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校工藝美術人才培養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工藝美術指制作手工藝品的藝術,反映了其所處時代的生產技藝與審美特性,是時代意志的外顯,具有傳承性、地域性等特征。該文作者認為,高校工藝美術人才培養應抓住時代的脈搏,了解時代文化的發展特性,在人才培養工作中融入“當代性”,以當代的視角重敘工藝美術人才培養模式,讓學生以新的審美視角,創造性地探索與轉化傳統工藝美術。
關鍵詞:工藝美術;人才培養模式;多元;共通
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工藝美術顯現出獨特的藝術審美性,承載著特定民族與區域的文化意象,在當下新的時代情境中,如何使傳統工藝美術資源體現當代價值,重新煥發生命力,是值得有關人員思索的重要議題。這不僅涉及傳統工藝美術的保護與復興,而且會影響全球化語境中人們對于本民族文化認同與精神母體的構筑。工藝美術作為人類文化遺產,孕育著人類對美的思索、時代的精神意志,承載著某段歷史時期的文化記憶,構建著本民族的文化身份與認同。而在當代生活中,工藝美術散發著耀眼的光芒,承續著人們對于文化的思索。高校作為重要的教育載體,應推動工藝美術的發展,在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中,從傳統的內部完成對當下的觀照,使工藝美術人才的培養工作煥發出蓬勃的生機。文章以高校工藝美術人才培養的“當代性”融入為論述方向,思考在當下新的時代語境中,工藝美術人才培養模式應如何緊扣時代主題,如何培養出適應時代需要的工藝美術人才,讓工藝美術煥發出新的活力與生命。清華大學學者陳岸瑛敘述道:“逝者如斯夫,君子日新其德。”只有在歷史的流動中不斷進行自我的超越與創新,才能使傳統工藝在當下完成自我的澄明。
一、人才培養模式中工藝美術的價值定位
探討高校工藝美術人才的培養,首先需要對工藝美術的價值進行定位,只有剖析和確證工藝美術這一藝術類型的本體價值,才能更加明確工藝美術在現今高校教育中的價值,從而明確人才培養的方向,形成完善的人才培養機制。根據工藝美術的形態特征劃分,工藝美術可以分為有形的物質實體與無形的精神母體。需要注意的是,物質實體與精神母體雖然分屬不同的形態范疇,但兩者之間有一定的關系,可以通過形而下的具體形態探究,達到形而上的意義精神摹寫。在工藝美術的表象形態中,其是通過構造材料的技藝性,賦予材料形式感,屬于有形的物質生產。馬克思曾將審美的本質歸結為自由的勞動[1],人類正是在勞動中完成了對對象化客體的改造,將人的自由本質置放其中,在自由的無限延展中,形成豐富的物質實體。可以看到,在人類歷史早期,先民已開始打造與磨制石器、骨項鏈等物件,而隨著技藝的成熟和對材料的多元拓展,出現了諸如陶器、漆器、青銅器、玉器、瓷器、織染、年畫、版畫等工藝樣貌,形成了中國傳統工藝的豐富藝術樣貌。無形的精神母體指涉工藝物質形態背后的文化與精神指向。在物質實踐過程中,人類在審美與精神的內在驅動下,實現了物質向精神的延展,形成了物質實存背后的心理經驗與文化認知系統。英國藝術人類學家羅伯特·萊頓曾敘述道:“民間工藝的存續是與文化的追憶、認同息息相關。”[2]在人類制作工藝品的過程中,其逐步完成自我與客觀世界的分離,形成主觀世界關于美的萌芽。在自然之物的人化過程中,人們將自我的精神與觀念寄寓其中,在另外一個層面,人們可以將工藝美術的發展理解為一種文明的演化。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不斷將當下的思索與審美意圖融入材料的制作,完成了對審美知覺與精神意象的物化,形成了關于工藝品物質實體的觀念文本。從上述的分析中,筆者認為,工藝美術的價值在于人類對于客觀存在的技藝性改造,從而形成完整的工藝美術技藝系統。此外,其價值還在于對文化與精神的陳述,通過有意味的形式承載著人類的文明。正如南朝山水畫家宗炳“以形媚道”的觀點,通過對表征形態的審視上升到對形而上的思索。因此,在高校工藝美術人才培養模式的建構中,教師應緊扣工藝美術的雙重性價值,給予學生技藝與精神的滋養,不僅讓學生熟知傳統工藝美術的制作技藝,而且要基于工藝美術物質實存為學生構造其精神意域。需要注意的是,隨著時代的推移,無形的精神母體會出現多樣的指向與沉積,不同時代人們對美的認知有所不同,只有關注當下的觀念與精神,才能不斷地使工藝美術品背后無形的精神母體更為豐富,讓學生更加貼近工藝美術之美,領略其內在的魅力。
二、工藝美術人才培養中的當代重敘
在當下的工藝美術人才培養過程中,人們需要以當代性的視角重敘工藝美術的價值,使其具有“當代性”的指向與思索。工藝美術的價值在于有形與無形兩個層面,如何在人才培養中將“當代性”融入既有的工藝美術雙重價值系統,使其在往日的面貌中重新煥發新的時代光彩,是教育者需要關注和解決的問題。中央美術學院學者邱志杰曾指出,傳統工藝要堅持走活化的道路,做最新的東西,而不是復刻古代的書籍。在作品《齊物》中,邱志杰巧妙地運用了中國傳統工藝美術中的竹編工藝,呈現了莊子《齊物論》中事物的相連性和共通關系,表現了物與物、非物之間的無界限意圖。如莊子所言:“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是亦彼也,彼亦是也。”[3]在物的隨性演繹中,民間竹編工藝的趣味再現于眼前,大眾在觀展時對當代安吉竹編手藝人竹編過程中流露出的幸福感和手工的溫熱感也能有較為深切的體會。“當代性”的介入讓竹編工藝的創作更為自由、新穎。邱志杰將當下的感知賦予這一傳統工藝,其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強調學生在田野調查時的當代反思,注重活動社會性的延展,而不是單純地將記錄存為圖文資料,否則傳統工藝將依舊在傳統的原地打轉,難以真正地鮮活起來。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在2014年“再生產——中國當代工藝美術學術論壇”中,提出了“再生產”這一概念,強調應將工藝美術作為一種文化生產看待。而“再生產”概念中的“再”強調將當下的文化審美創意融入工藝美術,為傳統藝術的“當代性”轉化注入新的血液,將以往單純的工藝美術保護與繼承轉變為創造性的存續,讓工藝美術回歸當代人們的生活,不斷汲取當下人們的審美特性,從而使工藝美術的形態特征更為豐富、文化內涵更為多樣。因此,在工藝美術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強調對工藝美術本體的當代重敘,鼓勵學生創造性地認知傳統工藝美術,以時代性為導向,融入當下人類的審美需求,因為有需要的生產才能推動工藝美術的新型發展。教師需要在動態視角的環境中,充分考慮當下的社會文化特性,與時代的發展同步同耕,深度思索工藝美術人才的社會需求、市場需求,革新教學模式與人才培養模式,開創工藝美術人才培養返本開新的面貌。
三、工藝美術人才培養模式的多維性路徑探索
通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到,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在新時代的發展中有著其內在的新的發展要求。因此,高校在工藝人才培養模式的構造中,應與時代的發展潮流緊密結合,在此基礎上討論和探索人才培養模式的多維性路徑。工藝美術人才的培養首先需要梳理傳統工藝美術發展歷史,構建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系統性感知與解讀,將文化的記憶扎根于歷史的脈絡[4]。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以對國內傳統工藝文化和技藝形成較為強烈的認同感與自豪感,同時得到傳統精神文化的滋養。在擬訂人才培養方案時,教師需要構建學生對于傳統工藝美術的“文檔意識”,鼓勵學生走出課堂,帶領學生有效地進行實地的田野調查與圖文式的記述,形成區域傳統工藝美術資料庫。在歷史的長河中,每一件工藝品都有著或短暫、或長久的“生命”之義,記載著彼時、彼地文明的存在,而在追本溯源的基礎之上,創新才會有明確的方向性與本源性,從而完成對于過去的超越,探索新的發展方向。除了課堂教學,高校和教師還應構建工作坊或工作室制度,從而使工藝美術人才培養機制更為多樣。部分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難以完成對于相關技藝的深度研習,創作的延續性較差,難以形成深度且持續的學習。設置各類工作坊與工作室,將形成對于主體課堂教學的補充,深化學生對于工藝美術相關歷史、工藝品造型規律、工藝品材質特性、工藝品制作工序等相關知識的研究。同時,師生在這一過程中可以形成更為有效、及時的對話關系,教師可以更為充分地了解學生的創作理念與創作動向,靈活地根據學生的個性與興趣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充分凸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尊重其個性的發展,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王受之曾指出,現代美術教育應關注企業的重要性,由于企業對于市場與消費主體的敏感度,其產品設計研發和市場的互為關系更為緊密。因此,在當代工藝美術人才培養中,有關人員需要加強教學與產業的融合、學校與企業的合作,促進構建校企深度合作模式。一方面,邀請相關企業講師進入校園,為學生分析當下工藝美術品產業的發展現狀、市場與消費者的特點,以企業與市場的視角調整相關概念方案,使學生對于當下市場形成敏銳的意識,從而將自我創作與當下消費者的審美需要相結合,為學生創作與學習構建更為明確的方向感;另一方面,讓學生走進企業,組織學生到企業參觀調研、實習實踐等,讓學生直觀地了解企業系統中工藝美術品研發與制作的流程,深度認知工藝美術研發創作與市場之間的關系,讓教學真正與企業、市場形成良性的互動關系。文章通過對工藝美術本源性的全面認知、課堂與工作室聯合培養機制的搭建、學校與企業的合作及人才輸送等多維性路徑的探索,為工藝美術人才的培養與當代構筑聯通的橋梁,使“當代性”更為全面地融入高校工藝美術人才培養。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當下,我國高校工藝美術人才的培養面臨著新的挑戰與機遇,只有適應當下的時代語境,改革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與實踐能力,才能探索出全新的人才培養路徑,滿足時展的需要。正如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所寫:“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參考文獻:
[1]《美學原理》編寫組.美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26.
[2]陳岸瑛.藝術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385.
[3]崔宜明.從鵬扶搖到蝶蹁躚:《逍遙游》《齊物論》通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67.
[4]馮亞琳.文化記憶理論讀本[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1.
作者:趙娟 單位:天水師范學院美術與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