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我國中部地區對外貿易發展現狀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多次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推進和發展,我國形成了東部大發展、西部大開發、東北大振興的戰略格局,而中部地區由于處于內陸腹地,對外貿易環境較差,運輸成本較大,發展觀念傳統等原因,使得中部地區經濟發展暫時落伍,有“經濟凹地”之說。本文通過中部地區對外貿易的發展概況和問題分析,將中部地區對外貿易的現狀與我國其他地區進行了對比和分析,其中以河南省對外貿易的現狀為實例,進一步闡述了我國中部地區對外貿易的挑戰和機遇。
關鍵詞:對外貿易;中部地區;競爭優勢
1中部地區對外貿易的發展概況
1.1中部地區對外貿易發展的概況
近幾年中部地區對外貿易成果顯著,但是相比東部地區仍然差距較大,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中部地區仍需再接再厲,大力發展經濟,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根據數據顯示,中部地區近十年來的進出口總額增長明顯,外商投資總額飛躍增長,城市產業發展群正在逐步形成,在交通運輸方面也得到較大改善,省際高速公路四通八達,鐵路陸運和水運都變得更加便利。近年來,基于中部地區的投資環境的改善和政策的實施等,該地區對外貿易發展勢頭強勁,逐步成為了我國進出口貿易發展的主要推動力,為我國的進出口貿易做出了貢獻。從對外貿易主體上看,國有企業貿易依然占據主要地位,非國有制企業相對占比較少。
1.2中部地區對外貿易的現狀分析
從數據可以看出,我國的對外貿易在三大地區的發展不均衡,東部地區對外貿易額占全國對外貿易的90%左右,而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所占比重較小。由以上的分析和發展概況可以看出,我國中部地區的對外貿易相比較于我國全國的對外貿易,尤其是東部地區來說,還有一定的差距。從整體上看,中部地區的出口市場分布較為集中,主要分布在歐洲、美國、日本等地,近年來對其他地區也有所擴展,比如巴西、泰國、尼日尼亞等,但是仍然較為集中。相比之下,中部地區的進口市場就更為集中了。雖然近年來,隨著中部地區對外貿易市場的擴展和調整,局面有所改觀,但是仍然沒有形成大范圍的合理的進出口市場,這一局面容易導致較大的市場風險,且增大了貿易摩擦。另一方面長期以來,對比中部地區的進口總額和出口總額,可以看出中部地區的進出口比例失調,雖然中部地區在國家政策的領導下加大了對進口貿易的重視,但是其比例仍然嚴重不平衡。這一問題阻礙了技術進步和經濟運行效率的提高。在多元化經濟共同發展的社會,對外貿易方式也多種多樣,然而中部地區對外貿易方式主要是一般貿易,相對較為單一,阻礙了對外貿易的發展。中部地區對外貿易商品主要是機電產品、人發產品、輪胎等,多是在產業鏈的低端初級產品,高能耗低收益,競爭力不強,大多出口產品都是以更低勞動力、價格或環境污染等為代價的。
2中部地區對外貿易發展的潛在優勢
2.1區位優勢
湖北、湖南、河南、安徽、山西、江西6省構成了我國中部地區,位處我國內陸腹地,雖有弊端但是也有優勢[3]。正因為在中部,使得該地區貫穿東西,連接南北,與西部地區和東部地區均聯系密切,不可分割。這一優勢使得中部地區既能夠借助東部開發地區的資金和技術,又能夠抓住西部開發的機會,借以發展本區域的經濟。河南、湖北緊密相連,可以團結和聯合,形成“武漢經濟圈”,共同發展;江西和安徽則靠近長三角,重點則向東,積極融入東南沿海;湖南、江西臨近珠三角,重點向南。另外,在交通運輸方面,中部地區鐵路和公路縱橫交錯,水運方面有長江橫穿東西。
2.2資源優勢
中部自然條件較好,擁有豐富的能源資源,雨量充足,水資源豐富。我國中部地區擁有全國約30%的礦產資源,其中以能源礦產、貴重金屬和有色金屬為主[4],可見中部地區在這一方面優勢明顯。中部地區人口眾多,在人文方面也占優勢,每年往高校輸送大量的人才,文化資源富足,有較多的重點風景名勝、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革命遺址、歷史文化名城和森林及動植物類自然保護區。
2.3科教優勢
中部地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厚重。其中,中華文化的源頭—河洛文化就是以洛陽為中心。在科教方面,中部地區高校眾多,研究所和重點實驗室星羅密布。武漢有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眾多名校;合肥是國家四大科教基地之一,與西安、北京、成都在科教方面齊名。
2.4政策優勢
黨和政府關注到了我國中部地區的對外貿易問題,并且及時地進行了探討和研究,給予了政策支持和關注。中部崛起問題,是在2004年由總理首次指出。在最初的改革開放時期,允許少部分人先富裕起來,倡導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利用自身優勢條件率先發展起來,后由于西部地區迫切需要發展,中央政府又提出了西部大開發政策,緊接著黨中央、國務院推行了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戰略任務,在這種發展局面下,我國中部地區也迫切需要大力發展經濟,中部地區的崛起對于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和經濟的協調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
3中部地區對外貿易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3.1中部地區核心城市缺失
根據我國率先發展起來的東部沿海地區的發展經驗,可以知道,中心城市的培育、發展和壯大,輻射和帶動了眾多城鎮向非農化轉型,從而可以帶動整個地區的迅速發展。因此,核心城市的形成對于帶動該地區的經濟發展有重要的積極意義和影響力。根據馬凱(2005)對城市群經濟的研究,中心城市的經濟總量一般要占到都市圈的50%左右。中部地區以各省的省會為中心,省內發展較好的城市為輔助,形成了六大城市群。根據馬凱的研究,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的形成還有待促進和進一步的發展,因為在這六大城市群中,武漢城市圈的中心城市武漢GDP占比最高,但是仍然沒有達到中心城市的標準,即城市群的50%。可見,中部六省沒有形成中心城市,較大的省會城市武漢、鄭州、南昌等亟待發展,才能承擔起拉動和輻射周邊城市經濟的作用。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中部地區的內陸意識和傳統農業自給自足的思想根深蒂固,長期以來的發展理念有所偏差,沒有認識到中心城市發展的重要性。
3.2中部地區對外貿易基礎競爭力差
基礎設施建設之于一個地區的發展,就像地基之于平地而起的高樓。在經濟學上,基礎設施建設具有“乘數效應”。也就是說,基礎設施建設是一個地區發展的基石,對該地區有深遠的影響。中部地區傳統農業自給自足的觀念深入人心,加之農村人口占比較大,小城鎮比較多,所以中部地區的基礎設施跟不上。
3.3中部地區對外貿易投資環境較差
經濟研究院《2016年投資環境指數報告》,按照軟環境、市場環境、商務成本環境、基礎設施、生態環境、社會服務環境來測算中國各地投資環境[5]。中部地區務農人員較多,長期以來發展農業自給自足的傳統觀念深入人心,靠山吃山,在發展過程中過多地依賴當地的礦產資源等,坐吃山空,這樣的單一和較為封閉的發展隨著資源的減少,也會逐漸衰敗。
4中部地區對外貿易發展的對策
4.1提升對外貿易的整體競爭力
中部地區各個城市大小不一,發展程度也不同,尤顯不均衡,相互溝通較少,應當加強區域合作,進一步加強經濟融合和聯系,促進長江經濟帶的建設,重點關注和形成中心城市,充分發揮中心城市的帶動和輻射作用,最后達到發展中部地區整體的經濟,提高整體的競爭力的目的。積極貫徹落實東引西聯,加強與東部和西部的聯系,抓住一切機遇,帶動整個中部地區的崛起。
4.2提升對外貿易的基礎競爭力
根據中部地區的實際情況和發展現狀,可以知道中部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是一塊短板,搞好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中部地區的基礎競爭力是實現中部地區經濟長久發展的重要基石。這就對中部地區的生活條件、基礎設施、交通運輸等各個方面提出了要求,需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和人力投入,要想富先修路,搞好交通運輸,解決內陸運輸的問題。
4.3提升對外貿易的環境競爭力
中部地區資源富饒,但是處于內陸腹地,增加了交通運輸的成本,同時因為中部地區長時間以來發展觀念較為保守,市場化程度不高,增加了外商企業投資的風險,導致了“吸引外資難”這一局面,因此,改善投資環境迫在眉睫。良好的投資環境是吸引外資的重要途徑,為此,一方面,中部各省應進一步完善投資硬環境要素,盡量消除交通、能源、通訊等基礎設施對外資引進的制約,更為重要的是加快市場化改革,加快與國際市場的融合和接軌;另一方面,中部各省要大力加強外商投資軟環境要素,要完善市場經濟體制、法律制度等,營造良好的軟環境,提高服務水平[6]。
4.4提升對外貿易的核心競爭力
提高中部地區對外貿易的核心競爭力旨在將自身的資源優勢等條件和市場需求相結合,盡快調整與發展不相適應的產業結構和限制因素,從而吸引外資的投入,推動中部地區對外貿易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袁祥棟.新經濟地理視角下中部地區對外貿易問題[D].湖南科技大學,2008:1-7.
[2]朱春蘭.進口貿易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J].商業經濟,2005,(11):6-8.
[3]趙春明.國際貿易學[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03.
[4]柴正猛,胡小蓮,曾園,等.中部地區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J].中國市場,2010,(41):57-60
作者:王思琦 單位:河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