成社會性的群體,同一個明星的粉絲群體往往具有共同的話題,更容易形成社會共同體。這些群體既給予了粉絲自我的認同,同時也會變相形成一種動力,催促他們維持自己的追星行為[7]。
(二)資本的推波助瀾作為投資方,通常意義上瞄準的是“最大收益”,粉絲電影只要能夠保證參演明星的熱度,基本上可以說是“穩賺不賠”,相比于其他類型的電影高投資、高風險,粉絲電影所展現出來的驚人的吸金能力和較低的風險率,迅速聚集了龐大的資本群體。粉絲電影的主要受眾是粉絲群體,他們只關注自己的偶像,因此電影的拍攝就弱化了對于情節和效果的重視,轉而強調明星偶像的凸顯,這種制作并不需要多少技術含量,同時又能夠保證比較高的票房收入,產生投資方希望的經濟效益[8]??梢哉f,粉絲電影是“電影速成品”,小投資大回報。
三、粉絲電影的危害
(一)天價片酬透支產業潛力從楊冪的《孤島驚魂》開始,到郭敬明的《小時代》、韓寒的《后會無期》,再到層出不窮各類國產青春片、純愛片,粉絲電影的發展呈爆炸式的上升,明星的片酬也在不斷上升[9]。高昂的明星片酬占據了大幅度的電影成本,同時也擠壓了本身應該花費在劇本制作和特效制作等方面的資金,導致一大批粗制濫造的作品流向市場,拉低了國產影片的平均水平。更危險的,這種潮流和趨勢,會深層次地透支整個國產電影產業的潛力。
(二)重營銷輕質量破壞口碑粉絲電影之所以能夠如此火爆,營銷手段的應用必不可少。例如郭敬明的《爵跡》系列電影,電影的演員包括柯震東、郭采潔、楊冪、吳亦凡、王源等等,這些演員本身就具備龐大的粉絲群體,粉絲營銷是非常直接的手段。此外,新舊媒體的融合營銷,例如微博話題和微信推送,以及地鐵站等廣告牌位的宣傳都能夠產生非常強大的營銷作用[10]。但是,粉絲電影過于重視營銷手段的應用,反而忽視了影片本身的質量。粉絲電影在宣傳期,安排密集的行程和不間斷的宣傳給電影造勢,電影的質量硬傷被大量的宣傳覆蓋。同時粉絲電影抓住粉絲的口味進行創作,往往能夠在粉絲中獲得非常良好的口碑,即便是內容平淡無奇,也能夠成為“口碑佳作”。
四、粉絲電影的展望
實際上,粉絲電影并不是國產電影行業所獨有,在更為成熟的好萊塢電影工業中,粉絲電影早就存在,但略有區別。國內的粉絲電影實質上是一種追星的形式,粉絲出于對偶像的喜愛去支持偶像所參演的電影,無論質量的好壞。這種情況短期內可以拉高電影的票房,一旦偶像的吸引力消失殆盡,整個電影產業和偶像產業都會被嚴重損害。目前來看,單單重視電影演員本身會造成資金往電影產業的某一個鏈條上匯集,導致產業分布不平均,最終影響到產業的正常循環,而如果說粉絲愛慕的對象是“內容”,那就能夠促使投資方把更多的經歷灌注于電影內容的制作,從基礎開始提升電影質量,這對于國產電影的發展無疑是有非常大的促進作用的[11]。粉絲電影的確要“討好粉絲”,但是更要尊重電影藝術。它的產生,有其必要性,尤其是在營銷策略的運用上可以說是為國產電影上了一課,但內容性是電影藝術的生命,尤其是在絕大部分粉絲群體都是未成年人的情況下,粉絲電影更是承擔了為他們塑造世界觀的重任,這就要求粉絲電影擔負起相應的社會責任,在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引領下去傳遞正能量,幫助未成年的觀眾和粉絲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參考文獻:
[1]魯堅.電視電影:第七藝術的一扁“方舟”[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1998(02):28-29.
[2]中國電影市場產值一天一億:風光無限問題猶在[EB/OL].
[3]董子昂.“粉絲電影”現象探究[J].西部廣播電視,2018,437(21):84-86.
[4]王真.跨界與粉絲:商業電影新趨勢[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4,36(09):159-160.
[5]周如彪.“粉絲電影”現象探究——以郭敬明導演的《小時代》系列為例[J].藝術科技,2017(7).
[6]廖會杰.國產電影中的“粉絲電影”現象[J].新聞世界,2012,000(004):168-169.
[7]田華.粉絲電影熱映的傳播學解讀[J].編輯之友,2012,000(002):84-86.
[8]武悠.誰為你的追隨買單——淺析我國粉絲電影現狀[J].戲劇之家,2018,No.279(15):82-83.
[9]周業安.粉絲型消費者未必能支撐起整個市場[N].上海證券報,2017-08-29(011).
[10]周莉芳,楊淼.國產商業電影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7(14).
[11]潘漩.小議我國粉絲電影當前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J].視聽,2017,000(008):54-55.
作者:殷雪濤 單位: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