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電影制作中三維動畫的視覺審美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九四二》引用了三維技術拍攝。電影中日軍的飛機在空中轟炸我國國民黨軍和河南災民的鏡頭中,一個長鏡頭使我們的視線從空中降落到地面,甚至是地面的人。長鏡頭能夠達到擴展距離的效果,在本電影中能夠交代好幾公里距離,在采用的鏡頭的方式中大都是從人物頭頂掠過的方法。傳統的拍攝方式不能獲得如此跨度的鏡頭拍攝,大跨度長鏡頭能夠給影眾們距離感和現實感,增加電影的可觀賞性。三維技術將電影中鏡頭推向更加靈活的方向,尤其是在片中飛機子彈掃射地面災民的時候,聯系非常緊密,視覺沖擊力非常強,特別逼真的效果使觀眾身臨其境,更加能感受當時的情景的殘酷性。這種鏡頭的使用無疑也增加了戰爭氣氛的渲染。所謂特效,就是將前期拍攝的一些不理想的鏡頭加以修補,生成一些有趣味的畫面。有些創作者為了追求特效所帶來的一些特別的效果,所以在畫面中填補一些特效鏡頭。比如說一些特效的轉場鏡頭,有些影片中利用黑色過渡來實現轉場。還有些特效,比如我們在影片中有一些爆炸的鏡頭,人在爆炸中心被炸開花的場景就是通過后期特效形成的,在前期拍攝中做好后期剪輯合成的準備,然后后期通過影視制作達到一種真實的效果。特效也包括連接鏡頭,實現時空轉換。連接鏡頭不僅是指一個個鏡頭組接在一起,而且是指創造組接的方法,使鏡頭與鏡頭之間的過渡也成為表現的元素。如鏡頭起幅從天空入鏡頭,再穿過荒野上空,再到達人群上空,然后向下俯沖,最后以人物全景俯角畫面為落幅。這一組鏡頭就是通過實拍與計算機處理結合在一起完成的,攝影機分段實拍后期制作將它們平滑地串聯在一起,如果這一鏡頭用傳統實拍技術,那是不可能完成的。除了一些畫面的拍攝可以通過后期特效來實現,聲音也是可以通過后期特效來實現的,比如說一些恐怖和血淋淋鏡頭,它的音效就是通過后期合成的,還有一些影視為了達到某種效果,一般都會通過后期的影視制作加上聲音的特效。所以,特效是為了實現影視的一些需要,或者完成一些實際拍攝所不可能完成的畫面。無論是聲音、光線、畫面場景都能夠通過后期制作來完成的。
在電影《一九四二》中,采用傳統未嘗試的新的拍攝方法。這些新的鏡頭方法都結合了三維技術的特征,合理運用了拍攝鏡頭的運動,能夠很好表達出電影的連續性,并賦予電影感情色彩。超鏡頭能夠大幅提高電影的視覺效果,為電影提供更多亮點。
場景藝術表現效果的飛躍性發展
隨著數字化方法的不斷推廣,CG技術在模擬特效中有著廣泛應用,三維技術是CG技術中關鍵部分,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在片中日軍空襲后的場景,逼真的效果,被轟炸后的斷壁殘垣,都是通過場景藝術的表現和CG技術的結合來表現的。
首先說場景的表現,《一九四二》的前導預告片結尾中,采用了河南方言的旁白:“一九四二年冬,至一九四四年春,因為一場旱災,我的家鄉河南,發生了吃的問題。”從而交代了《一九四二》整個故事的發展背景。而在這短短75秒的預告片中,給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莫過于因為“吃的問題”扶老攜幼逃荒的慘象。導演馮小剛指出,“前不見頭后不見尾”是本部影片最具有色彩的部分,在實際拍攝中需要多達將近兩千群眾演員來模擬當時的逃荒情景。整個電影的拍攝過程達五個月,其中,兩千人次的群眾演員也達到三個月的拍攝時間,共同來塑造電影的真實環境。只有這種龐大的場景特效才能拍出真實的逃荒效果,才能突出當時災荒之巨大,才能拍出真實感。
其次說場景的特殊性。《一九四二》的場景太多了,比一般電影多出一倍,《一九四二》整部影片就是一種遷移的狀態,逃荒的災民在持續的行進中,每到一個地方景肯定不能是重復的,所以,他稱其為“遷移式場景”,牽扯到多個群體和階段。據了解,《一九四二》在鐵嶺市拍攝的大場景是大量災民涌入洛陽火車站乘火車逃難。在災民的逃荒過程中,火車扮演著重要角色,張國立飾演的老東家和張默飾演的長工有一場生離死別的重頭戲也發生在火車上。火車頭是劇組遇到的第一大難題。要找以前的蒸汽式火車頭可不容易。這東西幾乎很難找到,有的話車頭也基本賣廢鐵了。最后在調兵山的一家煤礦企業找到了美國1942年出廠的蒸汽火車頭,小站臺和開闊地都有。劇組就按照歷史重新設計出車站和廣場,包括卸貨區、小月臺、鐵軌、車廂,還有七八節火車皮。而《溫故1942》另一個主要場景是災民乘坐火車進入隧道。據了解,拍攝這個場景時劇組也重新進行了加工。20世紀40年代火車軌道鋪的是黑色枕木,而現代的火車道下面鋪的都是混凝土枕木。后來,劇組將隧道附近的混凝土枕木刷上了黑油漆。除了火車頭和教堂是讓劇組覺得“難度較大”的幾個景,電影里較難的景還有一條重慶陪都戰時的街道,有一場歡迎美國特使來重慶儀式彩排的戲需要在這里拍攝,雖然是過場戲,但馮小剛認為特別重要,因為這場戲可以把觀眾帶入20世紀40年代重慶,否則歷史感就減弱了。當時的難題是,所有元素必須是老重慶味道,這些資料都不好找。但重慶剛好建了個派歷史陳列館,介紹抗戰時期國民黨發揮的積極作用。最難能可貴的是,他們從臺灣的相關歷史檔案里買回了好多重慶歷史照片,還有從美國《時代》周刊買回來的一批歷史照片。《一九四二》劇組得到該館的支持,從中淘到一大批歷史資料,從里面找到許多當時建筑的風格元素,設計了一條268米長的街道。他回憶,“有電影院、銀行、報社、木制吊腳樓、中西混搭房、青石板臺階小巷子等。再拿給當地設計院重新設計,由正式施工隊施工。不過這街道建出來是新的,還要由我們來處理表面質感。道具組100多號人,忙各種細節,包括布棚、簾子、櫥窗、布店、縫紉店、紅綠燈等,忙了好久。只有通過這種方式進行展示,才能表達出馮導所想塑造的電影氛圍:“電影意義在于還原三百萬人死亡的價值。”在本部電影中,大量引用粗糲風格,采用質樸服裝裝扮塑造真實的場景效果。
最后,電影中重要的部分就是細節刻畫。作為一部具有震撼人心的電影,該片就是利用逼真的細節描寫到達特效。在馮導的細心描寫下,重現了當年大面積饑餓的場景。在該片的播放中,最為經典的畫面就是日軍轟炸后的人被炸傷后的畫面,被炸彈炸得到處亂飛的人的肢體,滿天飛舞的土屑,汩汩流血的場面。在災難面前,人是顯得那么無助,給人更加觸目的真實感。當然這些場面都是由《一九四二》后期制作團隊通過三維電腦技術來完成的。
角色表演的提升
作為一部動用萬人以上的電影,雖然耗資巨大,但電影所達到的真實意境是過去電影遠不能及的。對比以前大型的動用演員較多的戰爭歷史電影里,最重要的就是塑造一種大規模的意境,讓觀眾能夠處于電影要呈現的場景中。因此,進行合理有效地組織大量演員,是一般電影中的關鍵問題,普通電影會采用特殊手段處理達到一定效果,然而這些手法都不能帶來真實的畫面感,讓影眾不能投身于電影的享受中,而是于電影之外進行觀摩,缺乏真實感。視覺上也讓觀眾感覺到電影的緊迫感,甚至察覺到鏡頭的重復,帶來嚴重阻礙欣賞的效果。然而,三維技術應用改變了這一現狀,能夠有效地解決電影拍攝的該問題。集群動畫系統是當今應用廣泛的模擬大型場面的動畫三維軟件,能夠在硬件條件支持情況下盡可能增加數字演員,達到真實模擬大型畫面的效果。并且,由于數字化編程手段不斷提高,數字化演員可以在三維軟件中獨立進行動作,并且所模擬的效果具有真實性。在模擬中,在給出基礎動作后數字演員就能自適應地進行動作,不需要特殊設計,效果已經能夠達到播放要求。通過借助這些方法,導演就能夠更加有效地控制大型場面的拍攝,在電影《一九四二》中雖然動用大量群眾演員,但是要表現出三千萬災民的場景還需要電腦技術的加入,通過這項技術的使用,把大規模的逃荒景象表現得更加淋漓盡致,并且帶來了極為壯觀的戰斗場面和震撼的視覺享受。
電影已發展成為社會中的重要藝術形式,采用其自身的藝術來表達出電影所要敘述的故事情節,展現給觀眾一種視覺盛宴。并且,通過應用新推出的三維動畫理念,電影拍攝可以制造出更加令人們驚訝的沖擊畫面。三維動畫理念作為一種獨特的思維對電影的發展起著不可估量的方向性作用,它對電影在表現形式諸方面都產生著深遠的影響。影片《一九四二》帶著馮小剛導演的表現電影人文主題的魄力和高精尖的特技制作團隊,為觀眾帶來了一部耳目一新、令人感慨萬千的巨制,也為中國的電影制作業做出卓越貢獻。(本文作者:張陽 單位:聊城大學東昌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