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多媒體技術應用于攝影課程教學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培養應用型人才是高職創新創業教學實踐的重要目標,而攝影能力作為數字化應用場景下人才的基礎能力,決定了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質量。現階段高職攝影課程教學過程中,由于課時少、教材陳舊、設備少等,難以有效提升學生的應用能力?;?a href="http://www.baojiexiang.com/lunwen/dmtjslw/175041.html" target="_blank">多媒體技術在攝影課程中的應用,在制作資料庫、線下線上互融教學、培育學生數字化素養等策略方面提出創新建議。
[關鍵詞]應用型人才;多媒體技術;高職攝影;教學策略
一、應用型人才在攝影教學中的培養分析
面對越來越嚴峻的大學生就業形勢,《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指出:要針對高等職業院校學生的特點,提高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通過創新創業教育培養應用型、創新型、復合型三類人才。在數字經濟的發展推動下,培養應用型人才特別是數字化應用型人才是現階段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目標。高等職業院校作為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要陣地,越來越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在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過程中,亟待創新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的銜接性教學。我國已經進入數字化時代,新媒體行業迎接高速發展的關鍵階段,結合行業與市場的人才需求,對高職攝影教學在人才的應用能力培養方面提出更高要求。攝影教學應將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相結合,提升攝影課程的教學效果,為學生今后走上工作崗位打下堅實的基礎[1]。當前高職攝影教學攝影課時少,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攝影技術及藝術素質;攝影器材少、攝影棚小甚至沒有影棚,學生拍攝實踐經驗不足;攝影課存在使用的教材不規范、編寫不合理、內容不足等較為突出的問題,如何應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攝影課程的創新教學解決上述問題,進而培養應用型攝影人才,是本文需要探索的主題。
二、多媒體技術在攝影課程教學中的應用
(一)媒體、多媒體、多媒體教學平臺之間的聯系
媒體(Medium)至少包含兩層含義:(1)媒體是一種具有儲存功能的實際載體,例如移動設備中的磁盤、光盤的設備。(2)它是所有信息包括聲音、數據、圖形等信息的依托,而我們生活中所熟知的多媒體屬于第二層含義的范疇[2]。多媒體教學是教師利用多媒體軟件,將圖片、聲音、文字、視頻、影像等形式的信息知識綜合處理在一起生成課件,并通過計算機等軟硬件進行集成控制,在課堂或演講中完成一系列交互式操作的技術平臺,可以實現遠程實時教學、演講培訓、班級互通等一系列交互式操作。數字多媒體技術的應用,關鍵在于影像的處理,而影像的處理與拍攝又與攝影教學緊密相關。多媒體計算機技術(Multi-mediaComputing)是一種具有智能化多媒體教學應用功能的信息技術,其已經成為現代化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3]。多媒體教學離不開多媒體平臺的支持,因此研發多媒體教學平臺是開展現代教育技術工作的首要任務。
(二)在持續教學過程中建立多媒體攝影資源庫
針對課時少和攝影教材不規范、不全面的問題,教師可以將相關的攝影理論、美學知識制作成課件放在資源庫,資源庫的制作需要教師在網上或書籍中收集資料,資料可按其內容分成以下系列。1.數碼相機的操作方法在此系列資源中,主要包括數碼相機相關硬件要素,如鏡頭、光圈、快門、曝光測光、攝影附件等方面。相機品牌不同,操作方法也有差異,在實踐課堂演示時,教師可以錄下操作視頻,放在教學平臺上供學生觀看,既能節省時間,又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2.經典作品圖片資源該系列資源著重從廣告、自然、新聞等方面選取能彰顯數字攝影風采的各組攝影作品。攝影構圖、攝影用光、攝影色彩這些知識可以通過收集國內外攝影大師的經典作品,并對其進行賞析,提高學生的攝影藝術審美能力。3.數碼攝影圖片制作與編輯教程該系列資源的收集主要為了解決學生課堂學習量不足而帶來的技能掌握度低的問題。圖片處理是學生很感興趣的內容,所以在收集資料時,以比較主流的計算機圖像處理軟件Photoshop、光影魔術手為主,同時收集手機圖片處理軟件Snapseed的相關教程為輔,既讓有條件的學生能夠了解和自學計算機處理軟件,也能讓學生用手機快速處理圖片,方便快捷,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利用多媒體教學平臺建立網課輔助教學
教師在多媒體教學平臺上建課,將學生名單導入課堂,在此基礎上發放攝影資料庫、課件、作業。還可以利用平臺進行考試、討論、投票、學生互評,并根據各環節學生的參與情況,進行考核。教師把資源庫在教學平臺上投放,學生可以利用碎片化時間完成課程任務的學習,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自學,為其日后的職業拓展及創業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多媒體技術輔助攝影教學的優勢與弊端
(一)多媒體技術輔助攝影教學的優勢
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多媒體技術最大的特點就是能夠把聲音、文字、圖片、動畫完美結合起來,帶給學生豐富的感官體驗,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多媒體課件使枯燥的理論教學變得豐富多彩,學生自然愿意學習。例如在學習攝影器材時,教師可以在課件中準備數碼相機成像原理視頻,展示數碼相機成像的整個動畫過程,給學生直觀的視覺體驗。
(二)多媒體技術輔助攝影教學的弊端
1.濫用多媒體技術導致教學重點不突出目前教師對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往往存在過度濫用的傾向。教師過多地展現多媒體在圖片、聲音方面的優勢,學生雖然看得興致勃勃,但是忘得也快,過于花哨的多媒體展示不利于突出重難點,可能會使學生越聽越糊涂,分不清重難點,導致在學習過程中主次顛倒、事倍功半。2.學生容易視覺疲勞雖然多媒體課件能夠在短時間內展示大量的信息,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有很大的幫助,但是教師往往只注重對知識的展示,卻忽視了學生的接受能力。有些教師沒有針對學生注意力集中的特點,只顧播放課件,使學生應該記住的沒記住,非重點內容反而印象深刻。同時,過多的信息很容易增加學生的疲勞感,學生的記憶力有限,同時展示大量的信息容易使學生混淆以往學習的知識,主次不分。在播放了一段圖片和視頻后,教師就要和學生進行互動,對重點知識進行提醒,適當時候對學生進行提問,做練習,鞏固所學的知識。3.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較差正是由于學生可以不用親自動手就能明白實驗原理,通過對課件的觀察就能夠了解實驗步驟,所以學生的實驗操作環節就大打折扣,而實踐應用能力又是學生必須掌握的能力。只有在不斷的操作中才能真正掌握實驗的方法,并且只有通過實驗才能夠對實驗步驟印象深刻,才能發現新的問題,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觀看相關操作視頻后,要馬上給學生相機,讓學生進行實驗,操作不過關時,再回看視頻,這樣才能讓學生快速掌握相關操作。4.課堂秩序不好控制由于多媒體課件的展示能夠創造出寬松的課堂教學環境,學生之間可以自由討論,大膽發揮想象,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課堂秩序的混亂。教師在展示名家的作品時,學生對作品的賞析不同,另外觀看多媒體課件時窗簾要拉上,室內光線較暗,令學生昏昏欲睡,因此教師在播放課件后,一定要想辦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控制好課堂秩序。
四、攝影課程中多媒體技術的教學創新策略
(一)多媒體課件要與教材內容相結合
多媒體課件應用的目的是完成教學任務,把教學內容生動形象地展示給學生,因此,教學內容是多媒體課件應用的基礎,在使用多媒體課件時應該結合教材的內容和特點。例如在講照相機的構件時,教師要精心設計課件,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教學內容,通過對多款相機的展示,使學生了解到相機的性能、特點、使用方法等。
(二)重視師生之間的互動
多媒體課件在運用過程中很容易使師生逐漸缺乏交流,教師一味沉溺在對多媒體課件的操作之中,學生容易在下面開小差。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不僅能夠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教師能夠隨時掌握學生對知識的學習情況,還有利于師生之間的相互學習。比如在學習攝影用光時,教師可以先展示同一個景物用光不同的表現,讓學生觀察出差異,對學過的知識進行復習,教師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應該正確引導,并對學生討論的結果進行點評,改變灌輸式教學方式,增加師生之間的互動,創造和諧的師生關系。
(三)加大學生數字化素養的內化
任何技巧性的學習都離不開內在涵養的支撐,攝影課程作為一門技術性與藝術性并重的應用型課程,教師在應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全方位教學的同時,需要注意在第一課堂的理論教學以及第二課堂的實踐項目兩方面引導學生加強數字化素養的內化。特別是現代社會已進入數字化時代,學生更需要了解數字化應用的背景、方向以及工具[4],從而將對攝影課程的學習轉化為現實生活中的體驗。教師通過借助多媒體技術及教學平臺,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課后利用教學平臺建班,可以發放教學相關資源,可以讓學生復習加深課堂的知識,并進行自我拓展。
五、結語
多媒體技術應用于教學活動,已成為高職院校教學的主流方向。本文從創新創業教育的角度,以提高學生攝影應用能力從而培養應用型人才為導向,通過分析多媒體技術的應用現狀,特別探索了在攝影課程中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場景,剖析多媒體技術應用的優勢與弊端,最后提出攝影課程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技術的創新策略,該策略能為攝影以及其他應用型課程的教學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卞玉霞,宋宏權,王永前,等.新形勢下攝影測量學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測繪通報,2019(12):152-155.
[2]張挺聳,徐銘澤,劉春宇.基于概念網絡的物理多媒體輔助教學系統設計[J].現代電子技術,2020,43(20):119-121,125.
[3]孫載斌.動畫場景與多媒體交互技術應用研究:《音樂動畫和多媒體交互設計》[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20(7):127.
[4]范太峰.數字化背景下的核心素養培育:基于極富空間的混合式學習模型構建[J].人民教育,2017(Z1):92-95.
作者:陳育娟 周春燕 單位:廣東生態工程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