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大學生思想教育素質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思想特征
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比較活躍,價值觀念、社會取向、人際交往及戀愛觀念等普遍比較實際,總是以批判者的目光審視前人的經驗,并對結論性的東西經常提出質疑,對事物有著非常獨特的看法和符合青年學生思維特點的解釋,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關心國家前途命運,關注社會現實問題。作為高速信息化的受益者,他們勇于直面新生事物,在各種文化撞擊的環(huán)境中,能夠作出選擇,快速接受外來先進文化,但有時對錯誤思潮的認識還存在著模棱兩可、左右搖擺的現象。
2.心理特征
由于心智發(fā)育的特點,大學生仍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形成的過程中。因此,他們有著強烈的自我意識,從心理上渴望擺脫來自家庭和社會的各種管教與束縛,愿意以自己的方式表現自己。成長和教育環(huán)境的優(yōu)越,使他們對社會競爭缺少足夠的認識和心理準備,當壓力來臨時,焦慮的心理、自卑的情感驟然產生。有些學生過于依賴網絡和手機等現代交際工具,不能把自己困惑的心理和糾葛的情感向老師和同學袒露,往往處于孤立無援的境地,內心深處空虛迷茫。
3.行為特征
大學生的心理特征決定了他們的行為取向。在實踐中,他們勇于嘗試、敢作敢為,不希望別人指指點點,討厭各種說教。他們能夠面對現實,但不安于現狀,以積極向上的態(tài)度參與競爭,追求自己的人生價值。一定程度上,思想的過度開放導致他們不顧及他人的想法和社會的感受,往往出現事與愿違的結果。
4.認知特征
在事物的發(fā)生、發(fā)展及本質的認知上,大學生有著與他們思想成熟程度相一致的特征,對一些社會問題和社會現象的看法往往表現出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不能客觀地看待事物發(fā)生與發(fā)展的階段性,不能透過現象看本質。從某種程度上說,他們的思想和價值觀念更趨于功利性,表現出以自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
二、輔導員的素質特征
1.受教育程度較高,整體素質較好
目前,高校輔導員基本都具備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他們的學科領域較為寬泛,知識面廣,對學校教育了解,對學習重要性認識較高。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心理學、教育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學、社會學、哲學等專業(yè)的畢業(yè)生充實到輔導員崗位上來,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輔導員的學科結構,使之更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和學科教育的工作實際。從入職的條件看,他們一定是中共黨員,具有較高的思想政治素質。多數人在讀書時期做過學生干部,具有一定的“前線”學生工作經驗,這為他們工作局面的打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工作有熱情,創(chuàng)新意識強
工作性質及工作對象決定了輔導員工作要擁有激情與熱情,始終如一地保持高昂的斗志,將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當中去,不因困難而退縮,不因繁瑣而懈怠。他們富于理想,追求上進,不拘泥于傳統的工作方式方法,工作中勇于創(chuàng)新,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探索與學生交流溝通的路徑。他們在面對紛繁復雜的工作時精力充沛,能夠應付自如,保持良好的狀態(tài)并全力投入工作。
3.年齡與學生相近,更具親和力
現今的輔導員和大學生屬同一代人,他們年齡相近、經歷相仿,有著較為趨同的價值觀。因此,他們的興趣愛好、理想追求有著很好的一致性。發(fā)短信、聊QQ、寫博客等共同的愛好和話題拉近了彼此間的距離,使其在相互溝通的過程中能夠很好地理解對方的表達方式和思想。這樣,輔導員就更加容易融入學生的生活之中,與學生成為朋友,在一定程度上亦師亦友。
4.社會閱歷較淺,工作經驗不足
當今的輔導員大都是從校園走進校園,一路走來,順風順水,很少有機會經歷社會的歷練和輔導員工作的專業(yè)培訓,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也在發(fā)展和成熟過程中。由大學生轉變?yōu)楦咝]o導員,工作時間相對較短、社會閱歷淺薄和工作經驗缺乏是無法回避的現實,加之學生工作繁重而瑣碎,難免出現工作方法簡單、工作技巧稚嫩、工作思路不清、理論政策水平不高等問題,容易在挫折和困難面前手足無措。
5.對角色定位把握不準確
年輕的輔導員剛剛從學生轉變成教師,他們身上還留有學生時代的印記和特征。但是由于情感因素的關聯,肩負著教育者、管理者和服務者多重角色的輔導員,在學生面前很難做到既是良師又是益友,在處理紛繁復雜的學生工作時時常會出現不十分公允、不十分透明甚至“跑偏’的現象。這樣易使學生對輔導員的敬畏和尊重流失,無形中為自己工作的開展設下了障礙。
三、結語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它需要全社會的關注,特別是高校本身的高度重視,努力加強輔導員隊伍專業(yè)素質和業(yè)務素質的培訓,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除了迅速提升輔導員的綜合素質外,還應針對大學生的素質特征,開展理想信念、誠信、感恩、賞識、網絡安全等方面的教育。掌握了兩個群體的素質特征,工作起來就會得心應手,策略就會得到有效實施。
作者:楊利垚 姜柳 單位:長春師范大學城市與環(huán)境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