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多媒體課堂教學論文(6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第一篇:多媒體教學技術運用
1多媒體教學的內涵
要了解多媒體教學首先需要明確兩個概念,一個是多媒體技術,另一個則是多媒體教學。多媒體技術通常又被稱之為多媒體計算機技術,它是一種能夠對多種媒體信息進行綜合處理的技術,具體是指以數字化為基礎,通過計算機來對文字、圖像、動畫和活動影響等多媒體信息進行采集、存儲、編碼、傳輸,進而進行綜合控制和處理,以使多種信息建立起邏輯聯系集,成為一個系統并具有良好交互作用的技術。多媒體教學,簡而言之指的是多媒體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有效運用。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按照教學的對象的特點與教學的目標,任課教師可以有效地選擇與運用現代化多媒體技術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設計,并且和傳統的教學手段進行有效結合,一同參與到教學的整個過程之中,最終將多媒體信息有效作用在學生身上,形成有效的教學結構,進而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Flash、Authorware、PowerPoint等,這些都是比較常用的軟件。在這里,大家常說的多媒體教學是指以多媒體計算機、計算機網絡、多媒體投影儀等硬件設備為平臺,運用多媒體技術教學軟件(如課件)開展課堂教學的一種計算機輔助教學形式。
2教學過程中運用多媒體技術存在的問題
2.1對多媒體技術的作用夸大其實
多媒體教學因其不可取代的優勢在現代課堂中占據著越來越為重要的地位,但是不可忽視的是多媒體教學在給課堂帶來生機與活力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問題。目前在很多學校甚至高校都存在片面夸大多媒體技術作用的現象。以標本、黑板、掛圖、粉筆、模型等作為傳統教學媒介的信息傳遞模式,然而,在當前信息時代現代化多媒體教學過程中,多媒體技術不僅代替了上述傳統媒介,而且還很快地取代了其他媒體的傳統地位。誠然,毋庸置疑的是,黑板作為傳統的教學工具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它的諸多優勢,比如隨時修改,現寫現看,隨時增刪,視覺效果突出等等,這些都是現代多媒體教學技術無法企及的。所以說,對待作為新鮮事物出現的多媒體教學,我們不能盲目崇拜,不能將其作用夸大到不可思議的地步。
2.2教學方法單一化
多媒體教學在豐富課堂教學內容的同時,也產生了過于重視課堂教學信息量的問題,過度追求在有限的時間內給予學生信息量,從而形成一種滿堂灌的填鴨式教學模式,不能因材施教,給學生留下自學和思考的時間和空間,這是非常不科學的。在實踐中,總有部分教師把課本上和課堂上板書的內容全部放到電腦上,老師眼睛不離顯示器,手不離鼠標、鍵盤,照本宣科,成為機械的教學模式。這種利用多媒體技術而進行的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整個教學過程從頭到尾充斥著大量復雜的信息、不停轉動的畫面,對學生的思維速度和思維水平缺乏充分考慮,就像電視劇一閃而過的畫面,不斷地向學生灌輸,而沒有給學生充分的時間予以消化,導致學生“消化不良”,不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2.3教師課件設計能力欠缺
多媒體課件的質量,以及它的設計布局都會影響到整體的教學質量。當前,任課教師一般都會親自制作課堂教學中所使用的多媒體課件。在傳統的教學環境下,教師一般都擁有良好的教學設計能力。但是在信息技術條件下,面對新的教學手段,多數教師缺乏獨立的教學設計能力。
3完善多媒體教學的建議
3.1樹立正確的多媒體教學理念
多媒體教學只是諸多教學手段中的一種,它與其它教學手段和教學工具一樣,都是為教學服務的。雖然多媒體教學是一種良好的教學手段,在課堂教學中至關重要。但是,多媒體課件教學必須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同時要明確學生的主體作用,構建并完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開展探索性和研究性學習。多媒體教學不能主宰整個課堂教學,更不能替代傳統的課堂的教學活動,而只能作為課堂教學一個必要的補充,并不能完全取代傳統教學模式。應用多媒體技術教學必須充分考慮和傳統教學模式的結合,做到取長補短,做到相得益彰。
3.2加強教師多媒體課件設計培訓
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減輕教師負擔的同時,也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媒體技術不僅要求教師要掌握廣泛的知識,更給教師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國多數教師都了解和掌握多媒體設備的功能并熟練操作,但由于教學任務和課題研究任務繁重,多數老師很難抽出時間系統而正規地學習課件制作。然而掌握專業教學軟件,制作實用的教學課件進行多媒體教學,離不開各種專業軟件的使用和掌握,如PowerPoint、Authorware等。在這方面就要求學校組織一些有需要的教師進行專業的課件制作和技術培訓,并且對于教師的培訓需要根據專業的不同有所側重。此外,學校也可以成立信息技術中心這樣的部門專門解決老師這方面的困難和實際應用中的難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在多媒體教學中只有教師的課件制作水平有所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才能更好,整體的教學質量才能得以提高。
3.3注重多媒體教學在課外的延伸
多媒體教學的一個重要優勢在于其信息傳遞功能的發揮不僅僅局限于課堂中,在課外,教師也可以充分利用網絡,建立一個突破時空限制的網絡平臺,使學生能夠進行自主學習,通過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網頁,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通過建立專題網站,以web教材形式,指導專題研究方法,使其既可以作為課堂教學的輔助教材,同時還能延伸到課外,充分拓展課堂教學內容,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筆者相信,通過這種多媒體教學在課外的延伸,可以將多媒體教學的積極作用更好地發揮出來,為現代教育事業服務。
作者:耿文鳳 單位:鄭州成功財經學院
第二篇:課堂多媒體教學藝術分析
如果說在20世紀的課堂中,“板書授課”是主流的話,那么進入21世紀后,“多媒體教學”正朝著后來居上的趨勢發展。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計算機等技術的發展,多媒體以其獨特的優勢,逐漸成為教師課堂教學中的重要工具和輔助手段。不僅如此,隨著大眾傳媒的發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越來越多地接觸并依靠各種電子媒體。在這種背景下,我們研究多媒體、多媒體教學藝術就顯得十分有必要。目前,國內對于多媒體教學藝術的研究多側重于多媒體課件的設計藝術方面,而本文試圖從多媒體教學實踐的角度探討其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藝術。
一、多媒體教學藝術的內涵
多媒體教學藝術是由“多媒體”和“教學藝術”構成的復合詞組,因此在界定多媒體教學藝術時,首先應該弄清楚什么是多媒體,什么是教學藝術;在界定多媒體時,我們有必要弄清楚“媒體”“現代教學媒體”和“多媒體”的關系。“媒體”一詞源于拉丁語“medium”“media”。意為“兩者之間”的意思,是指在信息傳播過程中從信源到信宿之間一切承載、傳遞和控制信息的材料和工具。當媒體被運用于教學情境中,承載、傳遞、控制以教學為目的的信息,并介入教與學過程之中的時候,就成為了教學媒體(in-structionalmedia)。教學媒體的發展經歷四個階段:語言媒體階段、文字媒體階段、印刷媒體階段和電子媒體階段。[1][2]一般認為前三個階段中的語言、文字、書本、黑板、粉筆、掛圖、儀器等屬于傳統教學媒體;而以電子技術為特征的傳播媒體,如廣播、錄像、幻燈投影、計算機網絡等,為現代教學媒體。而多媒體屬于現代教學媒體的范疇,是多種媒體的綜合。它是將文本、圖形、形象、視頻圖像、動畫和聲言等運載信息的媒體集成在一起,并通過計算機綜合處理和控制的一種信息技術。[3]當提到“藝術”的時候,“技術”這個概念往往是繞不過去的,事實上藝術和技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有學者認為教學藝術是教學技能、原則和規律的綜合表征。[4]且如果這些教學技能、原則、規律等僅僅停留在教育教學理論形態上的話,也不能構成完整的教學藝術。換句話說,構成教學藝術的要素要具有可操作性。除了具備教學技能技巧的特征外,教學藝術還具有美學特征和創造性特征。因此,教學藝術是教師嫻熟地運用綜合的教學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規律而進行的獨創性教學實踐活動。[5]結合“多媒體”和“教學藝術”的含義,我們可以給多媒體教學藝術下一個初步的定義:多媒體教學藝術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針對具體情境,遵循教育的規律和美的原則,創造性地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而進行的教學實踐活動。
二、多媒體教學藝術的影響因素
要想靈活運用多媒體教學藝術,那么就不得不弄清楚制約多媒體教學藝術發揮的因素,多媒體教學藝術除了依賴于多媒體設備本身外,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就是人的因素,而多媒體教學藝術的效果,取決于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
(一)學生因素
從本質上來講,多媒體教學藝術是為了促進學生有效地學,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多媒體教學藝術的運用必然受到學生因素的制約。認知主義心理學認為學習本質上是一個認知的過程,因此學生的認知特點影響著多媒體教學藝術的發揮,或者說多媒體教學藝術要想發揮作用必須以學生的認知特點為依據。除了學生的認知特點外,學生的認知負荷也決定了多媒體教學提供信息量的多少。認知負荷是指人類信息加工過程中能夠加工的信息總量,主要包括工作記憶對信息進行存儲和加工的總量。其基本假設是單位時間內認知的容量是有限的。因此,雖然多媒體的出現可以極大地擴充教學內容,但如果超過了學生的認知負荷,那么增加的內容會因為學生無法吸收而變得毫無意義。此外,學生的年齡、認知發展特點、接受水平、動機、先前的經驗背景等也是教師在運用多媒體教學藝術時需要考慮的因素。
(二)教師因素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處于主導地位。在多媒體教學藝術中,前期的多媒體課件由教師設計制作,中期多媒體技術多由教師運用,后期對多媒體的總結與完善由教師進行,因此多媒體教學藝術必然烙上教師的印記。這其中教師的教學習慣、個性、風格會對多媒體教學藝術產生較大影響。教師的教學習慣會直接影響教師是否運用多媒體,在多大程度上運用多媒體。例如對于某些老教師而言,他們已經熟練掌握了黑板粉筆等傳統教學媒體,那么他在授課時就會考慮用不用多媒體,即使用往往也是“蜻蜓點水式”地運用。就教師個性而言,對于多媒體教學藝術的影響會更多地體現在多媒體課件的設計上,如教師崇尚簡約,那么他的課件則傾向于簡單明快;如果教師喜歡繁復,那么他的課件則會顯得豐富多彩。教學風格對于教師教學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在運用多媒體時,如果教師屬于理智型教學風格,那么學生則會感受到課件邏輯嚴密、論證嚴謹的特點;如果教師屬于情感型的,那么學生在課堂上則會處于一種被課件感染和陶冶的狀態。
(三)教學內容
教師在運用多媒體教學藝術時,不能忽視教學內容這一因素。如果教學內容過于抽象和細微,例如基因結構,那么就應當選擇多媒體中的圖片或影像技術;如果講授意境優美的詩詞,則應當選擇文字或聲音技術,因為如果此時運用圖片或影像,其直觀性會扼殺學生的想象力。教學內容對于多媒體教學藝術的影響還體現在與教學內容聯系緊密的“學科性質”上,在不同的學科中,多媒體教學藝術的運用也是不同的。此外,因教學內容的需要,所要創設的情感氛圍———教學情境也影響著多媒體教學藝術。以《荷塘月色》一課為例,因為文章流露出的是朦朧、詩意、淡淡的憂愁,因此整合了圖、文、聲、像的多媒體也必須與這種氛圍相一致,否則將會因為內容與形式的失調而陷入事倍功半的境地。
(四)設備因素
多媒體設備是多媒體教學藝術的物質基礎,其不僅決定了多媒體教學藝術能否發揮作用,而且決定多媒體教學藝術能發揮多大作用。多媒體包括硬件設備和軟件設備兩個部分,硬件包括課堂演示教室、網絡課堂、校園網、電子閱覽室等;軟件包括文字處理軟件、動畫制作軟件、圖形圖像處理軟件等。可以這么說,硬件部分使多媒體教學藝術成為可能,軟件則使多媒體教學藝術走向優化。因此,教師在運用多媒體教學藝術時,不僅要充分了解有多少種多媒體設備,而且要考慮各種設備的性能、特點、優缺點等。
三、多媒體教學藝術的辯證法則
創造性是多媒體教學藝術的關鍵特征之一,創造性要求多媒體教學藝術靈活辯證,反對一切教條。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活的靈魂,而教學藝術的高度復雜和精微之處,就在于其內蘊著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辯證法精神。多媒體教學藝術也蘊含著豐富的辯證法精神,需要遵循基本的辯證法則。
(一)直觀與抽象
直觀的重要性之于教學是不言而喻的。有研究表明:人的學習83%通過視覺,11%通過聽覺,3.5%通過嗅覺,1.5%通過觸覺,1%通過味覺。且人一般能記住自己看到的30%,聽到的20%,聽到加看到的50%。如果將教學內容變得可視、可聽,那么對于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將有很大的助益。因此,當“直觀”被夸美紐斯的《大教學論》奉為金科玉律后,人們就開始一直追求教學的直觀性,但是在黑板、粉筆的時代,要想做到直觀,尤其是對抽象細微的教學內容進行直觀講授,對于一般教師而言存在較大的困難。直到多媒體的出現,教學的直觀這一問題才被很好地解決,多媒體綜合了圖、文、聲、像技術,能同時呈示圖片、文字、聲音、影像,其最大的特點就是直觀形象。那些平時學生見不到的事物,可以通過圖片讓學生獲得感知;那些學生不曾有過的經歷,可以通過影像讓學生體驗。但是多媒體教學藝術如果僅僅停留在直觀的層面上是遠遠不夠的。在教學中,不只要求學生掌握直接的教學經驗,更重要的是要求學生掌握間接的知識經驗。教學需要直觀,但直觀不是教學的目的。從學生的思維發展來看,教學必須以促進學生抽象思維的高度發展為歸宿。作為一種藝術,多媒體教學雖然具有直觀性的特點,但不能僅僅停留在直觀的層面上,因為直觀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抽象,學生學習結果通常是以抽象外化的方式固化在自己的頭腦中。因此,教師在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時,要把握好直觀和抽象這一對辯證關系,把抽象的事物轉換為直觀事物,在直觀的基礎上又要促進學生抽象思維的發展。
(二)形式和內容
哲學上講內容決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內容,這一點在多媒體教學藝術中也是一樣。在多媒體教學藝術中,所謂內容是指以教材為主要載體的教學內容,以及因教學內容而生發的思想情感;所謂形式是指多媒體課件的外在界面以及內里結構。內容和形式的辯證關系要求形式為內容服務,這里有兩層含義:一是多媒體課件的運用要能很好地詮釋教學內容,多媒體課件的設計要能與教學內容的思想情感相匹配。例如有教師在講授《荷塘月色》一課時,為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內容,教師出示了一張“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場景。雖然也是荷塘,但是圖片反映的時間不對,而且這種“無窮碧”“別樣紅”破壞了文章因“心里頗不寧靜”而帶來的淡淡哀愁的意境,如果換成夜色下略帶薄霧、朦朦朧朧的荷塘,則更為妥帖。二是避免因多媒體課件形式花哨而產生的喧賓奪主現象。學生天性好奇,容易被有趣新穎的事物吸引,教師利用多媒體授課,既有圖像、聲音又有視頻影像,有時看似學生的注意力被吸引,牢牢集中在多媒體課件上,實則學生因為花哨的形式而失去了對教學內容本身的關注。當然,我們也不能為避免“喧賓奪主”現象的產生,而極力簡化多媒體的形式,如為了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學內容上,將教材內容以純文字形式呈現在課件上,這樣將會使多媒體教學的作用大打折扣,課堂也會因此了無趣味。此外,是否使用多媒體,使用什么類型的多媒體,應當根據教學內容確定。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把精力放在鉆研教材、解讀文本上,而不能把過多心思放在如何設計和使用多媒體課件上,否則在處理內容和形式的關系上就陷入到本末倒置的泥淖中去了。
(三)效果與效率
效果和效率也是一對辯證關系,單純講究效果可能損失效率,過分追求效率一定程度上又會傷害效果。因為多媒體技術的介入,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通過鼠標輕點或按鍵開關,輕松省去課堂板書的時間;同時通過化抽象為具體、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將過去需要幾節課進行講解的內容通過多媒體呈示在較短時間內完成講授,從而提高教學效率。但是效率的提升不等于效果的增加,一味追求效率會陷入工具理性的窠臼,將原來的“人灌”變為現在的“機灌”,教師失去主導地位,課堂喪失生命活力,學生不能健康全面地發展。任何教學效果都應該用盡量少的時間和力量達到,但同時又不削弱教育和教學的價值。不百家論壇重視效率不是多媒體教學藝術,同樣,輕視效果也不能稱其為多媒體教學藝術。之所以是多媒體教學藝術,是因為教師在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時能夠在效果和效率之間找到平衡———只有不偏不倚才能成其為藝術。
四、課堂教學中多媒體的藝術運用
多媒體教學藝術歸根結底需要落實到運用上,因為失去實踐性的教學藝術,一定是不完整的教學藝術,所以在此重點探討課堂教學中多媒體的藝術運用。
(一)契合學生特點,以生為本學生的主體地位要求多媒體教學藝術的運用必須以學生為出發點和歸宿點。通過圖、文、聲、像的交替、主次、綜合,營造出生動、有趣、引人入勝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動嘴、動手、動筆、動腦、動情。課堂教學主要以學生的感知為主,因此教師在運用多媒體教學藝術時,要契合學生的感知特點。學生的經驗背景會影響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感知,例如:教師在講授《故鄉的楊梅》時,問學生:“你們見過楊梅嗎?”學生紛紛說道:“見過。”“那你們見過楊梅林嗎?”學生大都搖頭,這時教師呈示了一張楊梅林的圖片,同時配上了一段鋼琴曲。“現在大家閉上眼睛,在音樂聲中走進想象的楊梅林,說說你們看到了什么?”“我看到楊梅樹長出了新葉子。”“我聽到了小鳥在林子里鳴叫。”“我聞到楊梅的清香。”……在這個案例中,教師在事先了解學生不知道楊梅林的情況下,通過圖片、聲音,調動起學生的情緒,使學生不知不覺進入教學情境。學生的學習動機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當個體碰到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時,往往會傾注較多的精力,因此我們在選擇多媒體素材時,要關注這個階段學生的興趣點是什么,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興趣點進行巧妙地結合,這樣學生的注意力會被不知不覺地吸引。如在《生物起源思想演變》一課的導入中,教師播放了當時熱門的好萊塢動畫片《瘋狂原始人》的部分內容,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就被吸引住了,這時教師說道:“同學們,大家有沒有思考過今天的我們和這些‘原始人’有什么關系?他們是怎么變成我們今天的樣子的?”巧妙的導入,使學生迫不及待地進入新課的學習。此外,還要注意學生的觀察習慣。不同的個體對于同一事物的感知存在差異,有人習慣按照“整體—部分—整體”的順序來認知事物,有人則愿意采用“部分—整體—部分”的順序;有人喜歡“由遠及近”,有人偏好“由近及遠”;有人喜歡通過視覺來認知,有人則對聽覺情有獨鐘……當然也要考慮學生的觀察能力,低年級的學生采用直觀往往容易達成教學目標,而高年級的學生則需要采用抽象來引領思維發展。
(二)設計有藝術性,彰顯個性
多媒體教學藝術首先體現在多媒體課件上。一個優秀的多媒體課件,在創作過程中必然遵循美的原則,其中文字和圖片的搭配、色彩的運用、背景的襯托等要具有一致性、整體性。其次,多媒體課件也是教師個人創造的產物,一個優秀的多媒體課件必然融入了教師個人思想、見解和風格,必然是對教材內容的再次創造;在借鑒他人的多媒體課件時,不能是照搬照抄地全盤接受,而是應當消化吸收,作個性化、具體化處理。這就需要教師選擇最佳教學方案,精心設計多媒體界面,有效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并通過創設情境、虛實結合、設置懸念等方法,將教學內容富有創意地表現出來。例如,一位教師在講授《木蘭詩》一課時,在結合已有課件時,加入了美國動畫片《花木蘭》的故事情節,在讓學生熟悉故事情節的基礎上,比較兩國花木蘭形象的相同和不同之處,以培養學生求同和求異思維的能力。
(三)緊扣教學內容,有的放矢
在課堂上,設計精美、富有創意的多媒體課件有時會產生“喧賓奪主”的后果,即學生的注意力被多媒體課件所吸引,而忽視了教學內容本身。應該說多媒體的運用是為教學內容服務的,是為了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因此,教師在課堂中引用多媒體教學藝術時應當目標明確,主次分明,重點突出,有的放矢。首先,多媒體教學藝術要正確反映教學內容,這是最基本的要求和使用前提。這里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如實呈現教學內容,不能歪曲;二是避免因媒體素材選擇不當,而造成學生理解歧義。如教師在講授《平行線》一課時,拍攝了公路的照片,問學生:公路的兩邊是不是平行線?學生根據照片的顯示,認為不是,因為如果延長就會相交。這里顯然就是引起了學生的理解歧義了。其次,多媒體教學藝術應當側重于教學重點和難點的突破。在運用多媒體時應當有所聚焦,而不是漫無邊際,四處開花,或者是平均分配。有的教師發現多媒體的作用后,仿佛找到了教學的“萬能鑰匙”,一堂課從頭到尾都采用多媒體,幻燈片一張接著一張,學生目不暇接,這就使多媒體的作用打了折扣。再次,多媒體教學藝術要與教學目標掛鉤。教學內容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載體,因此采用多媒體處理教學內容時,要考慮教學目標,如要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這要在用多媒體時就要作留白處理,忌直觀呈示。
(四)把握節奏和時機,及時呈示
節奏原為音樂術語,指音響運動合規律的周期性變化。后引申為泛指審美對象的構成中有關成分交替出現,作合規律的錯綜變化,能造成類似音樂所引起的和諧流動的審美效果。[6]多媒體教學藝術中對節奏的把握主要體現在抓住時機,及時呈示。在進行教學環節設計時,首先要設計時機,考慮好多媒體素材在何時呈現比較恰當,如在講授《將進酒》一詩時,教師應首先讓學生想象“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景象,并將腦海里的景象畫出來,然后再呈示一張蜿蜒曲折、迤邐云端、波浪滔滔的黃河投影,這樣既讓學生有了想象的空間,又給了學生現實的場景,虛實結合,不至于禁錮學生的想象。其次要在教學過程中捕捉時機。有時需根據教學特點確定時機,如學生已從語言文字上對文本有了較好的把握,這時教師再呈現相關的視頻、音頻等多媒體素材,那么多種感官的刺激將使學生更好地把握教學內容。有時也可以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確定時機,如學生在“憤”“悱”階段,通過及時呈示相關內容,從而使學生豁然開朗。
作者:呂興祥 李如密 單位:南京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第三篇:高校多媒體教學運用研究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化和互聯網在各行各業的不斷滲透,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的教學條件逐步得到改善,以電腦、投影儀為主體的多媒體硬件設備和以互聯網為資源基礎的軟件已基本成為大學教室的基礎設備,得到教師認可,也提高了學生上課的積極性。但是多媒體教學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手段,必然會存在著各種問題,尤其是在互聯網高速發達的時代。
一、互聯網思維
1.互聯網思維的內涵
互聯網思維是指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科技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對市場、對用戶、對產品、對企業價值鏈乃至對整個商業生態進行重新審視的思考方式。在當前這樣一個網融合、微傳播、泛關聯、大協作的互聯網時代,比特(指計算機的最小存儲單位)作為信息時代新世界的DNA正迅速取代原子成為人類社會的基本要素,互聯網的思考方式不再局限于互聯網產品、互聯網企業,現在更多的是被各行各業爭相拿來效仿,逐漸成為各行各業形成強大競爭力的關鍵一環。
2.互聯網思維的特征
相較于傳統媒體,互聯網由于實時變化性、信息容量大、傳播速度快、交互性強、簡單明了等特性,決定著其思維方式有著獨特的優勢:追求不斷探索創新和改善;追求用戶的信任;追求思維、組織結構的扁平化;追求知識共享、信息互動;追求注重人的價值。互聯網思維打破了機構與體制化的壁壘,將社會的信息傳播拉回到人際交往的形態中,拓展了信息傳播的自由時空,其主要實質有兩點:第一,不斷創新,及時改善技術與提升服務;第二,以人為本,重視口碑,發動粉絲效應。而這兩點,恰好對高校思政課的多媒體教學有著深刻的指導性作用。
3.互聯網思維對高校思政課多媒體教學的啟示
(1)高校思政課多媒體教學的目的是利用創新促進學生學習。利用互聯網思維特征之一即追求不斷探索創新來提高高校思政課多媒體教學的質量,以創新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活躍學生的大腦,使其自覺主動地投入思政課的學習中,讓學生明白上思政課的目的不是應付考試和寫論文。同時利用創新,讓學生為思政課的多媒體教學獻計獻策,與教師共同開發思政課的其他有效途徑。
(2)高校思政課多媒體教學課件的制作要以學生實際情況為考量。高校思政課開設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學生思想覺悟,轉變學生思想,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互聯網思維注重人的價值這一特性給高校思政課多媒體教學帶來的啟示就是教師在多媒體教學課件制作的過程中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緊密貼合教材和聯系社會實際,使得學生能夠知教師所云,懂教師所授,最終達到能夠正確辨別真偽、善惡以及美丑,形成正確的三觀。
(3)高校思政課多媒體教學要凸顯師生的互動。師生互動在傳統的高校思政課堂上幾乎很難見到。互聯網思維中講到追求用戶的信任和追求知識的共享、信息的互動,把其運用到高校思政課的多媒體教學中必定能夠改善高校思政課多媒體教學的病態狀況。將互聯網思維轉化到高校思政課多媒體教學中即注重師生的信息互動、思維互動、表情互動等,使學生能夠認可教師的教學方式,得到學生良好的口碑效應,這樣高校思政課的多媒體教學才會是成功的。
二、高校思政課多媒體教學存在的問題
1.高校思政課教師對多媒體教學的理解不到位
計算機教育的普及給高校思政課傳統的教學模式帶來了嚴重沖擊,同時也為高校思政課多媒體教學帶來了便利。但現在高校思政課教師對多媒體教學缺乏正確的認識,主要表現在以下兩點:第一,高校思政課教師只看到了多媒體教學帶來的便利,比如在網上隨意下載課件就能拿到課堂上進行講解,將多媒體教學簡單地等同于機械利用電腦進行“照機宣科”,沒有將多媒體這一新興資源充分地整合和創新。第二,高校思政課教師對多媒體教學使用目的不明確。高校思政課教師在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的時候,多半是隨大溜,在沒有弄清楚什么是多媒體教學、為什么要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怎樣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等一系列問題的情況下,盲目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往往無法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2.多媒體教學課件設計不合理
多媒體教學的普及使得我們對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特別是高校思政課教師,由于他們肩負著培育學生正確樹立三觀的重任,除了需要具備最基本的業務能力要求和基本的道德要求之外,還需要具備較高的能夠綜合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的能力,課件制作能力是體現思政課教師多媒體教學能力的重要因素。而由于高校思政課的教師自身所學專業大多是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并沒有受過正規的、全面的計算機知識教育,所以在制作課件時只能將教材內容簡單地制作為電子演示稿或者直接在網上下載,導致課件的設計無新意、內容陳舊,很難貼合實際。
3.多媒體教學實用性不強,學生參與能力低
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采用,使得人機交互打破了傳統課堂教學的師生交互。多媒體能夠容納更多的知識量,導致思政課教師更多的是一味對屏幕上方的內容進行講解,學生更多的是邊看屏幕邊聽教師講解,就算有疑慮也來不及指出,導致師生的交流點全在多媒體屏幕上,師生之間在課堂上是零交流。另外,由于思政課的課時被壓縮的客觀原因存在,導致教師講解的速度加快,學生有可能并沒有完全掌握上一個知識點的時候,屏幕已經翻到下一個知識點了,由于記憶能力是成曲線下降的,所以學生在下課后還是能記住部分課堂知識點,但是這種記憶僅是停留在表面知識,并沒有得到進一步的深化,導致學生真正獲取的學習效果實際上是下降的,這也無異于所謂的“滿堂灌”。
三、高校思政課多媒體教學運用的策略
1.提高高校思政課教師多媒體教學實踐的能力
高校思政課采取多媒體教學的模式是不可扭轉的趨勢。面對高校思政課教師多媒體教學水平不足的現狀,采取一定的措施是必然的。首先,開展高校思政課教師多媒體教學培訓課。上文曾指出當前高校思政課教師由于計算機水平能力有限而導致在多媒體教學這一塊純粹就是依賴電子演示文稿,針對這一情況,開展培訓班教學,讓思政課教師懂得如何更恰當地利用多媒體。其次,高校思政課教師集體建設課件資源庫。思政課課件的設計與其他課程不同,由于其客觀存在的特征使得它具有相當高的時事性、政治性、專業性,而每一位教師的觀念是有偏差的,所以就需要思政課教師都積極投入課件設計的過程中來,共同為思政課多媒體教學提供資源和素材。最后,正確并自如把握好多媒體教學和傳統教學的關系。提高高校思政課教師多媒體教學實踐能力與傳統教學模式是分不開的。原因在于傳統教學模式能夠保證師生之間的及時交流,而這是多媒體教學所不能帶來的。所以,提高高校思政課教師多媒體教學實踐能力并不是單單看多媒體運用得多么淋漓盡致,還在于怎樣將其與傳統教學模式相結合,將兩者共同作用于高校思政課教學中。
2.增強高校思政課多媒體教學課件設計的實效性
高校思政課多媒體教學課件是高校思政課多媒體教學設計的關鍵要素。第一,高校思政課多媒體教學課件的內容要新鮮。思政課不同于其他科目,時事性較強、政治性強、知識更新快、教學變化大,所以說在教學過程中用現有的材料或是案例,雖然能夠清楚地解釋事件、表明觀點,但對學生來說,畢竟是有些陳舊和遙遠。相反,在利用多媒體教學時,如果用貼近時展要求、貼近生活實際、貼近學生這一群體的材料,會“引人入勝”,刺激、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第二,運用適度和恰當。用多媒體演示材料時,一般用在開頭,引起學生注意力時使用。在突破重點和難點的時候,起到點睛之筆的作用,而且使案例或是材料和思政課的教材知識點緊密地結合起來,使二者融為一體。比如,在講思想的時候,可以播放一段關于的視頻,展示偉人的精神面貌。又比如,在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時候,可以引用最新的案例———十八大以來落馬的省部級干部作為一個反面教材,警醒學生以后無論從事什么工作都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來嚴格要求自身。
3.搭建好教師與學生在多媒體教學中溝通的橋梁
多媒體技術之所以被運用到課堂上來還由于其信息量大、方便快捷的特點,所以思政課教師在運用多媒體技術時,容易不自覺地加快課堂教學速度,忽視與學生思維節奏的合拍,導致學生在這種快速的教學中思維跟不上教師的講解,無法完整地做課堂筆記,影響到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參透能力,最終造成學生感知的不充分,對教材內容的疑問不斷增加,對教師教學方式的否定,最終失去學習的興趣,形成渙散的課堂氛圍,嚴重影響到知識學問的汲取,究其原因就是師生之間缺乏良性的溝通。所以,思政課教師在進行多媒體教學的時候,需要多注重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包括眼神交流,從學生的眼睛中讀出他們的困惑,放慢播放幻燈片的速度,注重解讀學生的困惑之處。另外也包括語言交流,教師采取提問的形式,聽聽學生的教學反饋,也可以提問學生本堂課有哪些知識點,讓學生回答,回答不出的即沒有很好掌握,在此情況下,教師可再次進行講解。同時也可采取信箱交流的方式。學生可以采取寫信的方式將自己的建議或是疑惑以匿名的方式投放到信箱中,教師每天定時讀取信件,及時掌握學生的實際情況,看學生意見是否可取,并在課堂上解答疑惑,使得多媒體教學能夠收到更好的實效。總之,在互聯網時代,高校思政課多媒體教學運用不應該僅局限于對著PPT進行簡單的演示,而是需要貼合現實、貼合教材、貼合學生,利用互聯網思維發揮多媒體教學的作用。
作者:彭羽 單位:貴州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第四篇:高校多媒體教學環境建設思考
多媒體教學作為一種現代教學的重要輔助手段,從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經過十多年的實踐與發展,其優勢已經得到廣大師生的充分肯定。多媒體教學環境現今已發展成為集網絡技術、音視頻技術、多媒體技術、系統集成技術等軟硬件為一體的教學平臺,多媒體教學環境建設已成為數字化校園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該文以湖南中醫藥大學多媒體教學環境建設實踐,探討了高校多媒體教學環境建設中的問題、對策與建議。
1網絡是建好高校多媒體教學環境的基礎
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已經離不開Internet,多媒體教學環境更是如此。網絡布局要全校統一規劃、整體設計、優化系統、綜合利用,以形成完善的校園網絡環境。以該校新校區教學樓為例,四棟教學樓在地理位置上緊密相聯,結構相同,功能一樣,我們將它們先連接組成一個局域網,再將其核心交換機與校園網相連,于是與教學有關的大量數據都只在教學樓的局域網上傳送。①控制信號:由總控室工作人員在網絡中控軟件平臺發出,通過網絡傳送至教室端的中控主機,實現對教室多媒體設備的遠程接管;②直播信號:大規模的公選課、專題報告,等,只有一個主講教師,聽課的學生有時達數百人,只需要將主講教室放在錄播教室里,其他教室則通過網絡實時直播主講教室的授課現場,實現優質教學資源的共享;③IP廣播及對講信號:英語聽力考試的音頻信號由總控室工作人員在IP廣播軟件平臺上通過網絡,對部分或全部教室播放聽力考試內容,實現所有考場同時同步播音,教室端和總控室之間的對講音頻信號也要通過網絡傳輸;④教室監控信號:現在的教室一般都按有關規定建成了標準化考場,每間教室都安裝了監控攝像頭,輔助巡視與監考,數字監控視頻信號只能通過網絡傳送和儲存。上述四類信號都只需在教學樓的局域網中傳輸,另外教室的PC機也可以通過一臺服務器上校園網,以滿足部分授課教師臨時鏈接外網的需求。這樣布局既增加了網速,又節省了校園網絡資源,網絡的維護管理也相對簡單方便。
2系統集成、設備配置與選型是建設多媒體教學環境的重點
2.1多媒體教室配置
首先,從數量上來說,每個學校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建設,一般綜合類高校的多媒體教室率70%、座位率80%、多媒體課程率90%,并注意大、中、小型多媒體教室的合理搭配,才能滿足教學的要求[1]。湖南中醫藥大學作為醫科院校,多媒體教室使用率較高,所有教室全都配置了多媒體設備。第二,功能定位要準確,設備配置盡量簡化。計算機的多媒體功能強大,多媒體教室的設備配置可以進一步簡化。根據筆者的經驗,大規模的公用多媒體教室一般只需配置計算機系統、投影系統、擴音系統、控制系統設備,其功能可以完全取代諸如影碟機、錄像機、錄音卡座、實物展示臺,等。第三,關于中控系統問題的探討。有人認為使用中控系統后因為連接線路增加,多媒體系統的故障率也隨之增多,設備維護的難度還變大了,簡直是“花錢找麻煩”[2]。出現這種情況其實是沒有選擇到恰當的產品。現在國內銷售的多媒體中控系統種類繁多,功能不盡相同,關鍵是要根據實際情況,尋找到合適的產品,既能滿足當前的需求,又要考慮未來功能拓展與升級。湖南中醫藥大學教學樓自2005年以來一直使用的是網絡中控系統,它在教室終端就一臺中控主機和一個簡單的按鍵式面板,使用非常方便,教師一看就會,根本不需要培訓;總控室的管理電腦上安裝了一套相應的中控系統軟件,值班人員可以遠程控制所有教室的設備開關,還可以遠程接管教室電腦,做一些簡單的故障排除,等。網絡中控系統的使用,為上課教師帶來了方便,使課堂的50min更加有保障,同時也為學校節省了大量的人力資源。2012年該校又將原有的網絡中控進行升級,中控增加了面板鎖定功能和IC卡智能控制管理,使該校多媒體管理和服務的水平上了一個新臺階。第四,擴音系統配置問題。多媒體教室都配置了功放和音箱,線路音量的輸出效果一般都能得到保證,移頻功放的優勢是它給界面話筒提供了電源,話筒不需要使用電池。最近兩年又新推出了采用2.4G藍牙技術的數字移頻擴音系統,內置了無線接收模塊的數字移頻功放,其話筒接口自帶有兩種供電方式的極化電源,可以連接有線會議話筒、界面話筒,同時還能與2.4G無線藍牙話筒發射機配合使用。其傳輸方式:雙向2.4G自動跳頻,通過ID對碼自動鏈接鎖定。理論上對頻距離有2-3m、通話距離可達15m,完全能滿足上課教師在教室內隨意走動。它的優點是將拾音器與無線發射機整合在一起,沒有連接線,攜帶使用都很方便;內置鋰電池,一次充滿電后可以連續使用數小時。2.4G無線藍牙話筒發射機的使用,將上課教師從講臺旁徹底解放出來。現在該校已大規模使用,專職教師人手配有一只,由教師自己保管、充電。當然,它的擴音效果比有線話筒還是要差一點,技術上還有待進一步完善提高。因而我們學校在大量使用2.4G無線藍牙話筒的同時,在座位較多的大型教室還配備了有線話筒,滿足教師的多種需求。總之,多媒體教室要解決好師生提出的“大教室聽不清、看不見”的訴求。
2.2錄播系統的建設
為了交流推廣和資源共享,教育部門規定,凡申報和被批準的國家級、省級精品課程必須全程錄像,上傳網絡資源服務器。錄播系統主要就是用來解決大規模教育教學視頻的錄制問題,它將視頻信號的采集與處理集合于一身,具有同步錄制、實時直播、在線點播、遠程導播、自動跟蹤等多種功能。從錄播系統的錄制方式來看,可分為全自動錄制模式(圖像跟蹤模式)和手動錄制模式(遠程導播模式)。全自動錄播系統采用先進的動態圖像識別定位技術實現教師教學活動和師生互動的全自動拍攝。上課教師通過安裝于講臺上的控制面板實現“一鍵式”自動錄制,在無人工投入的情況下,錄制優質的視頻資源。手動錄制模式是由管理人員通過導播平臺用鼠標對整個錄制過程進行拍攝和切換控制,徹底改變了傳統視頻的拍攝方式,操作簡單,易于上手,能錄制更加優質的視頻資源。將錄播系統設備固定安裝在某間教室,建成錄播教室,可以解決理論課的教學視頻錄制問題,但實驗課的教學不可能搬到錄播教室去,因此學校還必須有可移動的或者便攜式的錄播系統設備流動使用,滿足其他教學視頻的錄制需求。錄播教室和可移動錄播系統的數量要根據該校實際情況,合理配置。
2.3數字化教學信息資源共享平臺的建設—多媒體教學環境擴展的設想
建設容量較大、并發數較多的校級多媒體教學資源網絡平臺,是促進教學資源均衡的重要手段。以國家級、省級、校級精品課程為支撐,以課堂教學視頻庫、多媒體素材庫、教學課件庫、考試題庫等資源建設為重點,探索構建云架構多媒體應用建設方案。軟件平臺通過云聚合,形成輔助教學的豐富云端服務,并兼容PC端、手機端、平板端的跨平臺應用。學校要建立良好的資源開發機制,既要共享又要共建。要加強與兄弟院校之間的協作,實現優勢互補、信息互通、資源共享,盡量避免低水平的重復開發[3]。應發揮該校的優勢集中力量,開發一批經典的優秀教學資源,助推“教師團隊”的形成,同時提高教師教學設計和媒體使用的能力,使媒體的運用能夠促進和優化教學過程、提升教學效果。沒有內容豐富的教學信息資源,多媒體教學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3實現智能控制是管理多媒體教學環境的關鍵
學校的多媒體教學環境建設得好不好,要使用設備的師生說了算。我們的教師尤其是年齡偏大的教師教育技術素質還有待提高,因此系統越簡單、智能化程度越高越好,要實現以人為本。為了方便教師上課使用,湖南中醫藥大學多媒體教學網絡中控管理系統擴充了IC卡管理功能,可以與教務管理系統對接,能將一學期的課程表遠程下載到教室的IC卡讀卡器,進行IC卡的遠程授權,利用校園卡實現對多媒體設備的智能管理。教師上課時如果需要使用多媒體設備,只需拿本人的校園IC卡在講臺上的讀卡器上刷一下,中控就自動給設備供電、開啟系統設備,教師無需其他操作就能使用設備上課了。教師根據需要使用IC卡開啟系統設備,既方便了教師上課,又有利于提高低碳時代節能環保效益。因此,IC卡智能控制是一個值得推廣的多媒體系統管理方法。
4實時監控與對講是多媒體教學系統高效運行的保障
現在由于標準化考場建設的需要,一般高校的教室都安裝了監控攝像頭,如果條件許可,還可配上網絡IP對講系統,實現教室端與總控室的實時監控與對講。監控與對講系統一方面可以對教學過程進行實時監控:教學管理人員可以在總控室實時地檢查所有教室內師生上課情況,不必因為到教室內聽課給教師和學生帶來干擾,同時也節省了大量時間;另一方面為多媒體系統設備的管理與維護帶來了很多方便:教師在上課過程中難免會碰到設備有一些問題,網絡IP對講系統能直接顯示呼叫的教室,反應更迅速,通過監控視頻與語音對講,總控室工作人員對一些簡單故障常常能遠程解決,把對上課的影響降到最低。現在該校所有教室均配置了監控和對講,管理100多間多媒體教室的總控室一般情況下只有2名工作人員值班。在人力資源成本日益增長的今天,配置監控與對講系統是學校不錯的選擇,它可以使我們的教學環境管理運行水平得到提高,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5其他問題與建議
①教學樓給教室設備集中供電非常重要。實現集中供電會給多媒體設備的使用與管理都帶來諸多方便,該校目前還沒有做到這一點,爭取在即將動工的新教學樓中實現。②建議監控系統與中控系統分離,各自獨立。把監控視頻信號接入中控的好處是更加直觀、一目了然,缺點是一但中控系統出問題,教室的監控視頻也看不到了,這就給維修維護帶來了不便。IP對講系統更要獨立,不能與網絡中控連接在一起。我們學校現有的監控系統、對講系統、網絡中控系統各自獨立,各個系統運行穩定,故障率相對較低。③建議投影屏幕不要安裝在教室講臺正中間,避免擋住了黑板,使教師的板書空間變小,同時也避免了投影光線直射刺激教師眼睛。④最好使用開放式控制臺。我們多年的經驗表明,靠人工鎖控制臺太費事了,電子鎖故障率又太高,開放式控制臺只將各個主機固定鎖在控制臺內,只有維護人員進行設備維護維修時才打開,其他如控制面板、鼠標、鍵盤、讀卡器等均不鎖,方便教師上課使用。多媒體教學環境建設要以滿足需要為根本出發點,促進教學模式、教學手段的改革,促進教學資源共享,最終達到促進教學質量提高的目的。要保證系統整體的功能性,支持多用戶、多設備、多系統的靈活接入,并充分考慮未來的擴充與升級,實現教學環境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楊慧 全佳 祖冰疇 單位:湖南中醫藥大學現代教育技術中心
第五篇:高校英語多媒體課堂有效教學
一、引言
作為信息化的時代產物,多媒體教學手段的直觀性、準確性、動態性以及趣味性使其迅速贏得了一線英語教師的認可。多媒體教學是信息時代教學領域的重大變革,不過一些教師卻步入了一個誤區,認為凡是利用多媒體的教學就是有效的,至少與傳統的教學手段相比效率更高。較之傳統的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確實有著難以比擬的優點,但這并不意味著多媒體教學已臻完善,很多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仍不斷地自我反思,以期在新的教學語境下組織、完成能夠促進有效教學的課堂活動,進而提高教學效率,深化教學效果。
二、有效教學
英語教學可以歸結為英語語言、學生、教師、環境、方法等五大元素相互運動和相互作用的結果[1],可見影響語言教學效果的因素紛紜復雜。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取知識、鍛煉能力的主要渠道,在整個教學中居于中心地位[2],因此如何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一直是教師探索的重點。有效教學興起于20世紀上半葉的美國,其動因主要來自于兩個方面:一是當時美國進步教育運動之后,針對當時學生學習成績普遍下降的狀況,為提高教學質量而進行的教學的有效性研究;二是當時的教學科學化運動,有效教學的提出是“教學是藝術還是科學”之爭的產物[3]。20世紀上半葉之前的西方主流教育理論普遍認為“教學是藝術”,但是隨著20世紀以來科學思潮的影響,特別是心理學的發展,人們逐漸意識到教學也有其科學取向,并開始采取觀察、實驗等科學方法來研究教學問題。有效教學的核心就是教學的效益,即教學有效性是高效、低效還是無效。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展。教學有沒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再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教學效果,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4]。可見有效教學是要在單位時間內取得最優化的教學效果,換句話說,如果學生在課堂學習之后有了一定的收獲,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時間就是有效的。多媒體教學環境下,教師所提供的信息量明顯增多,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課堂有效教學時間的相應增加。教師在課堂上的投入與產出并不一定成正比。對有效教學而言,并不存在什么固定模式。當然有一種屬性似乎是高效率教師所具有的特性———有意性。也就是說,教師效能感強的教師會經常反思,批判性地評價新的教學媒介。多媒體技術下,嘗試提出幾點提高英語課堂有效教學的策略。
三、大學英語課堂有效教學的策略
多媒體教學的一個優勢是可以圖文并茂地為學生提供大量的信息,但是當前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以多媒體為教學手段,學生接收了更多的信息,可是一堂課下來學生覺得眼花繚亂,仔細回憶卻覺得好像沒學到什么。雖然不能絕對地用部分學生的反饋來評價教學手段的優劣,但是學生意見的反撥作用的確引發了英語教師對多媒體教學手段的思考:并不是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輸入給學生的信息量越大,課堂的有效時間就越多,所得到的教學效果就越好。教師還應在多媒體教學環境下不斷完善教學設計,力爭實現課堂有效教學時間、學生有效認知內容最大化。
(一)教學媒介的利用策略
1.教學前的準備
多媒體課堂教學是利用多媒體計算機,借助預先制作的多媒體課件,按照教學要求進行有機組合,然后通過屏幕進行顯示,同時配以聲音以及人機交互操作,完成教學訓練的過程[5]。多媒體教學手段中,教學課件擔當了重要的媒介作用。信息時代,多媒體課件的制作成為大學教師的一種必備技能,許多高校還專門為教師開設了多媒體課件的培訓課程。越來越多的英語教材本身也配備了課件,這些課件將知識體系系統化,生動地展示了教學重點與難點。不過,教材的普遍性使得教材附帶的課件并不能適應所有學生的要求,與多媒體教學剛興起時不同,當前多數英語教師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他們不再停留在如何使用多媒體課件的初級階段,也不會完全依賴教材配套的課件,而是根據學習主體的具體情況,以教學目標為導向,有意識地選擇課件中適合目標群體的部分,甚至是自己制作課件以滿足學習主體的特性。由于多媒體課件的預先制作性,教師課前必然要投入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去做準備。效能感強的教師一定會提前做好大量的教學規劃:他們要明確想讓學生們掌握的知識和技能,決定講授這些知識和技能的合適順序,構思能夠讓學習效果最大化的課堂活動,并激發學生動機來專注地完成學習任務。與傳統的教學方式相比,多媒體教學課件的前期準備時間更長,在教學內容的熟稔度上對教師提出了更大的挑戰。因為,課件制作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對教學內容做到宏觀上的邏輯把握,還要預測學習主體的反應,設計教學任務;搜集相關的圖片、動畫、音頻或者視頻材料激發學習主體的學習興趣,調節課堂氣氛,盡可能營造一個高效的課堂教學環境。
2.課堂教學中的調控
多媒體教學課件的預先制作性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有效教學率的提高,但是在某種程度上卻也阻礙了教師對課堂有效時間的利用。多媒體教學環境下,部分教師將多媒體課件的制作視為教學的主要任務,教師在課前花了大量的時間準備課件,課堂上卻只充當了課件的演示者。實際教學中,如果學習主體的反應與教師的預判是一致的,教師課前構建的教學任務能夠吸引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課堂氣氛活躍,可以完成預定的教學任務,這種課堂教學時間就是有效的。一旦教師課前的預期與學習主體的實際反應不一致,教師課前設計的課件就難以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教師如果還是繼續使用課件對學習主體進行填鴨式的教育,就會造成課堂有效時間利用率的降低。因此,若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時間,作為教師不僅要在課前精心設計課件,還要注重課堂教學時的調控。學生的課堂表現不是單維、平面的,而是多維、立體的。教師不要被課件束縛在講臺上,應該多注意學生的反應,根據課堂的實際情況,調整授課思路和策略。建構主義教育學家格拉塞費爾德(Glasserfield)認為,教育就是賦予學習者獨立思考的權利[6]。教師對建構主義教學的最好實踐是使用對話而不是向學生灌輸信息,多媒體教學環境下,一旦學生的反應有別于教師制作課件時的預期,課件就失去其應有的效果。這種情況下,教師不做調整繼續地堅持演示課件,就會演變為單純地灌輸,導致實際教學時間的無效。因此教師若要提高課堂的有效時間,就要隨時觀察學生的反應,注重課件內容與實際情況的相結合,不能一味地按照課件照“屏”(多媒體屏幕)宣科。教學過程具有不可測的特征,課堂教學中會隨時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教師不可能用預先設計的課件解決所有的問題,所以教師只有對自己在課堂上的行為進行研究,才能夠了解自己是如何進行教學的,自己的教學行為對于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具有什么意義,反映了自己什么樣的教育理念[7]。教師要走出將多媒體課件的制作等同于課堂教學的誤區,多媒體教學環境下,課件只能作為教師的輔助工具,教師反而需要在課堂教學中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協調課件與學習主體二者之間的相互關系,提高課件的有效利用率,在課堂教學的實踐和反思中增進對有效教學時間的認知,有效地設計和管理教學時間。
(二)教學內容的呈現策略
有效課堂教學的一個普遍特征是清晰性,即用直接、簡潔和組織良好的語言來呈現教學主題[8]。多媒體教學盛行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其大信息量、大容量的優點,節約了課堂時間,提高了教學效率。尤其是在英語課堂上,詞匯舉例、分析段落結構、寫作教學、文學作品賞析,多媒體的直觀顯示性不僅節省了教師課堂板書的時間,而且提高了學生認知的準確率。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這并不意味著課堂上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傳遞的信息量與課堂有效教學時間成正比關系。認知科學認為學習者學習的效果,部分取決于智力、記憶及分析和評估等認知因素[9],而學習主體的認知資源是有限的,如果學習者要加工的信息容量超過了學習者的工作記憶所能處理的信息量,就會造成學習者的認知負荷,導致學習的無效。
1.避免冗余效應
英語教師應盡可能清除課件中離題、無關主題的教學內容,避免冗余效應。如果教師提供的信息對于教學目標的完成是沒有必要的,該信息的輸入就會占據學生有限的認知資源,減少學生有效的學習時間。例如,講解詞匯結構berelatedto,教師在課件中使用的是文本例句Theheartattackcouldberelatedtohiscarcrashlastyear(他心臟病的發作可能與他去年經歷的那場車禍有關)。該文本例句之后,教師鏈接了兩張圖片,一張是汽車撞到樹上的車禍圖片,一張是一位男士心臟病發作時痛苦不堪的表情。雖然兩張圖片契合了文本例句的中文含義,但是此處的教學目的是希望學生了解、掌握bere-latedto的用法,例句本身清晰地說明該詞匯結構的意義,這種情況下,教師采用直接教學法,直接將陳述性的知識信息傳遞給學生,反而更有效地分配了課堂時間,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而兩張圖片的呈現迫使學生關注本可以不去關注的信息,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必須利用有限的認知資源搜尋對應的圖片信息,增加了表征保存和認知負荷。最重要的是,兩張圖片本身和該詞匯結構的用法并沒有必然的聯系,學生可以充分理解文本的例句信息,此時圖片信息就是多余的,但是多余的信息并不是中性的,它們會浪費認知資源,降低教學目標的清晰度,影響有效信息的理解和吸收,對學習造成消極的效應。
2.減少認知負荷
英語教師還應注意教學材料的呈現方式,盡可能減少學生的外部認知負荷,提高學生課堂時間的利用率。多媒體教學環境下,很多教師習慣將自己的所有教學內容都制作到課件中,這樣在課堂的講解中,學生必須安排認知容量去加工兩種形式(視覺和聽覺)呈現的同一內容,無形之中增加了學生的認知負荷,減少了課堂的有效學習時間。例如,教師在處理聽力教材的其中一個單元“UndertheSameRoof”時,首先向學生介紹本單元聽力關注的焦點:Thetrainingfocusofthisunitistheunderstandingofdifferentconceptsofthefamilyinmodernsocie-tyandtheappreciationofrelationshipsbetweenfamilymembers(本單元關注的是如何理解現代社會家庭的不同概念及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關系)。教師如果在闡述學習目標的同時展示該文本文件,學生就需要同時調動聽覺和視覺兩種認知手段,對同一材料進行反復認知加工,從而削減了課堂的有效學習時間。因此,簡單的內容可以用敘述的方式直接呈現,文本呈現該內容會造成學生認知資源不必要的浪費,降低學習效率。教師還應該盡可能整合互相指代的信息源,最大限度地減輕學生的認知負荷。例如,當利用文本與圖片解釋同一問題時,空間上,應盡可能地將文本整合到圖片中去;時間上,文本與圖片應同時而非相繼出現,這樣可以減少學生視覺搜索及等待的時間。教師也不要盲目地追求信息輸入的量,過猶不及,講解時不要連續呈現認知內容,應結合學生的實際接受情況,在連續呈現的片段中間留一些間隔,以備學生對認知內容的深層次加工。此外,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還應該注意多媒體課件字體的大小、字體的顏色、文字的呈現方式、背景的顏色等審美效果,最大限度地為學生提供一個輕松舒適的學習環境,優化學生的課堂學習時間。
(三)警惕課堂教學娛樂化
平鋪直敘、干巴巴的講解令人感到枯燥乏味,學生很快會轉移注意力,即使是精心設計的課程也無濟于事。但另一方面,教學過程中過多的娛樂也不利于學生的學習,它們有可能轉移學生對課程內容本身的注意。多媒體教學環境下,教師通過文本、圖片、動畫、聲音等多媒體手段,將教學內容系統直觀地呈現給學生,擴充了課堂知識容量,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有效時間的利用率。同時,多媒體教學手段改變了傳統教學的單調性,豐富了課堂內容,創造出真實的情境,寓教于樂,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他們愿意主動地投入到英語學習中,積極構建新的認知結構。誠然,視覺表象是非常有效的學習和記憶信息的方式,不過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也應該警惕課堂教學娛樂化的風險。多媒體教學只是教學的一種手段,與其他手段一樣,它也是服務于最終的教學目的。當前隨著泛娛樂化精神在教育領域的蔓延,很多英語教師片面追求課堂歡樂的氛圍,課件制作得華美無比,將課堂學習演變成視覺的盛宴。例如有的教師在制作課件時,幾乎每一張幻燈片右下方都展示一幅動畫圖片,有的幽默搞笑,有的是萌得可愛的小動物甚至是明星的卡通圖像,學生看了之后忍俊不禁,課堂氣氛很是活躍,但是一堂課過后,學生的腦海中卻沒有留下任何關于本堂課知識點的印象,這樣的課堂教學效果不能不說是失敗的。還有的教師將英語流行歌曲設置為幻燈片的背景音,希望學生能在音樂的陶冶下輕松地學習,這種出發點雖然不錯,可卻忽略了學生的差異性,對同樣的歌曲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感受,并且背景音樂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很可能產生事倍功半的效果。甚至有的教師將英語學習等同于欣賞英文電影,教師陪學生一起觀看視頻,顯然這要比講解教學內容更讓學生放松,可實際上教師這種取悅學生的行為與有效教學是背道而馳的。課堂教學是一種目的性很強的活動,一味地追求視覺音效,取悅學生,表面上活躍了課堂氛圍,長此以往難免危機重重。課堂教學時間是有限的,課堂娛樂化也只能在短時間內取悅學生,時間長了會造成學生的審美疲勞,并且網絡化時代的學生并不缺少娛樂的手段,他們在課后可以輕松地上網下載喜歡的歌曲或視頻。因此,教師在課堂上決不能本末倒置,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還是應該以完成教學目標為首要任務。
四、結語
教師不僅要了解學科的知識,而且要能夠將知識傳達給學生,這與教師所采用何種教學媒介并無直接聯系。掌握、運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是高校教師的一項基本技能,司空見慣的是,教師經常錯誤地認為,如果將教學內容用多媒體課件的方式呈現就是有效地利用了課堂教學時間;如果學生被多媒體呈現的信息吸引,教師就有效地完成既定學習任務。實際上,多媒體作為英語課堂的重要教學手段能否提升課堂有效教學率取決于教師的策略,教師應該對教學持有批判性思維,反復審視自己的教學活動,不斷思索、改進多媒體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的利用。歸根結底,有效的課堂教學還需要教師根據不同的學習對象綜合運用多種策略,以多媒體為媒介,呈現有趣的、組織良好的課堂內容,有效地利用課堂時間,創造積極、富有建設性的課堂學習活動,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有效認知過程。
作者:劉文洋 單位:遼寧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第六篇:多心理學媒體教學制約及應用
隨著現代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教學以星星燎原之勢被廣泛應用于課堂教學中,以其圖文并茂、聲像俱備的表現形式,將課堂教學領入一個全新的境界,深受師生歡迎。比較而言,多媒體的教學有著其它原有教學方式無法比擬的許多優勢,為傳統沉悶的課堂教學打開了另一扇窗,但也導致了教學過程的過度計算機化。心理學是一門關注“心靈”和“靈魂”,研究心理現象和心理規律的科學,它以人的心理為主要研究對象。學習心理學不僅需要對心理現象進行描述和說明,更重要的是揭示其發生發展的規律,為人類的心理健康服務[1]。如果在心理教學中過度地計算機化會影響教學效果和教學目標的達成。據此,本文依據心理學的學科特點,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在分析了多媒體在心理學教學中局限性的基礎上,對當前心理學教學中多媒體的使用提出幾點建議。
一、多媒體在心理學教學中的局限性
(一)多媒體教學較大程度上影響師生情感交流
師生之間情感如何直接影響到教育目的的好壞和教育效果的實現。近代教育家夏丏尊翻譯的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所著的《愛的教育》里曾有這樣一句話:“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為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2]。心理學課程的學科特點和教學要求決定了教學應緊密結合師生的情感交流,注重教學中的情感體驗,通過教學中的師生互動促進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領悟心理訓練技藝和心理咨詢的實質。如果在心理學教學中全程或大多數時間采用多媒體教學,會淡化心理體驗,使心理學理論不能深刻地內化于學生內心。此外,多媒體教學方式雖然可以提高教學的形象性和生動性,增加教學的感染力,增強學生的記憶點,但對師生情感的交流有制約作用,老師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圖文的講解中,學生將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屏幕上,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性,影響了師生情感的交流。課堂上,增進師生交流首先教師要用自己的語言、肢體動作、積極的情感和語言去影響學生、感染學生;學生要用自己的聽覺和視覺來感覺教師,增加對教師授課的認同感。沒有師生情感互動,只有教師的講授灌輸的多媒體教學不能被學生接受和內化。良好的情感交流與溝通能夠增進雙方感情、提高學習效率,及時發現學生心理上的問題,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如在講解《情緒與情感》的內容時,如果只是運用多媒體講解,學生不能感同身受地理解不同情緒所傳達出的外部表現和如何進行情感交流互動,如果老師運用傳統教學,配合面部表情,身體語言來講解和表現,則會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對多媒體的正確認識影響著教學目標的實現效果
格朗倫德(N.E.Gronlund)在1978提出的內部和外部的教學目標表達的觀點,認為要保證教學目標充分地發揮對教學活動的價值功能,只有對教學目標的科學表述是不夠的,還需要精心設計,適當地將教學目標置入教學活動的過程之中[3]。心理學的教學目標不僅要求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完整的人格特質,而且要求學生掌握如何應用心理學理論知識,指導自己和他人心理的健康成長和發展。這就要求強化學生的教育過程,通過自身的情感體驗來嘗試解決問題。多媒體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師生情感互動,老師與學生的情感互動及示范作用被弱化和取代。多媒體教學理應是教師將自己在教學實踐中多年提煉的教學經驗、教學思想融合在多媒體教學中,而不是原封不動地把教學內容全部搬上多媒體。從目前心理學課堂教學看,身邊許多從事心理教學的教師只是機械、單純地操作多媒體教學設備,依據圖片信息進行播放講解,教師變成學生的“解說員”,學生則成了被動的接受者。如果這個老師教學經驗欠缺,加之操作多媒體的過程中注意力的分散,可能對學生情感情緒及知識接受力的判斷就會產生許多偏差,使教學效果受到影響,教育目標的偏離。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被圖片和視頻所吸引,眼睛集焦于計算機屏幕,一節課下來教師的面部表情、肢體語言則完全沒有關注。這在一定程度上嚴重阻礙了師生間的情感互動,更達不到心理學要求的情感體驗。可見在目前的心理學教學中,教師缺乏對多媒體課件科學合理使用的認知,從而導致教學設計環節的偏離。
二、心理學教學中樹立正確的多媒體教學理念
當前影響多媒體對心理學教學效果的影響由多方面因素構成。主要影響因素為教學主導作用的老師和學習主體的學生。
(一)增強師生對多媒體教學優劣的完整認知
多媒體教學有諸多好處,也得到了廣大師生的認可和提倡,甚至是完全的推崇。但教師在運用多媒體教學時不能忘記:多媒體教學只是為了增強教學效果而采用的輔助手段,而不是教學主要方式,更不是全部。作為教學主體的教師和學生都應該對此有完整的認知,樹立正確的理念:老師不能過度使用多媒體,學生不能全盤接受和依賴多媒體教學。
1.完善學生對多媒體教學優劣的認知
多媒體教學的普及,大多數學生從心理上傾向于豐富視覺和聽覺體驗的多媒體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更多追求的是興趣點的滿足和自身感受,對教學目標的達成和學科知識的獲取關注點不多。因為多媒體教學豐富多彩的視聽享受使學生對老師課堂上使用多媒體教學存在許多期盼和偏愛,一旦使用傳統的板書和講授互動教學,許多學生就會帶入消極情緒,許多老師為了追求課堂氣氛和教學心情,過分取悅學生,把備課的重心集中在制作豐富多彩的多媒體課件上[5]。如筆者在教學《感覺和知覺》這一內容時,因為涉及的相關圖片較多,筆者在課堂上進行了大量展示,結果課堂中學生更多地關注一幅幅圖片,對講授的相關知識點提不起興趣,忽略了課本和做筆記。到后來則因為數量多厭倦了,對再有趣的圖片都提不起興趣。直到課程結束也沒有達成既定的教學目標,沒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如何引導學生接受傳統多樣的教學形式,建立師生交流的良好氛圍,是心理學教學中不可忽視的一個環節。筆者在多年的心理學教學中發現,隨著我國心理學的逐漸普及,學生通過網絡或一些心理雜志對心理學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對心理學系統的專業理論和概念的認知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偏差和誤解。針對這種情況,應創設情境引起學生的認知不平衡,在實際活動中體驗認知沖突,并在已經形成認知結構的水平上重新構建,形成全新的正確完整的認知結構。而應用多媒體教學創設情境顯得太抽象,傳統的課堂教學就成為有效創設豐富多樣情境的首選。例如,在講解《學習心理學的意義和作用》時,教師先讓學生談自己的見解,學生就會堅持認為學習心理學可以看透別人心思之類不全面的認識。在對學生的認知有了解的基礎上,老師再做進一步的引導,這樣就會形成強烈的反差,教學效果良好。如果單憑多媒體教學剛會使教學內容單一枯燥,也不能形成良好的互動效果。所以,在心理學教學中,老師應調整學生對多媒體的依賴和偏信,當教學中使用傳統教學法時,剔除學生的抵觸情緒,不能因為多媒體的精彩畫面和強烈的視覺體驗過度依賴多媒體,老師的課堂講授與師生互動必不可少,有時甚至占據主導地位。
2.提高心理學授課教師對多媒體教學的認知和素養
教師對多媒體的認知和素養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教師如何合理有效地應用多媒體,首先應了解雖然多媒體在教學過程中扮演著特別重要的角色,有著諸多不可替代的功能。但主導教學過程的老師必須認識到多媒體教學只是教學輔助手段,無論如何不能替代老師成為教學的主導。此外,多媒體比較傳統教學而言,信息呈現較快且停留間距時間較短,導致部分接受能力差的學生沒有足夠時間思考教師所傳遞的信息,只能沿著教師的教學思路機械地接受信息。一些缺乏教學經驗的教師則將授課內容通過事先制作好的多媒體課件在電腦上機械的演示給學生,照本宣科講授課件內容,教學過程中完全忽視了學生的思維接受與反映能力,整堂課沒有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導致課堂上學生對所學內容不理解,課后一片茫然。這對于強調學生情感帶入和互動的心理學是一大桎梏。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根據教學重點和難點及教學目標的需要來使用多媒體,并用多種教學法穿插其中。在心理學教學中,教師仍然要發揮出傳統教學的優勢———肢體語言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有效激發學生參與情感體驗的意識,真實地展現自己的心理體驗,在與老師體驗教學內容的過程中學會如何對自己和他人的心理問題建立正確的認知。此外,增加教師自身信息素養可以充分發揮先進的多媒體設備的作用,否則多媒體設備將成為擺設,這些都要求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教育素養和獲取信息的能力,通過多媒體把信息技術與教學內容充分結合起來。
(二)提高教師制作和應用多媒體的能力
如何使多媒體教學效果揚長避短主要取決于在教學中處于主導地位的教師,教師制作和應用多媒體的能力直接決定了教學效果的高低。
1.提高教師制作課件的能力
相比傳統教學,多媒體教學不僅使用了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設備,更重要的是采取了多媒體環境下相配套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以及教學手段等。即要求教師能夠在教學環境下合理有效運用多媒體資源,除了具有傳統的教學表達能力及互動、組織、管理能力外,還需要對多媒體課件進行合理的規劃、布局,兼顧教學內容,合理安排,提高制作多媒體課件的水平[4]。但受教師責任心及相關規定的影響,制作一個高質量的教學課件與板書備課比較,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和精力,這使許多老師在沒有獎勵機制刺激的情況下制作的課件隨意粗陋。而心理學因其特殊的應用性和實踐性要求,學科課程性質也決定了教學目標應著眼于如何有效引導人們的行為,疏導人們的負面情緒,改善人際關系等情感層面。課件的設計和制作必須精良,具有引導性和互動性功效,突破以放映為主的形式主義。多媒體課件作為老師架設在學生與教學目標之間的橋梁,目的是提高教學效率更好地引導學生掌握學科知識及技能,并積極思考,在實踐中加以應用。因人格的差異性,多媒體課件內容在設計上應講究因材施教,可以針對學生的認識水平、文化基礎和群體共性進行內容重組,按照學生的普適標準來設計。設計課件的標準在于是否以教學為中心,是否生動形象、淺顯易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醒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內心情感,促使學生課堂上主動學習與思考,參與心理體驗。這就要求教師在課件的選擇與設計上將課程內容和教學目標與多媒體資源有機結合,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以學科教學目標為價值導向,最大限度地發揮多媒體在教學中的優勢。此外,多媒體信息技術處理能力也是影響教師運用多媒體教學優勢的重要原因。教師在制作課件的基礎上,具備一定的多媒體教學設計能力,要求從宏觀上能夠充分運用多媒體工具資源營造出有利于學生學習和發展的環境,微觀上基于教學對象與學科課程設計的需要合理地運用多媒體設備,選擇適宜的教學方式,達到多媒體環境下師生間充分的情感交流與互動的教學效果,與心理學強調情感互動和實際應用的教學理念相契合。在教學中穿插情境體驗,角色扮演,討論分析等多種教學活動是心理教學的教學主導內容,這就要求老師在多媒體的教學中創設一定的環節和引入相應的活動體驗,又不影響教學的連續性,這就要求提高教師多媒體的實踐能力。由于教師課余時間還要從事科研等其他工作,計算機水平的差異將造成教師的多媒體使用水平存在較大的不同。學校可以采取定期舉行關于多媒體使用和認知內容的培訓活動。諸如專家講座、網絡在線學習等形式多樣化的培訓模式來提高教師自身的多媒體素養。
2.根據課程需要合理安排時間比例
從教學安排上來說,教師應該安排合理比例的多媒體教學時間,不宜過多,保證有足夠的板書教學和活動體驗課。因為多媒體的參與使教學過程提升了學生的吸引力,增強了學生的興趣,對課堂紀律和老師上課的自信有了一定的影響,所以許多老師對多媒體過分依賴,有的甚至全程使用多媒體,致使老師上課的模式一成不變,一上課就拿出制作好的課件,一節課下來就知道點擊鼠標,一堂課講解和示范少于圖片展示,忽視了對學生的啟發和情感交流,老師變成了操作員的角色。這對于心理學這樣一門從事心靈溝通的學科,這樣機械被動的教學方式對學生的心靈和情感的觸動是非常有限的。從另外一個層面來看,完成教學任務的必要條件也是老師在課堂上的主導作用,通過自身的人格魅力、語言藝術、情緒感染來支撐。所以,在每學期的教學活動中,老師應該按比例安排多媒體教學和傳統教學的時間比例,分清主次、有機結合,方可完成教學目標的要求。從另外一個層面來看,一節課的安排也應多樣化,可以在多媒體教學和板書教學中穿插。因為多媒體教學在手勢應用和表情互動等表達層面上不具有優勢,師生情感交流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學生的學習過程,具備認知和情感兩種體驗的過程才是完整和高效的。兩者缺一不可,如果缺少情感層面的浸透對心理教學效果會產生更為嚴重的影響,所以在教學中加入體驗式、實踐式教學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學中各種教學方式平衡才能達到心理學教學的教學目標。教師應緊扣心理學特有的應用性,從各個層面構筑和重建學生原有的認知,在開始教學時采用啟發式,穿插多媒體于其中,然后再回到體驗式,交流互動,這樣一堂課下來可以達到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結合的雙重效果。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心理學教學中如何使用多媒體應該持有科學理性的態度,由于心理學教學對情感互動和交流體驗的偏重,即要摒棄過于依賴多媒體教學,又要合理結合傳統的教學方法。不能因為多媒體教學在心理學教學中存在一定的消極影響而采取排斥的態度。作為教師應充分了解多媒體的優劣勢而合理加以使用,學生也應配合教師的教學安排,不能片面認可多媒體帶來的優勢。讓多媒體教學方式在教學中得到科學合理地使用,有效地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為學生心理發展建起有益的橋梁。
作者:陳慶 單位:武警昆明消防指揮學校訓練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