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幼兒德育教育探討(3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德育教育對幼兒的身心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在幼兒階段的教學中,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能夠幫助幼兒健康快樂的成長。實驗研究和實踐的教學都證明,通過科學合理的教育能夠在幼兒階段培養幼兒良好的道德品質,為幼兒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德育教育;幼兒生活;滲透
前言
教育本身就是來源于生活的,幼兒的教育也不能夠脫離實際的生活而獨立的存在,因此,在幼兒階段的德育教育中要通過相關情境的創設,鼓勵幼兒積極的參與社會實踐等方法,使得德育教育潛移默化的影響幼兒的生活實際,讓幼兒在生活中感受到自信、寬容、理解等這些可貴的品質,引導幼兒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逐漸的培養這些良好的品質。
一、結合幼兒特點,培養生活習慣
幼兒階段的幼兒其身心發展處于初級階段且不同的幼兒有不同的特點,這就要求幼兒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到幼兒之間的差異,進行常規的生活習慣方面的教育。將道德教育融于幼兒的生活教育中,及時有效的對幼兒的常規生活習慣進行指導。在幼兒期間,要有意識的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進而使幼兒形成良好的性格。首先,要培養幼兒自立自強的生活習慣,讓幼兒自己學習穿衣服,系鞋帶,按時起床,按時休息,并給予遵守這些紀律的孩子一定的獎勵,贊揚這些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同時,鼓勵孩子要盡自己的所能,幫助其他的孩子。如,發現有的孩子幫一些孩子系扣子或者是很有禮貌的時候,教師要進行及時的贊揚和鼓勵,并給予相應的獎勵,讓孩子繼續保持這種良好的生活習慣并逐漸的影響周圍的同學。其次,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要樹立良好的典范,要求幼兒做到的教師首先必須要做到。幼兒階段的幼兒模仿能力很強,因此,教師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將良好的生活習慣潛移默化的影響幼兒,引導幼兒健康成長。
二、注重教育細節,培養文明行為
文明行為習慣的培養應當作為幼兒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文明行為對幼兒的生活有重要的影響,在幼兒階段培養幼兒良好的文明行為能夠為幼兒的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注重細節教育,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有效的滲透文明行為的教育,通過長期的影響,使幼兒逐漸的養成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幼兒創設相關的情境,讓幼兒在逼真的情境中很好的培養自己的文明行為。同時,因為幼兒的身心發展水平都處于初級階段,這就需要教師在創設情境的過程中根據幼兒的特征來創設,創設一些幼兒能夠理解并且能夠積極參與的情境,來培養幼兒的文明行為。
三、進行行為習慣教育,引導幼兒行為
對幼兒進行行為習慣教育,引導幼兒行為是指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要抓住一些教育的機會,從一些看似不起眼的教學細節中抓住機會。所謂教育機會就是要在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和教學的具體情境有機的進行教學,發揮教學的最大效果。如,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教師要有效的處理一些幼兒之間的矛盾糾紛,從這些矛盾糾紛中看到德育教育的機會,處理這些矛盾的時候,教師不能夠簡單粗暴的進行處理,而是要采用啟發式教學的方法,讓幼兒真正的接受。
四、注重換位思考,學會理解關心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與幼兒的家長進行及時的交流和溝通,與家長形成教育合力,讓幼兒能夠學會關心他人,學會換位思考,尊重長輩,能夠盡自己的能力來孝敬父母。要鼓勵幼兒在家里要幫助父母做一些家務,體會父母的辛苦,養成勤勞的好品質,如,可以鼓勵幼兒在家里掃地、洗拖鞋、洗臉、刷牙、穿衣服等等,這些事情都是幼兒通過努力就學會的,但是這就需要教師和家長進行及時的溝通,讓家長積極的配合,只有學校和家庭緊密的配合,才能夠引導幼兒逐漸的學會換位思考,明白自己的事情要學會自己來做。此外,學校還可以舉辦一些親子活動,密切家校之間的聯系,同時能夠讓幼兒在活動中學會做一些事情。如,可以舉辦“水果派對”活動,讓家長和幼兒一起來參加,在活動中家長和幼兒可以通過密切的配合,讓幼兒在活動中學會換位思考,在活動中積極的與家長配合,自己動手,做出漂亮的水果拼盤,在制作的過程中幼兒難免會有一些困難,這就需要幼兒之間互相幫助,在這樣的互動中幼兒之間還可以互相的幫助,在幫助中學會理解和關心同學,與同學建立良好的友誼,培養幼兒互相幫助的品質。
五、積極參加勞動,健康快樂成長
現在幼兒的生活環境比較優越,一般情況下,幼兒是家長心中的寵愛對象,備受關愛,勞動很少,這對幼兒的成長有一定的好處。但是,這樣的生活環境對幼兒的成長也并不是很有利的,有很多的幼兒性格怪異、不合群、任性等等。這就需要家長和教師了解幼兒的性格,及時的引導幼兒,幫助幼兒及時的學會調整,為幼兒的健康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引導幼兒做一些家務,如掃地、擦桌子、洗衣服、洗腳等等。同時要鼓勵幼兒參加一些實踐活動,讓幼兒在活動中改掉自己懶惰的毛病,快樂健康的成長。如,學??梢耘e辦勞動模范獎勵,制定一些獎勵的措施,如果幼兒表現好的話,可以給予幼兒相應的星星獎勵,如果幼兒在學校積極的參加社會勞動,就可以幫助幼兒在活動中健康快樂的成長。總之,在幼兒階段將德育教育融入幼兒的生活中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這就需要家校做好很好的交流互動,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鼓勵幼兒積極的參加勞動,在勞動中形成良好的品質,幫助幼兒健康快樂成長。
參考文獻:
[1]劉依群.芻議幼兒德育生活化的策略探討[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4,02:108.
作者:黃婷婷 單位:泉州市晉江市第三實驗幼兒園
第二篇:如何加強幼兒德育教育研究
英國教育家洛克說:“一切教育都歸結為養成幼兒的良好習慣,往往自己的幸福都歸結于自己的習慣。”《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幼兒園的品德教育要以情感教育和培養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為主,注重潛移默化,并貫穿于幼兒的一日生活及各個領域的活動之中。因此,作為一名幼兒園教師要抓住養成教育的關鍵期,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使幼兒終身受益。
一、教師要做教育的有愛之人
幼兒的年齡和心理特征決定了孩子身上難免有一些不好的行為習慣,這就要求教師在平常的、瑣碎的日常學習生活中付出更多的關心,讓孩子們在教師的關心下體會愛,學會付出愛,從而更好地形成好的行為習慣。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愛是教育兒童最直接、最自然的辦法和手段?!币虼?,我們要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德育因素,結合每個活動的特點,對幼兒進行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的培養。例如,有的小朋友在家嬌生慣養,行為驕橫,用餐時經常挑食,還有浪費現象。我就在活動實踐中,帶領孩子參觀食堂,讓孩子們看著食堂工作人員辛苦地為大家準備的餐點,若條件具備,還可以讓他們親自動手,體驗勞動的辛苦,讓他們懂得應該愛惜糧食,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浪費飯菜現象是不好的行為,從而逐漸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充滿愛的教育,會如“南風效應”,更容易被孩子們接受。
二、教師要做教育的有心之人
幼兒園的一日活動以及各個環節都蘊含著德育的契機。作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們要做教育的有心人,認真觀察,發現契機,積極開展行為習慣教育。例如,在課堂活動中,有心的教師,不但會注重對幼兒各項技能技巧的培養,重視智育培養,更會讓學生在動手動腦的活動過程中互助合作,對能幫助同學、不亂扔垃圾、主動幫助整理活動器材等好行為,給予拍手鼓掌,加油鼓勵;對一些不好的舉動,如,搶小朋友玩具、欺辱他人的行為要給予足夠的重視,用明確的語言指出問題,讓學生切身體會到什么是好的行為習慣,什么是不正確的行為,從而辨別是非,對好的行為方式模仿和嘗試,從而培養幼兒與其他小朋友團結協作的良好習慣,在活動中循序漸進地讓孩子的言行舉止都形成良好的習慣。寓教于活動之中,讓孩子們能更好地去生活和學習。
三、良好學習環境是教育好幫手
《幼兒園規程》指出:幼兒園要創設與教育相應的良好的環境。這里的“環境”有兩方面:一是指物質環境;二是指精神環境。良好的物質環境會讓孩子們心情愉悅,自然而然地接受一些真、善、美的教育。例如,我根據一次主題活動的需要,在活動中創設了一個以愛祖國、愛家鄉為內容的活動角,并隨著活動的變化更換不同的內容,使幼兒一進活動室就能感受到德育的氣息;也可以給孩子們開辟一塊空間,讓他們將自己親手畫的畫、系手種植的小花小草、自己拼出的各具特色的積木、七巧板有特色的玩具等放置其中,讓我們的生活環境不只作為一個擺設而是應該與教育教學的內容息息相關,成為德育的好陣地。另外,作為教師,我們的肩上擔負著培養祖國未來棟梁之才的責任。因此,我們應該為幼兒樹立良好的榜樣,以身作則,幫助學生構建良好的精神環境。教師的榜樣作用對幼兒影響很大,凡是要求幼兒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例如,有一次,我在轉身的時候,不小心踩到一位小朋友的腳,我連忙跟那位小朋友說對不起,并幫他揉揉腳。或許,這種無聲的行動要比你在課堂上講很多次都要奏效得多。
四、德育離不開家長配合
3~6歲的幼兒,道德意識正處于一種朦朧階段,對于真善美、假惡丑沒有辨識能力。家長是幼兒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品德行為以及對子女的教育方法,對幼兒品德形成和發展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我們要做好家長、幼兒園之間的聯系工作。要求家長配合做到同步教育。如,我班有一位小朋友,把其他小朋友的水彩筆拿回了家,老師找她談話時,她也勇敢地承認了錯誤,并表示明天回園時把水彩筆帶回??僧斘覀儼堰@件事向她媽媽反映時,她媽媽生氣地指責老師說:“我相信我的女兒,她從來不偷東西的。”后來,通過我們促膝相談,消除了她的誤會,她也愿意配合老師共同幫助女兒改正缺點。還有很多例子,我都能和家長及時溝通,使幼兒在園里體會到快樂、和諧。而家長之間,也能針對幼兒的一些特點互相交流育兒經驗,像現在的微信群、qq群都可以成為大家交流經驗的平臺,更好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形成濃厚的學習和交流的氛圍,以更好地促進孩子的成長。幼兒生理和心理特征決定了幼兒德育工作有一定難度,作為一名幼教工作者要對幼兒充滿愛心,用愛連接師生關系,營造良好的氛圍,使幼兒情感得到和諧的發展。另外,要不斷學習,積極探索幼兒德育滲透規律,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努力把幼兒培養成健康向上、活潑好學、勇敢自信、有責任感的好孩子。
作者:陳國梅 單位:通化縣第二幼兒園
第三篇:幼兒德育教育的做法與體會
案例一:早上入園時間,老師站在教室門口熱情地迎接孩子們。豆豆來了,老師熱情地說道:“豆豆早上好!”豆豆看看老師,什么話也沒有說就直接進教室了。案例二:自主性游戲時間,娃娃家的地上餐具、水果等掉了一地。主人在游戲區里走來走去只當沒有看見,“爸爸”甚至還踩了一腳。這時老師提醒到:地上有好多東西,你們怎么不撿起來啊?這時候孩子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然后都說:“不是我弄的!”之后又走開了。案例三:戶外活動時間,小明和小芳開心地騎著三輪車。小剛走過來也想騎,小明和小芳都不同意,于是小剛就搶起了三輪車。三個人你推我拉的,都不肯謙讓。從案例一中可以看出孩子表現得沒有禮貌,對于老師的熱情打招呼無動于衷,早上到園時不打招呼只是看了一下老師就直接進教室了;案例二中的孩子則對于游戲材料絲毫沒有愛惜的意識,盡管老師提醒了還是不愿意撿起;案例三中則孩子們都表現得毫無謙讓意識。類似的例子在幼兒園還有很多,經常會有孩子在園時表現得無理、自私、不尊重他人勞動成果等。幼兒期是影響和塑造一個人性格的重要時期,早期的教育和熏陶在一個人性格中留下深深的印跡?!毒V要》中指出:“幼兒園品德教育應以情感教育和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為主,注重潛移默化的影響,并貫穿于幼兒生活及各項活動之中。”所以,德育教育是幼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幼兒終身受益的品質對提高整個國民素質,促進人類文明的進步,都起著巨大的奠基作用。那么對于幼兒園的小班孩子我們該如何實施德育教育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和已有生活經驗,選擇適合的德育教育內容德育教育涵蓋的內容還是比較寬泛的,對于小班的孩子來說“德育”更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因此作為老師,我們應該有針對性地選擇一些適合幼兒年齡特點、與幼兒生活經驗比較貼切的內容來展開教育。小班剛入園的孩子,從家庭這個小環境來到了幼兒園的大環境,孩子們不可能再像家里一樣幾個大人圍著轉,不再能想干嘛就干嘛,天天都會與同伴相處、游戲、合作等,因此針對小班幼兒我們可選擇一些禮貌、謙讓、愛惜物品等內容作為題材。
二、充分利用圖書、繪本、多媒體等資源,通過直觀形象的方式幫助幼兒逐步養成良好的美德行為習慣小班幼兒很直觀感性,德育教育如果通過說教的形式來實施收效甚微。所以選好了相應的內容后還要結合易于孩子們學習的方法和手段,讓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主動習得一些良好的品德。本學期我們大多數的德育活動都是借助了圖書、繪本以及多媒體這些資源,很直觀形象,深受孩子們的喜愛,讓孩子們在比較輕松自主的氛圍中了解了一些傳統美德的內容,從而逐步養成了一些良好的美德行為習慣。如德育教育《文明小天使》《客人來了》等這些內容都是通過多媒體的形式直觀地幫助幼兒知道了如何做一個文明有禮貌的人;《愛惜糧食》《好玩的玩具寶貝》等都是通過圖書、繪本等形式幫助幼兒了解了要珍惜玩具、食物等。
三、有效利用家長、教師資源,讓幼兒在潛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從而強化自身的美德行為對于幼兒來說,每天都會面對家長、老師及同伴,因此有效地利用好這些資源,能讓孩子們在潛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從而強化自身的美德行為。如在開展德育活動《祖孫樂》時,我請家長配合拍攝了一些老人與孩子互愛互助的照片,然后結合這些照片讓孩子們介紹自己的爺爺奶奶是怎么關心自己的,自己又可以為爺爺奶奶做些什么等。通過這樣的形式幫助幼兒較好地了解到要關心自己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另外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也很注重自身資源,如孩子們剛入園的時候早上來園、放學離園時都不會和老師打招呼,于是我就做到言傳身教,即當幼兒進園、離園時主動和他們打招呼,成為幼兒的榜樣,并且一個個引導幼兒和老師阿姨打招呼。久而久之,通過老師不斷的引導、提醒和督促,孩子們逐步養成了主動打招呼的習慣。
四、切實發揮群體的榜樣作用,以點帶面,讓幼兒在同伴的影響下養成良好的美德行為新《綱要》明確指出:幼兒同伴群體是寶貴的教育資源,是幼兒成長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此可見,同伴群體,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幼兒園中,幼兒間交往最多,因此我們應充分發揮同伴群體的榜樣示范作用,通過同伴的親身體驗,使幼兒自我發展。愛游戲是孩子的天性,游戲也是孩子認識世界,探索周圍世界的一種積極活動。因此我們的很多禮貌教育都是讓孩子在無壓抑的游戲環境中進行。幼兒的品德教育是一個持續發展的過程。幼兒園的一日生活及各項活動是實施幼兒園德育的主要途徑,滲透是幼兒園德育實施過程的主要特點,即滲透在幼兒游戲、學習、娛樂和日常活動的整個過程之中,滲透在幼兒與同伴以及與成年人的各種交往關系之中,家庭教育是幼兒園德育教育的關鍵??傊?,德育教育從幼兒抓起,并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地努力,一定能把幼兒培養的健康活潑、好奇探究、勇敢自信并且有初步責任感。
參考文獻:
[1]王吉亮.中華傳統美德[M].暨南大學出版社,2005.5.
[2]陳堅,欒傳大,詹萬生.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新論[M].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8.
作者:沈亞琴 單位:昆山高新區水秀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