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項目教學法在地理教學的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項目教學法是目前我國高職院校教學過程中普遍應用的教學方法之一。但是在對高職旅游地理教學中,項目教學法的使用效果欠佳。本文通過分析在高職教學中應用項目教學法的重要性以及當前高職旅游地理教學開展的現狀,來探討高職旅游地理項目教學法的實際應用。
關鍵詞:項目教學法;旅游地理;高職教學
1.高職旅游地理教學現狀及項目教學法應用的重要性
1.1高職旅游地理教學現狀
在我國高職學院中,關于旅游地理的教學,絕大部分教師因受到本科教育模式的影響、行業實踐背景的缺乏和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使得教學過程存在諸多問題:首先,旅游地理教學的課程設施不合理。現實普遍的現象是課時設置與教學內容嚴重不匹配,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往往為了完成教學進度而忽略學生的學習效率,學生普遍跟不上教學進度,喪失學習興趣,導致課堂教學質量下降。其次,教材設計有待改進。目前存在的教材設計均是以教師為主體,重理論,無實踐,給教師造成項目教學法實施困難和教學方法上的錯誤引導,加上課程本身知識多、繁、雜,絕大多數教師以傳統講授式課堂為主,高職學生本身知識儲備不足,學習能力欠缺,常常進入“師累生煩”的惡性循環。此外,課程考評上,均以“一卷定終身”的形式,學生重點在于記、背、寫,忽略了其他能力的培養。
1.2高職旅游地理教學應用項目教學法的重要性
項目教學法可以實現理論教學和實際工作的對接。在高職院校的旅游地理課堂中,教師應用項目教學法能夠有效地轉換教學中心,使自己成為學生的引導者,突出學生主體地位,提升其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不斷增強學生的課堂參與感和學習體驗感,使學生的知識體系得以構建,有效的完善了學生的知識素養[1]。旅游地理是一門多學科交叉的邊緣學科,本身具有綜合性、區域性和應用性的特點,基于跨專業學科的特點,和其他課程相比,更具有使用項目教學法的優勢。此外,教師科學合理的應用項目教學法能夠使教學效果整體提升,使教學過程得到優化,對教學目標的完成和教學質量的提高有著重要的意義。
2.旅游地理課程項目教學法的應用
基于翻轉課堂的理念,配合使用信息化教學手段,采用項目教學法,專項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建立科學合理的課程教學模式,使得旅游地理教學活動能夠順利完滿的開展,主要過程如下:
2.1項目任務確定
在熟悉課程整體內容的基礎上,打破教材原有的知識體系,將更多與導游、景區管理、旅行社運營管理及旅游心理學等相關的知識與旅游地理教學內容建立聯系。教師教導學生將旅游者作為主體,從而對此過程進行教學設計,并且進一步確定項目內容與任務[2]。確定項目任務是整個項目教學法關鍵部分之一,教師應該充分考慮到教材內容以及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能力,還要以學生為主體,考慮學生現有知識及對知識的吸收能力進行確定,確保落實。
2.2項目計劃制定
以學生之間差異性進行分組,確定小組負責人,確保各小組之間的溝通及和老師的聯系,從而在項目任務實施時能夠有效進行組織與管理。此外,教師在制定項目計劃時,要根據各小組的差異性對任務進行合理的劃分,最終要保障各個小組在執行計劃時有一定的意義與可操作性。例如在講解中國旅游資源相關內容時,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做如下設計:讓學生分為小組對家鄉的旅游資源進行調查與統計,讓學生成為“導游”,解說介紹家鄉的旅游資源或景點,教師作為“游客”或者聽眾參與其中,應用現代信息化教學手段全程貫穿互動。課堂反客為主,激發學生的鄉情和興趣,調動學習的參與性、主動性和探索性。
2.3項目過程實施
各個小組應該根據已經制定好的項目計劃進行實施,組長應該根據組內成員之間的個體差異進行任務的合理分配,能力互補,有效完成項目計劃。其中,教師要對各個小組不斷進行引導,對學生之間出現的問題及時進行糾正以及指導,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動性。
2.4成果展示與考評
全程多元考核評價,采用“三結合”考核原則:即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線上與線下相結合;能力與素質相結合。課前,各小組對信息搜集及項目準備考評。課上實時考評,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及成果展示時進行,分為小組間自評和互評。教師根據各個小組不同的表現進行打分,要對學生的付出給予充分的評價與肯定。課后,針對項目本身進行作業檢測考評。利用多元化的考核手段,實現了全過程監督考核的目的。
3.結語
在高職學院中有關旅游地理相關學科的教學應該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基于翻轉課堂的理念,配合使用信息化教學手段,嚴格按照項目教學法的過程進行,能夠充分激發高職學生學習興趣及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最終能提高高職院校的旅游地理課堂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趙燕鴻.芻議項目教學法在旅游地理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4(20):34-35
[2]丘界貞.淺談項目教學法在旅游地理教學中的運用[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3(8):272-27
作者:盛巧玲 劉黎黎 單位:重慶城市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