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談紀錄片鏡頭風格電影化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近些年來,提升紀錄片整體質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電影化”,這豐富了紀錄片的表達方式,提升了紀錄片的品質。將紀錄片鏡頭風格電影化,不僅保證了紀錄片在記錄事件時的真實性,而且為觀眾帶來了新的審美體驗。本文主要探討了紀錄片中鏡頭風格的電影化。
關鍵詞:紀錄片;鏡頭風格;電影化
一、引言
在電視媒體的發展過程中,紀錄片以其獨特的魅力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例如20世紀的《龍脊》《沙與海》,這些紀錄片主要通過跟拍加跟拍,長鏡頭接長鏡頭的方式拍攝而成。如今,媒體人在拍攝紀錄片時充分學習了國內外優秀紀錄片的鏡頭風格以及拍攝技術,創造出了一大批優秀的紀錄片,比如說《茶、一片樹葉的故事》《舌尖上的中國》。這些紀錄片都具有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精心策劃的片子結構以及電影化的鏡頭風格。電影化的鏡頭風格為觀眾帶來了極強的視覺沖擊力。本文主要對紀錄片鏡頭風格的電影化進行了分析。
二、有節制地電影鏡頭語言
電影主要通過豐富、精致的鏡頭表現主觀色彩,而紀錄片在表達主觀色彩時鏡頭較為單一。很多人認為由于電影鏡頭的主觀性較強,將其運用到紀錄片的拍攝中會對真實的紀錄帶來一定影響,但是在紀錄片中有節制地運用電影鏡頭語言,不僅保留了紀錄片的真實性,而且帶來了出乎意料的審美體驗[1]。例如《極地》在拍攝的過程中,運用了精致、豐富的鏡頭記錄了西藏的絕美風光以及藏區人民樸實、黝黑的臉龐,觀眾在其中獲得了美的感受。當然在拍攝過程中并沒有完全使用電影鏡頭語言,而是合理、有節制的使用電影鏡頭語言。《極地》的主要聚焦點是人物本身,拍攝主要集中于是藏區人民的生活軌跡,而對背景的拍攝則相應地減少了很多。鏡頭更多的是通過特寫、普通近景,展示藏民們生活、交流的情景,和生活相關的每一件小事都是通過直接、簡單的鏡頭呈現出來,完整地展示了藏民的生活狀態。細膩的傳達了普通藏民的生存狀態以及精神信仰。例如,在《孤獨土地上的守望者》這一集中,影片首先呈現了多吉次巴在無人區巡邏的場面。畫面中,多吉只身一人遠遠地行走在廣袤的大地上,此時生命的渺小、孤獨已無需多言。隨后鏡頭轉向了他家的帳篷,當他和妻兒坐在一起時,讓人感到生命中的強大與溫暖。在多吉身上體現出了渺小與強大、孤獨與溫暖兩面,這時創作者想觀眾體驗到一個完整的生命。次仁旺青老人在帶著孩子運動的過程中,鏡頭就使用了電影化的大全景和特寫。老人歷經滄桑的手掌在鹽湖中挖取著自己所需的鹽,滿是皺紋的臉上帶著感恩、敬畏。雖然老人經歷長途跋涉后才到達鹽湖,但他并沒有多取鹽,此時老人還不忘對小孫子進行教育“我們只要拿走自己所需要的鹽,別人也會來這里拿鹽,這里的鹽很少,如果我們都把鹽拿走了,那么別人就沒有鹽可以拿了。”小孫子一邊觀察著老人的舉動,一邊聽著老人的教誨,臉上帶著虔誠與敬畏。隨后鏡頭轉向了高原、冰川相融合的大全景,老人的駝鹽歌也隨之響起。藏區老人對這片土地的感恩、熱愛通過這些細節較好地表現出來。恰到好處的電影化鏡頭語言為觀眾帶來了不一樣的審美感受。
三、鏡頭節奏加快
近幾年來,優秀的紀錄片都會對鏡頭節奏做大量的功課。對于紀錄片來說,鏡頭的節奏決定了片子的節奏。鏡頭節奏越快,紀錄片中包含的信息量也就越大,這也意味著拍攝工作量也在增大。這對鏡頭的拍攝方法、拍攝內容等方面的要求也就更高,這恰恰符合了電影鏡頭拍攝的要求。除此之外,紀錄片中較為常見的長鏡頭有所減少[2]。例如,在《茶,一片樹葉的故事》的紀錄片中,幾乎見不到傳統紀錄片中的長鏡頭,取而代之的是用不同景別、不同角度分切展示人們的完整情緒和完整動作。雖然在紀實性較強的節目中長鏡頭能較好地展示完整過程,但是紀實工作人員可以采用多種角度的拍攝方式,全面地將畫面細節表現出來,從而將美的形式和美的主體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除此之外,紀錄片還采取了全景延時拍攝鏡頭,不僅加快了紀錄片的節奏,而且起到了轉場、抒情的作用。例如,在《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中,在挖藕的過程中一共使用了六個全景延時鏡頭。湖面中倒映著漂浮的云朵,太陽從湖面中冉冉升起,黃昏與清晨的美景都可在湖面中一覽無遺,這都是自然饋贈給人們的禮物,人們在挖藕前將會體驗到大自然為我們帶來的審美體驗。
四、鏡頭較為規范
很多人在看完這些優秀的紀錄片后都會感慨“這是用了學院派的手法吧”。受《二十四格》等一批“微電影”的風格影響,部分影視作品過于追求“炫”的影視效果,讓人處于眼花繚亂的狀態中。但是隨著《茶,一片樹葉的故事》《舌尖上的中國》等紀錄片的推出,規范化的鏡頭拍攝風格讓人有種如沐春風的感覺。電影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就是追求鏡頭的規范化及最佳的呈現效果,所以在拍攝電影的過程中通常都會采用成像效果較好的定焦鏡頭。在最近幾年優秀紀錄片中也開始使用定焦鏡頭進行拍攝。
五、運用了高科技技術
運用高科技手段也是紀錄片鏡頭風格電影化傾向的表現之一。央視的編導們讓過去在好萊塢大片中的技術手段走進了我國的紀錄片中,并取得了較好的成果。例如在《茶,一片樹葉的故事》中就利用了各種高科技技術,比如說高速攝像鏡頭、微距鏡頭的大量運用,從天上到地下每一個細節都較好地表現出來,從而達到了最佳的拍攝效果。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在很多電影作品中都會采用航拍技術進行拍攝,在紀錄片中也開始使用航拍技術進行拍攝。例如,在紀錄片《功夫少林》中就使用了航拍技術對人物進行拍攝[3]。例如,在《功夫少林》第一季《絕學》中,編導先為觀眾展示了群山的大鏡頭,而釋延孜則在懸崖邊打坐,接下來鏡頭對釋延孜緊鎖的眉頭進行了特寫,從而表現出了釋延孜內心的矛盾與忐忑,將釋延孜在備賽過程中的沖突、矛盾表現得淋漓盡致。可以說是編導的高標準與嚴要求才拍攝出《功夫少林》這部優秀的精品紀錄片。
六、通過特寫鏡頭表現主人公情緒
傳統的紀錄片在記錄主人公的情緒時常常較為平淡,其更注重的是記錄事件本身,而忽略了主人公在事件中的情緒狀態。而紀錄片鏡頭風格的電影化則通過特寫鏡頭表現主人公情緒,將主人公的情緒作為紀錄片中的一部分,讓觀眾更加具有帶入感[4]。例如在《功夫少林》這部紀錄片中,在刻畫人物時就采用了大量的特寫鏡頭。在《神兵》這一集中,主要刻畫了一代槍王陳五經的形象。在八年前陳五經準備出國教授少林武功。出發的當天,他爬上了核桃樹準備打核桃,結果一不小心從樹上跌落下來,脊椎在這次意外中受了傷,從此就一直處于癱瘓在床的狀態中,在這八年期間他從未碰過他的槍。當陳五經的兒子回家看望他時,陳五經得知兒子想要拍攝關于“少林十三槍”的節目,這時他主動跟兒子提起,讓兒子將他八年未碰過的槍找出來。在兒子找槍的過程中,陳五經用屋頂上的繩子將自己拉了起來并靠在了床邊。當他看到自己的槍時,竟然抱著槍號啕大哭。在這一集中總共有四十六個鏡頭,其中特寫鏡頭則高達二十二個,幾乎占了本集的一半鏡頭。在這些特寫中,通過陳五經顫抖的手以及雙眼由最初的空洞轉為了最后的熱淚縱橫,將陳五經心中的不甘與遺憾充分地表現出來。近些年來,紀錄片界一直都在討論紀錄片鏡頭豐富的電影化,紀錄片的編導也逐漸重視紀錄片鏡頭風格的重要性。有不少優秀的紀錄片都較好的將鏡頭風格電影化并取得了較好的反響,在真實性、故事性以及審美體驗上都獲得了成功。因此,紀錄片的編導需要不斷地探索如何將紀錄片鏡頭風格和電影化更好地結合在一起,在保證紀錄片紀錄事件真實性的基礎上,為觀眾帶來良好的審美體驗。
參考文獻:
[1]王晶晶.《愛不止息》:紀錄片鏡頭語言的電影化——對話《愛不止息》導演艾格尼絲•索斯[J].數碼影像時代,2015(1):66-69.
[2]畢蘇羽,艾心.鏡頭下的《家園》——中國自然類紀錄片中的故事化敘事[J].科普創作,2019,000(002):P.38-44.
[3]劉夢霞,譚煒彥.淺析國內歷史題材紀錄片故事化的敘事技巧——以《喋血長平》和《激變玄武門》為例[J].西部廣播電視,2018,No.425(09):109+111.
[4]楊冰清.紀錄片敘事結構探析:從敘述主體出發——以《舌尖上的中國2:腳步》為例[J].文藝生活•文藝理論,2015(7):126-126.
作者:李威 單位:廣東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