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信息化下的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社會高速發展,能夠熟練掌握計算機知識以及應用計算機技術已成為當代大學生的基本素養,因而大學計算機基礎教育質量受到高校及社會的廣泛關注。文中先總結了目前大學計算機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其次探討了在信息化背景下對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思路,重點在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對計算機基礎知識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綜合運用能力,從而改善當前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質量。
關鍵詞:信息化背景;翻轉課堂;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學習興趣;運用能力
引言
在信息化背景下,掌握計算機知識,應用計算機解決學習、生活中各種問題的能力已成為人才素質的基本要素之一。大學計算機課程是培養計算機思維和計算機應用能力的一門重要信息基礎類課程,也是大學公共基礎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質量已經成為衡量高校教學質量的重要課程之一[1]。但目前,高校對大學生計算機基礎教學的培養比較盲目,教學內容滯后,教學方法單一等問題[2],使得大學生對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學習積極性不強,學習效果不佳,因此對大學計算機課程教學改革刻不容緩。本文針對目前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存在的問題,探討了其教學改革思路。
1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存在的問題
國內各高校普遍設立大學計算機基礎公共必修課課程[3],目的在于提升當代大學生,尤其是非計算機專業學生的信息化水平,以提高大學生的計算機實際操作和應用信息技術能力。但隨著社會的進步與信息技術的發展,目前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的一些問題逐漸凸顯出來,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同起點同層次教學隨著信息技術發展,信息技術課程已在中小學普遍開設,但不同學校對信息技術課程重視程度不同,有些學校基礎設施較好,對學生的操作能力要求較高,而有些學校對信息技術的教學只流于形式,導致學生對計算機實際操作水平很低。大學計算機課程面對的學生來自全國各地,學生的計算機水平因地區不同、城鄉不同差別較大。所以,當前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對全校不同計算機基礎的學生同一起點、同一層次進行教學顯然不合理,也不科學。因此,該課程教學起點如何定位,如何與中學的信息技術課程進行銜接,如何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怎樣組織課程內容和教學模式,都是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改革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4]。另外,不同專業的學生對計算機知識的學習興趣以及應用水平要求不同。首先,理工科的學生對計算機的實踐操作興趣較大,尤其對應用邏輯思維解決一些計算難題頗有成就感,在課堂上能與教師互動頻繁,從而帶動班級學習氣氛;與之不同的是,人文類的學生由于動手能力較弱,時常會在實踐操作環節中遭受挫敗感,因此容易產生厭學情緒。其次,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學習應該為本專業的計算機相關課程打下基礎,而不同的專業對于學生計算機的應用水平也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對于基礎不同、專業不同、接受能力不同的學生,采用同樣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也不合理。(2)內容滯后,脫離企業需求當今信息時代,科技技術得到迅猛發展,學生可隨時通過計算機、手機等智能化產品即時獲取各行業專業知識,各學科間的邊界也變得日趨模糊。這就意味著社會對綜合型人才有了更大需求,尤其是具備良好計算機綜合應用能力的人才更受青睞。從近幾年的企業招聘人才需求來看,各企業已將計算機技術應用水平加入到選拔人才的重要標準中[5]。但目前國內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內容中計算機應用方面的知識普遍比較單一,大部分應用仍然局限于較早期的Office軟件基本操作,內容也相對滯后。對于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在內的多種新型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都鮮有涉獵[6]。其次,計算機基礎的教學環境和實踐操作軟件也相對滯后。另外,在教材方面,雖然全國有很多相關的計算機教材,但教材內容普遍趕不上計算機的發展,更新較慢,內容滯后。這一問題使得高校大學生無法直接在課程中掌握最新技術,而企業又需要此方面的人才,因此高校的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脫節。據世界經濟論壇的相關報道,超過55%的勞動力需要在未來五年內重新培訓,掌握技能。因此,為了減少社會培訓成本,為社會培養更多有用之才,高校應與時俱進,從面向未來、面向企業需求入手進行人才培養。(3)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效果不佳雖然目前多媒體技術已經廣泛地應用到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中,但大部分教師只將多媒體技術輔助用于講課中的PPT,且整個教學過程仍以教師為主,學生被動地聽、看、記,或者教師先演示操作,學生再跟著操作練習。這種傳統單一的教學方法長久下去使得學生對計算機課程學習失去興趣,產生倦怠感。另外,計算機課件授課信息量大、速度快,學生忙于對知識的記憶,動手實踐時間不夠多,使學生難以深入理解所學知識,轉化所學知識。學生的主動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也同樣得不到有效的培養。再就是,有些學校教師授課采用標準電子教案,如此容易限制教師個人風格的展現,同樣也難以對不同專業學生進行靈活組織教學內容,使整個教學過程過于刻板、沉悶。根據以上的分析結果,可見過于單一的教學方法,不利于大學計算機基礎公共課的整個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的提升。
2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思路探索
根據前文對目前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存在的普遍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后,現對其教學改革工作提出以下幾點建議。(1)按學生基礎能力及學科門類差異,提出分類分級教學模式首先,根據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基礎―技術―應用”的教學目標,制定不同層次、不同要求的教學內容,以及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案來滿足不同基礎學生的學習需求。具體的實施方案可以在新生開學時,組織新生進行一次計算機基礎知識和操作水平的摸底測試,依據測試成績和選課指導,讓學生選擇對應的基礎層次教學班進行學習。其次,制定教學大綱時,可設定部分教學模塊內容靈活多變。在總目標不變的前提下,根據不同學科門類學生的專業特點和應用需求,任課教師可對部分教學模塊進行靈活組織教學內容,并根據學生具體情況來把握知識點的難易程度。例如,在常用的應用軟件章節講解中,要考慮不同專業對應用軟件掌握的不同需求進行補充和延伸。在實踐素材的選取和案例的引入上,也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專業特點和應用需求,盡量做到因材施教。(2)教學內容不斷更新和調整由于信息技術蓬勃發展,計算機應用技術不斷更新,為了滿足時展需求,培養最新和創新技術人才需要,高校應對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中的教學內容進行不斷更新和調整。首先,教師在教學中應適時根據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引入計算機科學發展前沿的內容。如人工智能、電子商務、大數據等內容,或者引入前沿的計算機軟件應用技術,如將機器人流程自動化(RoboticProcessAutomation,RPA)技術融入到大學計算機課程內容中。RPA是一項可以替代人類的手和眼睛在電腦上進行操控的智能軟件技術。伴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地不斷發展,未來社會必將是數字勞動力和人類共同協作的社會,而人類將會擁有更加美好的生活和更加滿意的工作方式。擁有全面部署RPA并懂得利用這種最新和創新技術的專業人員嚴重短缺。通過融入RPA技術到大學計算機課程中,夯實大學生的計算思維,強化大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培養,掌握“自動化第一”的思維方式,培養更多面向未來的人才[7]。其次,對于企業而言,對具有良好的數據整合、分析與處理能力的綜合性計算機人才需求較大。因此,教師在備課時,可以適當調整教學內容,可在原來知識的基礎上進行補充和延伸,或刪除陳舊知識點,或新增一些程序設計、科學算法方面的內容,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和計算機思維。(3)建立以能力和素質培養為主導的教學理念,引入“翻轉課堂”的教學方法為了打破以知識傳授為主的教育思想和觀念的束縛,建立以能力和素質培養為主導的教學理念,真正實現教學模式由“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以知識灌輸為主到操作能力培養為主、以理性知識學習為主到實際應用能力培養為主”的轉變。本文提出在教學過程中引入“翻轉課堂”的教學方法[8]。通過將“翻轉課堂”作為主體,再結合移動學習、微課教學為輔助運用到大學計算機基礎課教學中,能夠較大地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9]。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前通過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在線觀看課程微視頻或相關案例,進行自主學習;此外,教師也可以在視頻結尾布置與課程內容相關的實踐應用內容,以及相關參考資料,供學生提前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根據上述教學模型的應用,能夠使學生合理安排碎片化的時間進行自主學習。課上,教師無需對課程理論知識進行全部講解,教師只講解部分難點,其他時間組織學生進行討論,通過學生互動交流討論,實現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相互促進和互助學習,從而激發學生的主動性,拓展學生的學習思路,并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課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程學習平臺上,如學習通、課堂派或雨課堂完成作業與測試,并組織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實際案例,引導學生用所學計算機知識進行操作完成,使學生能學以致用、學會用計算機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根據以上分析,在大學計算機基礎課堂上使用“翻轉課堂”的教學方法,可以極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積極性,從而達到較好的教學成果。同時,該方法不僅能鍛煉學生的計算機綜合運用能力,也能提高學生對理論知識到應用的轉化能力[10-11]。
3結語
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講授對提高當代大學生應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具有深遠影響,因此對大學計算機基礎的教學改革提出了更為緊迫的任務。本文對當前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混合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等方面初步進行了探索,提出在信息化背景下的課程教學改革方案,旨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對于計算機基礎知識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綜合運用能力,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劉芳.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分析與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2,21(15):180-181.
[2]韓玉,黃易,潘夢雪.大數據時代大學生信息素養培育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36(11):59-61.
[3]李煜,牛彥杰,陳國友.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引導自學教學法[J].計算機教育,2015,13(6):66-68.
[4]王英.淺析計算機基礎教學的課程改革[J].時代報告,2012,3(10):97.
[5]程實,陳蓉,施佺,等.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內容改革探索[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9,57(10):243-246.
[6]黃明東,姚建濤,吳亭燕.對中國底蘊的高校人才培養質量標準建設的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2017,39(3):38-42.
[7]朱惠悅.智能辦公的“聰明助手”[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9-11-27.
[8]王劍釗,馬俊.基于“互聯網+”的計算機公共課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56(11):76-78.
[9]周威.翻轉課堂在《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中的應用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9,11(8):205-206.
[10]杜尚榮,王笑地.“互聯網+”時代課堂教學結構變革探究[J].教育探索,2017,37(2):28-32.
[11]秦攀科,葛炳輝,劉濤,等.任務導向與翻轉課堂在網絡編程教學中的應用[J].計算機教育,2019,17(4):4-7.
作者:黃鳳英 林龍鑌 單位:廈門大學嘉庚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