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地域文化傳承下古村的保護更新模式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通江縣梨園壩村是川東北地區為數不多的國家級傳統古村落之一,村落肌理、建筑風貌保存較為完整,具有典型的巴山地區傳統民俗民風。它承載著巴山地區文明的歷史遺存,維系著文化的根脈。對于巴山地區傳統村落的保護,有助于延續并弘揚優秀的當地傳統文化,增強巴山地區居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實踐,促進地區文化與經濟的繁榮,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歷史價值。本文從傳承當地鄉土文化的視角出發,傳統古村落的發展不應只成為供休閑娛樂的旅游景觀,而應該成為以村民為主體的可持續的生產生活空間。
1梨園壩村地域文化特征
本文將“地域文化”定義為在特定區域內的自然條件和資源,倚靠當地人與自然的良性互動的動態過程,傳承下來并延續至今服務于人的傳統智慧。地域文化是古村得以世代延續的靈魂所在,也是其區別于其他村落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在探討古村落的保護更新模式時,對于鄉土文化的挖掘和關注是必要的。(1)風水環境選擇的特點。該村院坐落于梨園壩北坡上,分三處相對集中、分散,該山坡游緩地鋪散開來,下部斜斜地落到馬家河與鐵林山寨一條流水山溝交匯處,形似龜頭。整個北坡形成極為奇妙的龜形地貌。古村落坐落于龜背之上,于是有了穩固、安定等風水理念的解讀。(2)民居的建筑特色。現存傳統穿斗木結構房屋56套,平均300平米一套,總計17000平米。依山而建,掩映于綠樹之間,錯落有致。其中明清四合院5座、三合院23座,共計28套。三合院、四合院正堂屋及“擁堂”設計,梨園壩村隨處可見吊腳樓,或為走廊、或為民居、或兼而有之,構成為披檐,均由上下穿枋承挑,使之懸于巖坡。吊腳樓建筑的懸柱,起著重要的拉扯作用和外觀裝飾作用。(3)梨園壩村“耕讀傳家”的傳統生活文化。“耕讀傳家”指的是通過在大自然中勞作并在勞作之余讀書學習、創作研究、體悟安身立命為人處世之道,以此建立與傳承良好家風,使家族基礎扎實至可持續發展的一種家族傳承方法與文化現象。①通江縣梨園壩村能夠保存數百年,沒有文運文脈是辦不到的。由于聚族而居的馬氏家族血脈傳承的影響,耕讀傳家的傳統生活方式在梨園壩村傳承下來。憑借著先天的自然環境及氏族文脈的傳承,梨園壩村保存著良好的精神風貌聚居至今。
2梨園壩村原真性鄉土風貌保護層次分析
從梨園壩聚落現狀和保護的程度看,從“點”到“線”再到“面”的保護模式進行。首先是“點”的保護,重點保護有價值的院落和民居單體,使整個聚落環境中有一定數量的突出點和觀賞點。如馬太師3號院、馬勝勇4號院、馬永華5號院、馬興勝11號院等。在保護“點”的同時,應該注意與周圍環境的協調性,不要再有價值的院落和單體周邊出現風格差異的建筑。其次是“線”的保護,即是傳統民居聚落的精神領域所以的街巷及水系。對于其有效保護,有利于維護完整的民居聚落的風貌特色,在梨園壩聚落中,阡陌縱橫的小青石板街巷是它的特色,保護好這些關鍵的“線”性因素,也就可以說是基本保護了聚落的特色形態。同時其鄰近的水系,保持古村的延展性和聚落的整體形態肌理特征。最后是“面”的保護,主要指民居聚落的整體環境,即建筑組團、農田及周圍自然環境。再梨園壩村,三組民居組團、四組民居組團,由于其整體的群體關系較強,可以采用“面”的形式進行保護。
3保護更新策略
(1)對于聚落民居建筑的保護與更新。第一種是傳統建筑設計元素的再利用。梨園壩村的傳統民居建筑有的經歷了百年的歷史已經岌岌可危,出現了裂縫或者傾斜,如不加以維護就會很快被時間所侵蝕。當務之急是保護現狀,保護自然人文的本來面目,維護村落自然人文的固有特色。運用傳統建筑的許多符號與做法,通過現代的手法來適當的加固或功能空間的重置,保持其材質、色彩、質感、比例尺度與韻律的統一,保持它原有的整體的風貌不變,從而改善當地村民的居住環境以適應現代的生活需要。(2)保護性開發。以梨園壩村耕讀傳家深厚的文化精神底蘊為基礎,充分利用基地山水田園的自然生態條件,將康養生活理念、城市文化休閑、農業生態資源深度融合。聚焦農耕文化體驗,使農耕文化和農耕精神得到傳承和發揚。以耕讀文化為依托,策劃三條主題游動路線:文化拓展游線、研學教育游線、親子互動游戲。對于農耕旅游策劃,有一個招商引資的很大空間,比如對原有寺廟、祠堂以及其他公共文化服務建筑設施的恢復重建,旅游服務設施的建造、路道運輸等的建設等。只有讓原住民在保護開發中得到實惠的東西,才可能真正調動其保護的積極性。這是開發性保護措施的真正目的。
4總結
隨著當代城鎮化的快速發展以及現代化的沖擊,梨園壩等古村落遇到了尷尬的存留現狀。它的歷史價值、現實價值和使用功能的矛盾逐漸凸顯,在生活方式、衛生條件、基礎設施等方面存在更新的現實需要,但現存聚落格局及其組成因子又保留著難得可貴的傳統的樣子。因此,本文從建筑保護、空間策劃、文化遺產保護等多個角度提出對于梨園壩聚落保護更新的策略,以此可借鑒于其他傳統聚落的更新與地域文化傳承工作。
參考文獻:
[1]周韻,程功.城市化進程中傳統聚落的解讀與更新———以南京河房為例[J].中國城市規劃年會,2013.
[2]李建勇.米脂窯洞古城民居聚落形態的價值分析[J].新西部月刊,2007(9):
作者:唐于茹 單位:四川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