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談思政教育科學化追求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作者:張永奇 單位: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
“人文”一詞在《辭海》中的解釋是“人文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英譯為Humanism,意指從人自身的角度來思考人及人存在的意義。當前,“人文”一詞被賦予新的內涵,代表性的觀點認為,“人文”與“自然”對比,有人倫的意思;與“神理”對比,有精神教化的意思;與“野蠻”和“質樸”對比,有文雅和文明的意思;與“文功”和“武略”對比,有文治教化的意思[1]。總之,“人文”特指在人類社會化進程中,凝練而成的先進價值規范,它反映了人的理想、信念、德行和價值追求的一種精神狀態,是人的本質的重要體現。人文關懷主要反映的是以人為本,以人文精神為思想內核,以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價值追求,在公平和正義的環境中讓人更有尊嚴地生活,進而致力于整個社會和諧的理念。中國傳統社會和資產階級社會把思想政治教育當作統治階級維護統治和階級利益的工具,以麻痹人民大眾為目的,在教育內容、方法和途徑上都缺乏人文關懷。
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嚴格的等級區別,把受教育者置于絕對的對立面使中國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人文關懷的基礎,《禮記•學記》云:“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后知道尊。道尊,然后民之敬學”。在西方資產階級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則被作為接受教育的客體和知識的“容器”,從而使“學生對老師必須保持一種被動的動態”[2],受教育者的思維受到某種既定的鉗制,個人主體性難以伸張。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常常是一種“無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人的空場”,與此不同的是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教育自誕生以來,人文關懷就內在地包含其中,這在黨的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之路中表現的十分突出。從提出凡屬思想性質的問題只能用民主的辦法解決的命題到在黨十七大明確提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的科學認識,人文關懷作為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要求不斷加強,并且認識上不斷深化,人文關懷成為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維度,成為黨的思想政治教育與其它思想政治教育類型相區別的重要標識,這是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的,也是推動思想政治教育不斷深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水平的要求。必須認識到如果僅把人文關懷當作是黨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某一階段的工作手段和方法,就不能準確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就會貶低人文關懷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價值。只有把人文關懷放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源和科學化之路中去理解和把握,才能正確地認識和評價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追求,才能理解為什么說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追求是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一、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內在規定
肯定人本身的價值與尊嚴是馬克思主義與生俱來的特征,早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和恩格斯就提出:“任何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保?]在此,已經包含了對人的主體性的尊重、贊揚,人文關懷的意識深入其中。以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以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為基礎,把人文關懷維度作為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初期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特質和實踐要求,深刻的體現了人文關懷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屬性和固有意涵。在的視野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與人民大眾之間雖然視域不同,但不存在根本的對立,一方從某個立足點看到的情形和預設的目標不應成為彼此交流的障礙,而應該成為不斷產生新理解,進一步溝通的精神源泉,當雙方形成共同的價值時,新的意義就會產生,在對話和溝通中,人的精神世界得以豐富和提升,從而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他反對把人民群眾僅僅當作教育的對象或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的客體,人為的制造兩者之間的鴻溝。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提出所有的人都應該學習,他說要做好先生,首先要做好學生??梢钥闯鏊乃枷胫幸呀洶F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所強調的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雙主體性的影子,尤其是在對待人民內部的思想問題時,他認為只有采取討論、說理的方法,才能發展正確的意見,克服錯誤的思想,才能真正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始終強調要把人當作最寶貴的財富,認為只有這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取得最大的成效,思想政治教育要堅持“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針,追求團結人、關心人的目標。在論及如何做好犯錯誤同志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勉勵:“我們說犯了錯誤不要緊,只要認識自己犯的錯誤,并且能改正,這就很好,就是很好的同志”[4]。在談到想政治教育方法時,指出“凡屬于思想性質的問題,凡屬于人民內部的問題,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決,只能用討論的方法、批評的方法、說服教育的方法去解決。”[5]為了使人們能夠正確理解和使用這一民主方法,把它具體化為“團結—批評—團結”的公式。這個公式與“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針一脈相承,共同體現了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特質。在思想中,充滿著對人民大眾的尊重和熱愛,他把是否尊重人民大眾視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顯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形成之初就凸顯了人文關懷的維度。
二、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傳承發展
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傳承發展了思想的精神實質,把凸顯人文關懷維度的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事業密切結合起來,尊重人、相信人、解放人成為這一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特色。鄧小平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做群眾工作?!保?]365他一再強調只有尊重和相信人民群眾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被廣大人民群眾接受,才能在實踐中發揮作用;對一部分干部和群眾中流行的不良思潮,要充分調查研究后,恰當的進行周到細致、充滿人性的說服教育,避免采用粗糙、武斷的做法。鄧小平強調思想政治教育要打破教育的等級關系,反對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單向灌輸和粗暴教訓方式。他指出面對思想問題時要研究清楚,絕不能以偏概全,以勢壓人;對有錯誤的同志要采取與人為善的態度,給他們進行合情合理、澄清事實的機會,對他們誠懇的自我批評要給予積極支持。在鄧小平看來,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尊重人的基礎上堅持說服教育法,通過啟發引導的方式,使受教育者接受或改變某種思想觀點、品德規范,并指導自己的行為規范。他認為這種方法很好地杜絕了“過去那種簡單片面、粗暴過火的所謂批判,以及殘酷斗爭、無情打擊的處理方法”[7]。他多次重申“三不主義”,強調思想政治教育要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要執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為民主的實施創造條件。面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情,鄧小平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要在鼓勵幫助每個人勤奮努力的同時,承認并尊重個體的差異,通過先進思想的導向性,提升和開發不同層次人們思想的巨大潛力和潛能,盡可能使每個人按自身的不同層次和起點都能經過努力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目標[6]106,應避免用固定模式,單一方法和固化內容實行一刀切的教育,從而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可接受的基礎。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不是控制與被控制、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而是一種雙向互動的關系,鄧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關懷就是在這種雙向互動關系和活動中體現和確證的。鄧小平關于思想政治教育要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性,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觀能動性,講民主的論述,傳承發展了黨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精神內涵,體現了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的內在要求,廣泛的調動了人民的積極性,為社會主義改革和建設注入了無窮的活力,提供了有力的精神保障。
三、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開拓創新
隨著思想政治工作不斷深入,以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總結改革開放中積累的思想政治工作經驗,明確提出了重視人的因素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使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從人發展的高度出發,強調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斷培養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針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和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片面強調物質利益,忽視精神價值和對人漠視的現象,指出“越是經濟建設和日常事務繁忙的時候,越要學習馬列主義、思想,越要關心政治,關心人的思想和精神狀態,絕不能見物不見人”[8]25。為了避免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與人的生活相分離,增強教育的針對性和和感染力,指出要把人文關懷滲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關心受教育者的合理需要,找準思想政治教育與實踐發展的契合點。
他強調必須深入了解人們的思想和心理,采取群眾易于接受的方式方法,要善于疏導,注意發揚民主,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分層次地針對不同特點,把先進性要求和廣泛性要求結合起來,把思想教育同行為規范的培養結合起來[8]64。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沒有人的主體性的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就不可能有成效,從某種意義上講,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沒有存在的可能性。正如雅斯貝爾斯所說:“如果人要成為人自身,他就需要一個積極的被實現的世界。如果人的世界已經沒落,如果人的思想瀕于死亡,那么,只要人不能主動的發現這個世界中適合于他的思想觀念,人就始終遮蔽著人自身。”[9]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參與者都是活生生的人,只有教育者認識并承認受教育者的主體性,注重在教育過程中激發受教育者的積極性,吸引受教育者主動參與教育活動,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轉化為其內在的驅動力,才能在和諧而愉悅的氛圍中達到教育目的,而不能把受教育者視為對立面,看成消極被動的對象,實行單向灌輸,強制壓服。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黨的思想政治工作本質上是群眾工作,是宣傳群眾、教育群眾、引導群眾、提高群眾的工作,因此必須堅持走群眾路線。各級領導干部一定要牢固樹立群眾觀點,帶著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去做思想政治工作,老老實實向人民群眾學習,誠心誠意為人民服務?!保?0]強調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終高度重視人的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互動的實踐中生成、顯現和融入人文關懷,才能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這體現了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進程中人文關懷維度的進一步拓展。
四、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發揚完善
十六大以來,以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以人為本的理念,尊重人、關懷人、發展人成為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旨,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維度更為清晰和完善。新時期思想教育工作更加強調“堅持在全國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礎上關心每個人的利益要求,體現社會主義的人道主義和人文關懷,滿足人民發展愿望和多樣性的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權;就要關注人的價值、權益和自由,關注人的生活質量、發展潛能和幸福指數,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11]8。始終把人文關懷放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首位,強調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為本,服務人民,他說為群眾排憂解難,多辦實事好事,就是最直接、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他進一步論述了人文關懷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指出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思想政治教育要堅持服務人民的導向,服務人民就是要堅持以人為本,充分發揮人民主體作用,把人民是否滿意作為根本標準,努力滿足人民多層次、多方面、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明確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說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堅持以人為本”[12]。以人為本體現了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對人的主體作用與地位的肯定,既是一種思維方式,又是一種價值取向,它蘊含著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著眼于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既教育人、引導人、鼓舞人,又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進一步發揚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維度,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化水平,他強調“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用正確方式處理人際關系”[11]15。在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之路中,明確的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人文關懷的要求,這體現了人文關懷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規定和一貫立場。這一論述不僅適用于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和實踐的需要,而且對今后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的引領意義。正如候惠勤所說關于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理論創新不但滿足了當下時代和實踐的需要,還具有超前性,滿足了更加深刻豐富的未來實踐的需要[13]。相對于中國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和西方資產階級思想政治教育重物輕人的物的取向,黨的思想政治教育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和人的取向,雖然在各個時期表述不同,但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沒有離開過人文關懷這一重要維度。黨的思想政治教育關懷人、引導人、發展人的過程充分確證了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內在規定和與時俱進的品質,彰顯了對人的整體精神世界的建構和主體精神的觀照。
現代西方哲學提出的主體間性理論把教育過程看成作為主體的、完整的人共同從事意義、精神方面的重構并達成相互間的積極影響和理解的過程。主體間性理論并不是對思想政治教育意識形態功能的否定,而是強調在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雙方共同主動的參與中,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人文關懷貫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之路的全過程,體現了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原則和理念,體現了對受教育者主體性高度尊重的教育倫理觀,體現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和諧發展的教育價值觀。主體間性理論的要求與黨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維度交相互映,二者有異曲同工之妙。經驗證明,一旦遠離人的需要和價值,思想政治教育就寸步難行,相反,尊重人的尺度,思想政治教育就會發揮巨大潛力,黨的各項事業就會取得長足進步?!叭藗冏陨淼纳鐣Y合一直是作為自然界和歷史強加于他們的東西而同他們相對立的,現在則變成他們自己的自由行動了”[14]。只有進入共產主義社會,個體交往實踐才呈現為自主交往形式,即自由,馬克思這一深刻的論斷無疑揭示了人文關懷是需要一定的歷史條件和社會制度做保障的,在黨的領導下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和發展對凸顯人文關懷維度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條件。堅持把人文關懷維度當作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之路中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基本要求,在當前改革進入利益深度調整期的情況下對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構建和諧社會比其它任何時期都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