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商業銀行低碳經濟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從我國銀行業低碳經濟實際開展的情況來看,低碳信貸是銀行主要開拓的業務。國內商業銀行支持低碳經濟發展的信貸機制得到初步建立,各銀行紛紛針對低碳經濟進行了金融創新,不斷投入到綠色信貸業務的開展過程中,并且在低碳信貸的發放問題上逐漸加大了力度,完善了業務流程。比如,興業銀行在推行很多融資模式的前提下,依次結合客戶及項目不同類別加以創新與改進,使之更加符合客戶的實際需求。2006年以來,興業、浦發及北京銀行都分別與國際金融公司達成了合作意識,選擇全新的信用借貸取代實現對低碳項目的支撐。可見,我國銀行低碳信貸問題上較之前有了明顯進步,并獲得了十分可觀的成果。我國商業銀行不僅開發了低碳信貸服務項目,另外還有部分商業銀行同時也研發推行了和碳排放權交易彼此關聯的理財產品,既滿足了消費者需求又能給銀行增加新的盈利點。比如,平安銀行(原深圳發展銀行)在2007年曾經在市場中投放了與二氧化碳排放相關的理財產品;交通銀行也在可再生能源的基礎上研發出一款全新的理財產品,這些理財產品在投放市場后廣受歡迎,為銀行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低碳經濟領域存在的發展潛力點———碳資源交易活動,引起我國高度重視,逐步成為我國銀行涉足的重要范疇。從世界范圍來看,碳交易市場正朝著規模化發展,資金已經超過了1400億美元,參與途徑多樣化也為銀行業提供了發展契機。其中,清潔發展機制就是銀行業參與碳排放交易活動的重要途徑之一。相關數據表明,截至2014年8月,我國在聯合國清潔發展機構注冊的項目已達3761個,占據世界總數量的50%,這給我國銀行業的發展創造了全新的發展機遇。我國很多銀行還結合項目開展的具體特征,推動了相應的服務項目。比如,國家開發銀行依托貸款客戶開展碳排放權交易業務,積極開發包括風電、生物質發電等在內的碳排放權交易項目,努力為客戶提供從項目融資到減排市場交易的全流程金融服務,并于2009年11月率先完成國內商業銀行第一筆碳排放交易咨詢服務,累計促成383.3萬噸二氧化碳交易當量;中國農業銀行也深入參與了碳排放交易咨詢服務項目,在開展CDM顧問業務的過程中,農行不僅密切了與客戶的關系,還通過幫助客戶創收,增加了客戶的還款能力和還款意愿,同時也降低了農行已有貸款的風險,在社會責任和經濟效益中找到了較好的結合點。碳排放交易相關的服務項目在我國清潔發展機制與國際間起到了很好的連接作用,促進碳排放交易順利完成。當前我國銀行業雖然積極參與國際碳排放交易活動,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在低碳信貸產品、理財產品、碳排放服務項目的創新問題上還停留在最初階段,產品更新和推廣都不盡完善,與低碳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存在較大的差距。我國銀行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突破傳統的發展模式、開拓新的盈利市場,而技術創新成為支持研發和開拓新產品和新服務的根本途徑。
二、技術創新助推商業銀行雙贏
根據中國清潔發展機制網顯示,截至2014年4月29日,國家發改委已批準的CDM項目達5058項;截至2014年8月17日,在聯合國已注冊的CDM項目有3761個,已獲CERs簽發的項目有1400個,我國是開展和實施清潔發展機制項目最多的國家之一。而碳排放權進一步衍生為具有投資價值和流動性的金融資產,也衍生出了大量金融需求。如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和設備升級換代的投融資需求、融資項目咨詢(碳排放設計技術和方法學等專業知識衍生出龐大的咨詢需求)、碳指標交易、掛鉤碳排放權的理財需求和其他金融衍生產品等。我國商業銀行積極參與碳金融不僅意味著綠色信貸的延伸,而且是搶占低碳經濟制高點、促進經營轉型和提升綜合競爭力的關鍵。一直以來,商業銀行對于低碳經濟類企業主要提供的服務包括:向項目開發企業提供貸款,幫助企業在產生排放權指標后可在國際市場上進行交易;為項目開發企業提供必要的咨詢服務;為產生原始碳排放權的項目開發企業提供擔保。然而,如今企業的需求已經不能停留在這些服務中,他們需要更多的金融支持和服務,但是銀行又不能只作為高出資者和低收益者,那么這時就需要通過新技術來推動銀行業發展。技術創新不僅使得商業銀行順應國際關于支持低碳經濟的政策需求,而且能助推銀行尋求到新的盈利點,實現雙贏。近幾年,金融危機的大范圍波及使得很多企業倒閉、銀行虧損巨大,但是有的企業卻不曾受影響,反而在危機形勢下獲得立足之地。那是因為這些企業掌握了在社會中生存的根本要素———技術,銀行也如此。理財產品、期權產品、中間服務平臺等的開發都需要新技術來支持和研發,在應用中需要不斷融入新技術來升級換代,在后期需要新技術來維修和跟進,保證銀行的服務和產品在穩健中創新,所以只有不斷地從根源上進行技術創新,才能實現技術創新—銀行盈利—低碳經濟的層層遞進模式。從低碳經濟的定義即可看出,低碳經濟的發展需要先進技術的改造與運用;而低碳經濟的發展一方面需要銀行的資金支持,另一方面,如果低碳類企業收益良好,那么銀行的收益也會隨之上升,可見低碳經濟對銀行盈利也有反饋式影響;最為關鍵的是技術創新推動銀行盈利的過程,銀行業不僅需要外部環境刺激利率來實現盈利,更需要從自身技術方面來尋求產品和服務創新,綜上所述,可以建立技術創新推動低碳經濟與銀行發展的模型。在低碳經濟領域內,技術創新的概念始終貫徹其中,低碳經濟的目的就是借助先進技術的改造與運用、避免能源消耗來實現對經濟的推動作用。模型1中的技術創新有雙層含義:從低碳經濟的角度來看,技術創新是指符合低碳經濟的發展要求,即運用新技術來控制能源消耗,降低污染程度,減少排放量,從而實現經濟發展;從商業銀行的立場來看,技術創新則是開拓金融市場新產品或新服務的需求,通過產品和服務的拓展與市場化來實現銀行盈利。可見,低碳經濟和銀行盈利都離不開技術創新的支持。而技術創新推動下的低碳經濟和銀行盈利之間又相互影響:銀行業的興盛發展能更有力地支持低碳型企業及相關低碳類項目順利運營,而低碳經濟的發展壯大才能為銀行業開辟新的市場和發展機遇。技術創新不僅從理論上促進低碳經濟和銀行業發展,實踐也證明,隨著國際低碳金融市場技術的不斷創新,對低碳金融發展的推動作用日益凸顯。新技術的運用與產業化,使得國際碳交易市場上的交易工具不斷創新。交易主要圍繞兩方面展開:一方面是以減排項目為標的交易;另一方面則是各種排放(減排)配額通過交易平臺派生出類似期權與期貨的金融衍生產品。從2005年開始,歐洲氣候交易所根據市場需求不斷上市新產品,已涉及碳排放期貨、期權和現貨等各類產品。索尼亞•拉巴特等對環境金融的范圍進行了拓展,認為由金融機構主導的、以市場為基礎的轉移環境風險的環境金融產品包括以綠色抵押在內的銀行產品、天氣衍生產品,社會責任投資市場中的綠色基金、巨災債券,以及基于溫室氣體減排信用而開創的金融產品等。同時,隨著碳金融市場的交易工具的不斷創新,其市場規模也在迅速壯大,市場參與者從最初的國家、公共企業逐步向私人企業以及金融機構拓展。可見,不論從金融產品的更新還是從市場前景來看,技術創新都將是連接低碳經濟和銀行發展的關鍵所在。
三、對我國商業銀行技術創新的建議
我國商業銀行過去的發展大多依賴于市場、營銷等途徑,卻忽視了產品本身的技術革新與服務創新。建議未來發展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改進。
(一)倡導大力投入技術創新
在模型1中,強調了技術創新對低碳經濟和銀行盈利的推動作用,但如果沒有資金支持,技術也難以實現創新,所以技術創新更加需要銀行和企業的支持。基于模型2可以得出技術創新—銀行盈利—低碳經濟的循環模式。這一循環模式更能體現出技術創新不僅促進企業的經濟發展,對于銀行自身創新起到關鍵性作用,重要的是低碳經濟類企業和商業銀行應該在技術創新方面大力投資,尤其是商業銀行。在如今眾多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外資銀行和地方性銀行并存的形勢下,如何搶占市場制高點、贏取最大化收益成為各大銀行的關注點,而技術創新就是既能滿足國家低碳經濟政策要求又能實現銀行盈利目的的核心力量。
(二)積極帶動低碳經濟金融產品的發展
商業銀行應重視與碳交易相關的金融產品創新,爭取與國際市場盡快接軌。除了最基本的排放權期貨交易外,碳排放權的貨幣化、碳排放權交付保證、套利交易工具、保險/擔保、與碳排放權掛鉤的債券等金融創新產品也急需開發和推廣。我們要積極學習和借鑒國內外已有關于低碳經濟金融產品開發的成功案例,同時要結合我國碳金融市場發展的隱患和存在的問題,提出通過哪些技術手段來解決問題、實現盈利。比如,CDM項目的完成時效較長,從審批到獲得經核證的減排量平均需要3年左右,其中需要長期的資金投入,融資直接關乎CDM項目的成敗,這就會直接催生出一系列基于CDM項目現金流為主要還款來源的融資產品以及與之掛鉤的理財產品。隨著碳交易市場的建立,配額型交易將擁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屆時也將刺激以碳排放權交易及其期貨、期權等衍生品和碳基金為標的的理財產品的出現和發展。
(三)努力開拓我國碳金融市場
我國正在努力開拓自己的碳金融市場,獨立控制碳資產定價。由于我國碳金融市場缺位,使得我國碳資產的定價權掌握在歐美需求方,碳資產定價權的缺失嚴重影響了我國企業的經濟利益。我國現有的CDM項目主要集中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節能和提高能效類型項目,此類項目減排成本低,投資力度小,技術穩定,收益預期高,多為國外投資者熱衷投資項目(占總項目比例95%以上),而對于減排成本高、技術復雜、投資多、受益期長的項目,如垃圾焚燒發電、造林和再造林、HFC-23分解消除項目卻極少投資(占總項目比例低于1%)。特別是,2012年后京都議定書框架的不確定性、歐盟碳交易體系第三階段對CDM項目合格性的限制、漫長的等待期與高額的交易成本都使CDM交易規模呈現下降特征。在這種情況下,商業銀行更應該抓住機遇,利用技術手段對投資份額少的項目進行全力開發,對于技術復雜的項目進行技術突破,對于成本高的項目引進新技術來降低長期成本,努力尋找這些弱比例項目的盈利突破點,通過技術上的革新和改進開拓出碳交易市場上的新領域。那么,在我國開展國內碳交易和碳金融市場就會更具有前瞻性和挑戰性。
(四)引進和培養低碳金融類技術人才
低碳金融建設包含低碳金融戰略決策、資源管理、資本運作、研究開發等重要職能。適合于這些工作的人才要兼備環保和金融雙專業知識,只有這樣的高端人才,其綜合性能力才能為企業帶來更多的金融創新,培養出這些人才,才是企業發展低碳金融最大的盈利點。國有商業銀行還要在人才培養、機構設置、系統配置、網絡建設等多方面打好低碳金融建設的基礎,特別是不斷豐富綠色金融文化內涵,制定低碳金融中長期培養與發展規劃,重點是借鑒國外環境風險評估和管理的有力經驗,加強對低碳金融專業人才隊伍的建設,培養CDM機制下碳金融領域的高素質團隊。因此,國有商業銀行要針對自身的現狀,在缺乏的人才方面進行挖掘和培養,可以采取多元化、全方位人才造就模式,實施高端低碳金融人才引進和培養的特殊政策。
作者: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