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利用地域文化激發學生寫作創新能力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如果教閱讀寫作的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能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發現自己所處地域風土人情的美,引導學生挖掘鄉土文化中豐富的語言內涵并運用于作文中,那么學生的寫作將不再是無源之水,寫作的創新能力也會由此而被廣泛地激發出來。
[關鍵詞]潮汕;地域文化;寫作題材;創新
一、感受潮汕地域文化中的歷史文化
每一個個體的成長都必然會打上自己地方文化的印記,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而寫作是一種生命體驗的表述,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不自覺地把我們的生活積淀表露出來。地方文化資源可以成為作文訓練的素材,挖掘潮汕地域文化中的歷史文化,加強文體意識,將潮汕歷史名人、古代建筑、歷史故事、民間傳說和民間歌謠等歷史文化資源作為指引寫作的內容、對象或材料,定能擺脫一作文就無話可說或千篇一律的困境。如果布置寫自己家鄉的名人故事,那么學生就會去查閱相關的資料,從歷史名人的成長故事中,了解他們對地方所做出的奉獻,從而也使得空泛的愛國主義精神變得生動而具體。地域歷史的內涵很大,教師在布置相關作文的時候,必須要注意抓好切入點,從具體可操作的作文題目入手。潮汕歷史文化博大精深,因此僅要求學生對自己生活的地方進行分析和寫作,在寫作中提高對所在地方文化的感受。比如要求學生收集潮汕歌謠,在收集過程中要加強思考:這樣的歌謠反映了當時什么樣的社會現實或者家庭關系,而怎樣整合地域文化,提升作文教學的品質就成了筆者在教學過程中一直思考的問題。在進行小說文體寫作訓練的時候,筆者布置的作文要求是:“請以自己的家鄉為故事的背景,以身邊的人為故事的人物原型,寫一篇能夠反映家鄉的地域文化的故事。”一開始同學們都覺得無從下手,當筆者啟發引導學生,問他們身邊有沒有已經當了媽媽的女性?看看她們有幾個小孩,如果都是女孩子的話,那么在家庭中地位怎樣?有一個學生在作文中寫了他家鄉的一個女性在連生了四個女兒后,婆婆以及丈夫對她的指責和冷漠,坐月子期間所遭受到的不公平對待,用細膩的筆調寫出了女性的隱忍,也寫到了潮汕某些鄉村濃厚的重男輕女的文化風俗、根深蒂固的對女性的偏見。在大學寫作課程中,系統地引導學生去觀察、去思考身邊的人和事,不再對自己所處的環境熟視無睹。沈從文以自己的故鄉湘西為原型寫出了《邊城》的風土人情美,老舍的寫作總帶著一股地道的“京味”,王安憶也是從她所熟悉的上海弄堂和上海女人中寫活了《長恨歌》中的王琦瑤,從這些作家身上,我們總找得到他們所處家鄉的痕跡,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總能發現許多獨特的寫作視角,實現寫作的創新,也就有一定的可行性。在布置作文時,還可以讓學生去收集自己所在村落的歷史,分析其文化特色,寫成“我們村莊的歷史”,這樣可以讓學生在收集整理資料的過程中,感知到歷史的厚重感,加深對地方文化歷史的認知和認同,從而成為一個有“根”的人。在寫作中可以加強文體意識,比如你要寫出一個故事的話,那么在故事環境的設置中,你就得對故事展開的地方特色進行簡單的說明,你可以通過一個人在社會中的浮沉來揭示歷史時代的變遷。在這個過程中,歷史作為一個地域文化故事展開的背景,只要選取了恰當的切入點,那么整一段的歷史內涵也就被挖掘了出來。利用地域資源開發寫作課程,我們要注重實踐,注重研究性課題的運用,比方在課堂的教學實踐中,可以布置“潮汕自然景觀的旅游資源的調查”“怎樣打造潮汕功夫茶品牌”“從潮汕歌謠看當地地方文化的變遷”“從潮汕民俗看潮汕文化”,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團隊合作。在活動中,學生可以走訪村里的老人,了解當地的歷史事跡;可以查閱資料,整理相關的照片資料;可以游覽當地的名勝古跡,寫出心得體會。因為有比較濃厚的興趣和參與熱情,學生不但很投入,還能極大地鍛煉其看問題的角度,分析問題的深度,比較容易得到有價值的資料。為了調動學生參與地域文化寫作的積極性,我們可以舉辦相關的征文比賽,如“家鄉的故事”,通過講述家鄉的一個故事來表征一種地域文化,或者舉辦相關的主題活動,以開展辯論賽或者小劇本的排演等形式,來加深學生對地域文化特色的理解。總之,教師要把鮮活的地域文化和作文寫作結合起來,為這兩者找到一個契合點,讓地域文化為寫作帶來新的生命力,為學生的寫作挖掘新的素材,尋找到恰當的表述方式,這樣,寫作課程的教學才具有獨特的魅力。
二、感受潮汕地域文化中的民俗文化
就潮汕地區的民俗藝術而言,其深厚的歷史積淀可以成為作文題材的范圍,以專題形式分析潮汕文化的歷史意蘊,如以潮汕歌舞為例,分析其起源和形式,通過其舞蹈和角色反映潮汕人的性格特征。怎么引導學生把眼光投到自己“生于斯,長于斯”的家鄉,仔細去體味家鄉的人、事和物,在寫作中沉淀情感,激發共鳴。家鄉獨特的風情、動人的傳說、一座橋、一棵樹乃至一條路的路名的故事,這些都是地域文化作文中的“隱性資源”,只有引導學生關注并思考本土文化,才能將之運用于作文中。通過“婚俗禮儀”和“出花園”等民俗看潮汕地域文化,在對其儀式內容的分析上了解文化的演變,這些無疑都給學生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去觀察發生在他們身邊的事,去思考日常生活中處處可見的潮汕文化,讓作文題材成為活水泉源,綿綿不斷地為寫作注入新的活力。“出花園”是粵東地區最具特色的民俗風情之一,也是潮汕地域文化代表之一。從儀式的內容可以發覺,這一民俗風情體現了“福佬”文化與“客家”文化的融和與傳承。[1]比如要求學生寫一件自己經歷過或者見過的“出花園”情景,作為事件的親歷者或者見證者來講述這件事,筆者讓學生先了解“出花園”風俗的來源、歷史文化,找到相關的資料寫一篇文章,在這個過程中加深了學生對潮汕風俗文化的了解,也讓他們在以后的寫作中對作文的題材和素材的選擇有自己的看法。在訓練中,筆者會布置學生了解潮汕地區結婚習俗,看看潮汕傳統婚禮習俗禮節是怎樣的過程,并結合自己當地的具體情況進行分析,作為習俗的親歷者或者見證者,將風俗習慣中的做法具體寫出來,這樣既有了具體可信的寫作素材,又能寫出具有自己風格的作文。在具體的文體寫作中,比如散文寫作,筆者會抓住文體特征、寫作的核心要素,如意境的營造、對畫面感的描述,在描述過程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具體的寫作中,以物為線索貫穿文章的寫作,或者以情為線索寫出自己對家鄉某一景物的熱愛之情。因為揭陽學院師范系大多是語文教育專業,所以在進行訓練的時候,筆者會選擇小學語文作文題目進行練習,指導學生對相關的作文題目進行教學設計,并在實際寫作中注重結合地域特色,寫出真情實感。如小學三年級下冊有一篇作文為“家鄉的景色”,很多學生不知道怎么入手,那么在指導過程中筆者會要求按照文體特征思考,以意境的營造為主,如以“家鄉的小河”為例子,可以寫出一年四季景色的變化,借助一定的修辭和句式的變化,按照有圖畫、有聲音的形象思維方式,動靜結合、以小見大寫出家鄉的美景,這樣的文章讀起來才會有血肉。在寫作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們還可以組織學生出外采風,選擇一些歷史比較悠久的古村落,作為歷史的“活化石”,先讓學生找相關資料,在游覽感知古村落文化的過程中,讓學生隨身帶著筆和紙,把看到和想到的寫下來。結合當地相關的歷史傳說和英雄事跡、民謠和歌謠等,深入挖掘地方民俗資源,并將之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形成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作品。當然我們可以借助現代信息技術的輔助,利用電腦、網絡、攝影、錄音等技術手段進行教學。如組織學生參觀具有潮汕地方特色的建筑時,可以用攝像機拍攝下這個過程并加上解說詞,也可以用錄音機錄下對村里民間藝人的采訪等,以現代的技術保存下一些有價值的資料。
三、體悟潮汕地域文化中的人情文化
在潮汕地區,飲茶成為一種獨特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趣味。[2]在潮汕幾乎每家每戶都有以茶會客的習俗,布置學生整理嶺南地域的作家作品,分析其作品中的潮汕地域特色,在小說、散文或者一些影視作品中找尋本土文化中的茶文化,思考其題材和素材的選擇上有哪些獨特性。潮汕人信神意識濃厚,這和其地域特點有關聯,所謂“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潮汕先人以打魚為生,天氣變幻莫測和交通的不便,使得打魚的危險性很大,因此在這樣的條件下,家中的妻兒便只能求助于神靈的保佑,每逢初一十五的“拜老爺(祭拜神靈)”風俗就成了潮汕婦女的日常生活,讓學生通過自己的體驗去研究、歸納、感悟潮汕文化,一定可以在提高作文寫作能力的同時,寫出許多有新意的文字。[3]不過,學生在使用這些素材的時候難免會表面化,教師應該加以引導,讓學生學會挖掘,比如在寫“拜神”中發生的故事時,同學會把在家里看到或者參加的這個活動寫下來,在對素材的選取中,強調其要選擇對自己影響最深的一個點來進行寫作。針對我校師范系學生畢業后大多從事小學語文老師這一現狀,筆者在上基礎寫作課的過程中,就著重訓練學生的地域意識。如將小學階段的作文題目分為兩大類,一是寫人,一是敘事。那么針對具體的作文,怎么把地域特色融合到寫作中?如在寫“我的爸爸”“我的媽媽”這類記人敘事作文時,怎么寫出豐滿可信的人物形象呢?筆者會著重強調結合地方特點進行寫作,有同學就寫了小時候父親對自己的關心,因為腳跌傷了,家又在揭西的一個小山村,所以父親怎么用草藥給自己敷腳,通過回憶這樣一件事情把當地人怎么找草藥、鄰里間的相互幫助都寫了出來,因此這樣的文章讀起來也是比較真實可信的。還有的同學在寫母愛,寫到了住校的日子,每次周末回家,母親總會做自己最喜歡吃的飯菜,寫到了惠來的綠豆餅,融入了當地美食,在細細體會母愛的同時,也介紹了潮汕的地方美食,結合地方方言,寫出來的文章也帶著濃厚的地域特色。這類寫人敘事文章為了凸顯人物形象,就一定要對環境進行設置和說明,要注意突出是特定環境下的特定人物。眾所周知,潮汕女性十分勤勞賢惠,因此學生在寫到自己的母親時候,部分會介紹到母親干農活、腌咸菜、在工廠里面幫工,這樣一些日常生活不僅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而且讀起來也避免了千人一面弊端。筆者在上課期間還布置過一道文藝評論寫作題,要求學生評論當地的童謠、歌謠或者當地文人創作的文學作品或當地電影和電視劇,分析其創作特色和地域特色。有的同學從自己小時候非常熟悉的童謠談起,分析了童謠的韻律節奏并所表現內容的地方性,回顧了童年和小伙伴玩游戲中用到的順口溜和歌謠,字里行間都充滿了童趣,表達了對地方童謠歌謠保存和流傳的擔憂。有的同學則通過童謠“天頂一只鵝,阿弟有嫡(老婆)阿兄無。弟婦抱仔喊阿伯,阿伯聽著無奈何。背起包袱過暹羅(泰國),走去暹羅牽豬哥(牽公豬配種),賺有錢銀加減寄,寄來唐山娶老婆。”通過分析這首熟悉的“過番歌”,揭示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和潮汕人勤勞勇敢的精神內涵。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潮汕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小分支。潮汕本土文化為學生習作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素材。本人承擔的項目研究的是如何發揮、利用這一資源,幫助學生尋找到習作的活水之源,在作文教學中加強與潮汕地域文化資源的有效整合,提高學生的言語技能,把潮汕文化滲透在作文訓練中,借助學生特有的情感體驗,為學生開鑿一個“泉眼”,提供有話可寫的生活素材。為了能更好地讓學生體會到本土文化風情在寫作中的運用,可以請一些地方文化的專家以講座的形式,介紹他們對地域特色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成果,或者請地方作家介紹他們的創作經驗、作品特色,介紹地域文化是怎么進入他們的作品并成為一種寫作資源的。通過這些,可以拓展學生的寫作思路,加深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對地域文化的感知和理解,從而更好地運用地域文化特色,使自己的作品成為帶有個人色彩的創作。
四、結語
地方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已經成為我國課程改革的重要發展方向。作為潮汕揭陽的唯一一所公辦高職院校,師范教育是筆者所在學校的一大主要辦學特色,而語文教育和初等文科教育又是筆者所在院系的主要專業,豐富的潮汕地方文化是作文教學中不可多得的課程資源,對潮汕地域特色文化的挖掘,有利于高校開發出有地方特色的課程,使得地域文化能夠為作文的寫作提供新的題材和個性化的表達。
作者:王海燕 單位:揭陽職業技術學院 師范教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