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傳統服飾元素在武俠電影中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中國傳統服飾元素在電影服飾設計中的傳承與創新既是電影人物造型創作的核心內容,也是服裝設計學研究的熱點問題。文章以最能突顯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電影類型——武俠電影為研究對象,從傳統服飾元素在武俠電影中的應用實例出發,對武俠電影服飾的顏色和款式進行學理性解析,分析其具體的設計思維與創新方法,為武俠電影服飾研究和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傳播提供可能的參考思路。
關鍵詞:電影服飾;傳統服飾;武俠電影;服飾文化
一、前言
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以五千年的歷史積淀孕育了舉世矚目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而在這淵遠流長、浩瀚深厚的文明當中,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格外璀璨。因與人們的生活太過密切,所以在“衣、食、住、行”和人類生存息息相關的眾多需求中,服裝居于首位。并且中國傳統服飾在其漫長的歷史演進中,逐漸形成了獨具中華民族特色和風格的完整服飾文化藝術體系。電影是藝術創作和文化表達的重要媒介,積淀深厚的歷史文化給中國電影提供了豐富的創作源泉,電影將鏡頭聚焦于波濤壯闊的歷史故事,用影像化的語言來承載和詮釋中國歷史和中國文化。電影中的服飾元素不僅是人物造型與情節敘事的重要表現手段,也是文化的重要載體,這一特質在武俠電影中表現得尤為典型。武俠電影是中國電影在世界影壇的一張名片,展現了中國電影獨特的東方風格與魅力。武俠電影扎根于中華傳統文化,凝練中華民族文化精髓,通過影像媒介將中國文化自古以來的許多江湖俠義、傳奇故事演繹得入木三分,把中華民族最厚重的傳統思想文化內涵展現在世人面前,以最直接、最生動的方式將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國際傳播。武俠電影是“中國電影走向海外不同文化圈國家的重要名片,是中國電影學派的重要代表,是推動中國電影“走出去”、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的一個重要發展路徑。”[1]中國武俠電影中的傳統服飾元素是構建東方奇觀影像中的重要藝術表現內容,武俠電影服飾造型中的款式和顏色、材料和質地在與人物情感、情節發展、情緒渲染等諸多因素的融合下,展現出深邃而悠遠、神秘而豐富的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意蘊。“歷史從哪里開始,思想進程也應當從哪里開始。”[2]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武俠片中,附著在那些綠林好漢、江湖俠客、女中豪杰、武林宗師、愛國義士身上的中國傳統服飾,也是一種獨有的歷史文化和思想文化的再現。不論是商代的“莊重”,周代的“有序”,戰國的“恬淡”,漢代的“凝重”,還是六朝的“清瘦”,唐代的“豐麗”,宋代的“理性”,元代的“粗放”,明代的“繁麗”,清代的“纖巧”等,這些豐富的中國傳統服飾風格與元素,在武俠電影中被不斷地繼承、發展和創新。
二、武俠電影服飾的創作概述
1、武俠電影服飾創作淵源
中國電影自誕生之日便與戲曲有著不解之緣,中國電影的開山之作《定軍山》(1905,任景豐)是1905年11月北京豐泰照相館老板任慶泰攝制的京劇藝術家譚鑫培表演的三個京劇片段。《定軍山》中所記錄的京劇武打場面,將中國傳統戲曲藝術融入到電影的創作當中,而其中的動作設計和人物表演對日后武俠電影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豐泰照相館開始,‘拍角兒、拍經典段落’的做法成為上世紀一二十年代戲曲電影制作的特點和模式”[3],此后中國電影創作一直受到中國傳統戲曲藝術諸多方面的滋養。戲曲服飾“呈現出中華美學的獨特韻味,為影視劇服裝設計提供了吸收借鑒的豐富資源”[4],在這其中武俠電影服飾對傳統戲曲服飾的學習和借鑒尤為突出。為適應京劇表演中的招式動作,并更能體現人物打斗所展示的運動美感,戲曲服飾創造了很多與表演需求和人物塑造相適應的特別設計,并在其自身發展進程中逐漸形成完整的戲曲服飾造型體系。而戲曲服飾的一些特點與武俠電影服飾有著天然的共性,戲曲服飾在電影中的最初嘗試也取得了理想的效果。1928年中國首部神怪武俠電影《火燒紅蓮寺》(1928,張石川)問世,公映之后轟動影壇,大獲成功,其中的服飾設計多取材于戲曲中的人物造型。此后,中國武俠電影迎來史上首次創作熱潮,許多武俠電影作品在服裝設計上都或多或少地借鑒和融入了中國戲曲的造型裝扮,一些武俠電影甚至直接照搬了戲曲服飾。雖然以現在的電影造型審美來看,那時的武俠電影對人物的造型多帶有強烈的夸張傾向。盡管如此,戲曲服飾為武俠電影服飾提供了最初的創作借鑒和滋養,成為武俠電影服飾創作的藝術參照和源泉。在早期的武俠電影中,通過戲曲服飾將傳統服飾元素以這種方式融入到電影服飾造型當中,讓武俠電影的服飾設計具備了最初的傳統服飾基因和美學魅力。
2、服飾對武俠電影人物的塑造
武俠電影里的主要角色多是性格典型、行為動機鮮明的人物,而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除了通過劇情要素推動外,視覺形象的塑造同樣尤為重要。而人物視覺形象則需通過服飾造型設計來實現。在武俠電影的創作和發展過程中,武俠人物形象逐漸形成了以江湖俠客、翩翩女俠、武林宗師、愛國義士等形象為主的武俠人物類型模式,服飾設計在這些類型人物的塑造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電影《臥虎藏龍》(2000,李安)中江湖俠客李慕白(周潤發飾),一出場便以一身白色長衫亮相,這種中式長衫起源于明代士大夫常穿的一種道袍常服。設計師葉錦添為了強調衣服布料本身的垂感、飄逸效果以及平面性的裝飾表現,并與中國幾千年“天人合一”的傳統價值觀相結合,將中式長衫與滿人旗裝便服相互融合,并將大褂版型改良得更加寬碩,衣襟和袖身加肥加大。為了表現李慕白性格陽剛、隱忍克制的俠客形象,設計師將其所有的服裝領口都收得緊勒脖頸,形成一種極為強烈的自我約束之感。電影中李慕白的所有服飾造型呈現出一種簡潔明快、干凈利落的特點,這也與其人物形象本身的光明磊落、謙遜寧靜、行俠仗義的性格塑造相呼應。電影中的女性角色俞秀蓮(楊紫瓊飾)具有感情隱忍、干練穩重的性格特點。她的服飾造型主要以簡樸的便服為主,顏色上多運用樸素的原木色、米色或者淺紫色等中性色調,通過服飾上與另一女性角色玉嬌龍(章子怡飾)的視覺的對比,以突顯其內斂成熟的角色魅力。在電影一開場與李慕白的對手戲中,俞秀蓮一身素色絲綢和麻布結合的服裝,呈現出翩翩女俠的溫婉與優雅。王家衛導演的電影《一代宗師》(2013,王家衛)以一場雨夜激戰開始,片中的主角葉問(梁朝偉飾)身著黑色長袍和一頂白底黑沿草帽,在滂沱暴雨中和一伙黑衣人拳拳到肉、激烈交鋒。黑色象征嚴肅、神秘、深邃與莊重,同時也有悲傷和死亡的延伸蘊意。而頭頂的一抹白色象征著一代宗師葉問高潔的品格和崇高的氣節。通過這種具有高度對比性的視覺服飾造型,加之其伶俐的武術打斗動作,一代武林宗師躍然銀屏之上。電影《黃飛鴻》(1991,徐克)中,黃飛鴻(李連杰飾)常穿著大襟右衽、平袖端、盤扣、右開裾的素色直身式長袍,造型棱角分明,這與其謙卑、爽朗率真、嚴肅中不失幽默、霸氣中不失溫情的性格相契合。黃飛鴻極具傳統特色的服飾使得他在舉手投足之間盡顯武俠宗師的風范,亦傳遞其精神內核,展現了民族主義、救亡圖存的愛國精神。
三、中國傳統服飾元素在武俠電影中的呈現
1、色彩
漢族服飾色彩是中國傳統服飾色彩的基礎色,其色彩包含五種正色,分為青、紅、皂、白、黃等。在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中,顏色象征著不同的情緒表達和具象含義。比如青色代表憂愁與悲傷,紅色代表熱情和喜慶,白色代表純凈與圣潔,皂色代表沉郁和肅穆,黃色代表權力和威嚴等。電影服飾色彩與傳統服飾文化關聯,同時也是電影人物造型中一種重要的表意符號。服飾色彩在電影造型中通常被賦予重要的象征含義和思想蘊含,不僅僅是一種對現實的再現與還原,電影服飾色彩還會參與到電影的敘事結構中,承擔起氣氛渲染、情境營造、情節推動、情緒抒發等多方面作用。電影《英雄》(2002,張藝謀)是張藝謀在電影服飾色彩運用上的經典之作。電影中的服飾造型款式輕盈飄逸,色彩運用極為濃烈,產生強烈的視覺張力。導演注重以服飾色彩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和情感變化,最終達到了服務于故事情節發展的需要。李澤厚在《美的歷程》中指出“畫面的詩意追求開始成了中國山水畫的自覺的重要要求”[5],在武俠電影,尤其在攝影師出身,追求畫面極致美感的張藝謀的電影中,畫面的“詩意追求”也便成了中國武俠電影的“自覺的重要要求”,而這一“要求”首先表現在人物服飾顏色上。《英雄》的人物服裝設計運用了黑、紅、藍、白、綠五種顏色,并分別對應影片敘事中的五個橋段。其中黑色貫穿整部影片始終,刺客無名(李連杰飾)的黑衣象征刺客的兇險,秦王(陳道明飾)身披的黑甲則彰顯其至高無上的威嚴,五個橋段以二人的對話徐徐拉開。首先是棋亭大戰,無名一身黑裝與一身儲紅姜黃相稱的長空(甄子丹飾)在犀利的雨中以意念開戰,色彩的運用展現出一鐘空靈、飄逸的視覺效果。第二個橋段飛雪(張曼玉飾)、殘劍(梁朝偉飾)、如月(章子怡飾)、趙國書館學子等人物皆以一身濃烈的紅衣出現。這些極具視覺沖擊力的紅色代表著人物誓死不渝的忠貞、愛恨情仇的抉擇。藍色貫穿第三個橋段,湖藍色衣裙仙袂飄飄、純凈明快。無名與殘劍在一塊靜謐如鏡的湖面上交戰,猶如一幅山水畫卷。藍色意象在刀光劍影之中盡顯深邃和憂郁,二人身著藍衣仿佛在天地的見證之下完成一場為信念而戰的宏大儀式。而在第四個橋段中,在茫茫大漠之中銀裝素裹的飛雪忍痛刺傷殘劍,這里的白色裝束蘊意著一種純潔的相互信任和無私的彼此奉獻。綠色預示著一種生意盎然、希望與未來,山水之間相互依偎身著一身綠色的殘劍與飛雪透露出一種平和與寧靜、閑適與美好。雖然心諳亡國之恨、殺父之仇,肩負刺秦重任,但愛情的甜蜜讓殘劍和飛雪渴望憧憬未來的美好,他們身上的綠色是在頓悟天下和平要義之后流露出的一種超然的境界。而最后飛雪在茫茫沙漠完成了一場高潔而神圣的儀式——劍透過殘劍的身體刺向飛雪自己,白色衣裝在黃沙中飄揚,仿佛是一種堅定而又決絕的宣誓。此時的白衣代表了殘劍和飛雪堅貞的愛戀,以及為了天地一統、百姓安寧所進行的自我犧牲。從電影《英雄》中可以看出,中國傳統服飾色彩的許多象征性含義都與電影的敘事需求相呼應,色彩所承載情緒和表達成為武俠電影進行人物塑造的重要表現形式。
2、款式
電影服飾設計并不是服飾元素的機械堆砌,一些傳統服飾不僅只是直觀的視覺內容體驗,還具有潛在的延伸與寓意。在這一點也體現在服裝的款式設計上。電影《刺客聶隱娘》(2015,侯孝賢)中力圖還原一個真實的唐朝社會,人物服飾設計亦尤為細致,唐代男人的發式、襕衣、圓領袍衣,女人的首服、發髻、妝型、批帛、半臂等,在影片中均有仔細的刻畫。聶隱娘(舒淇飾)的服飾款式經道袍改良而成,改變了其原有舒適、飄逸的款式形態用以蹀躞帶塑腰。在唐人束于腰間的革帶上,佩掛有能掛戴小物件的玉帶被稱為“蹀躞帶”,蹀躞帶的形制由帶鞓,帶銙、帶頭及帶尾等組成。古代浪跡江湖的大俠往往會把寶劍、酒壺等隨身物品用蹀躞帶系于腰間,除實用外又盡顯英姿颯爽、豪氣沖天。電影中聶隱娘言語緘默、表情冷淡,這種緊身豎衣的款式與其性格和刺客身份都十分契合。電影中主人公服飾款式的變換也直接反映在人物的性格和情感設定上。聶隱娘與父相認,標志著她尊貴身份的一次回歸,在這時聶隱娘以一身華服亮相。而之后她又換回黑衣,意味著重回刺客身份,服飾的變換成為人物內心的真實反映。電影中作為節度使的田季安(張震飾)服飾造型十分奢華,無論從顏色、款式還是配飾上都突顯了其身份的尊貴,尤其是一件金黃色的長袍,暗喻他擁兵自重的謀反之心。電影中反復發生的田季安流鼻血,通過鮮紅的血和潔白的大衣的強烈映襯,產生了極強的反差效果,表現了這位角色性格的色厲內荏,也昭示了他未來悲慘性的命運。《影》(2018,張藝謀)講述的是一段發生在三國時期的故事,這一時期常見的服飾款式有襦、褚、褐、裘、褶等。電影中導演在遵照服飾原有款式的基礎上創新的將水墨元素融入服飾造型當中。電影中人物服飾以漢代服飾風格為參照,延續了漢服交領右衽的款式設計。在服飾質地上刻意追求一種輕薄飄逸的風格,在布料的不規則疊加中形成一種仿佛是水墨般的暈染效果。影片在造型上為了更好詮釋一人分飾兩角的情節需要,分別塑造青年健壯和年老體衰的兩種人物形象,通過服飾直觀體現:都督本人形象多以寬體肥大的服飾造型來展現其頹廢龍鐘的特點,而人物以影子身份出場則改為束體隨身的樣式,彰顯出一種年輕人的精干與英氣,而且表現影子身份時內心純凈簡單,故意服飾上多以白色為主。在都督人物服飾塑造上大部分設計為較為深色且渾濁的水墨暈染圖案,這與純白色影子形象形成了強烈的視覺反差,仿佛以中國傳統的陰陽八卦預示著人物的不同性格和不同命運。影片將水墨寫意手段融入服飾的款式設計,將其巧妙地與情節發展相呼應,展現了服飾款式設計在武俠電影敘事中的突出作用。
四、中華傳統服飾元素在武俠電影中的應用創新
電影《繡春刀》(2014,路陽)的故事發生在明朝時期,展現的是一場東廠和錦衣衛之間的矛盾和斗爭。盡管故事發生在明代時期,但其核心表達具有強烈的當代性。在其服飾設計上,也突出了在傳承中創新的特點。《繡春刀》的服飾樣式,在明代服飾風格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膽的藝術發揮與再造。《繡春刀》中人物主要呈現在明代錦衣衛典型著裝與佩器——飛魚服和繡春刀。飛魚服和繡春刀是明代錦衣衛最主要的著裝和佩器。逢重大活動,錦衣衛人員都身穿飛魚衣,佩戴繡春刀,跟隨在皇上左右。而能身穿飛魚衣、佩繡春刀的都是錦衣衛中等級較高者。飛魚其實是一個龍頭、長有翅膀、魚尾狀的神話哺乳動物。而飛魚衣,便是裝裱有飛魚圖形的衣服。而飛魚圖形本來有一個角,不過在明代衣服上的飛魚圖有兩個角,所以實際相似于蟒衣[6],而且在飛魚圖案上還加了魚鰭、魚尾,所以飛魚服又俗稱為“飛魚蟒”。《繡春刀》系列電影中突破了傳統飛魚服和繡春刀,導演在錦衣衛飛魚服裝的設計上做出了大膽的革新,按照中國史書資料,充分考慮了角色的等級:千戶、百戶、總旗等,并且在飛魚服裝的衣色上也有所表現。在影片中,總旗是黑白飛魚衣,而百戶則是銀白色飛魚衣。從設計的角度來看,以衣色來區分古代官吏品秩高低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因為中國古代服裝自隋唐起就采用品色制,即以衣服的色彩標示官位高低。不過按照目前的考察結果,在古代禮尚中并不都是漆黑或者銀白色的飛魚服,從目前發現的古代飛魚服裝實物看來,顏色主要以紅色居多,另外還有一些由黃錦緞織成的飛魚衣。而電影中在色彩上的這種創新設計,是考慮到了黑暗可以凸顯錦衣衛的冷酷、嚴肅,以及神秘性的特征。在《繡春刀》的第一部分中,當盧劍星(王千源飾)擔任錦衣衛百戶長以后,將飛魚衣顏色改為了銀白色,和黑白產生鮮明反差,視覺效果突出。武俠電影服飾對于中國傳統服飾元素在參照其基本形態的基礎上,往往會進行不同程度的大膽創新與革新,這既是服務于電影敘事創作的客觀需要,也是中國傳統服飾文化創新發展和文化傳播的重要路徑。
五、結語
武俠電影中的傳統服飾元素是交待時代背景、塑造人物形象,渲染主題情感,揭示內心變化,推動情節發展的重要藝術表現手段,同時也為傳播中華傳統文化,弘揚民族文化精神,提升電影的文化內涵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武俠電影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土壤中孕育出的類型電影,伴隨著中國社會的變遷和文化的發展,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自我革新與藝術創新。武俠電影離不開對俠義人物的塑造,而電影服飾作為人物塑造的重要組成部分,必然在電影創作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電影服飾不僅僅體現在其對影片視覺化的審美意義,還代表著背景故事發生的時代以及時代下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承載著豐富的歷史內涵和藝術內涵。在繼承傳統服飾審美特點以及結合電影自身優勢的基礎上,聚焦光、影世界里的武俠電影服飾,將傳統服飾的魅力彰顯到了極致,它是“中華傳統美學精神和當代審美追求”[7]相結合的典型代表,同時也是挖掘和表現“傳統服飾文化的形式張力、話語內涵,準確把握符號表意機制、探尋表意策略”[8]的最佳形式。
作者:鄂冠男 單位:北京服裝學院時尚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