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大學合并的成因及經濟學說明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改革開放時期我國的大學
在改革開放前由于極左思想的影響,大學學術的正常發展受到了阻礙,特別是對高等教育的摧殘,使原本應該相對獨立的大學都不同程度地隸屬于不同的行政部門和單位,使大學的功能缺失。正因為如此,奠定了后來中國高等教育的大改革與大發展。改革開放使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進入了一個關鍵時期,“大改革、大發展、大提高” 成為這一時期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狀況的最好概括。1977年全國恢復了大學高考制度,停辦的高校陸續開始恢復招生。隨著國家社會經濟建設的發展,高等教育也開始進入改革發展的快車道。為了適應社會的發展,大量單科性大學面臨著向多科性和綜合性大學方向發展。4.20世紀90年代后我國的大學20世紀90年代后,政府體制的改革推進了高等教育管理體制的改革,一方面,政府通過行政主導的作用對高等教育資源進行優化組合,如調整高等教育資源的分配方式,鼓勵高校之間進行合作辦學;另一方面,陸續成立了一些新的大學。但隨著改革發展的深入,高等教育資源的低效率運行問題日益突出,新一輪改革時機來臨。因此,大規模的大學合并與調整成了提高教育資源的使用效率和促進高等教育規模發展以及教學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之一。二、大學合并是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大學合并是高等教育適應社會經濟發展要求的一種表現方式,但合并發生的誘因在一定程度上不直接表現為大學自身發展的主動行為,而是某種重要的社會改革的“副產品”。我國大學合并的成因分析印證了該說法。
2.大學合并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必然產物我國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改革,最初的改革從農村開始。農村改革的成功加速了城市改革的步伐。90年代初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的確定,進一步引發了中國社會全面的變革。中國高等教育在變革前存在許多問題,“這些問題主要是條塊分割,部門分割,專業過窄,規模過小,低水平重復設置高等院校和專業,產學研脫節,包得過多,統得過死,從而使教育資源難以得到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影響了整體辦學效益和教育質量的提高。”由于改革的探索性,高校的體制改革從試點開始。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政府體制改革,在不長的時間里原來計劃體制下形成的政府職能體系開始“瓦解”,原來數百所屬于各個中央部委的院校因為調整需要重新尋找管理歸屬,原本改革力度不大的高等教育系統被隨即推到了改革前沿。很快,少數實力較強的高校被劃轉到教育部,大量單科性的規模不大的高校被劃歸到所在省市自治區管理,維系了相當長時間的高度計劃性的高等教育管理體制被打破了,這就為后來一系列的高等教育改革奠定了基礎。從上分析可知,大學合并調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必然產物。2.大學合并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產物隨著絕大多數中央部委屬高校通過共建、聯合、合并、劃轉等方式轉由地方來辦,高等教育大眾化、區域化的格局開始形成。“原中央部委屬院校主要承擔著培養高層次、高水平專門人才和行業所需人才的任務,對全國各省(市)和各行業所需人才有很強的調控作用。如:從層次上看,研究生教育主要由中央部委屬院校來辦;從量上看,全國40%以上的高校畢業生由中央部委屬院校培養。地方高校承擔的任務非常有限,所設學科專業受一定限制,強調人才的應用性。在新的格局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過程實質上是一個國家高等教育資源再分配過程。哪些省的中央部委院校多、強,哪些省就占有更多、更強的國家高等教育資源,這就帶來省域之間高等教育資源再分配的不平衡、不公平問題。”面對新形勢,各省區采取了更加靈活的措施來合理配置區域內的高等教育資源,其中高校的合并調整成為重要方式。
(1)高等教育改革促使高校服務的轉變。這是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為了盡快適應這一轉變,各級政府積極促使原來地方院校與下放到地方的部委屬高校進行聯合、共建、合并,努力優化高等教育資源,并以各種方式拓展它們為所在區域服務的范圍和能力。因此,高校管理體制的轉變促進了高等教育資源的使用效率,促進了我國高等教育的良性發展。
(2)中國區域發展不平衡也是大學合并的另外一個促進因素。一般來說,地方政府用于高等教育的投入相對于中央政府來說是不夠的。由于地方財力和管理能力的欠缺,許多管理體制改變的院校開始為自己的未來命運“擔憂”,大多數下放院校因其規模小,過于專門化等,到地方后如何發展成為了這些學校的重要難題。同時,各省市自治區人民政府也在探索如何促使高校形成更多的“造血”功能,并鼓勵高校之間聯合或者合并。因此,在較短的時間里,許多學校在政府的主導下開始合并,合并的方式多種多樣,有強強合并、強弱合并;有不同層次的學校合并;有自愿合并;也有強制合并。產生的效果是:教育資源開始重組優化,開始多學科的綜合發展,規模大了,辦學效益明顯提高等等。合并高校一般由兩所或兩所以上高校組建(甚至更多),這些高校大部分都存在空間上的距離,形成多校區。合并帶來的最大標志性變化是我國的高等教育規模(在人數上)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國(目前大約2600萬在學人數),進入大眾化教育時代。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背景和國家的改革與發展背景是一致的。今天中國的高等教育走上了科學合理的發展道路,在過去近50年的時間里,中國高等教育附屬于國家政治的發展下,沒有顯示出自己獨立的教育個性,其變化性是被動的。“合并,就是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發揮學科優勢互補和規模效益,因地制宜地對某些院校進行合并。”大學合并開創了高等教育的新時代。
二、市場的資源配置機制對大學合并的影響
大學合并現象的大量出現與市場制度的建立在時間段上是吻合的,因此,從市場角度去思考大學合并行為并給予合理的經濟學解釋是有理論意義的。大學合并從淺層次來說似乎是政府體制改革的附屬產品,無疑,這樣的認識低估了大學合并的重要意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對于中國社會來說是一場史無前列的社會資源重組的大變革,它不僅沖擊了經濟領域的資源存在方式,而且對整個上層建筑的利益關系和存在方式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高等教育因其獨特的特征更是卷入其中。要深入考察大學合并的市場制度背景,首先必須了解市場經濟體制的教育資源配置方式和特征。市場體制最大的特征之一就是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重組,即通過競爭、合作、調整等方式使資源按照社會需求進行調整優化。毫無疑問,計劃體制下形成的中國高等教育制度不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不少學者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高等教育資源配置問題進行了探討。如關于市場與教育資源配置的關系方面,王寰安認為,“市場方式意味著教育資源配置由教育消費者、學校和生產要素所有者等主體來推動和完成。”因此,市場體制的改革表明,“市場對教育資源配置的本質在于微觀教育主體在相關教育價值信息的指引下,通過資源交易和競爭互動來推動教育資源的流動與合理配置。”關于市場條件下由誰來影響高等教育資源的配置過程,楊際軍認為,我國高等教育結構是三種資源配置力量(政府、高校和社會)博弈的結果,那種由政府一統天下的對高等教育資源配置的局面已經過去,政府、高校、社會三種高等教育資源配置力量制衡的格局已經形成。針對市場影響下的大學新型關系,張德祥認為,勞動力市場決定著大學畢業生資源配置,決定著大學師資的流向,對大學人才培養質量、專業學科調整,乃至辦學目標、方向定位都起著導向作用。科技市場通過調節大學科技產品的供求變化,決定著大學科研及科技開發經費的多寡,進而影響大學的運行。”另外,曠乾還就教育資源配置引入市場機制問題進行了國際對比研究,他認為,在市場條件下,為了提高教育效率,西方國家在教育體制中引入了旨在打破教育壟斷的競爭。還有一些學者從其他方面對高等教育資源的市場配置問題進行了探討。上述文獻主要是從市場體制的宏觀角度對高等教育資源配置的一般性意義進行討論,沒有更理性地深入研究大學行為的市場機制作用的機理,這就使得對大學合并的過程認識不深刻。事實上,大學合并是市場條件下高等教育資源配置調整優化的一種重要形式,合并運動的出現從表面上看是政府體制改革的附屬產物,但事實上不完全是這樣。合并與市場體制的改革密切相關,是高等教育資源配置的市場反應。另外,計劃體制下的大學是政府領導下的事業單位,沒有市場經濟行為,大學資源的配置表現為計劃安排,大學之間不存在資源的流動和交換。市場體制下大學的辦學自主權日益擴大,大學之間的資源競爭日趨激烈。當大學的財政來源中非政府撥款占據越來越大的比重時,大學的市場經濟行為或以市場變化為決策依據便逐漸成為大學治理過程的重要體現,大學之間的資源優化整合也與企業之間的資源優化整合一樣成為了大學應對市場需要的主要方式之一。
三、大學合并的經濟學簡釋
經濟學中“租金”起源于對地租的研究,是指付給永遠沒有供給彈性的生產要素所有者(主要指農業土地所有者)的報酬。在現代社會經濟現象研究中,薩繆爾森等經濟學家將地租理論運用于對類似經濟現象的分析中,認為支付給生產要素的報酬超過為獲得該要素供應所必須支付的最低報酬的部分,即超過機會成本的收益確定為經濟租。馮麗霞的研究認為,現代租金理論延伸了租金的外延,將一切生產要素所產生的超額收益都涵蓋其中。如不同企業通過聯合或合并組建企業集團,獲得凈交易費用的降低和規模效益,產生了“意外”的超額效益或收益,即獲取了因組織變化形成的管理租金或組織租金。因此,租金的概念突破了傳統意義上的理解,從絕對的資源要素報酬擴充到資源在不同時間、不同用途、不同組合中的差額報酬,如超額利潤、生產者剩余、消費者剩余等。企業集團的組建使原來單個企業組織的結構發生了變化,資源的集團內部優化配置成為了可能,使原來的資源總量的使用效率大大提高,從而使企業集團在資源總量沒有增加的前提下,效益大為提高,所獲得的超額利潤,即為組織租金。由此可見,組織租金是由于組織費用的節省(交易費用的節省減去管理費用的增加)和企業分工協作、集中生產所產生的效益增量而帶來的超額利潤。組織租金由兩部分構成:一是組織費用的節省(交易費用的節省減去管理費用的增加);二是企業分工協作和集中生產而使生產力提高所帶來的效益增量。因此,資源的特定組合會產生“租”,“組織”就是產生租金的具有特質性能力的資源組合。另外,組織租金從本質上看是企業集團組建后所形成內部資本市場通過內部各分部財務資源的優化組合產生大于原各分部獨立運用其資源的收益的超額價值部分。它是通過組織內部交易相對于原來各分部通過外部市場交易所產生的效益增量。總之,數個企業合并成為企業集團,其本質是因為產生了組織租金,這是市場體制下企業自愿合并的經濟學“動因”,提高了企業集團整體資源配置效率。大學合并與企業之間的合并一樣。大學合并可以在短期內增加大學的資源總量,大學合并通過對資源總量的內部優化配置產生組織租金,使合并大學獲得大于原來合并前各大學獨立運用其資源的收益的總和。因為當大學因其管理體制的轉變而面臨發展競爭,且大學的主辦者又不可能或不愿意完全滿足大學對辦學資源的需求時,需盡可能地尋找一條符合市場體制規律的發展途徑,而合并成為了短時期資源配置效率最佳且能夠獲取組織租金的方式。
(2)改革教師考核的體制機制。在高職院校中,教師的主要工作是教學,考核的主要內容也是完成教學工作量的多少以及有沒有完善評價體系的教學質量,教學監控過程也多是浮在形式和過程,缺乏合理、詳盡的評價和考核,公辦、人員編制、人情味的管理直接影響到師資隊伍的建設與培養。在提高專任教師的收入和待遇的同時,借助教師績效改革的時機,建立詳細的考核辦法和評價體系,形成有效的教師退出機制,將會極大地促進師資隊伍的建設。
(3)采用務實的措施加大兼職教師隊伍建設。美國職業教育高比例的兼職教師隊伍有效地解決了新專業和新課程開設的師資短缺問題和業余時間上課的成人教育教學工作安排問題,同時提升了辦學靈活性,降低了辦學成本,真正實現了“能人為師”,促進了終身教育。雖然我們也在學習美國、德國等職業教育發達國家兼職教師的管理制度,提出了兼職教師要承擔50%以上專業課程教學,但是如何讓企業允許其技術骨干承擔學院的教學任務,如何建設相對穩定的兼職教師隊伍以及如何監督和考核兼職教師隊伍等都是當前兼職教師隊伍建設亟待解決的問題。目前不少高職院校采用招聘在校碩士生擔任兼職教師的做法,雖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兼職教師的人數問題,但在校碩士生本身就缺乏過硬的專業技能,難以勝任專業核心課程的教學重任,同時其穩定性也是一個問題。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新校區建設于經濟開發區內,在開發區的領導和協調下,通過校企合作,學院充分利用人才、技術資源優勢為開發區企業提供產品研發、設備維修、職工培訓等技術服務,贏得了企業的高度好評,與企業構建了優勢互補、互動發展的平臺;企業也主動為學院服務,安排技術骨干參與并承擔學院的專業課程的教學任務,從校企合作的高度,采取合作雙贏、行之有效的務實措施,加大了兼職教師隊伍的建設力度。
四、結束語
美國的職業教育在美國的全民教育和終身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并貫穿在整個美國教育體系中,其成功的辦學經驗和措施值得我們不斷去學習。今后將結合地方經濟發展水平,積極研究并解決高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真正把職業教育辦成地方經濟發展的強大推力,為地方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應有的貢獻。
作者:李 明 龔嬋嬋 單位:長沙理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