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淺析如何把握電影創作的五把利劍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電影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有其獨特的創作途經與創作方法。從主題訴求、敘事節奏、鏡頭語言、藝術烘托及人物臺詞等五個方面,我們可以對電影創作中的重要元素有較為明晰的認識,進而找到通往電影美學領域的路徑。
關鍵詞:電影創作;主題訴求;敘事節奏;鏡頭語言;藝術烘托;人物臺詞
電影藝術是現代科技和文化不斷發展的產物,是一種結合了多種藝術形式及多種先進科技手段的綜合藝術。電影與其他藝術相異的美學特質主要在于它有獨具個性的物質媒介、表現手段、結構方式與藝術符號,最重要的一點體現于它是由聲畫結合的活動性的畫面構成的豐富而復雜的藝術樣式。那么,作為一種綜合藝術,電影藝術在創作過程中有哪些特殊性,我們該從哪些方面把握電影創作呢?筆者將以自己有限的創作經驗為基礎,對這一主題進行淺薄的總結,希望能夠與同行交流商榷。
1主題訴求:思想性的凸顯
電影和其他藝術類型相似,首先是一種表達,表達就需要一個主題,主題是電影的核心,一個好的主題能成就一部電影。根據蘇聯文學泰斗高爾基的定義,主題,即“從作者的經驗中產生、由生活暗示給他的一種思想,可是它聚集在他的印象里還未形成。當他要求用形象來體現時,他會在作者心中喚起一種欲望”,亦即“賦予它一種形式”。[1]由于這一關于“主題”的定義在我國新時期以前的文學藝術界產生了較大影響,頗具代表性意義,因而本文在討論電影主題的相關問題時,擬參照這一概念加以分析。影視與戲劇這兩種藝術不分家。劇本寫成之時,導演的二度創作正在悄然醞釀之中,這正是其從事電影創作的必經之路。編劇創作出的文本,雖然具有特定的故事情節,但作品的中心思想卻是隱而未現的。而導演的“萬里長征第一步”便是依據劇本確定作品的主題及思想意蘊。那么,這一過程有何“要領”呢?首先,電影作品的立意要做到集中而明確。一部作品想要在有限的時間里給觀眾留下較深刻的印象,導演需要對許多細節進行刻畫并加以強調與提示,調動多種手段,達到“聲光有盡而意無窮”的審美效果,引發觀眾的豐富聯想。如果影片的主題有多個(三個以上)的思想聚焦點,那就很可能連一個普通的問題也說不清楚,觀眾可能就會看得云里霧里。其次,影視與文學有著極密切的聯系,文學劇本為影視作品提供底本,影視作品運用多種藝術手段展現文學作品的魅力。但從接受美學的視角看,欣賞者在影院看電影和日常讀文學作品是不同的,電影是較被動地接受外在信息,若錯過關鍵性的細節,則會跟不上后續劇情,進而產生觀賞障礙。因而,電影的主題思想必須明確而扼要、切忌晦澀難懂。例如,侯孝賢作品《悲情城市》,展示了“二•二八事件”給臺灣本省籍民眾帶來的精神創傷;《兒子的大玩偶》則鮮明地反映了美日“新殖民主義”宰制下的臺灣當代民眾在生存與自我認同上的雙重矛盾。再次,電影作品的主題需具有獨創性。例如,《廬山戀》《天云山傳奇》《高山下的花環》這樣的優秀作品,雖然歷經了歲月的沖刷與磨礪,但仍以它們獨特的思想意蘊傳達出對中國當代革命理想主義的珍視與追憶,成為50后、60后兩代人心目中的經典之作。反之,一部看似華麗炫目,主題卻陳腐不堪的所謂“大片”,就很難得到社會大眾的青睞。最后,電影作品的思想意蘊貴在深刻。一部優秀的影片,其傳達出的主題往往不會過于平易和淺露,而往往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如《肖申克的救贖》展現的是主人公人性的堅忍與光輝;《勇敢的心》謳歌的是特定歷史環境中,勇士華萊士心靈的偉大;《美麗心靈》展示了夫妻之愛具有打敗病魔、促成事業輝煌的神奇力量。反之,由于社會媒介作為一種有限資源,若影片講的故事過于庸常甚至惡俗、媚俗,那不僅發揮不了其教益功用,還容易造成對社會資源的浪費。這也要求導演在創作時,必須從生活帶給個人的鮮活體驗出發,帶著真摯的情感和熱忱的藝術精神從事創作。第五代、第六代的知名導演都體現了這種對電影主題訴求的執著追求。
2敘事節奏:故事的韻律魅力
很多電影理論家都把電影的節奏看作電影的生命力,對于電影這一特殊藝術形式來說,節奏的確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電影節奏可慢可快,關鍵在于節奏所體現出來的韻味,比如臺灣名導侯孝賢,其追求的長鏡頭成為自己的“品牌”,因其獨特的韻味而被認可。從形式上,影片節奏可分為鏡頭內部節奏和鏡頭銜接的外部節奏。而從內部節奏來講,除了硬件造型節奏(主要包括人物和物體的造型、色彩、運動以及鏡頭、景別、構圖、光影等要素),最主要也最考驗電影導演和編劇創造力的就是敘事節奏。一般來講,敘事節奏是指影片事件情節和人物情緒的發展所產生的節奏感,要想有好的敘事節奏,就必須有好的故事結構、人物、沖突,總之,敘事節奏決定了整部電影的成敗。那么,什么才是好的敘事節奏?第一,張弛有度,時刻以觀眾觀影心理體驗為核心。正如大戲劇家席勒所言:“一個新手就會把驚心動魄的雷電,一下全部朝人們心里扔去,結果毫無收獲;而藝術家則不斷發出小型霹靂,一步一步向目的地走去,這樣正好能完全穿透別人的靈魂。只有逐步推進,層層加深,才能感動別人的靈魂?!边@也是爛片和優秀影片的區別所在,好的電影讓人入迷,不會有不適感。這就要求創作者在敘事過程中注重每一個細節,該緊張的時候必須緊張,而該舒緩的時候也必須慢下來,從而尋到整部影片的平衡點。第二,把握好事件密度,讓故事有呼吸感。事件的核心就是沖突,合理安排沖突密集度會讓故事更具可看性。例如經典影片《通天塔》,故事涉及六個家庭、十個人物、三個國家、四種語言,除了結構獨特之外,其情節密度的安排也具有獨特美感,一對摩洛哥小兄弟在玩父親的步槍時,意外射中旅游大巴里正面臨婚姻危機的夫妻,妻子重傷;而在美國圣地亞哥的保姆又私自帶著這對夫妻的兩個孩子去了墨西哥,危險一重接著一重,故事情節時刻牽動觀眾的心。第三,內在情緒一定要飽滿再飽滿,情緒是發動機。內在的東西永遠是最重要的,如果沒有內在爆發力,不管人物再怎么奔跑,節奏也是緩慢無聊的,而如果內在沖突強大,就算人物靜止不動,觀眾也會覺得非常緊張??撇ɡ慕浀溆捌督谈浮分校峡吕锇鹤谵k公室抽著雪茄沉思,但觀眾會覺得這個黑手黨老大正在醞釀著什么大事件。
3鏡頭語言:電影最獨特的表達形式
對于電影來說,導演的二度創作尤為重要,將故事從文字語言轉換為熒幕影像是對導演創造力的一種考驗。因此,一般認為電影更大程度上屬于導演作品。鏡頭語言是導演對故事詮釋和表達的外化,出色的鏡頭設計是一部好電影的重要元素。關于鏡頭語言的理論很多,筆者僅從實際運用的角度簡要總結。首先,好的鏡頭語言一定緊貼本場情節的主要戲劇目標,時刻記住鏡頭為效果服務。一場戲要表達人物的喜還是悲,拍攝方式肯定是不一樣的。一部電影整體的故事基調不同,鏡頭語言的呈現效果也不同,例如《唐人街》和《羅馬假日》一定是兩種截然不同的鏡頭表達效果。例如經典影片《畢業生》的開場,從男主角一臉麻木的特寫表情開始,慢慢拉開讓觀眾看到其所處的環境——畢業,先表現迷茫,再附加前綴“畢業的”迷茫,這樣的鏡頭語言是文字無法比擬的。其次,場面調度要靈活,充分發揮鏡頭語言的獨特魅力。在拍攝現場,導演是指揮家,優秀的調度決定影片品質。怎樣要在一場喧鬧的舞會中突顯主人公的孤獨?怎樣在血流成河的戰場體現人物的恐懼?怎樣在一個靜謐的環境中展示人物內心的復雜?這些都需要有創意的場面調度。
4藝術烘托:音樂和美術的另一重天
英國文藝理論家克萊夫•貝爾曾指出:“在各個不同的作品中,線條、色彩以某種特殊方式組成某種形式或形式間的關系,激起我們的審美感情。這種線、色的關系和組合,這些審美地感人的形式,我稱之為有意味的形式?!保?]而影視藝術將靜態的視覺效應連貫起來,其每一幀膠卷都與建筑、繪畫等藝術形式類似,屬于貝爾所說的“視覺藝術”范疇,也同樣是“有意味的形式”。電影音樂充滿魅力,與作品的內在精神、氣韻協調的音樂,會提升作品的附加值。例如,臺灣電影《賽德克•巴萊》中,賽德克族的子民們在強忍日本殖民者欺凌時,影片的節奏是低沉而壓抑的,頗有“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氣勢;而當“霧社事件”爆發,青年勇士們悲憤地舉起手中利刃砍殺殖民者時,影片呈現出亢奮激昂、慷慨悲壯的韻律;最后,勇士們遭日軍分化瓦解后相互殘殺,終歸毀滅,作品渲染的氛圍則變得哀傷、孤苦、寂寥。而同樣是魏德圣導演的杰作,《海角七號》則有兩條敘事線索,一條是現實中阿嘉與日本公關友子小姐邂逅并相戀,伴隨著輕松愉悅的敘事氛圍;而另一條為暗線,以七封情書為載體,講述了戰后被遣返的日籍教師與臺灣本省籍女學生小島友子的生死苦戀,與之相伴的則是深情款款的抒情曲與和煦的海風、旖旎的海灘風光。所以,應當把音樂納入影片聲音的總譜之中,而不是把聲音納入音樂的總譜之中。無論是《賽德克•巴萊》中哀婉深沉的賽德克族民歌,還是《海角七號》中情致款款的《國境之南》《野玫瑰》等歌曲,都與彼時彼刻的畫面融為一體,使作品富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震撼力。20世紀90年代以來,大陸的優秀影片《紅高粱》《紅河谷》《紫日》等作品,也均將作為“有意味的形式”的音樂美特性淋漓盡致地呈現了出來。美術是電影的另一只重要臂膀,一部影片應該有自己的“范兒”,這個“范兒”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美術水平的高低,布景、服裝、化妝、道具共同成就了影片之美。美術效果的雕琢會增強電影畫面的直接視覺沖擊力,這也是當代好萊塢大片的法寶,很多大片賣的就是視覺效果,尤其在《阿凡達》開啟了3D時代之后,毫不夸張地說,美術幾乎成了一些商業電影的全部,如《鋼鐵俠》《蜘蛛俠》《變形金剛》《指環王》《哈利波特》等系列影片。此外,優秀的畫面渲染會直接影響觀眾情緒,例如張藝謀導演的代表作之一《英雄》中的紅、綠、藍、白四種色調代表四種行刺秦王的可能,從打斗戲中宮殿懸掛的巨幅帷幔到演員的服飾,都隨著這種獨立的、純度極高的色彩變幻而不斷出現,這種色彩的變化會給觀眾帶來潛在的心理暗示,直接影響觀眾情緒,是電影美術魅力的一種體現。
5人物臺詞:影片故事性的靈魂
電影之中的人物臺詞是很寶貴的資源,不應濫用,更不應浪費。筆者根據以往的創作經驗,簡要總結以下幾個要點:第一,揭示人物的獨特個性。方式一,人物可以揭示一些有關于他自己或者自己處境的重要信息(即使是一些簡單的陳述);另一種方式,人物可以通過對話展示盡可能多的個人信息?!堕W閃的紅星》《小花》《霸王別姬》等20世紀杰出國產電影都是這方面的代表。第二,呈現故事細節。除了通過陳述來傳遞一些基本信息外,影響故事發展方向的因素也需要通過對白來展示。需特別指出的是,真正具有重要意義的畫外故事應當出現于影像之中。第三,建立故事基調,富有個性特征的臺詞對建立電影的基調大有裨益。譬如在喜劇片中,人物需要說出有趣的臺詞;相反,在嚴肅的基調下,人物則不能輕易說出俏皮話。第四,傳達主題,這也是人物對白最為重要的一點。從某種程度上說,創作者通過人物所說的話,來引導觀眾對影片中事件的反應。而有時候,人物會用一種微妙而又頗為自然的方式直接“說出”電影主題,最后這點在左翼電影和“十七年電影”中較為常見,英雄人物往往作為導演意志的“傳聲筒”,直接道出“天機”。
6結語
電影是人類夢想的一個精神載體,做好電影是無數創作者一生堅持的夢想,世界電影發展到今天,我們已經能夠在前人的發展基礎上前行,這是幸運也是鞭策。然而,不論科技如何進步,電影依舊是關乎人類靈魂的藝術,要想創作出好的電影,就不能忽視這個核心。
參考文獻:
[1]雨林.高爾基談文學三要素[J].南京師范??茖W校學報,1999(1).
[2]克萊夫•貝爾(英).藝術[M].周金環,等,譯.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4:4.
作者:丁牧 張軒南 單位:北京匯影國際電子商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