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地理信息科學教學方法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圍繞“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的地理信息科學專業的知識體系、培養方案、教學計劃等方面,探討了當前信息化發展對地理信息科學專業教學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并通過分析新時期地理信息科學專業本科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心理發展特征,研究相適應的自媒體教學手段、翻轉課堂教學和多方面素質能力培養的教學實踐。
關鍵詞:本科教學;地理信息科學;互聯網+;教學方法;素質培養
1“互聯網+”背景下本科學生的學習特點
隨著“互聯網+教育”的快速發展更新,使得傳統的教學方式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只有準確分析“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的學習特點,并由此找到有效的教學方法,才能化挑戰為機遇,為當代大學生服務,培養出高素質、全方位人才。
1.1大學生知識學習特征
1)獲取知識渠道多樣。身處大數據時代,大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多種多樣:課堂教學部分主要是通過PPT等方式進行;閱讀部分主要是利用電腦、智能手機等電子設備進行;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也大多是通過電子郵件、通信軟件等實現的。這些現象的出現,已在極大程度上取代了傳統的以紙質書本為基礎獲取知識的方式,也使得學生在獲取知識過程中受到的時空限制越來越小。2)獲取知識快速便捷。電子學習工具的普遍使用,極大地豐富了大學生獲取知識的種類和范圍,學生只需進行簡單搜索,就能獲得學習、生活等方面的各種信息。同時,這種知識獲取方式幾乎不需要成本,就能夠在大幅提高信息獲取速度的同時,節省借閱或購買書籍和實地考察等方式付出的時間和金錢。
1.2大學生心理發展特征
1)滿足知識學習需求。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為大學生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眾多網上課程的出現,方便大學生利用網絡資源進行知識的查詢和學習。網絡知識的直觀性、生動性和便捷性等特點,非常符合大學生的認知興趣,受到了大學生的廣泛喜愛。對比傳統獲取知識的方式,有助于吸引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深入的學習研究,充實個人知識體系。2)學習注意力易分散。快捷多樣的知識獲取方式在帶給大學生豐富學習內容的同時,也帶來了各式各樣與課程知識無關的信息。這些信息的出現比起課程知識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并在不知不覺間消耗學生的學習精力,容易將學生引向與學習無關的內容之上。
2“互聯網+”背景下教學的挑戰與機遇
2.1面臨的挑戰
面對“互聯網+教育”的背景下網絡信息及相關數據海量的狀態,教師的教學方式、思維方式、知識結構等方面需要做出相應改變[3],以此來面對“互聯網+”背景下的各種挑戰。1)教學觀念上的挑戰。在“互聯網+教育”背景下,高校教師的課堂教學不再是傳統的課堂教學,而是越來越現代化的課堂教學,是教學觀念上的挑戰。與傳統課堂上知識的生產者和主導者相比,在互聯網背景下,教師已不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來源,正逐漸從主導者轉向引導者的角色,這種角色的轉變使得教師在學生獲取知識過程中的重要性直線下降,必將給高校教師的教學觀念帶來沖擊。2)教學方式上的挑戰。近年來的授課工具已經從黑板粉筆轉向投影儀等,這樣的改變不僅要求教師快速掌握新的授課工具,而且需要掌握新的授課工具下學生的接受能力和關注度,這對高校教師特別是年齡稍大的教師而言將是一個重要挑戰,能否熟練掌握并運用新的授課工具將直接影響教師的授課效果。3)教學素質上的挑戰。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的知識體系是基于專業和學科產生的,其授課內容極具權威性,但是在互聯網時代,特別是大數據系統的發展,使得海量的數據資源迅速涌入教育行業,面對如此巨大的信息量,教師必須在熟練掌握專業課程知識之外,還應充分了解網絡中各種新的技術知識,并提前為學生做好資源甄別、提煉、分析和研究等工作,這就要求教師必須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的教學素質,面對全新知識結構體系挑戰。
2.2存在的機遇
1)“互聯網+”是提高教育質量的有力途徑。1962年馬丁•特羅首次提出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觀念,認為入學率大于50%屬于普及化階段[4],高等教育不僅是數量上的提高,還需要提高教育質量標準、變革教育內容和教學管理方式、發展學科專業等[5]。對地理信息科學專業的師生來說,可以通過互聯網與世界各地相關領域的專家交流對話,快速了解研究領域的實時動態,不再受到區域、設備、資源等的限制。同時可根據個人的發展需求或興趣愛好自主地對所學內容進行選擇,在了解掌握相關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之后提出自己的新想法和新技術,為專業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從而達到提高教育質量的目的。2)“互聯網+”引發教學模式不斷創新。隨著互聯網技術在教育中的廣泛應用,知識的深度、廣度及其傳播速度都在發生改變,這樣的改變必將引起教學模式的不斷創新發展。互聯網的廣域性打破了專業知識范疇的局限性,有利于地理信息科學與更多行業融合發展,使師生的研究方向更加多元;互聯網的開放性打破了只能在學校獲取知識的限制,網絡時代提供的可隨時隨地學習的便利性極大地擴展了地理信息科學專業相關技能的使用范圍。3)“互聯網+”有助于形成新的師生關系。互聯網的開放性和快速性使知識的傳播速度像新聞一樣及時準確,這一現象的出現打破了教師與學生之間不可逾越的界限,教師已經不再是知識的唯一擁有者,學生不通過教師仍舊可以獲得大量的知識資源。互聯網時代的知識更新速度非常快,學生和教師在獲取資源的數量和質量上是平等的,這就形成了“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教研氛圍。在這樣的氛圍之下,學生在課堂上接受教師指導時將更加理性自由,由傳統的被動接受逐漸轉變為批判接受,在這個意義上,學生在教師面前不只是學生,也可能是教師的“老師”[6]。
3“互聯網+”背景下地理信息科學專業教學方法與實踐
“互聯網+教育”是信息技術應用于傳統行業對教育帶來的新發展態勢,如何在新的狀態下不失時機地發展教育、培養人才是高校各個階層應當思考的問題[7]。地理信息科學的專業培養應該從創新教學方法方面入手進行科學系統的規劃,逐步探索“互聯網+”背景下本科學生的教育方法。
3.1自媒體等手段的采用
微信、QQ群、網絡在線、論壇等多種溝通平臺的出現,改變了傳統課堂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面對面的交流方式。在互聯網時代,將課堂授課與課后網絡交流結合在一起,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微信為例,通過構建微信群,老師可以將專業相關的智慧城市、大數據、數據挖掘等相關方面的優秀微信文章或是相關學者的最新研究成果等分享到微信群當中,以學生更樂于接受的圖片、語音等形式向學生傳授專業知識,同時還可以采取一些鼓勵措施,例如給微信群中積極參與知識交流的同學較高的課堂表現分、分享學生的優秀作品以供學生交流借鑒等。
3.2創新的翻轉課堂教學形式
翻轉課堂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它的個性化教學,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調動,個人興趣愛好和個人技能優勢都能得到更好的發展。特別是對地理信息科學專業,實施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有助于充分發揮每位學生的優勢,培養出專業內不同領域的優秀人才。翻轉課堂的優勢明顯,但同時帶來的問題就是對教師的要求極高。因此要想有效實施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必須不斷提高教師的綜合能力,借用“互聯網+”所帶來的便利實現。網上豐富的教學視頻,如慕課、直播課程等在很大程度上節約了教師制作教學視頻的時間精力,教師只需掌握網絡視頻的內容并以此制定相關題目即可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準確把握。此外,互聯網的實時交互性可迅速通過網絡尋求問題解決的相關知識,并通過篩選歸類后給予學生有效回答。高效利用互聯網優勢是教師成功進行翻轉課堂教學形式創新的關鍵。
3.3多方面素質能力培養的因材施教
“互聯網+”背景下教育的主要特點就是以學生為中心,在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的基礎上滿足學生個性化的發展需求[7],網絡時代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的多樣化使得學生更趨于個性化,利用數據信息的分析可以為教育變革提供有利依據,教師可以通過大數據對學生的學習特點、學習內容、學習方式進行全面分析,并以此為依據指導學生科學地使用互聯網學習,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具體包括:①根據“互聯網+”時代背景構建新的專業知識體系。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學習內容已經不再受課堂書本和老師知識面的限制,唯有根據新時代的知識資源構建新的知識體系,才能更好地為學生服務;②根據知識體系結構發展新的個性化差異教學。教師通過定期測試學生自主學習的效果,針對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③根據學生心理設計培養模式。高校要積極構建學生積極參與的環境,搭建教師與學生網絡互動的平臺,透過這樣的平臺了解學生的個人發展興趣,把握學生心理,根據不同的心理個性設計不同的培養模式,在最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4結語
“互聯網+”強調融合共享,如果將其運用在地理信息科學專業,必將有利于地理信息科學專業的發展,為推進地理信息科學教育革新,構建多元化、數字化、網絡化的教育體系提供可能。面對日益復雜多樣的地理信息科學研究領域,高校教師應將培養全方位新型人才作為自身的教育使命,順應“互聯網+”發展趨勢,及時更新調整專業學科的課程結構,并根據專業學生特點不斷更新完善課程的教學模式,運用各種新型教學工具和溝通平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形成良性的教與學互動形式,以學生為中心進行多方位的教學計劃,并最終在“互聯網+”背景下達到圓滿完成個人教學任務和培育優秀學科人才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楊永崇.地理信息科學專業引導課課程體系和授課方法的探討[J].測繪標準化,2016,32(4):46-47
[2]王成武,唐章英,汪宇峰,等.雙創背景下地理信息科學專業的實踐教學環節的優化與整合[J].教育教學論壇,2017(8):163-164
[3]王鑫.“互聯網+教育”背景下高校教師專業發展路徑[J].繼續教育研究,2017(1):92-94
[4]齊文華.論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的必然趨勢[J].理論與現代化,2001(5):51-53
[5]紀寶成.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是做強我國高等教育的大政方針[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7(2):134-142
[6]朱靜江.“互聯網+”時代下,師生互為“同學”[J].輔導員,2015(10):12-13
[7]谷摧摧,李曉波.“互聯網+”助力當前高校教學模式變革[J].改革與開放,2016(23):39-43
作者:王艷軍 李凱 單位:湖南科技大學地理空間信息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湖南科技大學資源環境與安全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