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區域地理教學實踐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中學區域地理部分內容繁多,但學習思路大致相同,教學中常出現課堂教法重復、學習效率低下、學生興趣索然等問題。基于此,文章提出了整合教學思想,用于指導區域地理教學。
關鍵詞區域地理整合教學教學實踐
一、明確問題,重整教材結構
通過調查問卷了解學生區域地理學習的基礎和狀況,結合當前新課程提倡的“學習對生活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和對地理核心素養培養的理念,地理課程的學習應該轉變為“重能力方法遷移”的案例載體教學和長程兩段式教學。筆者在日常教學中不斷實踐、反思、總結,改變以往區域橫向并列教學為地理要素結構專題教學,整合出學習區域地理需要優先掌握的要素及描述方法,從位置、地形、氣候、河流、農業、工業等方面掌握地理要素的學習方法,并探究這些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總結提煉,提升地理視角,舉一反三,遷移到不同的區域。
二、梳理方法,整合教學思路
下面以區域地形要素教學為例,展示整合教學的思路。
1.由淺入深,認識地形
人類生活方式和生產活動都完成于不同的地形之上,不同的地形在海拔髙度和地形起伏上存在著顯著的差異。在研究區域地形特征之前,需要讓學生回顧如何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中區分不同的地形,突出把握不同地形的海拔和起伏程度的特征。以日本為例,從其分層設色地形圖上看,日本的地表顏色多為黃、棕色,對照高度表讀出海拔髙度在500米以上。另外,不同地區之間的顏色變化明顯,這意味著不同地區的海拔變化比較大,因而得出日本地形多山地的結論。
2、以圖導學,探究特點
地圖是地理學習的重要工具和語言,是地理信息的主要載體。通過圖中顏色、符號傳遞的地理信息,探究區域要素的特征,使學生有效建立起區域地理的空間概念。對于區域地形特征的探究,一般從地形圖中先找到區域的主要地形區,根據主要地形區的面積大小排序,確定區域以哪一種或哪幾種地形為主;結合方位,找到主要地形區的分布,進而描述區域地形的分布特征;通過地形所隱含的海拔高度,結合閱讀地形剖面圖,明確區域的地勢特征,最后歸納概括出區域的地形特征。以亞洲為例,首先,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上找到青藏髙原、帕米爾高原、伊朗髙原、蒙古髙原、德干高原、中西伯利亞髙原等面積比較大的地形區以及喜馬拉雅山脈和一些平原。按照面積匯總,高原這種地形類型所占面積最大。此外,髙原之中夾雜著山脈,所占面積比重也較大。因而總結亞洲地形類型以髙原、山地為主。其次,結合方位,這些髙原、山地主要位于亞洲的中部,而四周大多是平原,因而得出亞洲中部是高原、山地,四周是平原的地形分布特點。最后,結合地形剖面圖,讀出亞洲的地勢中間高、四周低。
3.掌握方法,遷移運用
基于長程兩段式教學思想進行遷移運用,可以幫助學生強化方法的訓練以及新區域的學習,幫助學生形成有效認知過程。例如,對地形特征的研究,以“亞洲”為例進行授課,總結出地形特征的描述方法,出示"北美洲的地形圖”,學生分析北美洲的主要地形區及其分布、地勢特征,歸納北美洲的地形特征。
4.對比提升,綜合思維
每個區域的地理要素都不是獨立存在的,區域不同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例如,對地形和氣候之間關系的分析,分析“北美洲和歐洲西部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存在形成差異以及差異的原因”,讀圖探究后,能夠讓學生了解地形對氣候的影響;閱讀“中國地形和地勢圖”,找到中國主要河流的流向,能夠了解到地形對河流的影響。
三、結語
整合區域地理學習能夠有效提高課堂效率,通過對各地理要素的扎實學習,學生可牢固掌握區域要素的學習方法。在此基礎上,各要素的整合能更好地進行區域認知,更好地對比、感知不同區域的差異性和典型性。整合教學是在地理實踐基礎上,落實區域認知、重視方法能力遷移運用的一種教學實踐。如何促使地理教學更好發展,還需要廣大地理教師不斷探索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