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地理教學中鄉土環境意識的培養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在探尋中思索培養學生鄉土地理環境意識的途徑
作為地理教師,要在探尋中思索培養學生鄉土地理環境意識的途徑,以傳統的考試方式引導學生了解鄉土地理環境在很大程度上與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初衷相悖。教師應以教學內容為主,開展與鄉土地理環境相關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受到鄉土地理知識的熏陶,自發地重視鄉土地理環境。強制性地對學生進行鄉土地理環境意識的灌輸,并不能夠讓學生從思想上重視。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通過有效的地理活動方式引導學生關注鄉土地理環境,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鄉土地理環境意識,讓其在今后的學習中能夠自發地認識到保護鄉土環境的重要性,從而形成一個良性的學習過程[1]。但是,教學活動的開展也并非易事,教師要對教材進行深入研究,挖掘其中的活動價值,如在進行“區域生態環境建設”中“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國西北地理為例”的講解時,教師可以將鄉土地理環境元素融入教學活動,為學生設置問題:“在不同歷史時期,我國有哪些荒漠化問題?西北地區的荒漠化哪些是由于當地人缺少鄉土地理環境意識而進行的人為破壞?應當怎樣因地制宜采取治理措施?”然后讓學生分小組查閱資料,尋找問題的正確答案,學生相互配合、合理分工,通過翻閱史料、上網搜集等方式得出正確的答案:“古代(唐宋后)塔里木盆地沙漠邊緣是當地人盲目耕種及戰爭和瘟疫導致的;近代(清代后)內蒙古南部農牧過渡地帶是由于移民實邊、開放蒙禁導致的;現代(新中國成立后)草原牧區和旱農地帶是由于人口壓力和管理失誤導致的[2]。形成荒漠化的人為原因主要是來自人口激增對生態環境的壓力;人類活動不當對土地資源、水資源的過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治理的措施主要有合理利用水資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根據不同地區的地理特點構筑防護體系;調節農、林用地之間的關系———宜林則林,宜牧則牧;采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從內容上來講,學生除了了解課本內容之外,也補充了更多關于荒漠化的知識,是教學內容的拓展與延伸,能夠讓學生對鄉土地理環境有一個相對全面的認知。從形式上來講,學生學到的不僅是鄉土地理環境知識,培養的也不僅是地理環境意識,更多的還是一種合作學習的意識與能力,這對今后的學習也大有裨益。另外,學生從活動當中能夠認識到地理環境意識的重要作用,教師以這樣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也更能夠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教師在鄉土地理環境意識教學的講解中和為學生設計的教學活動中,所包含的鄉土地理環境內容需要符合以下標準。一是要讓學生感受到教學內容是與鄉土地理環境息息相關的;二是學生要想回答活動問題,則需要相互配合,通過多種合理渠道獲取當地的地形地貌及歷史環境、人文環境等內容,并且要對其有所研究學習。
二、在學習中開展“校本鄉土地理環境”的研究
教師需要不斷開拓教學思維,以新穎且可操作性強的方式讓學生形成鄉土地理環境意識,而“校本鄉土地理環境”的研究是非常好的一種培養方式。在學校開展“校本鄉土地理環境”的課程規劃和設計是當前地理教學中的全新嘗試,這不僅具有可操作性,在培養學生鄉土地理環境意識的同時,還能夠鍛煉其綜合性的實踐能力及個人素養,對學生的學習、成長、發展都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每個地區都在不斷地發展,也都有自己的特色產業,學生通過“校本鄉土地理環境”的研究不僅豐富了知識,也是對所研究地區的一種有效宣傳。但因為區域的不同,校本課程資源也會不同,學校與教師應當根據實際的資源情況盡可能地為學生創造研究環境。如在學習“地理環境與區域發展”中的“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時,教師可以這一主題為校本研究的課題讓學生深入了解區域的經濟建設、文化底蘊及風土人情等相關內容。這是一個龐大的研究過程,僅靠教師與學生完成難度較大,需要學校提供強大的資源支撐,為課題成立專門的研究小組,從各方面影響因素考量。比如,以“南北方居住差異的自然原因”為研究課題,然后各選取一個南北方的特色建筑進行分析研究,這樣研究范圍被縮小了,可操作性也就更強。首先,我國南北方傳統民居的差異: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觀比南邊強;北方居民的墻體嚴實厚重,南邊民居的墻體輕薄;從北到南,民居的屋頂坡度逐漸增大,檐子逐漸加寬,房屋進深和高度逐漸加大。其次,南北方的城市住宅樓的差異:如果不考慮地價、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積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建一樣高度的多幢樓房,北方樓房的南北間距比南邊大。最后,學生從一系列的探究中會了解由于鄉土地理環境的差異造成南北方建筑物獨特的差別有哪些,并且逐步認識到鄉土地理環境對人們生活的影響。這一課題的研究對學生的要求非常高,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素質與能力,方可高效地完成課題研究。與“鄉土地理環境”相關的課程規劃和設計是培養學生鄉土地理環境意識的重要一環,這不僅是知識的擴充,意識的培養,也是能力的鍛煉。學生在進行“南北方居住差異的自然原因”的課題研究時需要明確三點:一是要了解南北方的地理環境差異;二是要了解南北方的人文差異;三是在對比中探究形成居住差異的自然原因有哪些。
三、在課堂中開展鄉土地理環境的教學
考試與實踐是培養學生鄉土地理環境意識的重要方式,同時也不能忽視課堂教學的重要影響力。鄉土地理環境材料在課堂教學中的用途有很多,可以創設問題情境,也可以開展案例教學。如在學習“工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時,教師可以將鄉土地理環境材料充分運用于課堂教學中。在工業的區位選擇中需要考慮到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等因素,教師會讓學生在課前搜集不同類型的工業在區位的選擇上具體需要考慮的因素,然后再提出問題讓學生進行探討:“就原料導向型、動力導向型、市場導向型、勞動力導向型、技術導向型的工業類型而言,在區位選擇上需要具備哪些原則?”教師不僅要鼓勵學生分享探討的結果,也要對學生探討的內容進行補充與總結。之后教師會選取當地有代表性的工業作為案例開展教學、就身邊的案例作為教學切入點,與鄉土地理環境的相關內容相契合,對培養學生的鄉土地理環境意識也大有裨益。一般情況下,每個地域都有自己代表性的工業、產業或是企業,與鄉土地理環境息息相關。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鄉土地理環境意識并非易事,需要做的功課有很多。首先,教師要有指向性地指導學生搜集與鄉土地理環境相關的資料;其次,教師要提出具有建設性的鄉土地理環境問題供學生思考;最后,教師還要選取恰當的案例開展教學活動。總之,在地理教學中要注重學生的發展,在提升能力的同時也要豐富情感,培養學生鄉土地理環境意識,是對學生地理思維的提升,也培養了其熱愛鄉土與環境的人文情懷。所以,師生需要共同努力為培養鄉土地理環境意識探尋更好的出路,讓鄉土文化得以發展,地理環境得以優化。
參考文獻:
[1]鄧興.地理教學中鄉土環境意識的培養對策[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9(2):38-39.
[2]儲成堯.結合鄉土地理教學增強學生的環境意識[J].時代教育,2013(8):112
作者:蘇朝根 單位:福建省安溪第八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