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跨文化視野下的茶葉對外貿易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如今,中西方茶葉貿易往來十分頻繁,茶葉無論對于中國人還是西方人,都是不可或缺的,他們將茶文化融入平時的生活,形成了具備各自特色,不同于彼此的文化。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華夏茶葉的對外貿易經歷了從古代,近代到現代的漫長發展時期,本文對我國各時期茶葉對外貿易狀況的研究,致力于促進華夏茶文化繁榮發展。
關鍵詞:跨文化;茶葉;對外貿易
中國的茶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其茶葉的對外貿易在國際經濟的領域也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從唐代開始,茶葉貿易就進入了歷史的舞臺,在古代的外銷之路上,茶葉貿易在不同區域之間的發展雖然一度呈現出不平衡的狀況,但是總體發展迅猛;進入近代,由于戰爭的侵襲,中西方茶文化的差異,以及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矛盾等多方面因素,制約了中國茶葉對外貿易的發展,使之有所滯后;到了現代,經過政府的大力扶植,茶領域內部的積極創新、發展與完善,使得華茶的外銷之路重新寬敞明亮起來。
1中外茶文化差異
在跨文化的視野下進行茶葉的對外貿易研究,我們首先要做的是搞清楚中外茶文化的差異性,雖然有很多學者研究過這個問題,但是當我們站在不同的角度分析其差異時,“茶文化差異”的定義也會因著重點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中國是茶葉的發源地,這是眾所周知的事情,人們種茶,采茶,煮茶,品茶,極為雅致。隨著中國茶文化的不斷發展,茶葉傳向了海外,日本、韓國以及西方國家。其實西方茶文化的發展歷程較短,茶葉15世紀才流入西方,但是其發展也很迅猛,由于西方與中方有著很大的文化背景差異,在發展的過程中,西方的茶文化成功地擺脫了中國茶文化的影子,形成了其獨特的特點,貼上了特有的標簽。從中西方人的飲茶習慣方面看,中國人以引用比較清新淡雅的綠茶為主,而西方人則更喜歡味道濃重的紅茶;從飲茶方式方面看,中國人喜歡品嘗茶葉原有的芳香,所以直接以清水煮茶后飲之而西方人則喜歡在茶葉中加些作料,比如牛奶,糖漿等,使得其味道更豐富;從飲茶目的方面看,中國人除了品嘗茶葉原本的味道外,還喜歡叫上志同道合的人,作詩或下棋,將雅士的生活方式體現出來,而西方人則純粹是因為對茶葉味道的喜愛而飲茶。通過飲茶習慣、飲茶方式以及飲茶目的方面,不難看出中西方茶文化的差異是很明顯的,而當中外茶葉進行貿易,當這些帶有差異的茶文化發生接觸與碰撞時,人們發現,它們在摩擦中相互影響,相互促進著不斷發展。
2中國古代茶葉對外貿易
2.1古代茶葉貿易發展不平衡
中國的茶文化雖然有著上千年的歷史,根據《茶葉產銷》記載,在五世紀的后期,土耳其人來到蒙古的邊境,用其他的物品來交換茶葉,這是茶葉貿易的雛形。之后,日本以及朝鮮等鄰國開始從中國進口茶葉,但是數量很少。在十六世紀,茶葉流入西方,開始為西方的貴族所周知,到了十七世紀,隨著中西方貿易的進行,茶葉成為了貿易交流中的重要商品,而在十八世紀以后,茶葉的外銷量迅速地猛增,突顯出其主導地位。茶葉發展速度如此不平衡,其實主要因素是歷史時期的不平衡。十七世紀之前的茶文化,主要發展地是亞洲,而且受到經濟格局、貿易制度、政治原因等因素的約束,所以茶葉的輸出量極其有限。在十七世紀八十年代,清政府將海令廢除,允許人們開展貿易,這才為茶葉外銷提供了動力,而此時,西方的茶文化也已經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這使得中西方在增強茶葉貿易的想法上一拍即合。十八世紀之后,隨著西方國家經濟水平的進步,人民消費能力的增長,對茶葉的需求量開始迅速的劇增,而我國茶葉的外銷也因此猛烈地增長。
2.2古代茶葉貿易外銷的格局
我國的外銷茶區,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區,如福建江西交界的武夷茶區,浙江安徽綠茶區,云南廣東的部分茶區等。根據外國茶典籍《茶葉全書》記載,荷蘭人首次進口的茶葉就是武夷紅茶,這是茶葉流向歐洲市場的伊始。隨后,英國人便緊跟荷蘭人的腳步,到福建進行武夷茶貿易,帶回倫敦銷售,其價格十分昂貴。到了十八世紀,多種綠茶以及紅茶被西方人所接受,外銷茶類的種類也開始增多。而到了十九世紀,中國的外銷茶葉除了綠茶、紅茶外,也開始對歐美國家出口烏龍茶以及花茶,這時,我國茶葉外銷的格局就基本確定下來。
2.3古代茶葉價格的走勢
在中國古代的茶葉貿易過程中,茶葉的價格呈螺旋式下降趨勢,最初茶葉之所以會有非常高的價格,主要是因為國外茶葉的進口量較少,而且各國征收的稅收較多。在茶葉剛剛進去歐洲市場的時候,它就像奢侈品一樣,受到王孫貴胄的追捧。在十七世紀,如果想在倫敦市場上買一磅茶葉,則需要花費100銀元。1657年,英國最早進行茶葉貿易的茶商所出售茶葉的價格是每磅茶6—10英鎊。1658年,鼓勵英國人飲茶的廣告在倫敦著名雜志上刊登,并標出其價格是每磅茶3英鎊。1660年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由于茶葉被規定為奢侈品,又提高了納稅金額,使得茶葉的價格又漲幅不少,直到1689年的“液量稅法”出現,這種情況才有所緩解,而茶葉價格真正走低,發生在十八世紀。十八世紀的英國,多次下調茶價,比如二十年代買一磅茶需要十七先令,而同樣的一磅茶在五十年代只需要8先令,這樣大幅度的降價使得普通百姓也可以飲茶品茶,茶葉摘掉了奢侈品的標簽,從而銷量迅速增長,這為我國古代茶葉貿易在異國他鄉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堅定地基石。
3中國近現代茶葉對外貿易
3.1近代茶葉對外貿易的發展
在鴉片戰爭爆發后,中國開始進入近代社會,茶葉的出口量,雖然沒有急劇下降的變化,但是由于受到印度、日本等國家關于茶葉貿易的排擠,使得中國茶葉在國際茶葉貿易領域的地位受到了嚴重威脅。十九世紀七十年代之后,中國輸往英國的茶葉,受到了印度茶葉的挑釁式競爭,而輸往美國的茶葉則受到了日本茶葉的排擠。十九世紀五十年代,英國殖民者開始在印度進行茶葉的種植,由于只處于初級實驗階段,所以沒有對英國進行大量的出口,英國茶葉的出口主要還是由中國進行完成的,但是進入七十年代后,印度的茶葉開始迅速發展,隨著資本主義大茶園的建立,茶葉成為了印度的主流貿易產品,其出口量也開始劇增。到了九十年代,印度茶已經取代了中國茶,成為英國市場上的主要茶品,使得華茶在英國貿易市場已幾乎沒有立足之地。在十九世紀七十年代之后,日本把出口的茶都對準美國,嚴重威脅了華茶在美國的銷售,雖然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這段時期,中國茶對美外銷的數量在增加,但是其在美進口茶葉比重中的地位卻成下降趨勢。造成這種受到競爭威脅的局面,是由很多因素構成的,因為中國茶在茶葉本身亦或交通輸出的過程中,都是不占優勢的。
3.2現代茶葉對外貿易的發展
經過了近代茶葉發展過程的波折,我國進行對茶領域外銷進行了大力的支持與扶植,隨著科技的進步,經濟交流的增加,目前我國茶葉外銷的整體水平良好,華茶已經銷向幾乎全世界地區,茶葉的生產量和消費量都穩居世界第一位。如今,我國已經實現了從小農戶式茶園生產到大茶園生產的轉變,大大提升了土地了利用率。而且,隨著對外開放政策的實施,大量的海上運輸道路被打開,使得茶葉的出口更加方便,經濟,快捷。南方的經濟迅速發展,使得很多北方的勞動力涌入南方務工,茶葉的對外貿易領域也收獲的大量的低廉勞動力,使得成本降低的同時,為外銷的勞動基礎提供了保障。注重原生態茶葉的生產,嚴把質量關使得中國外銷茶葉的口碑良好。這些改變促進茶葉對外貿易的繁榮發展,在現代茶葉的發展中,中國茶貿易在國際經濟的舞臺上重新釋放光彩。
4結語
華夏茶葉那沁人心脾的味道已經飄向了世界的每個角落,深深印在每個人的心理。無論是古代時期茶葉外貿迅猛的發展,還是近代時期滯后的無奈,亦或現代時期重振雄威的起航,中國茶葉對外貿易始終在全球經濟的漩渦中奮力前行。隨著茶葉對外貿易的擴散,中國的茶文化的影響力也逐步增強,雖然在傳播的過程中要面臨跨文化的挑戰,但是世界人民很巧妙地將茶文化融入本國社會文化,賦予其新的內涵。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文化不斷融合的背景下,中國茶葉對外貿易的未來將更加輝煌。
參考文獻:
[1]孟丹.中英茶文化內涵的對比研究[D].武漢:湖北工業大學,2010.
[2]黃敏,黃愛華.淺析中英茶文化興起及傳播的特點[J].農業考古,2011(5).57-58.
[3]李玉梅.中國茶葉對外貿易比較優勢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12(3):66-67.
[4]陶德臣.簡論中國古代茶葉對外貿易的特點[J].茶業通報,2014(2):40-42.
[5]陶德臣.中國茶業經濟史研究綜述[J].農業考古,2012(4):80-83.
[6]吳琳.中英茶文化比較[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8l):78-80.
作者:呂相林 單位:天津銀行石家莊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