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華傳統文化引領下的地域文化教學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中華文化,是中華各民族、各地域共同創造的文化,是地域文化融會貫通的綜合體,可以說,沒有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中華傳統文化便失去了賴以生存的根基。在現行教材中,中華傳統文化教學主要集中在優秀典籍的學習上,經史子集等傳統文化典籍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點,這些當然是中華民族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但是我們不能因此而否定地域文化的價值,許多地方課程或校本課程,吸收地域文化中優秀的文化養分,別具一格的文化形態,從而使語文教學更具多樣性。就筆者所在福建省來講,自古以來,海洋文化發達,福建先民四海為家,培養出閩南人敢闖敢干的特性,敢為天下先的理念,愛拼才會贏的信念,媽祖信仰等海洋文化特別發達,融入地域文化的教學使得中華傳統文化的教學顯出別樣的色彩,是中華傳統文化教學的有益補充。
二、地域文化教學對弘揚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意義和價值
首先,地域文化教學,增強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親切感和親和力,從而促進中華傳統文化教學。地域文化教學,注重地域人文特色,凸顯地域特征,所選的人物事跡、事件材料、文物資料、文學作品等,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形態,這些當地“土特產”,對學生來講,往往是耳濡目染,耳熟能詳,又由于自身的血脈文化中包含著地域文化的鮮明烙印,學生對這些“當地特產”擁有一種自然而然的親切感,容易接受這些地域文化,中國又正處在時代大發展各方面大變革的重要時期,這些地域文化往往具有心靈故鄉的作用,可以引領學生更好地找到自身的定位,做出自身應有的價值判斷。在福建,由于海洋文化的盛行,學生自然有一種博大的胸襟抱負,有一種敢闖敢干不拘一格的思想,這些是傳統中華文化中的另類,但是,卻也是獨具特色,別有一番文化特點,同樣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親切入手,進而感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兼容并包,從而增強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興趣,促進中華傳統文化的教學。其次,地域文化教學豐富和優化了語文課程結構,更新了語文教學內容,在立德樹人,增強中華文化自信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最新版的《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進一步精選學科內容,重視以學科大概念為核心,使課程內容結構化,以主題為引領,使課程內容情境化。應該說,地域文化課程教學更具有情境化的特點,地域文化中家族宗親等文化觀念根深蒂固,族規、家訓等文化形態塑造學生的品德,又由于這些文化形態源于生活,現場感強,且具備一定的約束性質,對學生品德的養成具有更強的引領和塑造作用,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理解、接受、遵循、甚至自覺地維護地域文化,自然而然逐步深入中華文化的內核,從而更好地接受并主動去傳承中華文化,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對中華文化的認同與自信。再次,地域文化教學和中華文化教學相互碰撞,相互交流,促進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創新熱情。地域文化有其自身的特殊文化形態,與中華傳統文化相互碰撞,自然會產生文化的遐想,促進文化的創新,比如,閩粵文化中不拘一格的拼搏精神,對勇于進取精神的肯定和鼓勵,對陌生環境和文化形態的開放、包容和學習的態度,便對中華傳統文化相對封閉的形態有積極的啟示作用,文化的碰撞交流,必然促進文化的思考和反省,也必將促進文化的改造和創新。
三、地域文化教學的教學方向性思考
地域文化的教學一般以選修課的形式出現,地域文化課程內容的設置、地域文化本身的定位問題以及與中華傳統文化互動關系問題,都是一些重要的課題,需要教師有極大的熱忱和強烈的傳承中華文化的責任感。在課程內容的設置上,應該注重弘揚地域文化中優秀的成分,要去粗存精,去偽存真,畢竟地域文化也有許多的缺陷和不足,文學資料和實物資料質量參差不齊,我們要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要讓地域文化中優秀的、合理的成分得到弘揚和繼承,讓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得到健康永續發展。另外,地域文化的教學也不能喧賓奪主,要明確自身的定位問題。地域文化從屬于傳統文化,課程的設置應該體現二者的從屬關系。總之,中華傳統文化引領下的地域文化教學,應該對學生學習中華傳統文化起到補充和促進的作用,在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實施的大背景下,地域文化教學應該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作者:陳博 單位:福建莆田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