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主體意識對紀錄電影創作影響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技術水平的提高,紀錄電影創作的形式竿頭直上,出現了百花齊放的態勢,如跟拍、同期聲、長鏡頭、平視機位等,這為紀錄電影創作領域的發展提供了科學保障,也逐漸加深了紀錄電影在人們心目中的印象,彰顯了紀錄電影的藝術價值。主體意識是決定紀錄電影創作合理性的重要技術手段,發揮主體意識特征,對于提高紀錄電影創作水平起著重要作用。
一、主體意識的基本概念與界定標準
主體意識是指在社會發展進程中可以視為獨立個體的主體所具備的自我主觀意識。主體意識不僅可以映射出獨立個體的主體地位,還可以反映獨立個體的主體能力,更可以體現獨立個體的主題價值。對獨立個體主觀能動性的客觀評價,從某種角度來說,還須依靠主體意識的支撐、衡量和評判。在影視藝術創作中,影片故事建立在文化之上,而影片故事最核心的文化內涵全憑主體意識的掌控,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整部影片的制作質量。換言之,主體意識是電影藝術創作者選擇故事素材、拍攝技巧與表達方式的源頭。只有具備特色化、個性化的主體意識,才能保證電影作品有思想、有內涵、有情感色彩,迎合公眾的價值觀取向與藝術審美趨向。將主體意識融合到電影藝術創作中,也是對通透生活的總結、對純真情感的發酵以及對人性價值的提煉。電影藝術創作并不是對傳統思維框架的生搬硬套,也不是對主流物欲價值的一味贊同,而是遵從“藝術源自于生活”的理念原則,對生活本質的裁剪與濃縮,對社會現實的揭露與批判[1]。
二、主體意識在紀錄片創作中的體現途徑
(一)提煉生活
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既是紛繁復雜的又是色彩斑斕的。德國哲學家伽達默爾曾說:“誰具有視域,誰就知道按照近和遠、大和小去正確評價這個視域內的一切東西的意義。”[2]編導只有站在獨特的視角透視事物本質,察覺事物的特殊性,從不同角度、不同視域感受生活多姿,去甄別、審視和思考,對客體有意識地發揮主觀能動性,在進行藝術表達之時才能更加精準。日常生活一般都是平淡無奇的、平靜穩定的,既不是一成不變、一潭死水,也不是變化多端,常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恰巧,利益的沖突與情感的矛盾造就了生活中不變中的“變”,同時也構造了戲劇沖突,是電影創作的絕佳素材。編導應善于從生活中尋找、發現、探索、提煉和挖掘。利益的沖突與情感的矛盾并不會對社會造成強烈的負面影響,但會使平淡無奇的生活充斥著跌宕的旋律,蘊含著深邃的哲理。鏡頭猶如一面鏡子,將真實生活毫無保留、不加粉飾地照映出來。例如,我們經常觀看“三無”(無背景音樂、無配音解說、無剪輯重組)西方紀錄片,欣賞得了內容,卻看不懂劇情,盡管這種做法充分做到了返璞歸真,但從主觀角度來看,說它逃避了主體意識也確定無疑。其實,當編導打開攝像機的那一刻,主觀意識就油然而生,在等待拍攝時機與追蹤線索的過程中,他們也會與常人一樣,保持期待。盡管紀錄片對人為因素的介入程度提出了嚴格的要求,但只要具備主觀意識,就可以捕捉到精彩絕倫的瞬間,拍攝出精妙入神的畫面。倘若主體意識缺失,紀錄片的拍攝則會變成素材的積累體,鏡頭中的生活猶如暴風雨來臨前的海面,過于平靜,喪失原本的藝術美感。此外,紀錄片對生活的提煉,不僅體現于拍攝手段,也充分體現在后期剪輯制作方面。由于素材的內容體系龐大,而影片時間有限,所以在后期剪輯過程中,編導要酌情刪減,適當取舍[3]。具體來說,就是保留能夠體現人物個性特點,對故事情節發展有牽引作用且映射主題的內容,舍棄冗雜內容。整個故事內容的取舍,往往也是由編導主體意識決定的。只有融合主體意識的紀錄片,才更加具有思想深度,更加具有情緒感染力。以王兵執導的紀錄片《鐵西區》為例。整部影片由“工廠”“艷粉街”“鐵路”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工廠”拍攝了工人們在休息室打牌、說臟話、聊家常的情景;第二部分“艷粉街”拍攝了工人家屬區的生活百態;第三部分“鐵路”拍攝了主人公老杜講述“”時期被抄家,以及后來到車站邊撿煤球和被拘留的生活景象。這部影片如實展現了鐵西區人們的生活,在后期剪輯方面編導的主體意識顯露無遺[4]。
(二)挖掘與塑造生活
在抽象與具象之間,紀實性是紀錄片的靈魂與本質特征,但紀實性并不意味著真實記錄,完全摒棄個人的主體意識與主觀情感。紀錄電影在創作中,主體意識的介入,可以完整地表達紀錄主體,有助于情感的渲染、主題的刻畫以及內容的延伸。在不干預拍攝主體的前提下,通過天馬行空而又不失偏頗的藝術想象力勾勒生活情景。盡管這一畫面雛形較為模糊,但也會促使編導在拍攝時敢于發揮主體意識和挖掘塑造生活。總之,紀錄片是將平凡的故事展示給觀眾,而平凡的故事中的戲劇性轉折和情感的交融與碰撞,也成為吸引觀眾的象征符號。無論是前期拍攝還是后期剪輯,挖掘和塑造生活,利用主體意識展示真實鏡頭,拉近故事與觀眾的情感距離在紀錄片制作中是首要任務。
三、主體意識對紀錄電影創作的影響
(一)確定主體地位,組建專業團隊
影視藝術創作一般都有固定的、專業的制作班底,紀錄電影作為影視創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也需要組建專業團隊,確定創作主體結構,保證后面一系列復雜工作的順利進行。紀錄電影創作的流程包括采訪、拍攝、剪輯、配音、配樂等多方面內容,其中涉及的人員有導演、制片人、攝影師、剪輯師等,要想保證紀錄電影的質量,凸顯影片藝術價值,就要求團隊人員之間通力協作,在明確紀錄電影核心思想的基礎上,有規律地開展各項工作。故而紀錄電影制作對創作團隊的要求相對較高。首先,團隊內成員均應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儲備,明確創作主題和中心思想,這樣才能同心協力為電影作品的完成提供支持。其實這一過程是受到主體意識影響產生的,也是很多紀錄電影大師在創作團隊的選擇上凸顯的主要特征,希望通過這一變化彰顯電影的個性化特征,提高作品的水平。如里芬斯塔爾的創作團隊,在攝影師的聘用上,不僅要求其攝影技術高超,還要能適應紀錄片拍攝要求,快速抓住內容核心點。團隊中共聘用18位著名攝影師,如澤普阿爾蓋爾等人,每個攝影師均配備一位助理,再加上風光師、作曲師和司機等,整個團隊人員達到170人以上。這樣強大的創作陣容也為電影作品風格的凸顯奠定了堅實基礎,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為《意志的勝利》。再比如讓·魯什,在拍攝《夏日紀事》時,聘請了社會學家埃德加莫蘭,整個作品中以雙重對話形式展現核心內容,既滿足了平等交流要求,又凸顯出作品的獨特性。由此可知,在紀錄電影創作中,創作團隊的獨特性是提高作品創作水平、凸顯作品藝術性的關鍵要素。其次,明確自身在團隊中扮演的角色和地位。紀錄電影創作中,由于取景范圍較廣、條件較為惡劣,基本不會出現一人成團的情況,而是需要較多專業人員的參與和創作。這就要求人員明確自身在團隊中的扮演的角色,做好詳細溝通,減少信息傳遞不及時或突發問題解決不當等情況的發生,確保創作工作的順利落實,提高紀錄電影的創作效率。
(二)發揮主體性能,收集事實資料,確定主題內容
紀錄電影創作是對客觀事物的尋找、發現、探索、提煉和挖掘,創作主題則是被觀察的物體。在創作團隊組建完成后,需要對創作主題加以確定,這就要求團隊成員做好客觀事物和事件資料的收集,通過對比分析,找出其中最具特色的內容作為主題核心,凸顯創作獨特性、個性化特征。而這一過程中,創作者要發揮主體性能,做好以下三方面,以確保紀錄電影的合理性、藝術性。首先,完成資料收集和篩選。其次,確定素材基準,明確拍攝主體。在素材選擇上必須圍繞主旨內容進行,保證素材的代表性、有效性。最后,確定主題后,編制電影文本,以便清晰講解電影內容,達到敘事的效果。在敘事文本構建環節,需要找出一個最為合適的人進行故事講解,選擇的人可以是創作者本人,也可以是在眾多條件下篩選出的專業人員。需要格外注意的是,敘事者不可隨意選擇,因為故事的整個敘述,不是照著文稿毫無感情地閱讀,而是真正融入到場景內,有感情地敘述內容,這樣才能增加紀錄電影的趣味性,引導人們更好地融入到電影情節中來,了解電影講述的真實內容[5]。在敘事者選擇上,應從審美角度、情感角度實行綜合分析和篩選,以凸顯作品整體表現效果。創作者面對紛繁復雜的現實生活進行題材選擇時,應開啟主觀意識,發揮主觀能動性,運用獨家的審美視角和藝術思維最先構建最基礎的拍攝場景、拍攝視角和拍攝素材。
(三)凸顯主體價值,保證敘事文本的合理性
上述工作完成后,就應開始對客觀現實的整合和重組,并在保證審美和情感體驗的同時,完成敘事文本編撰。在敘事文本編撰過程中,創作者須先對主體內容有所了解,閱讀和整理收集到的各類信息資料,重新編寫文本內容,以加強影片情節的合理性、主旨表述的清晰性和故事敘述的連貫性,給人們更好的情感、認知及審美體驗。創作者只有了如指掌般駕馭敘事節奏,才能賦予紀錄電影獨具匠心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從而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并有所思、有所悟。創作者的主觀意識決定敘事文本,敘事文本是創作者主觀意識的映射,而創作者想表達的主題思想和主體價值,正是完成創作的動機所在。誠如弗拉哈迪和雅克貝漢的紀錄電影創作,兩位制作者都喜歡對遠離現代社會發展的題材進行電影制作,通過對具有極大反差故事的表述,凸顯別樣的生活環境,喚醒人們內心深處的情感。不過兩者在敘事上采用了不同的表現形式,前者在主題表述時,采用與工業社會對比分析的方式,以較大的矛盾沖突對現代社會生活中不好的一面展開批判和嘲諷,指出現代社會人們的生活過于物質化,忽略精神層面的追求,精神世界一片蒼白與空虛,價值觀樹立不健全。后者則是借助對自然生態的拍攝和展現,讓人們展開深度思考和分析,展現內容更加真實、純粹,為人們展現另類生活情調。該內容展現的也是創作者自身的價值理念,圍繞整個創作主體,彰顯電影的價值。這種差異性源于弗拉哈迪和雅克貝漢意識形態傾向與對敘事形式認知、文化理解程度、藝術塑造方式的不同,包括對人文社會學科之科學性的態度、對現代社會改造與被改造的觀念、對社會方向的構思以及一系列的價值取向等。從主體意識角度分析紀錄電影和故事電影,兩者之間既存在較多相似之處,也存在鮮明的對比和沖突。故事電影中的人物或事件可以是創作者自己創作出來的,不一定在現實世界中出現過,整體故事情節也可是純粹虛構的。而紀錄電影則反映的是真實存在的客觀事物,通過對這些客觀事物的加工升華,達到藝術表現效果。雖然兩者都能夠反映存在的社會現象,但相較而言紀錄電影的真實性更高。另外,紀錄電影創作不僅是對真實場景的復制和拷貝,而且是運用現有素材進行深層次主題的描繪和表現,藝術價值較高。且紀錄電影要求創作者發揮主觀意識,為電影賦予新的內涵和藝術氣息,深化紀錄電影的審美特性,增強情感體驗。
四、結語
綜上所述,主體意識對紀錄電影創作帶來了促進作用,明確電影創作的主題和核心理念,借助專業團隊的構建,推動電影制作的順利進行。同時以多樣化手段和方法,體現電影內在價值,升華藝術情感,讓人們從電影中感受到情感變化,聯系生活實際,增加對紀錄電影的認知與感悟。可以說,主體意識對于紀錄電影的情感感悟起到烘托加強的作用,為紀錄電影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作者:李炳辰 單位: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