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略論斷面支護效果的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無支護及單一支護
在上臺階開挖過程中(開挖步0~60),拱頂變形略大于邊墻,其中工況Ⅱ和工況Ⅲ-1時的主要變形發(fā)生在測點離掌子面-10~10m(開挖步20~40)的開挖過程中,而工況Ⅰ和工況Ⅳ-1發(fā)生在開挖步20~60,即整個上臺階的開挖過程中變形未出現(xiàn)收斂跡象;下臺階開挖時(開挖步60~120),測點變形相對平緩,僅邊墻變形有所增加,且最終累計變形與拱頂相當。從圖中可看出,無支護和僅采用錨桿支護時(工況Ⅰ和工況Ⅳ-1),測點變形較大(20~22cm),且在上下臺階的開挖過程中變形均未出現(xiàn)收斂的跡象,說明僅采用系統(tǒng)錨桿支護對抑制變形的作用并不明顯。采用單一的型鋼拱架或者噴砼支護時,測點最大變形收斂于10~12cm,且噴砼(采用CF30并按28d強度計算)支護效果最好,這兩種支護方式抑制變形的效果明顯強于系統(tǒng)錨桿。
2不同噴砼強度
為了解不同強度噴砼對抑制變形的影響,在工況Ⅲ-1的基礎上,通過改變噴砼參數(shù)分別計算了工況Ⅲ-2(采用CF30噴砼3d強度)和工況Ⅲ-3(采用C30噴砼3d強度)。從計算結果可看出這三種工況下測點變形的趨勢基本一致,測點主要變形發(fā)生在開挖步20~40。工況Ⅲ-3效果相對較差,但最大變形仍較采用H20型鋼拱架要小(工況Ⅳ-1),與工況Ⅲ-1比較,測點最大變形也僅增大了不到2cm,說明即便采用普通C30噴砼支護,對控制圍巖變形也是比較有效的。不同錨桿長度中工況Ⅳ-1顯示了采用6/9m長短結合系統(tǒng)錨桿時對抑制變形的效果并不明顯,因此,為保證錨桿深入圍巖以發(fā)揮較好的錨固的作用,在工況Ⅳ-1的基礎上改變錨桿長度為9/18m長短結合??梢钥闯?,即使增加的錨桿的長度,測點的變形趨勢基本未發(fā)生變化,在上下臺階開挖過程中均反映出變形不收斂的特征,且最大變形值接近20cm,因此,一方面說明系統(tǒng)錨桿對控制超深埋軟弱圍巖變形的作用有限,同時也說明了系統(tǒng)錨桿超過一定長度后,其作用并不增強。可看出測點變形規(guī)律與工況Ⅲ-1十分接近,即聯(lián)合支護對抑制圍巖變形的作用并未疊加。說明在超深埋條件下,支護對抑制軟巖變形的作用有限,高地應力環(huán)境導致軟巖在形成穩(wěn)定的拱部效應前不可避免發(fā)生較大的變形,支護對圍巖拱部效應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義,是圍巖變形侵限前充分發(fā)揮自承能力的保證。盡管聯(lián)合支護與單一噴砼支護在抑制變形效果上相差不明顯,但并不能否認拱架和系統(tǒng)錨桿的作用。實際開挖過程中,尤其是圍巖破碎洞段,拱架和噴砼對抑制松動圈的擴大發(fā)展,防止因圍巖變形脫落而引發(fā)的安全隱患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3結論
噴砼對控制超深埋軟巖變形的作用最強,采用20cm厚普通C30噴砼的效果仍好于H20型鋼拱架。系統(tǒng)錨桿的作用最弱,無法保證圍巖變形收斂;聯(lián)合支護對抑制圍巖變形的作用并不疊加,其支護意義在于采用合理的支護結合形式,控制圍巖在一定范圍內變形的同時,保證施工安全和避免侵限的發(fā)生。錦屏引水隧洞軟巖段掌子面拱頂及邊墻變形主要發(fā)生在距掌子面前后10m的開挖過程中,噴砼和拱架應盡早施作,系統(tǒng)錨桿不宜落后掌子面10m施工;無支護或僅采用系統(tǒng)錨桿支護時,隧洞將出現(xiàn)較大變形且不收斂,而噴砼或者拱架支護對抑制軟巖變形效果較好。
作者:張清泉 單位:中國中鐵二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