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電影產業發展中文化自信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近兩年來,中國電影產業開始由高數量向高質量不斷轉型發展,以電影《戰狼2》《紅海行動》《流浪地球》為代表的國產影視票房的排行一路走高,其背后則代表的是百姓喜聞樂見的中國實力和中國精神以及文化自信的不斷增強。
關鍵詞:電影產業;文化自信;家國情懷
一、宣揚好中國精神是電影產業發展的內在動力
由于歷史發展的原因,近觀我國電影產業發展的尷尬局面,從創作題材和藝術風格方面,高票房的電影主要集中在武俠和古典以及歷史紀實等題材,如:“建國三部曲”、《十面埋伏》以及《活著》等。這種影視作品使得中國人只能作為思想的客體化或是反思化存在。而商業影視的發展選取的題材和風格,大多源于仙俠、魔幻、喜劇,如《尋龍訣》、《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泰囧》等,這些題材的接受度并不能完全覆蓋到廣大群眾所接受,不能很好地代表時代精神和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同時由于娛樂圈的種種緋聞和污點,致使中國電影產業大發展很難與西方好萊塢電影產業正面抗衡,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丟失了自己的“陣地”,如《功夫熊貓》系列及《花木蘭》等。我們時常會以西方為標準,樣樣都要同西方比,在電影產業中表現的也同樣突出,電影以獲得西方電影節大獎為榮,而極少考慮到國內受眾群體的喜好。殊不知,隨著經濟社會的進步發展,我們渴望能代表中國人的精神和中華文化的自信的影視劇的誕生。在這樣的背景下,電影產業的改革呼之欲出,而改革是建立在實力和自信的基礎之上的。中國人從古至今都不同于西方民族,我們擁有自己的文化體系和精神文明,從傳統文化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到茍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再到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再到航天精神、北京奧運精神、抗震救災精神,這些富有時代特征、極具民族特色的傳統文化和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中華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深層原因。電影《戰狼2》和《紅海行動》分居國產影視票房的冠亞軍,2019年賀歲大片《流浪地球》近日更是超越《紅海行動》位居票房第二位,目前其票房仍在持續增長中。如果說電影《戰狼2》和《紅海行動》是中國硬實力的象征,那么《流浪地球》則是中國文化軟實力的具體體現。縱觀三部電影的背景,我們可以看到的是從竭盡全力保護海外華人華僑生命安全和利益的幾次成功撤僑,到中國的治理經驗和發展經驗不斷被世界其他國家提上議程,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力度和投入空前巨大,人類命運共同體再次被寫入聯合國決議等,正如《流浪地球》原著作者劉慈欣所說:“它從現實中來——源自中國國力增強、經濟日益繁榮的現實,源自中國科技實力、文化影響力不斷增強的現實”。《戰狼2》和《紅海行動》為代表的軍事片的大獲成功,標志著其在中國市場的基礎上開始挑戰西方電影市場,其背后實際上是中國精神和文化自信的不斷增強。
二、電影產業背后的文化自信離不開家國情懷
文學藝術的創作離不開其生長的土壤。以《戰狼2》和《紅海行動》為代表的影視作品,體現的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魅力,向世人展示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向世界展示驍勇善戰的鐵軍英姿,展示我國武器裝備的強大,更體現出“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的決心。自尊、自立、自強的意識形態開始深入人心并引起廣大觀眾的共鳴。電影《流浪地球》中所展現的家國情懷,故土情懷以及“天下大同”的精神,是中華文化的具體體現,不同于西方的個人英雄主義。在故事中,主角的英勇果斷似乎變得不在重要,他們只是眾多救援隊中的一員,但這又恰恰體現了整個人類的偉大,在災難面前唯有發動起千千萬萬的百姓行動起來,才能拯救地球。在這之中,拯救者和被拯救者并沒有嚴格的限制,人人都是拯救者,也只有人類才能拯救人類本身。這樣的意識形態事實上包含了“大禹治水”的歷史厚重、“推己及人”的儒家文化、“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探索以及“團結就是力量”的群眾史觀。一個精彩賣座的故事,開始由個人英雄主義向全人類英雄主義發展。就此意義來講,《流浪地球》開創了一個新的敘事模式,為中國科幻電影奠定了基礎同時指明了未來發展的方向。進而言之,這部電影不僅弘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家國情懷和故土情懷,同時國際關注度的不斷提高,也使得外國人對中國的了解更深刻,可以說是極具開創性的一部優秀影視劇。在制作方面,劇組在四年時間里籌備整部電影中,設計了100年的編年史,2000多個特效鏡頭,3000張概念設計圖,8000多張分鏡頭畫稿,10000多件道具制作等等,這樣的制作工藝和水平也只有重工業體系完整的國家才能得以實現。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中國是世界上唯一擁有完整的工業體系國家之一,經濟已經不需要依賴西方生存,而意識形態的滯后性使國產影視業的發展較西方好萊塢來說相對落后,但隨著中國實力的不斷增強,隨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以弘揚和發展,中國精神不斷成為大眾意識形態中的主流,影視作品從制作的質量到其內涵都會不斷提高,而作為能體現中國時代精神的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也會越來越深刻。
三、總結
電影產業發展的背后,離不開國家實力的不斷增強,離不開代表時代精神的指引,離不開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來源于生活實踐中,體現在文藝工作者的創造中。具體而言,文化自信,是中國人在影視中開始作為思想的主體改變世界,是中國電影人嘔心瀝血殫精竭慮的高品質創作。而文化自信也同樣是電影產業發展最根本、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之源。正如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中指出,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文藝的作用不可替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努力創作更多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鼓舞全國各族人民朝氣蓬勃邁向未來。
參考文獻:
[1].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中國近現代史綱要[M].王杏元主編.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7.9.
作者:劉晨光 單位:昆明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