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地域文化差異下高校體育供給分配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由林鳳蕾編著的《體育地理學》一書是當代地域文化研究背景下,高校體育課程的差異化資源供給產物,全書共包含8章25小節內容。其中,第一章為基礎體育地理學的概述研究,分別針對研究對象、起源經過、學科屬性、研究法則4個問題進行總結,并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分析中國各大高等院校體育地理學課程的弊端性問題;第二章主講體育學范疇下的空間布局概念,以空間擴散的方式,研究體育運動對地理學發展的促進性,再以中心地理論作為切入點,分析城市內部體育類場館的空間布局特點;第三章是體育與地理環境關系的探究,不僅包含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還針對現有的地理環境要素,對體育課程資源的分配提出建設性意見;第四章、第五章分別研究體育文化與體育人口,不僅針對中西方的差異性問題進行對比,而且重新定義了“體育人口”與“非體育人口”的具體區別;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從旅游角度入手,分析各民族傳統體育方式的具體區別,再結合地形、地貌、氣候等要素,分析體育旅游的產生方式及發展方向。
體育地理學一直是體育科學領域中的重點研究對象,可概括為地理因素與體育運動之間的影響關系。結合過往的研究經驗,可將體育地理學概括為體育運動與日照、濕度、溫度等氣候因素間的影響關系,類似時差地理因素對體育訓練效果的影響、體育人才鍛煉項目地域特征等要素,也在該領域的研究范疇內。所謂地理學是地理環境科學的簡稱,大體上可等同于地球表面環境條件的結構化分布水平,對人類運動發展、自然體育變化規律探究等行為產生一定的促進作用。從宏觀角度來講,地理與體育本就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平原曠野、湖泊山川等地貌條件,為各項體育活動提供了廣闊的活動空間,且春夏秋冬四季交替也對不同運動項目產生了具有季節性的影響。從人類文明記載以來,大部分人都忽視了二者之間的必要聯系,直至20世紀七八十年代,美國學者才首次提出“體育地理學”這一研究概念。近年來,體育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不僅引發了傳播文化行為的運動浪潮,也促進了全球化體育產業進程的實施,體育學逐漸成為國際市場的主流研究方向,包括地理學在內的學術領域,都開始將體育化普及作為未來的主要工作方向,單就這一問題,作者在書中第四章也進行了著重說明。
地域文化最早是指先秦時期,中國不同領土區域的文化特征。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也有學者認為地域文化具有明顯的指向性,僅代表人民在特定歷史時期內所創造的地域性文化,具備較強的地理考古價值。隨著中國政府對體育地理學重視程度的提升,各大高校都積極響應號召,將體育教育作為高校的必要課程資源,并著重加大該課程在學生日常課業總量中所占比重。單從地理學角度來看,體育課程資源的分配必須嚴格遵照季節的交替行為,即類似短跑、長跑等高耗氧運動主要設置為夏季課程,跳繩、慢跑等低耗氧運動主要設置為冬季課程。而在資源供給方面,學校應當每年拿出一部分資金用于操場維護、體育器材添置等方面,一來可為學生營造更加舒適的體育地理環境,二來能夠在遵從地域文化差異原則的基礎上,滿足國家要求的高校體育用品配置需求。為更好地適應地域文化的發展需求,林鳳蕾在第八章明確指出“傳統體育具有明顯的區域民族特色”。其中,以豪放著稱的蒙古族人民大都喜愛摔跤等非競技類體育運動,這一點剛好與該地區的環境條件相對應。蒙古族大都聚居于內蒙古或東北等相對寒冷的區域,人們體內的脂肪及熱量快速消化,使人體處于一個相對易受寒的狀態。而摔跤這項運動的參與者大都體型魁梧、身材健碩,且為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態,參加比賽前需要實用大量的高熱型食物,一方面確保身體能夠得到足夠的能量供應,另一方面也是為了使肌肉體處于一個相對亢奮的活動狀態。而相對靠南的民族則喜愛腰鼓等以娛樂為目的的美觀型運動,參與者在整個運動過程中不需消耗大量的物理能量,因此也就不需要大規模補充高熱量、高脂肪型的抗餓食物,這一點也與當地地理氣溫相對偏高不謀而合。
總之,《體育地理學》一書結合地域文化差異的發展需求,在為高校體育課程資源供給分配提供建設性意見的同時,全面分析并總結了各個不同區域內,人們運動行為的主觀性區別,并結合該地區的地理學要素,對該觀點進行論證。為保證論述結果的準確性,作者在編寫書籍之前,親自深入不同的地域環境內,對各地區人們的主要運動行為進行取樣觀察,并記錄了大量的實驗數據信息。
作者:遠航 曾宇 單位:廣西師范大學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