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教學建議探討(7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第一篇:中學地理教學的海洋地理教學必要性
摘要:21世紀是以海洋經濟發展為主的世紀,海洋是人類發展的希望,也是現代可持續發展的基地。圍繞海洋權益和海洋資源的爭奪已經激烈的展開,因此,國際形勢十分嚴峻。我國情況尤為突出,尤其是近些年來,與周圍國家海洋問題多有沖突,并且國人“重陸地,輕海洋”的思想一直比較突出,正因為國民意識淡薄導致了我們國家對于海洋問題關注和處理上的不合理性。國民意識淡薄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則是是教育上的缺失,而影響最大的階層是還沒有完全形成世界觀的學生。本文通過中學地理教材中關于海洋地理的知識,分析出中學地理教學中海洋地理教學的目的與必要性,希望為日后的海洋地理教學方面提供一定借鑒。
關鍵詞:海洋地理;國民意識;中學生
1前言
歷史已經證明,一個國家對待海洋的關注度越高,其就會越強大。在各國相應出臺的海洋遏制政策中,中國的周圍海域一直是關注的焦點,我們國家擁有較長的海岸線。明確海洋觀念與理論是國民應該具備的素養,中學生是未來國家建設的中堅力量,海洋地理教育可以使我們的中堅力量發揮最大功效。而明確中學地理教學中海洋地理教學方面的內容,也是國民提高海洋素質的一個必要條件。
2中學地理教學中海洋地理教學的目的
中學地理教學中的海洋地理的教學應是中學地理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部分。2.1對學生自身發展而言歸納與總結了高中地理教學中關于海洋地理教學方面的教學內容,海洋地理教育在教學中主要在選修當中,這種安排的不合理性造成了我國中學生只知道我國國土面積是960萬平方公里,而不知道海岸線的長度與海島面積,例如釣魚島事件,大多數都是看了新聞和上網查取資料才知道釣魚島的大致的地理位置和情況。因此,加強中學地理教學中的海洋地理方面的教學內容,對豐富學生自身知識內容有很大的影響,并且除了我國的國土面積,海洋當中其他的知識內容也是學生學習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常識,例如海洋資源,海洋環境,各國海洋情況等,為學生樹立正確的海洋意識奠定基礎。2.2對國家發展而言我們國家海岸線較長,海洋面積較為遼闊,并且周圍國家較多,因此與周圍在國家海洋問題的矛盾較為突出,近年來的黃巖島,釣魚島事件已經給中國敲響了警鐘,不重視海洋安寧,就達不到真正意義上的國泰民安。“重陸地,輕海洋”這一思想跟不上世界發展的主流,注重中學生的地理課程中的海洋地理,不僅對學生本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充實自己的知識儲備,豐富自己的知識面,而且還可以在現代化的角度上“保家衛國”這也是中學地理教學中海洋地理教學的目的。
3中學地理教學中海洋地理教學的必要性
海洋問題不容小覷,不僅僅是為了資源,經濟發展,同時也是為了國家主權的完整。正因為如此,海洋事業和海洋問題已經成為世界性的大趨勢和各國家的戰略選擇。而海洋地理教學更是順應了時代的發展。
3.1我國海洋事業的發展進步需要
陸地資源的不斷減少與污染,海洋的利用就呈現在現代人面前,擁有大量資源的海洋因此就成為各國關注的焦點,而海洋的權益是與海洋資源相連在一起的。因此各個國家尤其是大國競爭異常激烈。我國有著18000公里的海岸線,按照《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我們國家最大可以管轄以下六大海洋區域:港口,內海,臨海,毗鄰區,專屬經濟特區,大陸架等。據此規定,中國擁有300萬平方千米的海岸線,其中島嶼有6500多個。我國海洋面積十分廣大,并且海洋資源十分豐富,其中,漁場,生物物種,海底礦物資源數量非常可觀,因此,海洋開發成為我國新時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載體,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我們國家的經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海洋的開發。中學生是國家未來的希望,中學海洋地理課程的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海洋觀念,培養興趣,開發海洋事業,促進海洋事業的發展,從而為日后的經濟發展進一步發展打下基礎。
3.2豐富知識理論,立足于當下國際形勢的需要
一方面來說,地理在一定意義上應該包括陸地,海洋,天文等一系列方面。并且,海洋地理是不可缺少的部分,中學生進行海洋地理的教育是地理教學中完整性的體現,可以豐富自身地理知識,強化頭腦。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與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密不可分,世界各國已經認識到海洋的重要性,我們國家雖是海洋大國,但不是海洋強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落后于世界各國。縱觀全球來看,世界各國都在謀求新的發展,海洋是人類經濟發展的載體,并且這種情況在一定時間內是不會改變的。因此,現代社會對海洋的依賴越來越大,世界各國對海洋的興趣越來越濃,樹立并牢固海洋方面的知識已經是大勢所趨,我們國家的危機意識應該越來越強烈,中學地理教學中的海洋地理教學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們強化海洋意識,樹立全球海洋觀念,為海洋事業發展奠定基礎。而且這樣還可以使得學生在日后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時候可以順應時代潮流,跟上國際趨勢,才可以立足于世界的發展之中。正是由于這樣的需要,我們才應該更加注重中學地理教學中海洋地理教學的培養。
3.3關注祖國領土完整,主權不容侵犯的需要
海洋上的“爭奪”既是經濟發展上的競爭,也是綜合國力和主權領土的競爭。工業革命開始以來,曾經的海洋強國,都在歷史上留下過經濟強國的痕跡,我國曾經的閉關鎖國的海洋政策,導致我國經濟上的停滯,以至于后期出現了被迫打開國家大門的屈辱歷史。革命家孫中山先生曾經說過:“海權操之在我則存,操之在人則亡”。可見海洋之重要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開始進行海洋方面的開發,防止歷史的悲劇重新上演,正是因為海洋上的不重視導致了經濟上的倒退與領土上的不完整,主權完整得到破壞。中學生正處于青少年時期,思想意識還未完全真正成熟,中學地理教學中的海洋地理教學幫助其樹立正確的海洋觀,也就是進一步培養愛國意識和愛國情操,建立海洋部分是我國領土不可侵犯的部分。激勵學生愛國情感和海洋意識可以有效的面對未來發生的一切類似于釣魚島主權問題的情況。
3.4環境問題的改善的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世界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以及醫療事業的發展,造成現代人口急劇增加,人口出現了有大陸向沿海城市聚集,例如:旅游、工作、生活等。海洋的承載能力是有限的,人類的集聚,給海洋帶來了嚴峻的挑戰,比如,生態資源遭到破壞,生物數量的減少以及污染問題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時刻影響著海洋環境的存在,我們國家經濟發展還處于上升階段,并且處于發展中階段,規模龐大的人口數量,國民素質較低,工業的發展,給海洋帶來了強有力的沖擊,因此造成海洋的過度開發,并且對其保護并未提供很好的措施,情況不容樂觀。促進海洋方面的環境保護刻不容緩,環境的保護不僅需要專業的人才,還需要較高的國民素質,中學生的行為習慣正是出于形成階段,加強海洋地理教育,可以提高國民素質,可以為未來環境保護方面提供相關的技術人才。盡管我國的海洋資源豐富,海洋面積廣大,但我國需求量較高,存在很多不合理的開發,沒有考慮到日后的發展。可持續發展沒有很好地貫徹下去,有序的開展可持續發展道路,將是未來發展的必要途徑,中學的教育將起到很好的奠定基礎作用。
4結語
中學時期是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階段,中學地理教學是中學學習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海洋地理教學順應時代潮流,緊跟國際形式則是必不可少的重點部分,海洋地理教學目的就是為了更好的培養下一代高素質的公民,本文通過當前國際問題中突出問題,結合中學地理教學中的海洋地理教學,呈現出了海洋地理教學的目的與必要性,希望可以在未來開展教學活動中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申少云.中學海洋地理理念滲透與教學策略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4.
[2]李明.高中地理教學中海洋意識教育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2.
[3]谷方為.初中生海洋意識現狀與培養對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
[4]剡國慶.加強在中學地理教學中的海洋觀教育[J].伊犁教育學院學報,2006,(2):111-113,117.
作者:徐珣 仉政 單位:吉林師范大學旅游與地理科學學院
第二篇:信息化教育下初中地理教學的運用
摘要: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教育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在整個教育體系中初中地理占有一定的地位,同時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相對而言對于信息化教學來講能夠實現信息多媒體化、學習資源共享化和自主學習個性化的特征。將信息化教育融入初中地理教學中是一種必然的趨勢,能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在真正意義上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信息化教育;初中地理教學;具體應用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當前教學逐漸進入到信息化時展中。打破傳統教學黑板知識傳授的方式,進而轉向為互動式的多媒體教學中。另外,將原始抽象化的文字表述向具體圖文并茂的方式轉化。在教學工具上將多媒體融入其中,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之積極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進而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本文將針對信息化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運用進行針對性的探討。
一、信息化教學的特點
(一)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對于多媒體而言,信息化教學是一種新型的信息表現形式,能夠將信息學、心理學和傳播學結合起來,是一種綜合性的傳播媒體。將圖像、文字以及動畫等結合為一體,運用優雅的文字以及生動的畫面吸引學生,進而產生較強的沖擊力,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使之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中來。在初中地理教學“海陸變遷”這一部分內容的講解過程中,可以做相關的課件,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夠讓學生清晰地了解海陸變遷的過程,還能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二)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
在傳統教學方法下,都是由老師進行詳細的講解,學生進行仔細分析。這樣的教學方式將教材內容全部搬到課堂中,沒有創新意識。因此,在新的教學形勢下,老師應積極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思考,學會創新,進而能夠掌握到全面的地理知識。在講述“中國的行政區劃”這部分內容時,應將民族以及山脈和高原盆地等結合在一起,將制作后的課件運用在服務器上進行教學。這樣的方式能夠將重、難點進行區分,學生能夠有選擇性地進行學習。在這樣的氛圍下,學生對老師的恐慌心理能夠全部消除,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最大的發揮,不僅能夠使學生之間進行良好的探討,還能與老師進行探討,形成一種交互式學習。
二、信息化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一)運用動態模擬方式將教學重點進行闡述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對于地理現象來講具有較強的空間感,運用傳統的方式進行教學,學生接受具有一定的困難性。將多媒體運用其中,能夠實現模擬動態的過程,學生能夠對一些地理現象擁有更為直觀的了解以及掌握。例如,針對“地球板塊運動”這部分內容進行講解時,將多媒體融入其中,能夠將地球板塊運動過程呈現在學生面前,這樣的方式學生在理解時較為輕松。對于教學課件制作時,老師應突出難點以及重點,這樣的方式能夠方便學生的目標性學習。
(二)加強對老師綜合素質的培養
在地理教學中,應加強對老師綜合素質的培養,同時老師應具有創新精神。在現代教學技術全面掌握的情況下,應對知識儲備進行全面的改善。另外,在實際教學中應更新教學觀念,學校應加強對老師課件制作技術的綜合性培訓,同時還應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以及溝通,對于教學課堂中的難點問題應提出相關的解決措施。
(三)體現其輔助性作用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對于老師而言應具有正確的多媒體觀念。與傳統教學相比,多媒體教學具有一定的優勢,但在實際運用中應堅持適度的原則。將教學方式進行全面的結合,進而才能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同時還能提高教學質量。另外,一些老師在運用信息化教學中,過度將信息化手段夸大,整節課都用多媒體進行展現。利用多媒體教學應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因此應強調其輔助性。例如對于世界氣候類型以及河流徑流的流量與變化等內容進行學習時,也能夠運用數據分析以及圖表制作功能,融入教學實踐中,進而起到輔助性作用。總而言之,在初中地理教學中,老師應提高自身的理論化素養,將信息化教學融入地理教學中,不僅提高課堂效率,還能加強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對于信息化教學手段而言不能將教學中的所有問題全部解決,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堅持因材施教的原則。就整體而言多媒體教學處于一種輔助性地位,進而幫助學生對知識進行全面的消化,同時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在真正意義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夏紀玲.優化初中地理教學的信息化,提升教學效率[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4(14):116.
[2]趙萍.淺析新課標下初中地理信息化教學[J].學生之友(初中版),2010(7):47.
[3]駱秦俐,陳小冬.“初中地理信息化教學”課題探討[J].地理教育,2013(3):29.
作者:宋英杰 單位:寧夏回族自治區青銅峽市第五中學
第三篇:鄉土地理下初中地理教學的積極滲透
摘要:在中學地理教學過程中,應當緊密聯系當地實際,把地理知識與當地實際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從而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中學;地理教學;鄉土地理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有意識地滲透鄉土地理的內容有利于增加學生對鄉土文化的熱愛,有利于增加學生對家鄉的熱愛。鄉土地理主要講的是家鄉的地理,鄉土地理所描述的問題也是與學生的平日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這也反映了鄉土地理與學生的關系。鄉土地理具有生動和親切的特點,鄉土地理通常不需要借助很多手段就能夠將周圍的世界展現出來。由此可見,鄉土地理有利于促進學生對書本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們對地理的認識。鄉土地理也是新課程改革的具體要求,提高了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動手實踐的能力和創新思維,增進了學生對家鄉的熱愛。
一、利用鄉土地理進行環境教育
初中的地理新課程改革之后,更加倡導學生注重鄉土地理的學習,將鄉土地理作為學習地理的載體,通過對鄉土地理的學習來觀察周圍的事物,收集身邊的資料,逐漸掌握一些知識和技能,然后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技能逐漸探索周圍新鮮的事物。鄉土地理有一定的界定范圍。鄉土地理是一種綜合性的描述,通常有區域的劃分,范圍的界定主要是地區的環境與發展,目前所倡導的學習方式是實踐和探索性活動。在目前的教學改革中,對學生地理素養的培養可以提高學生對環境的認識,幫助學生理解環境系統。教師應提高學生對地理環境的認識,使其熱愛生活,喜歡觀察周圍的事物,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經常提出假設,總結經驗,制訂調查信息和方案,經常反思評價自己。以上兩者都需要鼓勵學生對周圍事物進行觀察和思考,提高學生探究新鮮事物的能力,讓學生親自動手實踐。
二、利用鄉土地理教學資源實現德育的滲透
初中地理新課標注重對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培養,注重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環境保護是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一項重要內容,每個人都應該積極參與其中,教師應該經常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教育和愛國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和對家鄉的熱愛,由此可見,在地理教學中也應該加強對學生的德育。地理學目前所研究的主要是人類和環境之間的關系,地理學科本身是十分枯燥的,很多學生對這門學科的興趣不大,教師在講課的過程中也會出現很多困擾,教學難度變大。從學生的視角來看,地理學科與學生沒有心靈上的共鳴,沒有情感上的認識。一些事物稍縱即逝,很難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鄉土地理主要是培養學生的情感共鳴,跟書本知識相比,具有很大的優勢,鄉土地理材料對學生有很大的吸引力,而且還可以指導學生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對學生的德育起著重要的作用。在地理教學中,如果教師一味地講解課本知識,那么教學內容就會顯得枯燥和空洞,學生很難得到心靈上的共鳴,如果教師在授課中穿插鄉土地理內容,那么可以增強學生對家鄉的認識和理解,可以培養學生的鄉土情懷,有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世界觀,對環境保護教育也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鄉土地理知識中有很多內容學生比較樂于接受,在教學中,一些有趣的內容會吸引學生注意力,這樣使學生學習和教師授課都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三、結合鄉土地理材料可以加深對地理知識的印象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無法將每一件事物都對學生展現,有的景色和事物無法面面俱到地讓學生觀察,又不能夠依靠實驗來完成教學。但是,一切地理事物和現象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事物都是相互制約和相互影響的。地理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充分觀察周圍的事物,為學生學習鄉土地理創造條件,加深學生對鄉土地理的印象和理解,學生懂得鄉土文化和鄉土地理有利于培養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熱愛,有利于讓學生養成熱愛大自然的好習慣。
四、借助鄉土地理課程,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
杜甫的詩中曾多次提到家鄉的景色,每個人都對家鄉充滿熱愛,都對家鄉有著不一樣的感情。家鄉的一草一木,家鄉的景色和風俗習慣都給人們無限的情感和懷念,家鄉的地理同樣對人們十分重要。每個人最熟悉的地點是自己的家鄉,最應該敬重的也是自己的家鄉。所以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時刻關注自己家鄉的風土人情,了解家鄉的變化,收集與家鄉相關的信息。在向學生介紹中國發展變化時,可以列舉青島的例子,青島作為沿海城市,船業發展得十分迅速。青島的機車廠也是我國規模相當大的機車廠,肩負著進口車輛和出口車輛的重任,為我國的重工業發展做出了貢獻。青島新型工業的發展也十分迅速,青島的重工業集團也為我國的重工業發展貢獻了一份力量。綜上所述,我們應該在平時的地理教學中向學生逐漸地滲透鄉土地理知識,以鄉土知識為載體,給學生提供更加有趣和生動的地理知識,使地理教學更加有趣,使地理課堂也變得豐富多彩。
參考文獻:
[1]江湛榮.以鄉土地理為課堂開展研究性學習[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6(12):83-84.
[2]魏進明.以鄉土地理為載體進行地理教學[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2014(Z4):9-10.
作者:王麗娜 單位:甘肅省寧縣開發區中學
第四篇:提升初中地理的教學效果措施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實施,初中地理教學方法已經不能滿足現在教學的需要,教師需要創新地理教學方法,提高地理教學效果。基于此,對初中地理教學現狀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提高措施,以期為初中地理教學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初中地理;教學效果;解決措施
現階段,隨著教學的不斷改革,家長對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逐漸重視,而新課改的實施使得傳統的初中地理方法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的教學要求,造成地理學習質量嚴重下降[1]。基于此,本文就初中地理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高效教學的策略,以期提高地理教學的效率。
一、初中地理教學現狀分析
(一)初中地理教學理念落后
現階段,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部分學校對地理教育的管理理念落后,造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注重講解地理知識的考試內容,在課堂上仍采取“填鴨式”的教學、題海戰術,使得學生在地理學習過程中一直處于被動學習狀態,學習地理的興趣低,不愿意參加地理學習,教師難以實現地理教學目標[2]。
(二)教師的地理教學方法缺乏創新
現階段,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在我國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教學步驟程式化,課堂教學模式仍然采用“滿堂灌”的教學方法,導致地理課堂學習氣氛沉悶,既不利于學生地理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生無法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還影響學生的創造力,難以發揮出學生的個性,從而降低學生地理學習的積極性,與新課改的要求漸行漸遠。
二、提升初中地理教學效果的解決措施
(一)在初中地理課堂中使用圖像法教學
初中地理圖像不僅包括課內地理教材中的圖像,還包括一些課外資料中的地理圖像,是初中地理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3]。因此,教師要想提高初中地理教學效果,就需要在課堂中使用圖像法教學,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首先,教師在初中地理課堂要幫助學生養成識圖、用圖的好習慣,在講解完地理課后,可以讓學生到黑板上進行繪圖,表達出自己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從而加深自己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其次,地理教師在使用地理圖像講課時,需要根據地理圖像設置一些課堂問題,讓學生自己通過讀圖、識圖去尋找問題答案,從而獲取相應的地理知識,提高初中地理學習效果。例如,教師在講解地理課本第二章第一節“認識地圖”時,可以根據地圖設置“東西半球的分界線是哪個經線圈?”等問題,再讓學生通過地圖自己尋找答案,進一步提高地理課的學習效率。
(二)在初中地理課堂中使用多媒體教學
傳統的地理圖像教學方法單一,課堂氣氛沉悶,難以提高學生地理學習的積極性,導致教學質量嚴重下降,因此,教師需要創新地理教學方法,在地理課堂中使用多媒體教學法,將地理圖像材料通過多媒體進行播放,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升地理課的教學質量[4]。例如,在講解初中地理“地理的面貌”這節課程時,教師可以向學生布置作業,讓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預習,找尋有關地理面貌的圖片,對地理面貌有一個大致了解。然后,教師需要根據學生接受能力和實際教學要求尋找有關地理面貌的短視頻或圖片,在上課時通過多媒體進行播放,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接下來再通過圖像進行詳細講解。教師需要讓學生根據地理圖像將所學知識進行總結,并做好課堂學習筆記,方便以后進行復習。
(三)在初中地理課堂中使用互動式教學法
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在地理學習過程中思維受到限制,學習效果嚴重下降,在此種情況下,教師就需要創新教學方法,在教學中使用“互動式”教學方法,與學生一起探討課堂內容,增加學生學習自信心,讓學生在課堂上敢于表達自己,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欲望,實現教學目標。例如,在講解初中地理“中國的地理差異”這節課程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為學生設置“中國的地理差異有哪些?在中國,四大地理區域分別是什么?中國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有哪些區別?”等諸多問題,然后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中國的地理差異”這節課程的學習,在學習中尋找問題的答案,然后在課堂上舉手回答,從而增加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中國的地理差異有明確的了解,提高地理知識學習興趣,實現初中地理課程的教學目標。總而言之,地理學科是初中教學中的重點內容,對學生的綜合發展具有重大作用。因此,教師要本著“教學與時俱進”的理念,深入研究初中地理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可以使用多媒體教學等一系列先進的教學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實現地理學科的高效教學。
參考文獻:
[1]趙志海.淺談如何提高初中地理教學效果[J].課程教育研究,2015(11):178.
[2]馮秀紅.提高初中地理教學效果的對策研究[J].才智,2014(23):117.
[3]艾輝.“自主學習模式”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課程資源,2015(6):39-40.
[4]孫桂仁.初中地理教學中地理圖像運用現狀的調查研究:以武威市16所初級中學為例[D].西北師范大學,2015.
作者:楊淑芳 單位:山東省濟寧市第十五中學
第五篇:地理教具下初中地理教學的運用
地理教學中要涉及到大量專業性質的知識和概念,而此類知識和概念又和地理工具和器材有關。因此,教師要想更好地向學生講解此類知識和概念,就需要運用地理教學器材進行演示教學和說明性質的教學,這就涉及到地理教具在教學工作中的使用問題。教具的使用是否合理對于地理教學工作的質量與效果有很大的影響,而怎樣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通過地理教具來掌握和理解地理知識,是地理教學工作需要深入思考的現實問題。針對這一教育課題,本文結合初中地理的教學實務進行了研究,并就地理教具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策略與原則進行了探討。希望通過本文的研究,能夠加強地理教學的效果,提升地理課堂教學的實效。
一、教具使用在地理課堂教學工作中的作用和意義
(一)通過教具使用進行綜合教學,能夠提高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掌握程度
初中地理教材當中有很多地理知識和概念跟特定的專業工具如地球儀、地圖、地理測量工具、地理模型等有關,教師如果脫離開專業器材而單純從理論上講解有關知識,會讓知識變得很不直觀,同時也無法讓學生充分理解此類地理知識的作用和意義。教師只有結合相關器材的操作與使用來進行綜合化教學,才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有關的地理知識和名詞概念,在地理學習上加深理解程度,提高學生對于地理知識的學習能力。因此,通過教具進行教學是地理課堂教學工作的重要手段,教師如果在地理教學中涉及到相關內容的教學時都準備好地理教具并做好教具的使用備課工作,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通過演示使用教具,培養學生掌握地理方法和地理專業技能
對于初中階段的青少年而言,其地理學習處在地理基礎的建立階段,而這一階段主要的學習目的是奠定學生的地理知識基礎,讓學生通過地理學習掌握地理研究的一般方法與思路。地理器材和儀器的使用就是地理研究的重要方法,這也跟很多地理知識的采集與地理數據的計算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教師如果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涉及到相關地理概念時,能夠通過對地理器材進行親手操作來演示地理測量和地理計算,可以培養學生認知與掌握地理的研究方法,讓學生接觸到地理的很多專業化的技能與研究思想,這樣更有利于學生地理基礎的建立與地理學習能力的提高,對于通過地理教育培養和發掘地理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教具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合理運用工具圖表開展地理課堂教學
在地理知識里面,很多知識都牽涉到地理專業工具的使用,而很多地理研究方面的專業工具如地圖、表格跟大量的地理學知識之間都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如果教師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注意結合工具圖表進行相關地理知識和概念的講解,可以讓學生一方面更為直觀地理解地理學習中遇到的很多專業化的名詞概念,同時也可以讓學生通過地理工具圖表的了解而接觸到地理研究的一般方法與思路,這對于培養和建立學生的地理學習基礎是十分有益的。因此,筆者認為可以在地理課堂教學工作中合理運用工具圖表開展教學,以綜合性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從不同的側面了解地理知識,從方法和思路上掌握地理知識,從而提高地理課堂教學的效果,促進學生地理水平的發展。例如在“中國的疆域”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中國地圖和地球儀開展教學,讓學生在地圖上找出我國的位置,測量我國從最東到最西之間的最遠距離,通過結合地圖的學習,鞏固學生的比例尺運用能力,培養學生運用地圖學習地理知識的能力。
(二)使用模型和圖示進行演示教學
模型和圖示是直觀表現某些地理概念的重要教具,通過地球儀、地圖、地質分析模型等教具能夠讓學生更為直觀地認知很多地理知識,在地理學習中可以降低知識的認知難度,提高知識的認知效果。如果教師能夠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合理使用此類模型教具,能夠很好地起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作用。現代科技高度發展,很多現代化的技術也廣泛應用于地理學研究當中,如衛星定位技術、數據化模型技術等等,而此類技術如果教師在地理教學中進行應用,結合一定的教學器材進行某些地理知識和概念的說明,可以讓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的同時提高對地理研究方法的認識深度,培養學生認知和了解地理,研究技術與方法的發展方向與技術趨勢,這對于通過教育培養地理人才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例如在“逐步完善的交通運輸網”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視頻設備與百度地圖軟件,進行特定地區的交通運輸網演示,通過結合現代地理學研究工具和圖示進行教學,讓課程教學變得更加直觀生動,讓學生在地理知識的學習方面更加具有主動性。
三、結語
運用教具開展教學是需要教師進行教學研究工作與教學準備工作的教學模式,教師對于教具作用與功能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師對教育理論的研究深度決定了使用教具的效果。因此,教師要以深入鉆研的精神,在地理教學研究工作中高度重視教具使用,這樣才能在教具使用方面總結出科學的經驗與方法,讓教具教學真正為提高地理教學水平、改進地理教學質量發揮應有的作用。
作者:姜素敏 單位:南京市六合區金牛湖初級中學
第六篇:初中地理教學激發學生興趣的教學方法
摘要:人文地理課教改工作正在快速推進中,筆者分析了激發學習興趣,提升人文地理教學效果的重要性,而后結合人文地理教學實例分析,研究總結了針對性的教學方法。最后指出要通過積極評價教學效果,努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關鍵詞:人文地理;教學改革;學習興趣
學習興趣是初中階段學生渴望獲得知識,認識未知世界的積極傾向。初中生在學習人文地理課程中,普遍對地理世界感到好奇,在結合人文知識的學習過程中,他們充滿了對地理知識的求知與探索。在教學中,學生喜歡學什么,不喜歡學什么,通常以學習興趣為轉移。興趣是學習的最佳動力,它能吸引學生注意、激發情感喜好、推動學習行為。因此,在初中人文地理教學中激發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趣味性,是提高教育質量的迫切要求。
1分析課程特點,積極改進教學
初中階段的人文地理教育與自然地理教育不同,主要研究地域分布及人文現象(人口、城市、產業活動)與地理環境的密切關系,更側重培養學生對人文地理現象的解釋和問題綜合分析的能力。但初中階段的學生形象思維能力較強、邏輯思維能力較弱,基于他們的心智發展水平和社會閱歷的積累較難理解現象背后存在的問題和深刻的原因,比如,類似于某地區人口眾多、資源豐富、交通發達,問該地區最適宜發展何種產業等高深問題,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深奧難懂,且缺乏趣味性。因此老師授課時應結合初中學生的特點,從激發學生興趣入手,通過選取現實生活中代表性案例,將學習內容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引起學生對生活問題的關注,引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師通過分析生活中現象產生的原因,講清原理,講解解決辦法,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等方式對案例進行具體的分析和歸納,對知識活學活用,逐漸培養學生的人文地理的理解分析能力。
2探討分析實例,研究教學方法
如何在人文地理教學中激發學生的興趣呢?在這里以《西北地區》為例進行探討研究。首先,以教材內容及教學要求作為出發點,《西北地區》這一章節是星球版八年級地理下冊的內容。該章節要求學生掌握西北地區的地理位置范圍、自然環境特征,及人文環境(工農業、交通、旅游等產業),重點是自然環境特征及環境的治理。根據心理學的分析:好奇心是激活求知欲的主要動力源。要激發起學生對西北地區地理知識的學習興趣,就得讓學生們產生對這一區域的向往與求知欲。課堂的導入是十分重要的,課堂開始的前五分鐘決定了學生們對這一節課堂甚至是整章節內容學習興趣及學習效果。對于這一章節的導入我們可以引用該地區的歷史故事、傳奇、傳說、傳聞作為切入點,也可以以問題的方式進行導入。例如:先讓學生結合前面學習過的內容來分析西北地區包括哪些省級行政單位從而得出該地區的地理范圍,接著提問有誰去過西北地區旅游,讓去過該地區旅游的同學簡單概括地介紹西北地區自然環境狀況及風土人情。關于課堂的導入,最能激發學生興趣的莫過于引用歷史故事、傳奇人物、奇聞、奇談等,《西北地區》有三個少數民族自治區,歷史上是:月氏、回紇、突厥、韃靼、西夏等古國的所在地,歷史上傳奇人物有:建立西夏的元昊、統一蒙古的成吉思汗,三國時期的馬騰、馬超等。著名的絲綢之路穿過西北,通過中亞,抵達歐洲。唐朝時期有非常多的邊塞詩,如:“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現牛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等,結合課件制作一些美輪美奐的圖片、視頻等,完全可以通過情景再現的方式展現西北廣闊無垠,雄偉壯闊的魅力,讓學生身臨其境,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由此激發學生對西北地區的向往和濃厚的求知欲。在具體知識點學習中,老師可以扮演導游的角色帶著學生暢游西北。學生以游客身份游歷參觀西北,上這一章節內容前就是出發旅游前的準備:讓學生規劃路線,通過規劃路線讓學生們清楚的知道西北地區包括哪些省區,都有哪些名勝古跡,可以看到什么樣的名山大川,自東向西西北地區的景觀有怎樣的變化?景觀的變化與什么樣的自然條件有關?從而讓學生記住了西北地區大致的地形和自然環境,得出了西北地區自然景觀為森林草原、溫帶草原、荒漠草原、荒漠。出發西北旅游前攜帶行李的準備———天氣如何?要不要帶傘?不同的季節該穿什么樣的衣服?要準備些什么樣的日用品?通過這一系列的準備活動讓學生深刻理解西北的氣候條件: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稀少,大部分為干旱和半干旱地區。在西北旅游可以品嘗到什么樣的美食?根據美食可以反映西北地區的農業生產狀況,引導學生們自主研究西北地區畜牧業特點。一路走來,同學們可以歸納總結西北地區存在怎樣的環境問題。在問題解決環節上,可以某一著名景點為例分析該地區的自然環境狀況及環境保護,如:敦煌莫高窟、寧夏中衛縣的沙坡頭,漫天的黃沙說明該地區荒漠化嚴重。寧夏中衛縣的沙坡頭通過治理把荒漠變成了旅游勝地,那么西北的其他地區是否可以借鑒該景點的治沙方法來治理荒漠化問題呢?以類推的方法讓學生回憶以往學過的內容,開拓學生的思維:有哪些國家自然環境和我國西北地區大致相同,這些國家面臨的荒漠化問題是如何解決的?我國能否借鑒該國的治沙經驗?同時可以引出中國治沙的成功范例———庫布其沙漠。這個沙漠得以成功治理后,人們認為:沙漠可以變綠,沙漠里的窮人可以致富,沙漠陽光產業大有可為。這個成功范例得到了聯合國的高度贊譽。讓學生以一個旅行者和考察者的身份“游歷”西北地區,從而自主輕松愉悅地完成課堂教學內容。給學生一定的自主性更能開拓其思維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要提高課堂的趣味性就要給予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尤其是學習人文地理,老師在課堂上不能唱獨角戲,老師起到的作用是輔導和引導,課堂學習是學生的任務,不能角色顛倒反客為主。滿堂灌的教學方式無疑是最失敗的,根據心理學的分析,初中階段的學生年齡段為12到15周歲,他們的注意力集中時間只能維持在15到20分鐘,一般都不會超過20分鐘,因此老師在課堂上能否引領學生自我尋找學習的樂趣至關重要。每個學科都有其獨特的優越性,人文地理課的優越性在于開拓學生的視野,發散其空間思維,培養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再者人文地理學內容與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會覺得抽象陌生。老師要充分發揮該學科的優越性,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樂趣與收獲,與學生一起探索如何讓課堂變得更加有趣。
3積極評價成果,激發學習興趣
每個人都經歷過學生階段,老師的認可,對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開心的。學習效果是好還是壞,能否提升學習成績,需要老師盡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滿足他們的心理需要。一方面要牢牢抓住年輕人愛表現好出風頭的特點,可以把人文地理課程知識問題化,交學習小組討論后集體回答、設置個人搶答環節、課外作業成績比拼、通過當堂繪制地圖、看圖識圖等多種競賽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熱情。課堂上輪流以主講人身份,展示學習成果,回答老師和同學提問,塑造比學趕幫超的濃厚氛圍。一方面激發了人文地理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還提升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講演能力,對于學生將來的發展大有裨益。另一方面,對學習效果欠佳的同學,只要有進步,就多多表揚。在競賽中獲得優勝的,應當發給小禮品(比如發給一顆糖)。讓學生感受到學習之甜。這其實是巴甫洛夫心理學原理的創新運用,尤其對于初中生效果好。對課堂上積極、主動回答問題的學生,一律報以熱烈的掌聲。不論他(她)的回答是否全面,是否邏輯嚴密,能夠主動積極配合教學都是值得肯定的。多用表揚和激勵性語言,全方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這是一個永恒課題。同學們學習興趣濃了,全身心投入教學活動中,主動參與各項教學比賽,創造性地完成學習任務,那么人文地理課堂教學就會事半功倍,老師的辛苦就沒有白費。而且人文地理課程的學習,對同學們的未來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人文地理課程也成為體現學習之美、學習之樂的重要載體。綜上所論,提高學習人文地理的學習興趣在于充分利用各種“資源”(人、事、物、地方特色文化等)豐富課堂活躍課堂,讓學生愛上人文地理,愿意學習,主動學習,喜歡學習。
參考文獻
[1]趙建軍,等.基于素質教育的中學地理教學改革與方法創新[J].高師理科學刊,20l1(3):110-114.
[2]蘭惠萍.人文教育維度下的地理教學改革實踐研究[J].萍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2):89-91.
作者:嚴珍珍 單位:廣西玉林市玉州區南江苗園中學
第七篇:課標視域下的初中地理教學誤區
摘要:區域地理是初中地理的重要教學內容,區域地理教學旨在使學生通過認識所學區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主要特征,掌握學習區域地理的一般方法。目前部分教師在區域地理教學中仍然存在明顯有違地理課程標準要求的誤區。本文以課程標準的視角審視區域地理教學,希望對一線教師的教學有所幫助。
關鍵詞:區域地理教學;誤區;原因;建議
區域地理以尺度不同的區域作為研究對象,重點研究區域地理環境特征、區域內各地理要素間的相互作用及關系,綜合揭示區域地理環境發展變化及演變規律。區域地理是初中地理的重要教學內容,初中階段的區域地理教學旨在使學生通過認識所學區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主要特征,掌握學習區域地理的一般方法。目前部分教師在區域地理教學中仍然存在明顯有違地理課程標準要求的誤區。
一、區域地理教學的誤區
1.重視知識識記,忽視能力培養
不少初中地理教師在區域地理教學中注重區域的地理事象和地理特征識記,忽視區域認知能力培養。如:“東南亞”第一課時教學設計中將學習目標定為“記住主要國家及其首都”[1]。此例說明在區域地理教學中,把識記區域的重要地理事物和地理特征作為主要教學目標的現象并非個案。對應以上教學內容,地理課程標準的表述是:“在地圖上找出某地區的位置、范圍、主要國家及其首都。”課標中的行為動詞是“找出”,顯然不等于“識記”,“找出”重在培養學生讀圖、識圖的能力,在地圖中獲取事象空間分布信息是區域認知的基本能力之一。區域認知能力是學生能根據某區域的圖表資料覺察、表達地理事象空間分布和空間結構,闡明其空間差異和聯系,揭示其空間運動、演變規律等的能力。認識區域和區域認知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前者更關注認知結果、重視陳述性知識的獲得,后者更重視認識過程,重視程序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的習得。
2.重視認知結果,忽視認知過程
不少教師在區域地理教學中注重學生對某區域認識的結果,如知道、記住某區域的主要事物和地理特征等,忽視區域認識的過程。如:“中東”一節的教學目標表述為:“知識與技能:知道中東地區的范圍、主要國家及城市,重要的臨海、海峽及運河,記住石油的分布、生產和輸出情況及其路線。”[2]對應以上教學內容,地理課程標準的表述是:運用地圖和其他資料,指出某地區對當地或世界經濟發展影響較大的一種或幾種自然資源,說出其分布、生產、出口等情況。“知道”“記住”強調的是學習結果,而“運用……指出……說出……”強調的是學習過程和方法,從圖文中獲取地理信息,培養學生區域認知能力。
3.重視要素羅列,忽視理性探究
不少教師在區域地理教學中,常按位置、范圍、地形、氣候、河流、人口、經濟、城市的程式對所選國家(大洲、地區)的地理要素特征進行羅列,戲稱“地八股”。而地理課程標準更多地要求學生在認識區域中感知人地關系,以及要素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并對要素關系進行初步的理性探究。如:運用地形圖說明某地區河流對城市分布的影響(認識地區)、用實例說明某國家自然環境對民俗的影響(認識國家)。
二、誤區產生的主要原因
為什么部分教師在區域地理教學中存在以上誤區呢?筆者認為主要原因就是這些教師對課程標準研讀不夠,并深受教學大綱的影響。本文以“日本”為例進行分析論證。從表1可以看出,2000年地理教學大綱比較注重學習結果,比較重視陳述性知識的獲得,大綱中明確要求學生識記、知道日本重要的地理事象和地理特征等陳述性知識。2011年地理課程標準更注重地理學習過程,重視地理技能和程序性知識的學習。課程標準中沒有提到日本(也沒有提到其他國家),意味著在課標中日本(也包括其他國家)不是必學內容,有關日本(也包括其他國家)重要的地理事象、地理特征等陳述性知識不是必知、必記的。如依據2011年課程標準,對某國家地理位置、領土組成和首都的要求是“在地圖上指出某國家地理位置、領土組成和首都”。重點是培養學生學會讀圖、從地圖中獲取相關地理信息的能力。而依據2000年大綱要求:“記住本州、九州、四國、北海道、富士山、大阪、神戶;初步學會在地圖中找出日本的主要島嶼、主要城市”,重點是讓學生識記日本地理位置、領土組成、首都。2011年課程標準對某國家自然環境的要求是“根據地圖和其他資料概括某國家自然環境的基本特點”,重點是培養學生從圖文中獲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培養歸納、概括,并準確規范表述地形特征、氣候特征等的能力。而依據2000年大綱要求:“知道日本多山、火山和地震、氣候濕潤、多臺風”,要學生知道和識記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征這一陳述性知識是教學的重點。依據2011課程標準,對國家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要求是“運用地圖和其他資料,聯系某國家自然條件特點,簡要分析該國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實例”,其重點是培養學生觀察、歸納、概括,并準確規范表述經濟特點、空間分布特點的能力;學會分析影響經濟、工業布局因素的程序性知識;通過日本經濟發展的實例,理解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原則、理解人類經濟活動與自然條件的關系。而依據2000年大綱要求:“知道日本人口稠密、自然資源缺乏、大部分工業原料需要進口;理解日本工業集中分布于太平洋沿岸的地理意義;運用地圖,結合學過的知識,說明日本工業布局的特點和地理意義。”教學重點還是獲得一些陳述性知識。根據課標與教學大綱對比,結合目前區域地理教學中存在的主要誤區,可以得出如下結論:教師的教學思想、教學行為深受地理教學大綱(課程標準)的影響;教師教學思想、教學行為具有極大的慣性,大多數教師的教學思想和教學行為改變明顯滯后于課程改革的步伐,落后于教學大綱(課程標準)的更新速度。正是由于部分教師的教學思想和教學行為改變極度滯后,課程標準頒布已經十多年了,依然有不少教師深受地理教學大綱的影響,在區域地理教學中偏離了地理課程標準規定的教學目標。
三、對區域地理教學的建議
信息時代,人們獲取知識和信息更加便捷,電腦代替人腦存儲海量的知識和信息已成現實,新時代最有價值的知識是提取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教學中把學生大腦當成存儲器,讓學生識記大量的陳述性知識的教育理念已經落后于時代的發展。從教學大綱注重識記區域的地理事象、地理特征到課程標準注重區域認知過程和方法的變化,正是源于對不同知識價值的重新認識。初中認識區域內容中選定區域主要作為承載不同地理事象、地理特征、區域發展問題等地理信息的載體,學生識記區域的地理事象等地理信息顯然沒有多大價值,最有價值的是學生在認識選定區域過程中學會了提取信息、處理信息、運用信息的方法;從選定區域提供的圖文資料中獲取有用的地理信息、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解讀、描述、闡釋典型地理事象、探究地理問題和發現地理規律的能力,提升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課程標準是制定教學目標的依據,教師必須認真研讀區域地理部分的內容標準,而不是根據習慣和經驗確定教學目標。鑒于課時限制,在進行區域地理教學時,可以根據選定區域的典型地理事象、地理特征、地理要素關系、區域發展問題等重點落實某一條或幾條內容課標。如學習日本時,日本因地制宜,利用自然地理條件發展經濟具有典型性,可以重點落實內容標準:“運用地圖和其他資料,聯系某國家自然條件特點,簡要分析該國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實例。”日本經濟、貿易、文化與其他國家聯系緊密,具有典型性,可以重點落實內容標準:“舉例說出某國家與其他國家在經濟、貿易、文化等方面的聯系”等,把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綜合思維能力和人地協調觀念作為教學重點,避免“地八股”的現象。
參考文獻:
[1]呂新美.“東南亞”第一課時教學設計(商務版)[J].地理教育,2016(1):20-22.
[2]吳連霞,李其軍,徐小紅.“中東”課堂教學實錄(人教版)[J].地理教育,2016(3):22-23.
作者:周成仕 單位:重慶市璧山區教育科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