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中地理教學微課融合對分課堂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關鍵詞:微課;對分課堂;高中地理
地理是中學非常重要的一門基礎課,在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觀念、空間思維、區域認知等方面具有其他課程不具備的優勢,高中地理的總目標是從地理的角度進行“立德樹人”,課堂教學是完成這一任務的主要途徑。然而,目前的課堂教學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教學方法仍以老師講授為主,現代信息技術應用較少等,導致當前地理教學模式單一,學生參與度和積極性都不高,同時不利于教師教學熱情的提升。尤其是在重難點知識的掌握上,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都面臨著很大壓力。對分課堂(又叫PAD)教學模式將課堂時間一分為二,一半屬于教師一半屬于學生,通常包括教師教授(Presentation)、內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討論(Discussion)三個環節,后面兩個環節需要學生深度參與,其中內化吸收主要在課下完成,該方法旨在通過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最終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對分課堂由復旦大學張學新教授根據我國學情提出來的一種本土化的教學模式,在國內諸多學校和課程中均成功得到應用。微課由于時間短、內容少、主題集中、設計巧妙、傳播方便等特點深受學習者歡迎,微課特別適合自主學習。鑒于對分課堂和微課的上述優點,本文將二者融合到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不僅能摒棄傳統教學模式所存在的弊端,而且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提升教學效果。本研究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交通運輸布局及其影響”為例分析如何將對分課堂和微課用到課堂教學中。
1“微課+對分課堂”的教學程序
1)課前學習:微課為學生的提前學習提供了資源和條件,為了提高課堂教和學的效率,在正式上課前老師梳理教學的重難點,并把這些以微課的形式呈現給學生。老師在做微課的時候要注意以下幾點:(1)知識性和趣味性相統一;(2)最好制作互動式的微課,讓學生在看微課的時候除了眼睛看還要動腦子思考、動手操作,在進行知識輸入的同時,還要進行知識的輸出;(3)看完微課,還要給學生布置一些有針對性的、難度較小的、與微課內容關聯性較強的小練習,通過練習可以檢測學生對重難點的基本把握情況,同時也有利于老師有針對性的備課及講課。2)講授階段:根據微課學習的反饋情況,老師對重難點進一步講解、梳理,此時的講解并非對微課的簡單重復,而是對微課內容的有效補充或延伸。此階段的講解要留白,切忌講得太多,以便為學生后期的消化吸收和討論留下一定空間。3)內化吸收階段:內化吸收主要在課下進行,學生通過微課再學習、做作業、測試等方式完成要點的內化和吸收。老師鼓勵學生在此階段進行反思和協作學習,充分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起來,鼓勵學生在平臺上多交流討論,老師要多關注學生在線的討論和存在的問題,對一些集中性的問題在線及時解答。此階段,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協作溝通能力將得到較大提升。4)討論階段:在此階段,老師主要是組織者和引導者,學生是主要參與者,通過“亮、考、幫”的方式參與到互動和討論中,通常以小組協作的方式,通過情景模擬、角色扮演、辯論、相互評分等活動進行。由于該環節的問題多為開放性問題,且形式活潑、類型多樣,可以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并且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了解,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和深度學習。
2“微課+對分課堂”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實踐
2.1講授內容及學情分析
以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五章第一節《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中的難點“影響交通運輸布局的因素”為例進行微課制作和課堂教學。學習目標:通過觀看微課,理解影響交通運輸布局的因素。學情分析:本節課的授課對象是高一下學期的學生,多數十六歲,學生個性普遍突出,對新鮮的、有趣的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從已有的知識結構看,學生前面幾章已經學習了農業、工業等知識,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基礎。但是由于成長環境差異大,學生對管道等的交通運輸方式的常識和體驗有欠缺,在新情境下提取有效信息,調用知識不足;綜合分析、解決問題能力不足。
2.2微課設計特點及課前微課學習
《影響交通運輸布局的因素》微課時長5分35秒,制作工具為萬彩動畫大師、InShOt視頻編輯軟件。具體設計流程見表1。該微課主要讓學生學習和掌握影響交通運輸布局的一般性因素,并與對分課堂教學方式相結合去分析案例南昆鐵路建設的區位因素,進而讓學生掌握影響交通運輸布局的因素,學會分析某一地區交通布局的意義。影響交通運輸布局的因素是本節課的難點,課本上主要分析了南昆鐵路建設的區位因素,讓學生通過分析南昆鐵路建設的區位因素進而掌握影響交通運輸布局的一般性因素,如果采用傳統圖文結合來學習這部分內容,會顯得枯燥。在此采用微課的方式,首先通過觀看微課學習影響交通運輸方式的一般因素,再通過對分課堂教學方式進行案例分析,讓學生用學到的知識來分析案例,培養學習的知識遷移的能力以及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微課與對分課堂教學方式相結合,新穎而又有趣,兩種教學模式相互補充,實現課堂教學模式的多樣化,進而達到教好的教學效果。針對該微課布置小練習是選擇題和填空題等常規題型,所有題目均圍繞著教學難點來設計。
2.3課堂講授
根據微課學習的反饋,發現大多數學生對“影響因素是如何影響交通布局”這個問題不太清楚,只能機械性地記憶各影響因素。比如在自然影響因素當中,地質是如何影響交通布局的?在經濟因素中,產業結構不同怎么影響交通布局?人均GDP和交通布局的關系是什么?科技發展水平又是如何影響交通布局的?等等。因此在講授階段,老師就針對學生當中普遍存在的這些問題做統一做拓展性講解。
2.4內化吸收
內化吸收通過線上和線下兩種途徑進行。在線下,老師布置一系列開放性的作業,該階段的作業相較于課前作業即微課后的小練習,更加具有開放性、系統性和復雜性,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綜合思維能力、區域認知能力以及地理實踐力等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如讓學生調查所在區域交通布局跟當地自然環境和經濟發展的關系,要完成這項任務,學生首先要去野外或者是查閱大量資料或者走訪相關政府部門來了解當地的地質、地貌、氣候、氣象、水文等自然條件,然后再分析這些自然條件是如何影響當地交通布局的。這些任務雖然具有一定的挑戰性,但對學生能力地培養是非常大的。在線上鼓勵學生多提問,多展示自己的成果,如調查的圖片、視頻、獲取的數據等資料。
2.5討論
討論主要采用兩種形式進行:(1)朗誦古詩詞,分析古代的交通方式及其影響因素,如“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等。(2)角色扮演:讓學生分別扮演交通局長、發改委主任、地質調查隊隊長、氣象局局長、市長等,每個角色從自身專業出發對學校所在地5年后、10年后的交通進行規劃。討論后每組派代表將交通規劃圖畫出來,并進行自評和他評。在這個環節,老師的角色是活動組織者、監督者、調控者、答疑者和施助者。
2.6教學評價
微課加對分課堂的教學模式是否適合高中地理教學,教學效果如何需要通過教學評價進行衡量,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要被評價,評價主體包括老師評價、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小組內評價、組間評價等。既有過程評價也有結果評價。對老師的評價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微課質量、答疑、互動、課堂活動組織、輔助學習資料豐富度、作業是否反映課標要求、學生成果點評等。對學生的評價維度包括:練習及作業的完成情況、“亮、考、幫”的次數和質量、課堂討論參與度、團隊合作度、成果質量等。可以制作評價單讓和老師和學生進行評價。通過評價,老師可以進一步完善教學計劃、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學生根據評價結果可以及時了解自己的學習行為和學習效果,并做出相應調整。
3結語
微課為“先學后教”及學生的泛在式學習提供了條件,而對分課堂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二者的融合較大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效果也明顯提升。文章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交通運輸布局及其影響”一節為例,從課前微課學習、課堂講授、內化吸收、課堂討論幾個方面探討了微課融合對分課堂的教學模式的具體實施方式,并介紹了針對這種教學模式的教學評價方式。實踐證明,微課融合對分課堂的教學模式充分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探求知識的自覺性及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也更加符合當下高中生的認知特點和個性化學習需求;同時也有助于教師及時革新教學資源、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為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改革提供了參考、積累了經驗。
參考文獻
[1]焦建利.微課與翻轉課堂中的學習活動設計[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4(24):4-6.
[2]黃靖鈺.分層教學導向下的高中地理微課程設計———以人教版“工業的區位選擇”第1課時為例[J].地理教學,2018(21):38-40,43.
[3]黃芳,劉金錘,王瑞華.基于對分課堂的高中地理創新型教學模式研究[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7(14):4-6.
[4]程英姿.試論“對分課堂”教學改革中的觀念顛覆[J].教育教學論壇,2020(15):149-151.
[5]馬力,張瓊聲.基于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9(22):107-109.
作者:黃芳 鄭雙雙 單位:平頂山學院旅游與規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