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大學教育論文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一、研究內容分析
(一)教學過程中的質量保證
通過對我國近十年的開放教育的質量研究我們可以發現,研究的重點一直集中在教學的過程,最常見的研究大多數是對教學過程的研究,詞頻甚至達到了46.徐皓在對我國的教學過程進行研究之后發現,我國開放性教育在本體性上實現了很大的轉變,開放性教育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教育方式出現了“超體量”的趨勢,在嚴冰的研究中指出,開放性的教育體系對教學過程的研究不斷加深,數量的不斷擴張開始向著質量的提高發展,教育的本源性開始出現回歸趨勢,開放性的教育更多的將目光集中在教學的過程上來,所以當前我國的開放性教育不在是單純的靜態教育模式,而是開始轉向動態模式發展,教學質量不斷得到提升,在實際的教學體系中得到了廣泛的體現。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保證教學過程的質量問題,在很大程度上為我國教育體制改革、教學模式的轉變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指導意義。轉型期的質量保證,必須從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要根據自身的特色制定相應的方針政策,保證自身教育的質量問題。隨著教學體系的不斷深化,為了提高辦學質量,手段是非常多的,體現出多元化趨勢。當前“人才培養模式”的頻次是5,“開放教育試點”的頻次為2,這都顯示出我國在轉型期進行質量保證已經開始進入到國家開放性的大學階段。
(二)質量的本體性研究
在研究包括“質量”因子詞項的70個關鍵詞之后,發現9為“質量”詞頻,在質量本體性研究占據的比例為12.86%,和開放教育存在和進步相比占據了份額很大,葛道凱(2004)著重認為“提高質量”非常重要,2為它的詞頻,在該范疇研究中占據的比例為2.22%,從另一方面得出2004年之前過多的強調質量,而對質量保證的關注度持續降低,“質量觀”促進了開放教育的實踐,直接左右了質量標準的建立。可是對質量觀的重視并沒加大,詞頻6,比例為詞頻6,“質量保證”和“質量管理”相比,詞頻13,兩者相差無幾。“質量管理”屬于質量干預,“質量保證”屬于內發性和自動性的效能意識。兩者旗鼓相當,這就代表了轉型期開放教育的質量保證開始了舍棄了被動管理,轉為主動維護,辦學質量也開始不自覺的發生了變化,內部主動保障代替了被動的監督管理。
(三)剩余維度
通過上述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教學過程的質量保證和大學的轉型期質量保證將教育體系的本體性完全顯示出來,一共包含了13個維度。但是在整個教育體系中,維度一般是21個,所以還有8個維度沒有納入研究陣容,這些都被歸為剩余維度,其中包括了以下幾方面的內容:王赫和藍斌對于如何構建教學過程的保證體系進行了探討,戴國良和陸海云對于教育資源的質量保證進行深入分析,對于一些現實性的問題進行探討;時錦雯從我國當前的開放性教育實際情況出發,對質量體系的構建進行了分析,對于一些延伸性的問題進行了更深層次的探討,對于如何構建開放性的質量體系和評估方法進行了實證性的研究;陳信、鄧幸濤、王正東等對于國內外的開放性教育體系建設進行對比分析,為我國開放大學質量的相關問題提供了良好的指導依據。
一、大數據時代的大學教育
1、對大學教育的影響
大學教育是第二次產業革命時為了適應工業所需的大量的技術人員的產物。當今,學生知識的來源不再局限于課堂,不再拘泥于某一個專業,他們可通過互聯網、微信、微博等信息平臺來獲取文本的、圖像的甚至是視頻的各種知識。學生的知識面將比以往的任何朝代更加寬范,對校園以外世界的了解將更加深入。比如現在的在線教育平臺edX和Mooc,上面有世界著名學府的各種課程,包括我國清華和北大的優秀課程。學生只要通過互聯網,就可以接受到名校的教育,在學習過程中,通過鼠標點擊的記錄,可以研究學習者的活動軌跡,發現不同的人對不同的知識點有何不同的反應,用了多少時間,哪些知識點需要重復或強調,哪種陳述方式或學習工具最有效。通過分析這種秩序和規律,在線學習平臺也在逐漸彌補沒有老師面對面交流指導的不足。同時現在的教育平臺還能通過虛擬現實進行實踐輔導。以麻省理工開放的電子電路課程為例,注冊這一門課的人比整個麻省理工所有在世校友總數還多。由此可見,許多學生已經把注意力放到了課堂之外。
2、如何積極應對
對于學校:在學生從課堂走到互聯網時,未來的學校存在的意義在哪兒,是學校更應該關注與關心的。學生可以在宿舍甚至在家就完成了各種課程的學習和同學之間的交流,那么對學生的考核和效果的評定也不再局限于某一個固定場所來進行。學校更應該重視圖書館電子資源的建設和開放,更應該重視實踐實驗室的建設,提供更多方便學生來進行實習和實踐訓練的場所和項目。對于教師:在大數據時代,教師的教與授又該體現在哪兒呢?我們更應該深刻思考,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的思維模式。我們可以將教的過程放在網絡平臺上,放在課前來進行,課堂中以學生做作業、教師指導和答疑為目的。這只是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對于教師自身我們又該如何作呢?在面對豐繁復雜龐大的數據時,我們應積極跟進發展自我,重新進行定位。一類應加強自己的實踐操作能力,專業從事實踐輔導和教學;另外一類專業從事研究;另外一類抓住大數據所給予的機遇,發展自己,跟上時代步伐,成為專業化極強的教師,對專業進行解惑和學習方向的指導。對于學生:知識和信息量極大豐富,我們如何從中甄別出有利于自己的知識,對自己進行特色化的教育,需要自己的判斷力和教師、家長的指導。我們要關于利用已有的學習平臺和學習媒介,不斷提高自己的自學能力,發展自己的創造性和創新性的能力。
二、小結
大數據和大數據時代,數據量的指數級的增長,給我們帶來了無限的機遇,同時信息的準確和真實性也是需要我們不斷地發掘方法和技術進行改進的。高等學校的教師和學生如何應對這個新的時代,跟上時代的步伐是我們每一個都應該深思的問題。
1如何在現代社會上形成“尊師重教”之風
1.1學生修身養心,以降低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
學生應該加強修身養心,多學正能量之舉。最好的方式是多泡圖書館,多看健康書籍,這樣既可以增長見識,又能提高辨別是非能力,如此不尊重教師的現象將會大大減少。學生是教育中的受益者,與老師費盡心血的培育是分不開的。只有學生做好尊重老師,才能逐漸影響到社會的其他群體,從而在社會上形成“尊師重教”的優良風氣。
1.2學校改善課程設置與評分標準
改善成績評定方式,一則統一課程的評分尺度,避免學生根據老師或者課程評分結構選課;一則增加課程評分標準的多樣性,而不是僅僅依據出勤率與考試成績。比如,將課堂討論、小組發言和小組討論等記入總成績等。另外,在選修課程設置上多考慮學生的興趣與志向,對于一些比較熱門的課程應該多設,避免人多課少。
1.3國家完善教育政策
1.3.1提高教師待遇水平和社會地位據不完全統計,重視教育的國家,教師的待遇都是很高的。一個行業的社會價值往往體現在其從業人員的待遇與社會地位上。民族振興的希望在于教育,而教育的核心在于教師,所以應該從根本上改變教師的待遇水平。真正形成“學而優則師”的喜人局面,而不是維持“教師是最后的職業選擇”“教師是穩定的職業選擇”的現狀。
一、大學教育考試管理中出現的問題
(一)考試目的不夠明確
大學教育進行考試,最主要的目的是對教師的教學以及學生的學習結果進行測量,是重要的教育評價手段,是提高教學相長的有效途徑。但是在現在教育體系中,教師和學生單純的為了考試而教學而學習已經成為一種畸形的發展現象。大學教學管理過程中,將學生的考試結果和教師的教學水平進行掛鉤,導致了很多的大學教師重視科學知識輕視學生素質,重視理論教學輕視實踐教學,重視考試結果輕視學習過程。為了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教師還會為學生提供各種各樣的輔導資料,為學生劃定考試的范圍降低考試的難度。學生在這種環境中也養成了平時不認真學習考前臨陣抱佛腳的習慣,只要在考前通宵達旦地背重點背資料,就能夠獲取很好的成績。
(二)考試命題欠缺研究
在如今的考試教學中,有的學校規定教師的考試試題,回避自己任教的學生,同時避免對學生的命題監考和閱卷的工作。教育者普遍認為,這種考教分離的教學模式,能夠減少教師的隨意性增加考試結果的有效性、可比性和真實性。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為了提高學生的考試結果,教師一般都會在書本的引導之下進行命題,知識并沒有得到相應的延伸。在考試過程中,客觀題和死記硬背的題目較多,考察學生的個人潛力和個人知識的題目特別少。教師選擇的題型主要是綜合論述題、簡答題、判斷題、選擇題和填空題。所以這種考教分離的教學模式,會導致學生的綜合素質較低。單一的考試模式,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和應用技能也不能得到提升,個性的發展受到了限制。
(三)考試形式過于單一
高校在教學過程中一般都是在每個學期的期末,對學生進行考試。開卷考試非常少、閉卷考試比較多,口試答辯考試比較少、筆試方式比較多,因材施教的考試比較少、理論知識考得比較多。這樣單調的考試既不能反映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也不能培養具有豐富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學生,還會導致大量的考試作弊現象。單一的考試形式,挫傷了學生學生的積極性,擾亂了學校正常教學氛圍,對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產生負面影響。
一、書法藝術全面引入大學教育的意義
(一)大學教育所需
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是文化傳承。我以為,缺乏書法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是缺乏中國特色的教育,是缺乏傳統甚至割裂歷史的教育。我們不能漠視中國高等教育中存在的傳統教育、素質教育和藝術教育缺陷。大學教育關系到全民族整體素質的提高,在抵制境外垃圾文化的侵蝕,弘揚民族文化方面高校具有義不容辭的責任。書法教育作為我國獨特的教育門類,大學應將它變成學生傳統文化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行為習慣教育的重要抓手。大學教育是一種相對寬松的教育,需要多種協調方法,使學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能步入健康的軌道。學習書法便是其一。事實證明,接受書法教育的學生能獲得較強的協調和自控能力。書法教育是一門獨特的藝術教育形式。除專業教學外,高校應將其列入通識文化教育或公共藝術教育的范疇。書法深深地植根于國學的沃土之中。提高書法水平需要學生有良好的傳統文化基礎,同時也有助于學習其他傳統文化課程。書法課可與大學語文等必修課和古典文學鑒賞、詩詞欣賞、藝術概論等選修課相互促進,使大學公共教學體系更加科學和完善。
(二)學生成長所需
孔子曾言:“里仁為美”。可視為對中國傳統審美觀的高度概括。如果說西方藝術重視外在的造型,那么中國藝術,特別是書法則重視內在的蘊涵。年青一代對我國民族文化及傳統藝術了解不多,而西方不良文化正力圖使他們變成外表黃皮膚內心卻西化的“香蕉人”。書法教育具有“立人”功能,能夠培養一大批修身重德,熱愛傳統藝術,以繼承和弘揚書法為己任的學生,有利于樹立事業心和使命感。書法具有培養性情的良效,能促進學生生理和心理健康。書法如同練靜氣功,書寫時要求入靜、入定,排除雜念,符合養身規律。它可以調整心態,減緩壓力,排遣胸臆,頤養性情,抒發情懷。書法是一門講究悟性的藝術,對于訓練學生的耐心、想象、準確和條理,是一項不可多得的心智活動。書法能使學生具備更多知識和技能。毛筆字具有形態多樣、變化優美、富于藝術感染力的特色,其多種實用功能和藝術價值仍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書法在諸如廣告、裝飾、設計、傳媒、教育等行業都有較好的用途,對于學生成才具有激勵作用,而且也能為就業提供切實的幫助。書法作為選修課一般課時不多,課程開設并不妨礙主體課程。書法具有藝術表現和文化交流功能,學生通過書法活動能開闊眼界、擴大社會交往。
二、書法藝術全面引入大學教育的實施策略
(一)國家和地方教育部門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