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地域文化與版畫創作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長白山地域文化內涵豐富多彩,具有悠久的歷史,而其對當代繪畫和版畫創作的影響是深遠的。本文通過對吉林省版畫創作的梳理角度來分析版畫創作與地域文化聯系的必要性,以期對吉林省版畫創作研究做出些許貢獻。
關鍵詞:長白山;地域文化;吉林;版畫
一、長白山地域文化特征及繪畫藝術創作
長白山地處吉林省東南部,毗鄰中朝邊界,是歐亞大陸東端的最高山峰,是松花江、鴨綠江、圖們江的共同發源地。由于其地處維度靠北,海拔較高,導致了這一地區冬夏溫差較大,正是這樣的地理條件造就了長白山地區特有的地域風景,這些無不體現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據考古發現,早在兩萬年前這里就有人類的居住,并在以后的漫長的歲月中繁衍生息出了眾多的民族。如今的長白山地區更是生活著漢滿蒙回朝鮮等十多個民族的居民,他們依靠長白山優越的地理環境逐漸形成了以漢文化、薩滿文化為主,女真文化、扶余文化為輔的文化集群,這其中包含了北方特有的漁獵、采集、祭祀以及農耕文化。自古由于長白山遠離中原,主流文化并沒有在此發展壯大這一現象直到新中國成立以后才發生了很大的改觀。上世紀60年代,吉林藝術專科學校的一批國畫教授開始以“長白山文化”為主題進行藝術創作,在當時被稱為關東畫派或長白山畫派,代表畫家有王慶淮、孫天牧、黃秋實、許占志等。
二、吉林省版畫創作與長白山地域文化的淵源
自新興木刻運動以來,版畫就一直為大眾熟悉和熱愛,并伴隨了中國整個近現代的發展。在隨后的發展過程中,版畫界一直是藝術界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文化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吉林省的版畫創作作為東北版畫創作群體的代表之一,整體數量雖不多,但卻有著自身的特點,他們在表達內容上以深入探索和發掘長白山地域文化為主,通過對長白山地域的風光景色、人文歷史、社會變革等方面進行表達,創作出了一幅幅版畫佳作,表達出了較高的藝術品質。我們可以通過時間上的梳理來探索長白山地域文化與吉林省版畫創作之間的淵源。(一)自上世紀60年代始,吉林省的版畫創作者們就開始以飽滿的激情,通過刻刀描長白山的美麗風光和人文風情,這些藝術家中尤以英若識、吳海壽兩位教授為代表。1958年英若識于中央美院畢業后,開始了他在吉林藝術學院40余年的教學生涯。任教以來,英若識教授積極投入到對東北風情和長白山風光的描繪當中。1962年,他制作的水印套色木刻版畫《林海夕照》《雪原獵歸》參加了第三屆全國美展,《山林深處》參加了1964年全國美展并獲得好評,這不光標志著他藝術上的成就,更是深刻表達了他對長白山地域這第二故鄉的眷戀之情。此后,英若識教授更是佳作頻出,代表作品《身先士卒》《雪原獵歸》《探家》《峽谷飛虹》等長期陳列于北京人民大會堂吉林廳。與此同時,作為學者、教育家,他認真對待教學和研究,為當今的藝術界培養了眾多的優秀人才。吳海壽于1961年在吉林藝術學院擔任版畫教師。這期間他多次深入農村,進行寫生和素材收集工作,回到學校后,利用收集來的素材進行創作,先后創作完成了《姐妹們》《開鐮時節》《飲馬》《一段新書》《河邊菜畦》等版畫佳作。這些作品具有鮮明的地域特點,人物形象樸實,繪畫技巧嫻熟,充分展現了長白山地區人民豪邁粗獷的性格,體現了濃濃的生活氣息。1978年后,經歷后的吳海壽重新登上了講臺,開始了他新的版畫教學和創作征程。這期間他創作了一批表現長白山風光的版畫作品,如《岳樺林中》《長白山麓》等。而木版畫《寒林初醒》則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并被中國美術館收藏。作品描繪的是早春時節的長白林區,畫面中的人物、樹木、狗、飛鳥都刻畫得細膩精雅,讓人過目不忘。(二)老一輩藝術家運用熟練版畫藝術語言,制作了大量的關于長白山題材的版畫作品,這些極具藝術感受的作品當時在美術界及社會上引起了極大反響,成為了吉林省版畫創作的標志。如果說他們的作品具有革命時代特征,那么第二代版畫家則是在這些藝術家前輩的基礎上通過對版畫語言及形式的不斷拓展而形成了新的面貌,這其中的優秀代表當屬當代著名版畫家季世成先生。季世成從1986年開始涉足版畫,經歷了三十年的不懈努力,形成了極為優秀的個人藝術風格。他早期的作品《黑云耕作》《紅馬》《日入而息》《山日隨人歸》《開鐮》《牧歸》等,主要通過攝取長白山地區人們的生存狀態,以表現的手法描繪長白山地域人文風情以謳歌鄉土牧歌之美。這些畫面色彩鮮明、人物造型夸張卻不失憨厚,極具藝術表現力,在全國的木版套色版畫中極具代表性。從2008年開始,季世成開始了大膽的突破與創新,這一時期代表作品有《雪后料草溝》《記憶中的老屋》《散淡時光》《獨步狐貍屯》《通往白山路》《坡地》《歲月無聲》等,這批作品主要以農村、雪景為主要表現內容,通過極具寫實的創作手法描繪長白山地域風光。這些作品的共同特點是:冬、靜,畫面色調和諧統一,以安寧、靜謐的畫境,體現了一種安詳靜謐的東北農村景象,將人們帶入現實版的童話世界。也正是作者以如此靜態的心智,揭示了人們精神境界的真善美。(三)作為吉林省青年版畫家的代表,張延昕的版畫作品同樣是植根與地域文化中。與他人直接描繪長白山風景不同,他的作品更多是將目光投向于時代變遷下東北城市中發生著的點點滴滴。例如他在2000年左右制作的銅版畫《最后一班車》,畫面中的有軌電車可以說是能夠代表北國春城的歷史與發展,昏黃的路燈,道邊粗壯大樹,以及飄雪的夜幕下開來的最后一班有軌電車,處處都能夠體現作者對東北這座城市深切的人文關懷。東北老工業基地也是長白山文化的典型代表,在社會轉型時期工業面貌發生的變化對于生活于此的人來說記憶尤為深刻。青年版畫家楊鵬的系列銅版畫《大工業力量》《雄渾年代》正是通過對舊機械的細致描繪來闡述對工業時代的緬懷,甚至是向往。這種情懷在當下人們的心中自然生發,已經是東北地區地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長白山地域文化中特有的漁獵文化、采集文化也是當下吉林版畫家表現的重要課題。如青年版畫家王巖創作的絲網版畫《三道江》《林場老把頭》等作品則是以一個現代人的眼光重新審視這些古老的技藝。同樣是年輕藝術家的閆壘壘在近兩年的創作中,也把目光投向了對東北的漁獵文化的挖掘。如果說2012年他創作的版畫《查干湖冬捕全攻略》系列作品是以旁觀者的視角對冬捕文化進行了描繪,那么這次籌備創作中的《冰雪漁謠》則是對東北漁獵文化的一次深入剖析。《冰雪漁謠》畫面采用長卷形式,以黑白木刻的藝術手法對長白山地域文化中古老漁獵方式進行記錄,將冬捕漁工作為創作主體,從祭祀文化、勞作場景、精神面貌等方面予以全面的表現。整幅畫面力求大氣雄壯,追求大黑大白的畫面沖突,以簡潔的視覺效果呈現藝術特征,通過對長白山地域文化的高揚和對東北風情的描繪從而產生歌謠般的美感。
三、積極探索長白山文化的重要性
通過上述梳理,我們選取了吉林省版畫界具有代表性的老中青三代人的作品來分析,長白山地域文化對吉林省版畫創作的影響。長白山悠久的民俗文化豐富的自然資源為一代代藝術家們提供了豐沃的土壤,吉林省版畫家經過半個多世紀的辛勤耕耘、播種、不斷成長,展現出了較為完整的長白山文化寫照。長白山文化是吉林文化的標志,它代表著吉林文化中的民族精神、民族智慧和文化涵養,利用和建設好長白山文化是近幾年吉林省文化界一致努力的方向。在信息化、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今天,理順白山文化中與歷史文化、外來文化的關系,利用版畫進行藝術創作,通過版畫的復數性、社會性的優勢,為研究長白山文化,搞好長白山文化建設,為建設東北、振興東北做出有益的貢獻。同時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可以為我國創作出更多的優秀藝術作,能夠促進自身文化的多元化發展,以及促進世界文化交流與對話。
參考文獻:
[1]李治亭.東北通史[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2]孟慶凱.東北繪畫與文化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王東明.關東畫派的現狀與發展[J].文藝爭鳴,2010,(01).
[4]英若識.黑土地上的文化———對東北文化淵源的形態的思考[J].苗圃,1996,(01).
作者:閆壘壘 單位:吉林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