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大學教育與社會責任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大學教育階段是人才培養與崗位對接的重要階段,大學不僅承擔著教導學生專業知識的責任,也需要充分發揮出培養學生社會責任的重要職能。如今,為了拓展人才培養范圍,大學都開始開展擴招工作,但雖然人才培養數量增多,其卻開始忽略社會責任感教育工作,導致一些學生在進入到工作崗位以后不能認清崗位職責,更不具備承擔崗位壓力的能力。本文就大學教育與社會責任展開分析,探究二者目前的教育現狀,并分析大學教育在社會責任方面的教育盲點情況,分析其中的原因并給出應對措施。
關鍵詞:大學教育;社會責任;職業道德
我國注重高等教育發展,期望能夠提升國民全體受教育水平。而大學是貫徹國民教育政策的具體責任單位,其不僅要教導人才理論方面知識,也需要考慮教導人才社會責任感的路徑。大學生正處于正確價值觀形成的關鍵階段,其在步入社會以后需要自己承擔人生責任。但在信息時代,大學生受到諸多外界因素干擾,其社會責任感的形成受到明顯制約,一些大學生因此而走向歧途。大學教育期間需要融合社會責任感教育工作,探究社會責任感教育的有效路徑,為國家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持[1]。
一、社會責任形成現狀分析
大學教育階段所開展的工作需要和社會人力資源結構融合在一起,了解人力資源的缺口情況。從目前大學生的思想狀態來看,其呈現出了理想比較高遠且思想比較純凈的情況,大部分的學生都具備社會責任感和同情心。但部分學生卻并不是這樣,其呈現出了責任感淡化的情況,且漠視社會上的諸多現象,對于自己所需要承擔的責任也采取規避的方式[2]。社會責任是在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所形成的,個人對社會或者是他人需要承擔的責任及義務,其屬于個人的自律意識以及人格品行。青年一代作為社會發展的基礎以及社會建設的主要動力源,其需要具備社會責任感,如此才能夠在民族復興中充分發揮出自己的作用[3]。但現在很多學生呈現出了社會責任缺失的情況,具體表現如下:一方面,大學生呈現出了信念感喪失的情況,理想和信念是督促其前進的主要動力,一旦其喪失信念感就會喪失發展方向,在相對的實踐行為上也會出現懶惰而毫無作為的情況,其內心感覺到孔洞,沒有生活的目標且困惑生活的意義。這會使得大學生的整體精神面貌無法更加積極向上,還會使得學生的整體價值觀念與現代社會的發展趨向相背離。另一方面,當前情況下,市場經濟已經具備較高的發展水平,學生的個體價值取向也逐漸體現出來,其具備獨立自主的思想,在自我責任感方面也明顯增強。在面對人生大事的問題上,其更愿意照顧自己的感受,并且做出對應的決策和判斷[4]。雖然這種對自己負責的認知增強,但學生的選擇呈現出的個體化傾向十分明顯,帶有較強的功利性。
二、大學教育的社會責任盲點分析
大學教育和社會責任培養之間原本應該具備緊密聯系,且大學將自身的教育成果轉化為社會資源,從而創造出更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但當前大學在開展教育工作中存在社會責任教育盲點問題,該情況主要體現在下述兩個層面:第一,當今社會不同于以往,能夠認真完成中學教育并且進入到大學教育層次的人越來越多,其接受大學教育并且積累知識經驗。然而,雖然大學招生的數量增加,但其卻忽視了對學生的社會責任教育,導致很多大學生選擇放棄學業而轉而獲取社會利益,甚至部分學生為了謀求短期的利益而走向了違法犯罪。倘若相關高校依舊保持現階段的人才培養模式,不對大學生的責任意識培育引起重視,那么大學生很有可能就會在這樣不科學的人才培養模式中迷失人生發展的方向,最終導致自身的發展無法達到社會主義建設的期待水平。這也會使得相關高校的校風會在不科學人才培養模式的影響下,逐步變得消極、陰郁,這對學生日常生活環境與氛圍的建設會起到較為負面的作用。第二,在部分企業進行校招的時候,發現企業已經改變了對大學畢業生的求賢若渴態度,反而是懷著審視的心情來錄用大學生。因為在企業心目當中,當前大學畢業的學生存在明顯的職業道德的問題,且一些企業甚至直接明確提出不招收應屆畢業生,并且委婉地向學校表示沒有對應的崗位需求[5]。大學的課程設置欠缺職業道德培養,導致學生在進入職場當中的表現為企業留下不良印象,影響企業的崗位要求設置。倘若這類問題得不到重視,那么相關大學生就很有可能在日常的社會競爭過程中陷入劣勢,這會直接影響到未來大學生的就業形勢。
三、大學教育與社會責任脫節的具體原因
從上文分析中不難發現,大學教育和社會責任之間之所以會出現比較明顯的盲點,且呈現出了諸多尖銳社會問題,主要是因為大學在開展教育工作時呈現出了與社會責任脫節的情況。而導致該情況的主要原因如下:首先,當前社會在教育資源方面呈現出了明顯分配不均衡的情況,且該情況屬于歷史原因,并不是在短時間內形成的,其中所包含的原因非常復雜,受到的干擾也比較明顯。大學教育階段需要正視這個問題,且秉承著客觀且理性的態度來看待這些問題,在分析指出上述問題的原因以后,找出有效的解決辦法,如此,大學才能夠幫助學生尋找樹立正確價值觀的路徑[6]。而當前一些大學教師并沒有思考幫助學生進行正確價值觀的引導,反而是督促學生從短平快的功利性思想角度來為自己獲取短期的利益,該種思想教育違反了教育理念和教育初衷。其次,一些大學專業課程的教師并沒有很好地理解自身職業的定義,其依然遵從著計劃經濟時期的教育思想,認為自己只需要按部就班地完成日常工作就是在遵從教師職業道德約束了。但事實上,教師對職業的片面理解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加看重學術知識的學習和理解,而忽視了對自身個人職業的定位和研究。當其畢業以后進入到工作崗位當中,除了應對工作崗位的知識需求以外,在面對職業道德拷問時,其根本就是毫無招架之力。如果教師仍然秉承著只需要進行專業課程知識教授的老舊教學思想,而不去引導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幫助學生建立起積極向上的三觀,那么學生就無法在未來的社會發展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為主導,來為社會的發展以及經濟的進步貢獻自己的心力。學生會自然而然地認為實現自我價值便是人生奮斗的最終目標。這會妨礙學生大局觀的建立,使得學生忽略社會價值實現的必要性與重要性。最后,大學對學生開展心理教育是在近幾年才興起的,在這之前大學并沒有系統性地考慮過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學工作。部分學校雖然也安排了心理健康輔導活動,但卻并沒有聘請專業性的心理干預教師。這種情況導致雖然心理教育成為大學教育體系中的一員,但卻一直處于被忽視的地位當中,一些學生在發現自己有心理問題以后,其也找不到正確的方法來緩解[7]。而學生的心理問題倘若不進行及時的解決而放任其越來越嚴重,那么學生就很有可能會由于心理問題促使其價值觀得到扭曲,使得其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受到阻礙。由心理疾病而引發的種種社會行為趨向,不僅會讓學生偏離正常的生活模式,甚至會使得學生出現各類妨礙社會公共秩序與治安的行為,給他人的人身安全以及財產安全造成傷害。倘若這一類事件在短時間內進行疊加,久而久之會給人民群眾一種固有印象,導致大學生群體的名譽受損。
四、大學教育融合社會責任教育的有效路徑
在了解到大學教育和社會責任教育的盲點以及脫節原因以后,為了促使大學教育正視社會責任教育問題,并且加強大學教育和社會責任教育的聯系,需要尋找大學教育和社會責任教育引導融合路徑,從而改善大學階段的社會責任教育問題,即便是無法徹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也能夠逐漸轉變大學生的思想狀態,培養其社會責任感。
(一)注重教育體制改革和教學模式改革
教育體制的改革是大學目前必要經歷的過程,也是大學需要履行的社會責任,教育體制改革對大學教學體制改革起到一定的制約和推動作用,呈現出相輔相成的狀態。為此,大學所開展的教學體制改革需要符合教育體制改革要求,并且和教育體制改革保持在一個高度。政府方面站在統籌角度來明確大學所都需要承擔的社會責任,也需要對大學所開展的各項教育工作給出客觀評價。大學作為文化傳播的主體,其不能和商業利益有諸多牽扯,大學所頒發的畢業證書是榮譽和責任的象征,也是證明學生能力的重要依據。教育部門需要對大學所頒發的學位證書進行監督和管理,并且逐一審查學位證書資質,保證學位證書的含金量,也讓學生規范自身的認知,能夠更加認可自己所學習的知識,在進入到社會以后能夠認真履行自己的社會責任。
(二)加強學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
大學在對自身教育資源進行分配過程中,需要考慮到自身與企業之間的合作關系。為了讓自身的教育資源更加豐富,也為了使自己所培養的人才更加符合企業崗位需求,大學需要深化與企業之間的合作模式,并且考慮到企業崗位需求當中的諸多不確定因素,保持學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處于最原始的狀態,并處利益方面的關聯。在該種情況下,學校能夠了解企業崗位的真正人才需求,從而開展定向人才培養,促使人才具備更多實踐鍛煉的空間和就業的機會,而企業也能夠在學校的專項人才培養情況下,獲取更多的人才資源。二者之間的合作關系督促大學對學生進行專業知識教育和職業道德素養培養,促使學生進入工作崗位以后能夠認真對待工作,并且充分發揮出自己的社會價值。
(三)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如今已經成為大學教育體系中的一部分,且該種教育對學生的思想發展產生明顯影響。大學需要轉變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態度,重視其在大學生社會責任培養方面的意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本身就不是一個短期工程,大學需要做好教育決策工作,促使心理健康教育能夠迎合社會發展需求,根據學生的心理狀態來定期開展心理疏導活動,改善學生心理狀態的同時也強化學生的心理素質,促使原本的靜態輸送心理健康知識轉化為動態輸送心理健康知識,從多個渠道來轉變大學生的心理情況,促使其能夠以端正的態度來面對社會責任。
五、結束語
國家強盛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人才資源豐富,青年一代需要具備專業能力和社會責任感,國家才能夠具備堅實的人才基礎,民族發展才會有希望。大學教育期間對學生進行社會責任感教育具備非常深遠意義,其能夠督促大學生的個人進步,也關系到國家日后的生存和發展。但是,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培養屬于長期且間距的人物,因此需要花費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社會責任感培養當中,在大學教育和社會責任教育深度融合的情況下,其能夠逐漸達成社會責任教育的目的。
作者:肖靜 閻文娟 單位:西安思源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