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等院校工藝美術的技藝傳承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當前工藝美術行業高素質人才匱乏,技藝傳承面臨后繼乏人的困境。從高等教育的視角看,傳承方式的確立、專業教學的改進、學生能力的培養,都體現出必要性。技藝傳承的內在價值和本質意義需要重新審視。在高等教育的時代背景下建立工藝美術技藝傳承新模式需要積極探索。
關鍵詞:工藝美術;技藝傳承;模式創新
工藝美術是一門既古老又現代的行業,它伴隨著人類走過了幾千年的文明歷史,與人類的日常生活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工藝美術的技藝文化是優秀傳統文化遺產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時至今日,那些彩陶、青銅、漆器、瓷器、織繡、家具、文玩等大量的工藝美術遺存是無比雄辯的例證,一部工藝美術史就是物質文明和手工技藝文化發展的歷史。”[1]歷代的能工巧匠所創造的技藝為人類的生活質量和審美品位的提高、生存環境的優化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進入21世紀,隨著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與旅游、家居、裝飾等文化產業緊密相連的工藝美術產業也已成為經濟增長的亮點,文化產業的帶動以及現代科技的支持,使工藝美術產業有了日新月異的發展,同時,工藝美術行業對從業人員專業素質要求越來越高與工藝美術類高端人才匱乏的矛盾日漸顯現。優秀的傳統工藝美術技藝面臨著如何繼承、發展、創新等一系列的問題,高等院校的工藝美術專業是培養高素質專業人才的搖籃,如何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重新認識工藝美術技藝傳承的價值,把握工藝美術發展的新契機,建立新型的工藝美術技藝傳承模式,是高等院校工藝美術教學所面臨的新課題。
一、傳承方式的反思與重建
我國工藝美術教育的發展歷程是漫長而曲折的。傳統工藝美術歷史悠久,是一代代工匠藝人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傳統工藝美術技藝的傳承主要是家族傳承方式和師徒傳承方式,以此世代相傳,工藝美術從業者分為宮廷和民間兩大群體,并且延續了很多朝代。發展到二十世紀初的中國,傳統宮廷工場由慘淡蕭條到徹底解體,能工巧匠將宮廷皇家技藝傳播到民間,就在同時期,具有現代意義的西式教育開始引入中國。“在今天中國耳熟能詳的‘工藝美術’這個詞,是二十世紀早期中國學者獨創的,三十年代與‘美術工藝’‘裝飾’‘實用美術’‘圖案’等詞并存?!保?]新中國成立后,經過對傳統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將民間分散各處的手工作坊及手工藝人集中起來,建立了生產合作社,按相近的工藝門類組織生產合作,當時的技藝傳承尚停留于作坊式的傳統模式,采取師傅帶徒弟以口傳心授的方式。這一時期曾使許多技藝得以傳承,在民間培養了大批優秀的工藝美術人才,直到五十年代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建立,我國才開始了新型的學院式教育,從而改變了師徒相傳的單一的傳承方式,但后來的十年又打破了這種全面發展的局面,使工藝美術教育和技藝傳承停滯不前,出現了文化斷層。八十年代,改革開放為工藝美術的逐步恢復和發展提供了條件,也對計劃經濟中形成的體系產生了巨大沖擊,由于出口市場的萎縮和企業改制,以大集體為主體的工藝美術企業紛紛停產關閉,工藝師們紛紛改行,其中一部分堅守崗位的工藝師也不得已向工藝美術邊緣與派生行業尋求生路。在工藝美術行業急劇調整和變革時期,由于受西方藝術思潮的影響,三大構成、包豪斯和工業設計一時成為熱門話題,沖擊了學院的教學模式。上世紀九十年代,在教育部頒布的學科目錄中,教育界延續使用了近半個世紀的“工藝美術”專業被“設計藝術”專業取而代之,工藝美術逐步退出了中國高等教育的舞臺,開始了當代藝術設計的發展進程。因此,傳統工藝美術越來越受到冷落。然而,進入二十一世紀后,隨著數碼技術的廣泛應用,久居城市的現代人在享受由高科技帶來的快捷便利的生活之時,逐漸厭倦了工業產品的千篇一律和機械,更加渴求對自然的回歸,傳統工藝美術與現代工業文明互利并存的重要性愈發彰顯出來。時代的進步,新的生活方式的選擇,對傳統技藝文化的重新回望,要求設計創新“必然要到本民族文化中去尋找,而優秀的傳統工藝便是源泉之一”[3](P31)。時代的變遷和市場的需求等因素迫使當代的工藝美術教育重新審視并思考技藝傳承的內在價值和本質意義?,F代教育的發展,又為傳統技藝的傳承迎來新的契機,工藝美術專業重回高等教育,高等院校以其特有的教育優勢承擔了當下最具普及意義的文化技藝傳承。但是,縱觀教育現狀,現行的教育理念已經陳舊,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傳承技藝的方式亟待調整和確立。目前,一些高校工藝美術專業的教學多是沿襲了綜合院校設計專業的教學模式,專業的師資多數由純美術繪畫專業教師構成,雖具備較高學歷和較深厚的藝術修養,但真正熟練掌握工藝專業技能和從業實踐經驗的卻不多,難以形成規?;⒄幓膶I教育工作隊伍。隨著高等專業教育提出了“雙師型”教師的理念,使得每位教師面臨新的挑戰,信息時代的來臨迫使我們必須快速脫離傳統的教學方式,實現多方位多角度的轉換,完成具有當下現實意義的傳承方式的重建。所以,一是教學策略的重新確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由課程的實施、傳授轉為組織、研究和開發,由重理論知識教學轉為重實踐能力培養;二是職業意識的強化。建立起教學與工作崗位的密切聯系,讓學生熟悉工藝加工制作的各個流程,熟悉市場和行業運作,把崗位情境引入課堂;三是傳統師承模式的引入。將業界從事工藝美術的工藝師和民間藝人請入課堂,或把學生帶入企業,下工廠,進車間,以師傅帶徒弟的方式傳授技藝,這可以彌補現代教育的不足,使技藝傳承的教學體系更加完善。綜上所述,工藝美術隨著我國工藝美術教育的發展,從民間到進入學府,從最初創立到受西方設計教育沖擊而改變方向,再到今天重新倡導重新定位,經歷了曲折過程,歷時一個多世紀的變革,重新審視歷史的發展,使我們充分認識到,工藝美術專業的發展要想有更長遠和更寬闊的未來,技藝的傳承不可或缺。
二、專業課程的設置與實施
高等教育為企業和行業提供了豐富的人力資源,但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一般來說,工藝美術專業的課程設置包括傳統工藝和現代設計兩大部分,本文的“技藝傳承”主要是指對傳統工藝的學習研究和繼承。當今我國和工藝美術相關的高校主要為綜合院校,真正和工藝美術對口的院校較少,專業課程設置不合理,絕大多數偏向藝術設計,信息時代的年輕學子追求新潮和時尚,熱衷于數碼產品所帶來的便利和快捷,加上現代教學對計算機及軟件的過分依賴,使得工序制作復雜而又耗費體力的傳統工藝不受重視。浮躁、急功近利的心態,使得學生畢業后多從事與現代設計相關的職業,從而導致具備較高綜合素養的工藝美術人才嚴重不足,專業課程設置與人才需求脫節,由此可見,高等院校的專業課程設置與實施決定著學生的就業導向,知識結構的調整和改變對人才培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近些年,高等院校的辦學力量日益壯大,原有的設計專業課程已不能滿足工藝美術行業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渴求,工藝美術專業教育亟待發展。工藝美術教育要把藝術教育與科技教育相互融合,尤其是傳統工藝美術的教學特點和高等院校的辦學模式相契合。一方面,學生要全面系統地學習理論基礎知識,具備一定的藝術修養;另一方面,還需有良好的實訓環境,掌握較高的技藝,積累實踐經驗;借助高校教育的平臺,將特色鮮明的傳統工藝作為工藝美術專業教學的重點,使民間技藝與現代高等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既滿足社會需求,又利于技藝傳承,合理的專業課程設置為傳統工藝的教學實施提供有利保證。另外,從專業課程實施的角度出發進行研究,我們會發現,同國外先進的教育理念相比,課程改革還有待深入。目前,我國的高等教育還存在課程學科化傾向,主要表現在教學內容陳舊、繁難、學問化,與企業的工作結構和實際需求、與學生的學習條件和學習需求脫節,課程設置與市場需求脫節,課程開發與更新周期長,學校沒有專門機構和制度來保證課程內容的修訂,內容滯后的問題仍然存在。國外教育課程改革研究表明,學科本位課程已嚴重影響了專業教育的自身發展,“以專業能力為導向早已成為各國進行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西•方國家相繼建立了以多種能力和品質綜合體現的新型職業能力體系,并且把工作情境融入課程已是各國專業教育課程改革的通用原則?!保?](P28)針對我國的實際情況,要想盡快提高辦學水平,滿足市場的人才需求,有必要將國外先進的教學理念和經驗吸納進來加以補充,提高高等院校的教學質量和效率。具體措施就是將專業課程實施項目教學,這種新的教學模式,其特點就是建立教學與行業之間的溝通合作,把學生帶入企業或行業實習,實現課程學習與職業能力對接。工藝美術專業中的傳統工藝種類繁多,地域特色鮮明,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各高等院??衫卯數氐淖匀毁Y源和經濟優勢,加強項目課程的開發利用,采取學校與行業合作的方式,定位專業所面向的崗位,根據自身的師資與實訓條件,使學習內容與崗位對接,并且按市場的消費需求等因素,適時調整專業方向,使傳統技藝以適應現代生活的方式傳承并健康發展。高等院校的專業課程設置與實施具有承載理論知識和培養可持續性發展的可能性,其工藝美術專業的教學依托高校教育的平臺,能有效促進專業課程的教學實踐,能解決工藝美術行業高素質人才匱乏問題。把技藝傳承融入現代的教育理念,在獲得經濟效益的同時,更多是承載傳統技藝文化發展的未來,讓傳統技藝文化以更加開放的方式傳承下去。
三、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與提升
長期以來,中國社會生活中形成了“重道輕器”的觀念,從而影響了科學技術的發展,這類人才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因此,也導致社會上對工藝美術專業教育的偏見。近些年,大學生就業難的現象日趨嚴重,高等院校培養人才的模式更應順應時代潮流,加強對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和提升是非常必要的。首先,高等教育對學生進行專業能力的培養,不能僅停留于提高動手能力的層面。隨著時代的發展,物質生活極大豐富與繁榮,全方位地滿足消費者功能使用的需要已不是唯一的制作要求。工藝美術經歷了多少年多少代人的傳承至今,其中積累了精湛技藝和生活的智慧,造就了工藝美術獨特的魅力與無限的可能性。技藝傳承除了掌握熟練的技術外,更重要的是對工藝制造精神的學習與繼承。傳統工藝因其造型語言和手工性質最具個性化,在制作工藝品的過程中,制作者有更多的感情投入,因此,創作的過程也是人類精神和情感的傳達與抒發過程。學生在日積月累、循序漸進的學習和訓練中,可以練就扎實技巧和沉靜堅毅的靈魂,享受制作過程的愉悅,體驗傳統工藝所傳遞的本質的內涵。傳統工藝所具有的這種精神性的意義,在高等院校完善的教學環境中應該得到凸顯和弘揚。其次,對學生專業能力的提升,主要是對學生審美和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工藝美術在人類自身的發展過程中,在滿足使用的前提下,其主要價值重點體現為精神的價值———藝術性。所以,從現代人才培養的角度看,僅掌握技能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具備:其一,審美加工能力,就是將材料的性能、技巧的運用、造型的情趣發揮到極致,使工藝美術達到藝術與科學技術的完美結合;其二,創新思維能力,就是說技藝傳承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沿襲和模仿,而是通過學習、研究傳統技藝,發現其中蘊含的生活智慧,將傳統文化的要素抽離出來,進行重新設計。以傳統技藝來表現當代新的藝術形態,這種教學理念應當貫穿工藝美術專業教學的始終,最終使技藝傳承以健康良好的態勢發展下去。
四、結語
“在工業化與科學日益發達的背景下,人與工業和科學之間不但只是具有基于物性的使用與被使用關系,還應有滿足人們審美精神需求的情感關聯,如此,方能以通過實現高情感與高技術的平衡來避免技術對人的異化?!保?]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高等院校工藝美術專業技藝傳承的價值就在于此。人類通過手工勞動的方式恢復人與自然、人與世界的聯系,以感性的觸摸的方式讓人們接觸到文化的根源。今天,工藝美術在高等院校的優質平臺健康成長、不斷延續并蓬勃發展,傳統的技藝傳承理念也需與時俱進。讓優秀的工藝美術技藝在一種全新的文化認知視野中得到吸收和融合,在繼承優秀技藝文化的同時,需要大膽創新,使工藝美術這一文化瑰寶煥發光彩、生生不息、永世傳承。
參考文獻:
[1]支林.設計概論[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
[2]杭間.手藝的思想[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1.
[3][美]阿瑟•艾夫蘭.西方藝術教育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4]杭間,張麗娉.清華藝術講堂[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
作者:張金星 單位:泊頭市文廣新局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