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地鐵車站空間設計中地域文化的應用表達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近年來,中國地鐵建設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但由于大規模的建設與工業化的大生產,忽略了民眾對地鐵空間文化的情感需求,使得中國地鐵站出現“特色危機”和文化趨同現象。在不斷尋求符合民眾的地域環境識別能力以及滿足民眾情感需求的地鐵空間過程中,將地域文化充分融入到地鐵車站空間設計中則顯得頗為重要。文章闡述了新時代背景下的地鐵文化以及地鐵文化與地域文化的關系,并以濟南1號地鐵線路為例,提出地域文化在地鐵出入口空間、室內空間、標識系統等方面的應用表達策略,力求打造極具特色的地鐵車站空間。
關鍵詞:地域文化;地鐵文化;地鐵車站;空間設計
引言
地鐵是日常出行的交通形式之一,是一幕行進變化的城市風景,是一扇傳輸城市文化的窗口。現如今,很多城市的地鐵文化建設不夠完善,且存在與城市文化不協調等現象。因此,從建筑設計的角度出發,提高城市地域環境的可識別性,滿足民眾的文化情感需求,成為地鐵文化建設的重點。本文希望通過探求地域文化在地鐵車站空間中的應用與表達策略研究,為未來地鐵車站建設提供一些設計思路,使地鐵成為體現城市地域特色的重要場所。
1地鐵文化概念簡述
1.1新時代背景下的地鐵文化
現代地鐵文化以地鐵相關設施為載體,融合了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體現了文化的內涵,打造了一場城市文化的盛宴[1]。在新時代的背景下,地鐵車站空間中的城市文化構建,并不是簡單的文脈延續,而是能夠體現民眾、空間、文化為一體的地鐵文化。
1.2地域文化與地鐵文化的關系
地鐵作為較為便捷的地下交通工具,改變著城市人們的生活軌跡,縮短人們的情感距離,寄托著城市文化的精神內涵。城市地鐵不僅是簡單的交通工具,更是地域文化的載體,潛移默化地對民眾進行文化的傳播[2]。地域文化為地鐵文化的發展提供方向,地鐵文化的建設則依托于地域文化,兩者有機結合才能發掘地域文化的潛力,凝聚城市文化力量,促進城市文化的進步。
2地域文化在地鐵車站空間設計的基本原則與思路
2.1基本原則
2.1.1人性化原則地鐵車站空間的設計在滿足交通功能的同時,還應考慮使用者生理要求以及精神層面的需求[3]。從使用者的生理與行為要求出發,同時考慮使用要求的多樣性,為使用者提供優質的服務,力求提供便捷、安全、無障礙的地鐵空間環境。
2.1.2個性化原則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的歷史背景、自然地形、氣候特征、居民生活習慣等因素使得每個城市形成了不同的地域個性與特色,其城市文化底蘊與表現形式也不盡相同。地鐵車站作為城市形象的縮影,其空間設計應注重其地域性特征,充分展現城市的地域特色與文化個性,體現居民文化素養與城市綜合水平。
2.1.3繼承與創新性原則地鐵車站的空間設計應考慮其歷史意義與現實意義,歷史的繼承與延續不僅可以促進城市地域特色的形成,同時也能夠滿足居民懷舊的心理需求。可以提取傳統地域特色,凝練成形式符號運用到地鐵車站空間設計中,將地方特色與新型結構材料技術相結合,充分表現城市文化特色與現代感,提升地域文化的空間形象。
2.1.4整體性原則整體設計不僅是城市設計的重要思想之一,同時也是車站空間的設計的思想依據。整體設計的思路滲透于地鐵空間設計的全過程,力求從整體出發,尋求共性與個性的統一,使地鐵空間形態與城市街道相統一,充分體現完整的城市形象。
2.2基本思路
2.2.1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相融合地域文化留有傳統文化的特點,并結合具有時代特征的現代文化。現代文化相對于傳統文化定義,兩者之間互為對應與參照,且具有一定的沖突性,因此地域性地鐵車站空間的設計應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進行充分的融合,著力解決兩者的沖突問題,有效推動地域文化的傳承發展。
2.2.2空間設計與地域審美觀念相適應審美觀念是通過不斷積累審美經驗,總結形成美的意識形態。不同的歷史背景、社會經驗、生產力水平等因素都可能導致不同地域的審美觀念存在差異。地鐵車站建筑空間設計首先需要對不同地域的審美觀念有所認知與了解,采取相應的設計策略,對不同地域的審美觀念作出積極的回應,從而滿足人們不同的審美要求。
2.2.3本土技術與新技術相結合本土建筑技術與當地建材是表達地域文化的基本建筑設計要素,將其改進與新型技術、新型建材相結合,能夠重新詮釋地域文化的特征,使建筑更加根植于地域文化。地鐵車站建筑空間設計應基于地域文化基礎之上,運用本土技術與新技術建造手段,同時采用當地建材與新型建材,尋求建筑與地域環境充分結合,形成對地域文化在空間上的延續。
3地域文化在地鐵車站空間設計中的應用與表達
3.1出入口空間造型
地鐵文化的構建首先對其周邊地域文化進行深入挖掘,提取圖騰、建筑、繪畫、手工藝等設計元素,反復推敲轉化成可識別的視覺符號,并結合新型技術,打造出既極具地域特色又不失時代特征的出入口空間造型。濟南每個高架段地鐵站“神似而形不似”,既有共性又不失個性,表達了儒家“和而不同”的思想。“和”是指高架段地鐵站采用源于儒家建筑常用的斜坡頂造型,建筑外表面采用清水混凝土的自然表面效果,風格樸素大方;立面開窗形式采用地鐵列車圓弧形車窗形態,并點綴銅色格柵與金屬窗框,外觀流暢極具美感。“不同”是指每個高架車站一層的底座外側的“墻裙”均不相同。其中工研院站作為1號線和整個濟南地鐵的第一站,承擔著保障區域發展的責任,配置了穩重大方的“灰色長裙”(圖1);大學城站周邊有多個校園,為表達學生的青春活力,配置了熱烈奔放的“紅色長裙”(圖2);園博園站與周邊美景融為一體,配置了低碳環保的“綠色短裙”(圖3)。
3.2室內空間布局
在地鐵站建設中,由于受到地形地貌、技術水平、建設造價等各項因素的制約,許多地鐵站均呈現模式化的“方盒子”空間形態,其空間布局與造型比較單一且可識別性度低。地鐵空間的設計應打破空間形態的局限性,通過改變室內空間的裝飾,增加室內空間的地域特色,從而提升城市形象與文化內涵。濟南每個車站室內空間既有共性又不失個性,體現了儒家“和而不同”的思想。“和”是指室內空間裝飾很少,梁板柱等結構構件直接暴露在外,充分展示清水混凝土的樸素淡雅,營造出簡約大方、安靜祥和的室內空間。“不同”是指每個車站室內空間都各具特色,如樓扶梯墻面根據其站點周邊建筑、環境、地域文化等進行不同的裝飾。其中工研院站作為第一站,運用石頭堆砌裝飾墻面,象征著濟南地鐵的奠基石;園博園站吸取古典園林中的花格窗元素,以鏤空花格窗的銅框鋁板裝飾墻面,實現了園林風格特色的現代演繹;大學城站選用陶制的活字印刷模塊裝飾墻面,凹凸搭接形成有秩序的界面;紫薇路站采用紫薇花樣式的陶瓷彩繪磚裝飾墻面,栩栩如生(表1)。
3.3交通標識系統
地鐵車站空間中有效的交通標識系統可以加強車站的可識別性,從而方便換乘的乘客辨別線路與站點[4]。地鐵交通標識的設計應結合地域特征如文化、繪畫、建筑等,提取地域特色元素,并轉換為識別度高的色彩、圖形、文字等符號,提高城市地鐵軌道交通LOGO圖案、換乘路線、地鐵站名圖文、地鐵各列車外觀的標識性,打造充滿地域特色導向空間。濟南地鐵LOGO圖案的輪廓借用古代方形印章的寓意,表現濟南地鐵交通為民眾乘坐安全性負責的契約精神;內部為篆體“泉”字演化,既體現了泉城濟南的城市特征,又象征著濟南地鐵交通蓬勃發展;中間“T”字型取自列車頭部,同時也是交通、科技首字母,寓意濟南地鐵交通創新、協調、與時俱進的發展理念。標志色彩以泉城藍色為主基調,展現濟南地鐵交通的安全便捷的服務理念;整個標志的設計既具有傳統性又不失現代感,充分融入了濟南地域特征、人文精神、城市面貌,體現了泉城濟南的獨特且深厚的文化底蘊。濟南地鐵1號線列車排隊等候區的上下車標識為“上”“下”字的方形輪廓,均為“經典繁方篆”字體演化而成,可識別性較高且具有美感與地域文化氣息;列車車身上設置一道紫色的標識線,通過觀察車身的顏色,乘客即可準確地識別列車所屬線路。
結論
地鐵作為地域文化展示的窗口和傳播城市文化的重要媒介,其交通方式的普及將會成為未來城市交通發展的趨勢。中國不同城市文化背景下的地鐵車站空間各具特色,既是時代的要求,也對中國城市公共空間的文化發展有重大意義。在地鐵空間設計中,應吸取地域文化內涵,滿足民眾的情感需求;借助現代建造技術,塑造極具特色的地鐵車站空間,提升城市文化的影響力,為城市軌道交通的建設與發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劉廣武.地鐵文化概念探討[J].城市軌道交通研究,2011,14(3):19-21+27.
[2]石文,陳巖,陳昂,等.地鐵站空間文化環境構建研究[J].城市建筑,2016(17):330.
[3]彭地.地鐵車站公共空間的場所營造[J].四川建筑,2012,32(4):65-66+70.
[4]易雪梅.民俗文化介入地鐵空間的設計策略探索[J].成都師范學院學報,2018,34(07):66-71.
作者:任爽爽 王威汐 李虎 趙鵬飛 單位:山東建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