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動漫化傳播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本文分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困境及實現非遺的動漫化傳播的意義,探究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動漫化傳播的不足和問題,從加強精神主題分析,科學構建形象譜系,進行審美訴求分析三方面分析了新媒體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動漫化傳播的策略,對于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傳承是一種促進。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動漫化傳播
1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困境及實現非遺的動漫化傳播的意義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傳統農業文明密切相關,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傳承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傳播傳統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難度不斷加大,其發展空間不斷縮小。目前,人們更熱衷于通過景象和聲音獲得知識文化,視覺藝術受到追捧,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著現實功效喪失和審美功能退化的情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難度不斷增加。但隨和科技的不斷發展,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帶來了新的契機,借助于新技術手段,通過藝術變形就可以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傳承。借助于新的藝術媒體可以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動漫化傳播,這種傳播是建立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二度創作的基礎上的,以動漫方式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可以有效打破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表現形式,擴大其傳播范圍,使更多的人了解接觸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這種傳播也是藝術創造的一種新形式,能夠促進動漫產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雙向互動,從而實現共同發展。具體而言,借助于動漫化手段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意義如下:第一,有助于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的生動化展示。在新媒體時代,借助于動畫方式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有助于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的生動化展示。通過動畫方式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需要對相關內容進行梳理和提煉,需要對相關文字、圖片和影像資料進行動漫化處理,刪除一些煩瑣的信息,通過動漫方式對相關內容進行進一步提煉,并對相關文化內容進行視覺化制作,實現文字與視覺的統一,以這種方式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設計,能夠使其內容得以更為生動化的展示,這對于其有效傳播是具有積極的意義。第二,能夠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主動性。通過動漫化手段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在動畫制作的過程中,制作者會結合現代人的喜好進行內容處理,能夠使文字內容更為流暢,更具幽默敏感,使視覺畫面更為生動,更具吸引力,通過動漫化設計,相關人物形象,場景更具有卡通性,這樣的創作更具有吸引力。經過二次創造,能夠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多方面,多角度的展示。動漫化傳播方式具有傳統傳播方式不具有的優勢,能夠突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主動性。借助于動畫方式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需要能夠引入民間音樂,傳統戲劇,傳統曲藝等藝術形式,實現聲音與畫面的藝術結合,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進行展示,這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力度會更強,其傳播主動性會得到巨大的提升。第三,能夠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多種媒介傳播。借助于動漫化手段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能夠極大地豐富傳播途徑。動畫手段作為新媒體時代下的數字化傳播手段,可以進行網絡連接,通過多種媒介方式進行傳播。動畫本身在內容與視覺效果方面較傳統展示方式就有優勢,其在新媒體環境下可以使用,這樣,其傳播效率更高,傳播范圍更廣泛。在多種媒體應用的背景下,通過動漫化方式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可以選擇二次鏈接的方式進行傳播,這種傳播速度是極快的。以微信為例,二次鏈接后可以通過微信對話,微信公眾號,朋友圈等多種方式進行傳播,這樣傳播的速度極快,傳播的范圍極廣。并且通過動漫化形式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相關內容還可以投放到博物館、文化館、博覽會等公眾平臺上,這樣就極大地拓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渠道,豐富了其傳播的形式,借助于動漫化手段可以通過多種媒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傳播,這種傳播的影響力是極大的。
2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動漫化傳播的不足和問題
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其誕生、傳承和發展演化中會受到特定文化的影響,受到特定歷史的影響,其具有獨特的品質和韻味。但借助于動漫化手段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處理,其實就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二度創造,這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性和完整性就會受到一定的影響。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傳統文化的一種,其韻味是獨特的,這種韻味與其產生的背景歷史有直接的聯系。在工業時代,人們的生活節奏不斷變快,生產效率不斷提升,而產生與農業文明背景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跟不上歷史發展的步伐,人們開始忽略甚至是拋棄具有特殊歷史韻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了改變這種狀況,需要通過新的方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處理,使其符合現代人的審美標準,跟上現代人的生活節奏,這也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動漫化處理的原因。但雖然這種處理擴大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響,但卻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韻味消失了。借助于科技手段進行動畫產品的生產與制作,在擴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影響力的同時,也削弱了其獨有的魅力。在新媒體時代,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普及,使人們的思想觀念受到了新的沖擊,借助于計算機技術人們在虛擬的環境下就能夠完成作品的制作,符號與現實的關系發生了質的變化。虛擬文化的產生,新技術手段的應用削弱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自身的韻味,這個問題必須要受到重視。
3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動漫化傳播的實踐應用
3.1加強精神主題分析
雖然借助于動漫化手段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會削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韻味,但為了使其得到傳播,借助于動漫化方式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也是必要的。借助于動漫化手段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傳播,其實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二度創造,作為創作者要能夠盡量地把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題精神,能夠把握其核心內涵,基于此進行動漫化處理,盡量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華,這樣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才有實際價值。具體而言,在創作過重,需要能夠認真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態結構,人文情況及生命哲思等內容,能夠通過動漫的想象與夸張手法的應用,把相關精神內涵進一步凸顯出來,使其精神品質得以有效的傳播。動漫創作者要能夠深入研究非物質文化作品,能夠深刻把握其內涵,能夠把握其精神品質,在此基礎上,借助于現代化技術手段,進行動漫化的藝術創作,這樣,才能保障這種創作既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需要同時也能夠盡量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神品質,以這種方式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才能夠使人們通過現象深入體會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神魅力,文化魅力,這種傳播才有實際價值。
3.2科學構建形象譜系
在新媒體時代,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動漫化傳播,需要能夠科學構建形象譜系,這是其有效傳播的基本保障。科學構建形象譜系,需要能夠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征進行分析,結合新媒體優勢,打造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動漫形象品牌,以這種動漫形象品牌有效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響力,提升動漫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這樣,非物質文化遺產就能得到有效的傳播。比如,在中國戲曲文化的傳播中,采用動漫表現形式,展示傳統的戲曲故事,通過二度創作對故事情境進行設計,對相關細節進行豐富和完善,這種動漫產品的藝術性更強,以此方式進行中國戲曲傳播,能夠使觀眾對中國戲劇產生更為深刻的印象,這樣,就能夠實現中國戲曲藝術的有效傳播。比如,經典戲曲《白蛇傳》改變為動漫形式后,就取得了巨大的反響。在動漫改編過程中,創作者就做了形象譜系的科學構建,通過細膩典雅的傳統水墨筆法對西湖周邊的景色進行了有效的展示,營造出了一種清新淡雅的藝術氛圍。在人物形象設計方面,創作者采用了夸張的手法對人物的性格特征進行展示,有效地提升了形象的沖擊力,通過構建形象譜系,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動漫化設計,這有效地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廣泛地傳播。
3.3進行審美訴求分析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動漫化設計,需要能夠對現代人的審美訴求進行分析。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傳統文化的一種,產生于特定的歷史時期,其審美表現不能很好地滿足現代人的審美需要,這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困難的重要原因。對其進行動漫化設計,通過動漫形式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就需要能夠認真分析現代人的審美訴求,能夠基于現代人的審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表現形式進行有效設計,通過二度創作,使作品能夠受到觀眾的歡迎。在創作過程中,創作者要能夠深入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神內涵,并要能夠設計出與經典作品相適應的藝術情境,在情境創設中還需要能夠考慮現代人的審美需求,使之能夠更為貼近現代人的審美訴求,這樣,非物質文化遺產就能夠借助于動漫形式實現有效的傳播,其可持續發展和創造性發展才有保障。中國水墨畫是中國動漫中的一種傳統元素,在情境表現中,在意境創設中,水墨畫藝術元素應用很普遍,并且具有較強的表現優勢。在動漫化設計中,很多作品設計都采用了水墨畫這種藝術元素,通過這種水墨畫設計渲染了一種氛圍,并傳達出一種民族精神,這種設計也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因此,這種水墨畫的動漫設計是非常受歡迎的。總之,非物質文化遺產產生于特定的歷史時期和特定的歷史文化中,作為民族文化與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對于傳播中國傳統文明具有積極的作用,因此,加強非物質文化的傳承及保護是非常重要的。在新時期,人們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審美需求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度逐漸下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難度加大。在這種情況下,要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傳播,需要能夠基于新媒體時展的需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動漫化設計,以動漫的方式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借助于新的方式對傳統藝術元素進行二度創作,使之能夠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需要,這樣,才能有效打造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有品牌,才能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現創新發展。
參考文獻:
[1]楊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動漫化保護研究[J].大眾文藝,2019(6).
[2]孫傳明,程強,談國新.廣西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現狀及對策分析[J].廣西民族研究,2017(3):124-132.
作者:萬波 熊必成 單位:江西旅游商貿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