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德育教育相關問題思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言傳身教,身教更重于言教
作為老師,要特別注意嚴于律己,以身作則。俗話說得好:”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青少年最大的行為特點是可塑性大、模仿能力強,很容易接受教師的言行舉止,這樣就產生了“嚴師出高徒”的佳話。這也就是為什么很多高等學府都以“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修身養德,澤被后人”等等名言佳句來熏陶規范全校師生的原因。表現在家里也就有了所謂的”將門出虎子”、“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上梁不正下梁歪”等等說法。由此可見,我們為了培養孩子健康的人格,一定要率先垂范,不論學識、氣質、品質和職業道德,都要做學生的楷模。教育他們要學會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要嚴格要求自己,該做的必須去做,不該做的堅決不做。
二、充分利用良好的環境和氛圍造就人
不同的環境對學生的心理會產生不同的影響。一個學生如果生活在批評之中,他就學會了譴責;生活在鼓勵之中,他就學會了自信;生活在諷刺之中,他就學會了自卑;生活在表揚之中,他就學會了感激;生活在恐懼之中,他就學會了憂慮;生活在認可之中,他就學會了自愛。所以,我們教師在工作中要多注重給予賞識教育,要理解學生,用“寬容”的心去包容他們,以博大的胸懷去感化他們。當然,要把關愛與溺愛區別開來,學生犯了錯誤總是要酌情處理和批評教育的。筆者在實踐中也大量地采取各種實踐鍛煉方式,創設各種情景,在課堂上讓學生對特定事情采取他們所認為有效且符合道德規范的措施,然后以探討的方式進行討論,最終得出一定的道德評價,效果很好。
三、要多傾聽學生的聲音,多關愛他們
為人師者更應該為人師表,愛護和關心學生,以自己的高尚品德去感化學生,從而樹立自己的威信,贏得學生的信賴和尊重。這樣,當學生在學習或生活中遇到難題或不順心的事時,就會想找信賴的人———那就是班主任,或信得過的任課老師,一吐為快,借以尋求寄托和答案。所以當你主動去幫助他或者跟他推心置腹交心時,他一定會很感激;當你給他一個不經意的鼓勵和微笑時,他一定很高興;當同學們要托你辦事,你一時又辦不成,但能主動解釋為什么幫不了忙時,他就會對你有好感。所以,經常幫助別人將能使別人懂得你的存在對他的價值,作為投桃報李的結果,必然是“愛人者人恒愛之”。為了能使你周圍的同學都喜歡你,你必須要做到:
1.服飾整潔美觀。第一眼看上去就爽心悅目的裝扮有助于增強老師的親和力。
2.善于面含微笑。因為笑臉迎人,就會給人以一種溫暖親切之感。呆板的表情是人際交往中的障礙,它就象一塊掛在路口的木牌,告訴人們此路不通。別人會有意回避你,有話少說,無話不說。可見,笑是一種交際手段。
3.注意言談,避免粗言穢語,蹺二郎腿、過于倨傲、目中無人、唯我獨尊,都會引起同學對你的反感。
4.生活中需要幽默,嚴肅的課堂也需要幽默。一天上課,叫起一名學生回答問題,他回答后學生發出一陣笑聲,為何?他上課沒認真聽,連講到哪兒都不知道,當然牛頭不對馬嘴。筆者對其施以微笑,并幽默地說:”你辛苦了,快坐下吧!”學生都笑了,那個同學也笑了,剩下的時間里,他聽得很認真。
四、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
有位作家說:“一個不能控制自己感情的人,必然是感情的奴隸!感情如洪水,若不修堤筑壩,就會泛濫成災;感情如烈火,若不及時撲滅,就會燒毀一切。”無論如何,我們不能被感情所左右,遷怒于學生,特別是對待“差生”,老師應該經常調節自己的情緒,保持理智,采取妥善的辦法來處理問題,這樣才不會使老師和學生“兩敗俱傷”。現代心理學認為,教師曉喻的道理和提出的要求,只有在學生心悅誠服時才能轉化為學生的道德要求,進而產生道德動機推動道德行為。因此,如果學生對教師講的道理不能理解和接受,壓制和強迫不但不能取得預期的教育結果,還會產生負面效應。因此,教育說服就更顯得必要和重要。有兩位女同學因小事發生口角,繼而惡言相向,在班上掀起軒然大波。事后,筆者不是武斷地各挨五十大板,而是找當事人心平氣各地了解情況,并抓住這個時機,召開一個討論會。上課的時候以小組為競賽單位,安排了學生喜聞樂道的歌曲、典故、諺語、名人名言等項目,圍繞著“團結、友情、親情”進行了緊張的比賽,學生們情緒高漲,競相參與。當活動進行到高潮時,筆者在黑板上寫了“大家庭中的你、我、他”幾個大字,緊著錄音機里傳出了《相親相愛》的歌曲,再一次引起了全班同學的情感共鳴。隨著如潮般的掌聲,那兩個同學不約而同地走上講臺,四只手緊緊地握在一起……通過這次活動,同學們認識到,同學間要友愛,要互相包容,只有團結一心,班級這條“大船”才能順利到達成功的彼岸。同時,這樣的活動也能增強集體的凝聚力,形成團結向上的班風。
總而言之,“教無定法”,“德教亦無定法”,能夠德教成才的就算好法。而所有的方法,其基本前提應該是建立在嚴謹、公平、厚愛、務德之上。當學生不僅學會了留心觀察周圍世界,心胸開闊,樂于助人,而且也學會了留心觀察自身,努力認識自己的內心世界,把精神力量也用到使自己變得更美好、更完善的時候,他們才算真正在逐步成長為道德成熟的人。而教師的責任之一就在于抓住時機,尋找學生對外界教育影響的最佳接受點,以德育人,以情感人,最終做到知、情、行的完美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