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談新課標高中地理教學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新課程理念下的高中地理,強調“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特別是在注重素質教育的今天,在地理教學中,教師應轉變觀念,與時俱進,應利用各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努力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關鍵詞:新課標;地理教學;興趣;創新能力
高中地理是高中生在高中時期必須學習的課程之一,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地理教學必須變革“學科中心”“知識本位”下的地理課程,努力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創新精神,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資源觀、環境觀以及可持續發展觀念。作為一名地理教師,要轉變觀念,應與時俱進,探索地理教學的新方法。在此,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讓教學內容貼近生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指人們積極探究某種事物和愛好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是推動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內在動力。當學生對學習發生興趣時,總是學習積極主動,樂此不疲。因此,教師要善于將實際生活中的地理知識融入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以趣激疑、激思,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掌握地理知識。如6月22日為夏至日,在這一天太陽直射在北回歸線上,此時,北半球晝最長,夜最短。在夏至日前后,不妨問問學生:今天的白晝為什么最長?今后的白晝長短將會如何變化?讓學生們自己觀察,到秋分時,再讓學生觀察:學生都說黑得越來越早了,下午六點多就黑了,通過讓學生觀察,得出北半球從夏至到秋分晝越來越短,夜越來越長,而且夜隨著時間推移會更長。對于高一第一單元最難懂的晝夜長短的知識簡單化,學生在快樂中學到了知識,而且消化吸收為自己的知識。如學生出去旅游,到山上為什么感覺比平原涼爽,結合一首古詩“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學生就能說出海拔越高氣溫越低,每上升1000米,氣溫下降6℃。利用這些和生活有關的知識進行相關教學,本身就是學于生活、解答生活、服務生活。不僅深刻記住了所學知識,更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充滿了吸引力。
二、寓教于樂,激發記憶
高中學生感情豐富,一切新奇的刺激都容易引起他們的興趣。如何變枯燥為有趣,讓學習變得好玩,寓教于樂,妙趣橫生,便成為地理教師教學中必須掌握的藝術。“寓教于樂”是一條成功的教學經驗。1.幽默法。記憶我國甜菜產地“內、新、吉、黑”四省,讀作“內心極黑”,講課時告訴學生某個人“內心極黑”。記憶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分界線大興安嶺(大)—陰山(飲)—賀蘭山(喝)—巴顏喀拉山(八)—岡底斯山(缸),講課時告訴:“學生武松三碗不過岡,我們大飲喝八缸,夠能喝吧。”記憶我國五條縱向鐵路干線從東向西和隴海—蘭新交匯的鐵路樞紐徐州(徐)商丘(商)—鄭州(鄭)—洛陽(落)—寶雞(寶),講課時告訴學生:“徐高鄭落下一塊寶物。”通過諧音變成大家熟知易記甚至歇后語式的句子。在幽默、笑聲中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簡化了記憶量,從而達到在興趣中學習的目的。2.順口溜記憶法。(1)長江流經省區順口溜“青川藏滇渝兩湖,江西安徽與蘇滬”。(2)黃河流經省區順口溜“青川甘寧內蒙古,陜西山西和豫魯”。(3)南極像“蝌蚪”,中山站在“蝌蚪”頭部臨印度洋,長城站在“蝌蚪”,蝌蚪尾部臨大西洋。學生在快樂中學到了知識,提高了記憶的能力。
三、新課程的理念注重能力培養
地理新課程倡導學生的實踐活動,強調通過地理實驗喚醒學生的主體性意識,滿足學生“做”的愿望。采用教學方法是合作,探究學習,運用一系列案例,激發學生的興趣,通過探究學習的過程,讓學生在學習中形成自己獨特的體驗和感受,進而發揮主動性與創造性。例如,新教材必修一“熱力環流”這節課,需學生掌握的知識多,難。怎樣在講授中讓學生弄懂這艱澀難懂的知識,教師買了一個大大的“長方形”魚缸。在魚缸一側放“冰塊”,一側放“點燃的蠟燭”,經過幾分鐘很明顯地看到熱空氣上升,冷空氣下沉,形成一個環流圈。學生在這幾分鐘時間里都特別期待。特安靜,最后看到熱力環流圈,學生特歡快,愉悅。上這節課很能感受到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學到了知識,也激發了興趣,學生踴躍發言,還說了很多“創新”的點子,如夏天“荔枝”上放冰塊就是利用熱力環流的原理,真正能感受到學生在思考,在拓展自己思維的空間。教師在講“常見天氣系統”這節課時,拿來魚缸,中間放擋板,左側放藍色鋼筆水,是冷水,右側放紅色鋼筆水,是熱水,給學生提出問題,學生通過觀察并且自己試驗后,能很快得出結論。活動中既有合作探究,更強調自主探究,調動學生的思維,營造師生和諧的教學情境,這樣促進了學生學習的能力,拓展了學生的思路。利用自我探究學習的形式,讓學生學會發現知識,思考問題,提高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學生學習的過程和方法,培養了學習探究和合作精神,教學效果好,提高了教學效率。
四、組織豐富多彩的地理活動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地理教學多數集中于課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組織一些地理活動。比如,組織地理知識比賽,讓學生體驗競爭的樂趣。樹立地理學習的榜樣,向榜樣學習。開展分組學習,可以營造合作的學習環境。例如,上次到一個學校參觀,他們學校每個班的教室三面都是黑板,上地理課時,教師把學生分為六個組,給出討論的時間,針對學案出的六個問題,每個組一個問題,每個組推選一個代表說出本組的答案,不足時本組其他同學補充。教師最后總結,給每組不同的加分,一學期下來,教師給優勝組獎勵,以資鼓勵。“合作學習”和其他教學策略一樣,有其特定的適合范圍和適用對象,更多時候要綜合運用多種教學策略,不可“為合作而合”“為討論而討論”。在活動的設計上,不應該只是注重外在表現形式,要根據地理學科的特點,設計具有挑戰性、激勵性的話題,激發學生進行深度思考和認識。如地球自轉產生什么現象,即可分組讓學生動手操作,通過合作探究感悟獲得。通過合作競爭學生能更快地學到知識,吸收知識。總之,地理教學要利用學生的心理特點,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激發學生的習興趣,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著眼于讓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和“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中,讓學生掌握知識,探究知識,發現知識,讓地理成為學生喜愛的學科,讓學生在地理教學中得到提高和發展。
參考文獻:
[1]唐金紅.新課改下高中地理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考試周刊,2010(4):21.
[2]徐志麗.關于新課改下高中地理教學的幾點思考[J].科技創新導報,2014(7):156.
作者:張寧寧 單位:河北黃驊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