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電影《流浪地球》美學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引言
2019年賀歲檔上映的《流浪地球》在上映之后受到了觀眾的熱議,在《流浪地球》票房取得好成績的同時,電影也引發了中國極大的討論,其中針對《流浪地球》究竟是科幻片還是災難片產生了較大的爭議。產生較大爭議的原因主要有:第一,國內外電影行業對類型片沒有絕對意義上的劃分,例如之前同樣受到極高關注的《戰狼2》即可以稱之為戰爭片,同時也可以定義為主旋律電影。第二,影片本身給觀眾帶來的直觀感受在科幻片與災難片之間搖擺不定。第三,《流浪地球》的導演團隊以及宣發團隊并沒有明確定義《流浪地球》是標準的災難片抑或是標準的科幻片。那么,《流浪地球》究竟是災難片還是科幻片?本文將從電影美學分析系統的兩個逐級層面:知覺以及思想入手探討《流浪地球》的類型歸屬。電影美學是電影學和藝術美學的重要分支。是建立在電影學和美學的基礎上,研究電影藝術的美和審美問題的一門新興學科[1]。本文將運用電影美學分析系統下的知覺層面和思想層面兩個方面對《流浪地球》隸屬于復合類型電影進行論證。知覺層面是囊括觀眾在觀影過程中,視覺和聽覺所帶來的直觀感受,包括4D電影中,通過座椅搖晃以及周圍環境特效模仿而形成的立體感知,同屬于知覺層面,是決定觀眾對一部電影的主觀感受的主要來源因素;思想層面則是一部影視作品主創團隊最核心的價值觀和思想傳播,也是一部影視作品對于觀眾最深遠的影響及情感觸動。故本文將從電影美學中的知覺層面和思想層面兩個方面,多角度的分析《流量地球》隸屬于復合類型電影。
二、《流浪地球》知覺層面的災難元素
知覺層面作為一部影片的最突出特征,是觀眾的視覺和聽覺傳感到大腦的第一感受。《流浪地球》中大量出現帶有災難色彩以及災難所帶來的連鎖反應的場面和音效。在聽覺層面所突出的災難元素有:(1)大量的全球性新聞及廣播,報道地球出現即將毀滅的危機,全球一半的發動機停止運作,以及高潮部分地球即將撞上木星,人類進入死亡倒計時。(2)冰封的北京、濟南、上海,片中人物站在地面呼嘯的風聲,所體現出來地球表面的災難和荒涼。在視覺層面所突出的災難元素有:(1)影片18分30秒到19分20秒一鏡到底的超長鏡頭,從冰封的北京逐步上升到領航員空間站,明顯交代了人類目前面臨的重大災難以及采取的應對措施。(2)點燃木星引發的沖擊波達到地球時,地表所有建筑大面積坍塌,呈現出宏大的災難景象。以上各個場面的設計通過視覺和聽覺兩個大方面對觀眾產生直接影響,促使觀影人通過知覺層面明顯感受到《流浪地球》中大量的災難元素。
三、《流浪地球》知覺層面的科幻元素
知覺層面是一部科幻片極為重要的一個環節,《流浪地球》作為中國具有里程碑式意義的科幻片,在其制作成本上耗費3.2億投入特效制作。在聽覺層面上,最為顯著的部分就是對領航員空間站上“moss”的設計,moss最常以聲音的形式出現,以冷靜客觀的音效和不帶感情的思想為其最大特征,提醒領航員空間站工作人員的工作以及生活作息,并使得空間站工作人員可及時跟地球進行溝通,是高智能化機器人的設定,突出了《流浪地球》的科技感。《流浪地球》作為一部挑戰國產片類型空白的硬科幻電影,其恢宏的故事設定、蕩滌悲壯氛圍的末日感受式、俯瞰式與浸入式的宇宙器官,讓這部電影絕不僅僅是科幻電影下的一次新嘗試,而是一次巨大跨越,一個高起點。片中“行星發動機”貫穿著整部影片的故事情節發展,也頻繁出現行星發動機的遠景、近景、特寫畫面。劇導演郭帆所說,為了制作這臺“行星發動機”,制作組對行星發動機的設計經過十多次修改,用了大概3000張概念圖,8000張分鏡手稿,10000件道具制作,100000延展平方米實景搭建,甚至還請來了四位中科院的科學家擔任顧問,以確保行星發動機在科學方面的合理性。
四、《流浪地球》的思想層面
(一)《流浪地球》思想層面上的災難元素。有責任感的電影人不僅只為觀眾提供最底層的感官享受,更應充分認識到電影藝術的文化價值和警世醒世功能,將電影注入思想,使得觀眾的審美情懷和藝術細胞打開,從而領悟電影的真正價值[2]。在電影《流浪地球》中首次提出“飽和式救援”這一概念,5000臺發動機壞了,運送70000個火石,派出410000人參與救援行動,全人類生死存亡的事情,沒有一人敢懈怠。這一設定,本身就是災難性思想的設定,在面對危機來臨之時,沒有采用需求=供給的總體思想,而是采用了供給=需求×10。因為導演對本影片注入災難的思想元素,在面對人類共同的危機之時,以最穩妥、最飽和的營救手段和方法去拯救地球,把災難的發生概率降到最低,人類承受最小的風險。固《流浪地球》在思想層面上充分體現了其中的災難元素。(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想。電影是思想的產物,它反映時代潮流和國民審美,提高電影人的責任意識和觀眾對電影的審美鑒賞能力,實質就是提高全民的文化修養和欣賞能力。在影片《流浪地球》中災難是科學幻想出來的,面對這場災難,不僅需要人道主義,更需要應對的社會組織機制,構建了一個巨大的思想概念——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個社會科幻概念的載體就是影片中的“聯合政府”,首先,聯合政府這一機構在目前現實世界并沒有得以實現,屬于導演對于社會組織機制的科學幻想;其次,聯合政府消除了目前世界各國存在的競爭與矛盾,真正意義實現了世界大同這一夢想。所以《流浪地球》本片不僅是在淺層意義上的科學技術方面展現了科幻思想,更是在深層次下的社會文明上寄予了美好的科學思想,科幻在未來可能會實現,同時社會科幻在未來也可能實現。
五、結語
復合類型電影的大量生產是目前電影趨勢所在,復合類型電影的出現滿足了不同觀眾的不同審美需求,也使得電影的表現形式更為豐富[3]。《流浪地球》在票房上的巨大成功,離不開導演對災難元素和科幻元素的充分融合和展現,也讓《流浪地球》在電影價值方面不僅展現了目前中國的特效技術和科學幻想,也承擔了對人類社會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想象,從電影的文化價值和精神內涵上進行深度開掘,使其成為一部兼具商業性和人文性的優秀復合類電影。
參考文獻:
[1]【匈】巴拉茲•貝拉.電影美學[M].中國電影出版社,2003.
[2]胡克.中國電影的類型化策略——中國類型電影特點與發展趨勢[J].當代電影,2011(9):4-8.
[3]王永收.講述還是建構:敘述者問題與電影敘事的理論模式[J].求索,2013.
作者:彭萌 單位:四川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