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教育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語文教師要以身作則,成為實施德育教育的主力軍
學生對于教師的個人魅力是很看重的,教師的人格魅力往往會時時刻刻影響學生的行為,對學生產生一定的感召力。古語有云:“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要以身作則,用自己的行動感染學生,為學生做好榜樣,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教師以身作則不僅在于提升自己的個人魅力,更重要的是要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將他們都看成自己的孩子。只有加大了對學生的感情投入,才能建立真正的師生情誼,更好的給予學生思想方面的引導。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專業素質是十分重要的。教師在課堂上應當充分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通過對課文的講述,培養學生的審美和鑒賞能力,引導學生形成健康的人生感悟。
二、更新教學觀點,樹立德育教育觀念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不能一味的偏重于對知識的傳授,應當更新教學觀點,樹立素質教育觀念。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教育、人生價值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民主法治教育等都在語文教學中存在不少素材,教師應將其融會貫通,在課堂講授時潛移默化地傳授給學生。相比起直白的思政教育,語文教學中滲透的德育教育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塑造健康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三、改善教學方法,實現德育教育目標
新課改希望通過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達到提高學生思想道德修養、培育學生主體意識的目的,這與德育教育的目標是不謀而合的。作為當代的高中語文教師,應當改變授課方法,幫助學生主動地、創造性的掌握科學文化知識,使學生成為獨立的、自主的追求真善美的個體。
(一)于課文中發現德育價值,并適當引導
語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具有濃厚的人文思想,每一篇都能成為實踐德育教育的素材。教師要具體分析課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節等,讓學生從中提煉出中心思想,體會主人公的情感體驗,這不僅是對課文的講授,同時也是對德育教育的具體落實。在學習《游褒禪山記時》,不僅要讓學生學習古文知識,還要讓學生明白作者要表達的觀點,那就是無論是治學或處事,首先要有“深思而慎取”的態度,同時還要有百折不撓的意志和無譏無悔的決心。使學生明白古人的“志”與我們今天所說的“志”雖然不同,但“盡吾志”在今天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通過學習《藤野先生》《背影》《我與地壇》等具有感恩教育的課文,使學生對老師、父母、社會都懷抱一顆感恩之心,珍惜今天所擁有的一切。
(二)教學內容與現實相結合,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
課文中所講的例子畢竟是抽象的,無法使學生形成道德認同和情感共鳴,因此教師應當將課文與現實聯系起來,從而達到培養學生思想道德的目的。高中課文中關于思想道德的語句很多,教師在講授這些語句時往往是一筆帶過,沒有在學生心理上形成深刻的印象。如《師說》中的“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在講述這一句時,教師應當詳細闡述身為一名教師的義務,讓學生理解老師,從而讓學生思考今后他們在工作時應抱著什么樣的態度。又如《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紫色靈魂”這四個字仿佛別有深意,在學習這篇課文時,引導學生思考“靈魂為什么是紫色的,”“這樣的靈魂為何偉大”等問題來實現德育目標,這樣學生能夠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并潛移默化的接受一些美好的品質,從而更加深刻的體會到課文對于德育教育的意義。
(三)利用情景教學,提升學生素質
高中教學以應試為目標,很少會提供學生鍛煉的機會。教師應當安排一些情景教學,例如主題演講、詩歌朗誦、舞臺劇等。這些活動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為素質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主題演講可以選擇“感恩”“愛國”的主題,詩朗誦可以選擇“歌頌自然”、“謳歌生命”等主題,實現在情景教學中提高學生修養、在實踐過程中強化學生的道德意識、培養學生的愛國之情的目的。
四、總結
語文教材蘊含著豐富的德育資源,高中語文教師應充分運用這些素材并把它們滲透于德育教育、服務于德育教育。如果教師能夠在教育過程中結合學生具體情況塑造學生人格,使其在潛移默化中逐漸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并最終成為二十一世紀德才兼備的國家棟梁,那么教師不僅是實現了德育教育的目的,更是實現了教學的目的。
作者:邱麗穎 單位:四川南部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