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工業園區論文:低碳經濟試驗園區的建構思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本文作者:董雅潔、賴素婷 單位:中山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東莞理工學院城市學院
建設低碳經濟試驗園區,應該遵循環境優先、資源共享、循環經濟、清潔生產和綠色交通等5項基本原則。
1)環境優先原則。在東莞低碳經濟試驗園建設、招商、企業生產等一系列工作中,必須要嚴格遵守環境優先的原則,在保護環境的前提下獲得社會的最大產出。
2)資源共享原則。有針對性地建設該產業群需要的公共基礎設施,達到各企業資源共享的效果。
3)循環經濟原則。利用3R原則,即減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環原則,達到低碳經濟的最終目的。
4)清潔生產原則。對生產過程與產品采取整體預防的環境策略,減少或者消除它們對人類及環境的可能危害,減少碳排放或實現碳零排放的目標,同時充分滿足人類需要,使社會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最大化。
5)綠色交通原則。盡量選擇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騎自行車,步行等綠色出行方式,減少因出行而產生的碳排放。
低碳經濟試驗園區,是建立在減少碳排放基礎上,由制造企業和服務企業形成的企業社區,并且通過各單位共同管理環境事宜和經濟事宜來獲得更大的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社區[6]。主要從經濟、環境、資源、社會4個方面體現其核心發展思路。
1)經濟方面。大力發展低碳產業,形成幾條主要的低碳產業鏈,擺脫過去只低碳不經濟的尷尬局面,實現低碳與經濟共同發展。
2)環境方面。結合東莞生態園的實際情況,保護生態濕地,并且利用生態濕地建立濕地公園,發展旅游業。
3)資源利用方面。建立污水處理中心,將生產、生活廢水進行處理和循環利用。制定完善的節水、節能、廢物利用的方案、措施,使整個園區的各種資源都能得到有效利用。
4)社會發展方面。在管理模式、政策環境等方面大膽嘗試,營造優越的生活環境、文化環境、創業創新環境;創新產學研合作模式,不斷增強科技支撐能力。
根據東莞生態園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完成“一中心二基地四公園”的總體布局(圖1)。
一個中心:中心區匯集了園區的低碳經濟研究所、碳審計機構、低碳建筑、園區管理中心、現代服務業和綜合功能區(圖2),周圍有2個濕地公園,環境優美,適宜居住。
1)成立低碳經濟研究所。在園區建設時,吸納國內外低碳經濟研究專家,建立低碳經濟研究所,對低碳產業、低碳技術等進行深入研究,進而為整個園區低碳產業以及各項低碳事業的發展提供理論支撐。低碳經濟研究所致力于引進一流的人才,重點開展低碳能源應用基礎研究、應用技術開發與集成、新能源發展戰略和技術路線研究。
2)建設低碳建筑。在試驗園區內,所有建筑在建設時都可以融入低碳經濟的理念。充分利用太陽能,采用節能的建筑圍護結構,減少采暖和空調的使用。根據自然通風的原理設置風冷系統,使建筑能夠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導風向。建筑采用適應當地氣候條件的形式及總體布局[7]。
3)建立碳審計機構。對企業或產品進行碳盤查,也稱“碳審計”,是低碳化考量的第一步。碳審計是指在定義的空間和時間邊界內進行碳足跡計算的過程,其結果可以是只關注溫室氣體排放源和信息的碳排放清單,也可以是一份完整的碳盤查報告用以公開碳排放數據[8]。碳審計可以使“低碳”行動獲得數據支持。目前,國內能提供碳審計的機構并不多,更多的還是依賴國際力量。隨著低碳經濟的發展,碳審計的需求不斷擴大,誰先開展此項業務,獲得較多的經驗,誰將在未來的低碳社會中享受巨大的利益。對于東莞來說,建立碳審計機構,不但能讓企業更加清楚自身的碳排放量,而且也可以讓政府對高碳排放量的企業加大管理力度。
4)完善園區管理。園區管理中心負責園區建設各項工作的組織、指導、協調工作,制定園區各項具體的政策與管理制度,負責園區建設項目的策劃、包裝、申報、融資和管理,負責園區內各項工程的建設、管理和運行的監控,為園區各類企業和機構提供服務。此外,園區管理中心必須要實行低碳管理,在園區低碳發展方面起到帶頭作用。
5)打造低碳現代服務業。2010年東莞市第三產業增加值為204643億元,比上一年增長了39%,占GDP的482%。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東莞第三產業的比重不斷增加,將超過第二產業成為東莞的主導產業。此外,現代服務業的能源利用強度低,單位產值的碳排放量少,發展現代服務業,促進產業結構優化調整,也是東莞市產業低碳化的重要舉措。所以,發展低碳經濟的過程中,要重點培育對低碳發展有重要促進作用的服務業,包括低碳技術服務業、環保服務業、碳交易和碳金融業等。
6)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在低碳經濟試驗園區內設置廢物利用中心,對園區內的一切廢物進行資源循環利用,使園區在發展低碳產業的同時,也能進行低碳生活、低碳消費,真正從各方面達到低碳發展的目標。如圖3所示,廢物利用中心包括污水處理廠、能源利用研究中心以及廢物回收處理站。
兩個基地:“兩個基地”是指太陽能產業基地和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它們就像園區的一對翅膀在中心區的兩邊。發展低碳經濟產業是整個園區的靈魂所在,我們要大力引進相關項目,并且在引進、培育產業的時候要堅持高起點,堅持低碳原則,要進行研究和論證,確保產業的低碳化,符合園區的發展方向。同時要突出產業招商,推動大批低碳企業和項目迅速匯聚東莞。
1)太陽能產業基地。東莞已有數家生產太陽能光熱和光伏產品的高新科技企業,如五星太陽能公司、南玻集團和信義玻璃集團,已完成了一批可再生能源應用示范項目,例如在廣場、學校、賓館、宿舍等推廣使用室外太陽能照明和太陽能-空氣源熱泵熱水系統[9]。以熱水器為主的太陽能熱利用產品的產能超過100萬m2,產品90%內銷,10%出口;光伏產品(主要為光伏電池組件)產能達100MW,產品90%出口,10%內銷,總產值在5億元以上。在東莞低碳經濟試驗園區建立太陽能產業基地,培育完整的太陽能產業鏈(圖4)。同時,發展其上下游產業,使太陽能產業能夠在園區內穩定發展,成為東莞低碳產業發展的先導。
2)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粵港珠江三角洲區域空氣監控網絡2007年上半年監測數據顯示:東莞的臭氧超標最為嚴重,位居16個監控站之首[10]。汽車數量的激增,是東莞臭氧濃度超標的主要原因,發展新能源低碳汽車產業顯示了巨大的市場潛力。比亞迪公司已推出了全球第一輛雙模電動車,將純電動、油電混合完美整合,制造出低碳的新能源汽車。在高油價時代,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不但可以創造更多的財富,而且能夠創造更加舒適的環境。低碳是未來社會發展的方向,我們應該引進高產值低碳產業,擺脫只“低碳”不“經濟”的尷尬局面。
四個濕地公園:四個濕地公園,即東部濕地公園、北部濕地公園、三角洲濕地公園和月塘湖公園[11],分布在整個低碳試驗園區。濕地公園的建設是推動園區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催化劑”,也是濕地保護和保育理論的實踐成果。根據低碳經濟試驗園區的實際區位情況,建設濕地公園,開發一條貫穿整個低碳試驗園的旅游路線,讓園區的游客在觀賞濕地公園特色景觀的同時,也了解整個低碳試驗園區的情況,提高低碳意識。
為確保落實本設計方案,實現發展目標,針對當前主要矛盾和突出問題,提出以下保障措施:
1)按照低碳標準,制定園區準入制度。園區內的項目都必須要經過嚴格的評審,符合要求后才能進入園區。特別是進入園區的低碳產業,要始終堅持高標準、高門檻招商,堅持低能耗、低排放、高技術、高附加值的引入標準,初步建成符合低碳經濟模式的現代產業體系。
2)給予優惠政策,引進低碳企業。給予低碳企業優惠政策,比如給剛入園的企業一定的政策扶持,給企業低碳新技術研發資金,吸引低碳企業進入園區。
3)吸納人才,加強專家隊伍建設。堅持把吸納人才作為低碳試驗園發展的根本,建設低碳經濟研究專家隊伍,使低碳經濟試驗園的所有技術得到理論支撐。
4)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共享機制。基礎設施是園區發展的首要條件,所以必須投入大量資金加強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并且建立共享機制,從而實現節能減排、提高能源利用率、促進地方低碳經濟發展的目標。
5)健全管理制度,加強園區管理。健全園區的管理制度,完善各項目的管理流程,進一步加強管理培訓,不斷提高管理的水平。
將東莞生態園建設成低碳經濟試驗園區是非常必要的,不僅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客觀要求,同時也是尋求東莞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內在要求。本設計通過發展包括太陽能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在內的低碳產業,建設生態濕地公園,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對資源充分回收利用,構建一個符合“一中心二基地四公園”總體布局的低碳經濟試驗園區,讓低碳產業逐漸成為東莞的先導產業。
低碳經濟是未來社會的發展方向,只要我們不斷努力朝這個方向發展,低碳將會成為東莞新的經濟增長點。建設東莞生態園低碳經濟試驗園,擴大其影響力,帶動東莞全面發展低碳經濟,淘汰“三高一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產業,最終使東莞成功轉型成為新型的低碳經濟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