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少數民族德育文化資源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是我國民族狀況的最主要的表現形式。各少數民族在自己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創造的形式豐富多彩、內容浩瀚博大的民族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是少數民族在歷史實踐活動中創造的文明成果,是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積淀下來并保留在少數民族中間具有穩定形態的多層面文化,包括思維觀念和價值取向、道德生活和禮儀風俗、制度習慣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它是少數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條件,同時也是各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特有的文化因素,一般包括生活習俗、人生禮儀、民間傳承、信仰崇尚以及節日文化等主要類型。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德育資源,是各族人民的精神基礎,是維系各民族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紐帶,支撐著民族的心理、意識,體現在獨具民族特色的價值觀念之中。高校在發掘中國傳統文化的德育資源時不能忽視對少數民族傳統道德的開發利用。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入,國家少數民族政策的深化,高校在校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趨勢。由于地理環境、文化背景、家庭教育甚至學校教育背景的不同,決定了當前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如果高校德育僅滿足于一般化的理論教育,脫離民族學生的實際,忽視少數民族道德的特點,將缺乏針對性和認同感。如何在少數民族大學生中貫徹落實高校德育目標,有效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既弘揚主旋律,順利的實現社會主義德育目標,又照顧到少數民族大學生獨特的民族文化背景,有針對性的采取有效的途徑因材施教,提高德育效率,是目前高校少數民族學生德育工作和改革中面臨的重大理論課題。
生活即教育,本民族的傳統文化是影響少數民族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形成過程中的重要因素。發掘本民族傳統文化中的德育資源可以讓學生接受本民族文化的熏陶教化,提升認同感和歸屬感,加強少數民族學生的道德修養。在中華民族的文化構成中,少數民族文化在與漢民族文化交融滲透的過程中呈現出獨特的社會調節功能,它承擔著調整少數民族社會中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界、人與神靈之間的關系的任務,是各民族用于調適本民族內部,本民族與其它民族之間各種關系的重要手段,在維護社會穩定、有序的推動少數民族社會的發展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道德的本質是“表現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學等的語言中的精神生產”[1]。
倫理道德與傳統習俗、宗教信仰相結合是少數民族文化的主要特征,在少數民族地區道德教育的主要形式就通過民間習俗、宗教儀式完成。帶有經驗性的倫理道德以鄉規民約、各種禁忌、人生禮儀、節日慶典、諺語歌謠等形式散布和融匯在實際生活之中,這就使它比一般的倫理道德更具普遍性和穩定性、實用性和權威性,具有更為直接的社會功能。如果學校德育能結合學生的實際在堅持正確價值導向的前提下,利用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中豐富的資源和寶貴的經驗,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賦予其時代的特征,將為和諧社會的構建提供思想道德力量,增強民族認同感和凝聚力,增強德育的人文底蘊,有效抵御外來文化的沖擊,豐富德育內容和提高德育效果,真正解決德育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問題,充分發揮傳統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時代價值。
二、少數民族傳統道德的主要內容
意識形態層面的少數民族傳統道德與宗教、民族風俗、民族節日等各種文化現象交織在一起,表現在價值觀念、道德觀念、世界觀、人生觀、哲學觀以及體現意識形態的上層建筑中,通過各種藝術形式、語言文字或口耳相傳的方式流傳至今。道德觀念對宗教、民族文化產生極大影響,而宗教、文化等又是道德觀念的載體,各民族道德情感、道德觀念通過這些具體生動的形式得到充分的表露。少數民族傳統道德的內容蘊含在民間文學作品、風俗習慣、宗教禁忌、格言諺語之中,以習慣法、鄉規民約、社會輿論等社會調控方式保證其實施。這些道德內容滲透在少數民族日常生產勞動、宗教信仰、婚姻家庭,社會生活、社會制度之中。綜合起來,少數民族傳統道德的主要內容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政治道德
“中華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勞著稱于世,同時又是酷愛自由,富于革命傳統的民族”[2]。在道德價值上,各民族都重視道德思想與政治思想的融合,愛國主義觀念貫穿于少數民族歷史文化之中。各少數民族共同創造了中國的歷史,以頑強的精神開拓了祖國的疆域,為祖國的統一作出了貢獻。我國的少數民族在歷史上為維護國家統一,反對民族分裂,反抗民族壓迫,抵御外敵入侵做出了巨大貢獻。各民族在道德價值的導向上,為維護血緣關系、宗法制度和君主專制強調個體服從整體。解放前,僅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就呈現出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等不同的社會歷史形態,由于生產力水平低下,只有依靠集體的力量才能保證族群的發展和繁衍,各民族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中形成了樸素的集體主義觀念,這種團結互助的整體意識世代相傳,構成了各族人民所特有的心理素質和民族精神,并成為傳統道德的基本內容。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尊重賢能,民族平等、民族團結等觀念作為重要的政治道德規范在維護各民族的政治地位、政治制度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社會道德
少數民族在歷史發展中約定俗成的社會道德可以從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婚姻家庭道德幾個方面考察。概括起來,在各民族的傳統文化中以物質文化的形式或以精神文化的形式,在生活習俗、人生禮儀、傳統節日、宗教信仰等方面普遍滲透著文明禮貌、與人為善的原則;誠實守信、公平合理的原則;遵守秩序、言不越規、行不逾矩的原則;尊老愛幼、孝敬父母、勤儉節約的原則;勤勞勇敢、謙虛謹慎的原則。這些原則在很大程度上是維持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秩序,穩定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生產和生活,促進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繁榮發展的堅實保證。
(三)和諧統一的生態倫理道德
少數民族樸素的生態倫理道德是優秀的傳統德育資源,善待自然的觀念以廣泛的影響力保證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行為的延續。總的來講,少數民族傳統道德在道德價值的最終目標上,追求人與自然和諧交融的境界。大多數少數民族的宗教信仰都是以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和萬物有靈為主,反映出樸素的自然觀與道德觀。在宗教信仰和生產力水平的影響下,少數民族的日常生產和生活中處處滲透著與生存環境、與整個自然界和諧相處的觀念,體現著對生命的崇敬,對待死亡樂觀豁達的態度,這些觀念深深的植根于民族文化心理之中,形成了大量世代相傳必須嚴格遵守的生態倫理原則。
三、利用少數民族傳統德育資源的主要途徑
德育在選擇、傳承并創新傳統文化的同時,又以傳統文化作為自己的內容,從豐富的傳統文化中吸取養料。德育通過發揮自身的傳遞功能,保存和發展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促進傳統文化的積淀,使傳統文化得到再生和繼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對少數民族學生加強德育的主渠道、主陣地,以民族傳統文化作為橋梁建立起共同的道德基礎,確立核心價值觀念,在課堂上,課外教學活動中,在校園文化里樹立文化對話意識;在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中利用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傳統德育資源構筑和諧的德育體系。
(一)將少數民族傳統德育資源作為課程資源進行開發
道德教育的民族性決定了少數民族學生德育教育要有針對性,要符合民族特性和民族文化傳統才能取得實效。少數民族傳統德育資源中與社會主義倫理道德相一致的愛國主義思想、人倫價值思想,與社會主義價值觀一致的人生和價值取向等優秀德育資源都可以賦予其時代的含義作為課程資源整合利用,結合實際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開發出具有本民族、本地區、本院校特色的,易于被學生接受的課程資源。在高校的思政課教學中要重視運用馬克思主義民族觀,適當加強民族理論、民族政策、宗教觀念以及民族認同等方面的教育。利用傳統德育資源開展形式多樣的各種主題活動也是有效途徑。
(二)在隱性德育環境中利用少數民族傳統德育資源
少數民族學生生活的地理環境、民族的宗教信仰、風俗習慣以及語言的千差萬別,導致了少數民族學生獨特的性格特征和思維方式,由此給高校德育工作增加了難度。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明確自身在提升德育實效性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善于運用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優秀資源進行植入式、培育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結合優秀傳統德育資源,利用校園文化建設,校園文化設施建設,校園環境建設以及班級管理等隱性德育環境的創新,關注時代的德育新視點,進行文化浸潤、人文關懷,提升民族認同感,引導少數民族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加強德育工作者的民族文化意識
在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資源的發掘和利用中高校德育工作者是主力軍,僅重視德育師資的理論修養,忽視對民族地方高校師資的民族文化知識培訓是不利于成功開發和利用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德育工作者不了解民族文化知識,課堂上單純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灌輸,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民族德育資源,師生之間缺乏交流,是導致學生對理論知識缺乏認同感,造成民族地方高校中德育實效性差的一個重要原因。只有通過提高民族地區高校德育師資隊伍中民族文化知識的普及教育,把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靈活地運用于民族的文化傳統之中,并同民族的歷史結合起來,才是使高校德育取得實效的有效途徑。要培養一支既有深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修養,同時又熟悉少數民族歷史、宗教、文化的德育隊伍,使其成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保證。
四、利用少數民族傳統德育資源的原則
在利用少數民族傳統德育資源的過程中既要符合社會主義的德育要求又要照顧到少數民族大學生的跨文化問題,要充分利用傳統文化資源中的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德育目標的實現找到有效途徑就必須在開發和利用傳統德育資源時遵循馬克思主義指導的原則,不斷傳承和創新優秀的文化資源,“揚棄”落后的,不符合時代特征的傳統。
(一)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開發和利用少數民族傳統德育資源
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開發和利用少數民族傳統德育資源,就是要構建有民族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德育體系;就是要在德育實踐中聯系具體實際,實現馬克思主義與傳統文化相結合;就是要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不斷正確引導德育向縱深發展。首先,馬克思主義是開發和利用少數民族優秀傳統德育資源的指導思想和必要前提。我們要對各族人民歷經千百年來積累的優秀德育資源進行科學的分析整理,不能離開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指導。其次,在開發利用少數民族德育資源的過程中不斷繼承優良傳統文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客觀要求和實現形式。
(二)以唯物辯證的觀點分析少數民族傳統德育資源
高校德育工作者要用一分為二的辯證的觀點對待少數民族傳統道德資源,民族傳統道德觀念具有雙重性,各個民族幾乎都有因循守舊、盲目排外、拒絕接受新事物的觀念,原始平均、絕對平均的觀念,安于現狀的守舊意識等落后的不符合時代特征的消極成分。在開發利用的過程中要對其認真辨別,利用唯物辯證法的原理去偽存真。在認識和處理道德沖突時,必須從具體的道德環境出發,尊重民族地區道德教育的現實,承認民族地區道德主體的特殊性,堅持主觀與客觀,目的和手段相統一的原則,針對道德主體的特征,要遵循針對性和創造性的原則選擇利用德育資源。高校德育在開發利用傳統文化資源的過程中必須沿著在傳承中超越,在超越中傳承的發展道路前進,堅持在“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原則的指導下既善于吸納以往的合理思想和有益做法,又要善于根據時展的需要,提出新任務、充實新內容、探索新方法、實現新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