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低碳生態城市的進展模式研討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資源型城市發展面臨的困境
1資源枯竭造成的城市發展動力不足
資源的的枯竭是資源型城市在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嚴峻問題,同時也是不可避免的問題。我國的資源型城市雖然大多還處于蓬勃發展時期,但已經有不少面臨或者即將面臨開發資源枯竭,城市經濟發展動力不足的狀況。棗莊市礦產資源豐富,其中非金屬礦產比重很大,以煤炭和石灰巖為主。煤炭工業作為棗莊市的主體產業之一,為棗莊市的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煤炭資源作為不可再生資源,經過多年的發展,現在也同樣面臨煤炭資源枯竭的局面。其中棗陶煤田已經枯竭,其它區域的田屯、棗莊、朱子埠等一批老礦已經閉井破產,官橋煤田也已進入礦井關閉程序,韓臺煤田地質結構復雜,煤層薄,開采難度大、成本高。棗莊市金屬礦產相對非金屬礦產,所占比重較小,且品味較低,開發難度較大。所以煤炭資源的枯竭時棗莊市目前制約城市發展的首要問題。
2資源開采造成的環境破壞
環境的破壞是資源型城市的另一共同特征。由于在最初的資源開采過程中,尚未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或者有些資源型城市有這方面的意識,但在管理上存在不足,這些原因導致目前我國資源型城市或多或少都存在環境方面的污染。棗莊市的環境問題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煤炭開發造成的山體破壞,以及因此而引起的塌陷坑、水土流失等問題;二是城區森林植被破壞嚴重,造成山體上樹木稀少,山體裸露,不僅影響了城市的綠化景觀,對整個城市的森林生態系統也是嚴重的破壞;三是市區內眾多的水泥、冶煉、發電等造成廢氣、粉塵污染十分嚴重,給城市大氣環境帶來了嚴重的影響;四是大量的工業廢和水生活廢水未經處理而直接排入河流、湖泊和水庫,對棗莊市城區地表水環境造成嚴重污染。
資源型城市未來發展出路
從上文分析可知,資源型城市面臨的主要問題有兩個方面,一是由于資源的枯竭而造成的產業經濟下滑,城市后續發展力不足。二是因為資源的開采不可避免的造成對城市生態環境的破壞。資源型城市要想能夠長遠發展,必須要解決這兩個問題。從目前國際社會的發展來看,資源的枯竭不僅僅影響到資源型城市自身的發展,對整個世界的發展也影響較大。近年來,面對日益嚴重的能源、資源危機和生態環境威脅,國際社會普遍達成了以減排和低碳發展模式應對能源問題和氣候問題的共識,特別是在氣候方面,碳排放帶來的溫室效應已日益明顯,為此國際社會已多次召開應對氣候變暖的會議,并制度了一些限制碳排放的協議。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會議中,總理提出了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2005年下降40%—45%的要求。以上種種形勢下,我國的資源型城市發展,一方面要在經濟上尋求新的發展模式,形成新的城市發展動力,并且新的城市經濟發展模式能夠降低二氧化碳在源頭的排放量。另一方面,也需要通過城市自身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源來消化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這對城市的森林覆蓋率和城市綠地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低碳生態城市的發展模式
為了應對城市日益嚴重的能源、資源危機和生態環境威脅英國、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在發展低碳技術與低碳經濟方面也做了許多研究。在此基礎上,低碳生態城市的發展模式被廣泛研究,并被認為是未來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最佳模式。
1低碳生態城市概念
低碳生態城市,是結合低碳城市中低碳經濟發展模式與和生態城市中生態化發展理念后在城市發展中的落實,也是可持續發展在城市發展中的具體化。低碳城市,即通過零碳和低碳技術研發及其在城市發展中的推廣應用,節約和集約利用能源,有效減少碳排放;生態城市是城市生態化發展的結果,即以自然系統和諧、人與自然和諧為基礎的社會和諧、經濟高效、生態良性循環的人類住區形式,自然、城市、人融為有機整體,形成互惠共生結構。
2建設低碳生態城市方法
從城市的建設以及經濟發展角度來看,低碳生態城市的建立,需要從城市的空間管制、生態環境控制以及經濟發展可持續化這三個方面考慮。空間管制是從城市規劃與建設管理的角度出發,實現區域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以政府為主體,通過對劃定片區內的建設管理,控制公共資源的有序使用,協調資源開發與保護之間的矛盾來達到城市建設與發展的可持續性。低碳生態城市的發展模式,其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而城市的空間管制,也正是與此目的相契合,所以合理的劃分城市的建設區域并進行有效的管理控制,是建設低碳生態城市的重要基礎。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條件。目前,在城市中大多生產生活都會直接或間接地的帶來碳排放,這種不可避免的碳排放主要是依靠城市的森林植被等吸收消化。而居民用水以及良好的生活環境,也離不開城市的水系統。作為資源型城市,因資源的開采造成的環境問題,更是對容易造成山體植被的破壞和水體的污染,所以無論是從城市的未來發展還是低碳生態城市的理念來看,都應以城市的山體保護控制和水體保護控制為基礎,建立一個生態網絡控制系統,恢復和改善在城市發展過程中被破壞的生態環境。如果說空間管制和生態環境控制是建設低碳生態城市的基礎,那么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則是低碳生態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動力。目前我國資源型城市主導產業單一,一般都是以資源開發及初級原材料加工輸出為主的產業結構體系,而新興主導產業缺乏或發育很差,導致產業結構升級換代困難。鑒于這種情況,資源型城市的經濟發展需要從兩方面著手,一是以資源開發為基礎,延長產業鏈為主線,充分發揮和利用資源優勢。二是要大力引進新興高科技產業,實現城市經濟的轉型。
棗莊中心城區的低碳生態城市建設
1劃分空間管制
棗莊中心城區空間管制的目的是通過對這個區域的建設管理控制來有效地指導棗莊市中心城區未來生態城市的建設。原理是依據中心城區生態敏感性的強弱,劃分為禁止建設區、限制建設區、適宜建設區和建成區四個區域(圖1),然后針對這四個區域提出不同管控要求。禁止建設區:坡度在25°以上的山體敏感區、河道走廊敏感區以及重要的景區和地質非穩定帶。這類區域是城區生態系統的核心,應強制性保護,嚴禁不符合功能區定位的開發活動,控制人為因素對自然生態的干擾;實行嚴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嚴禁生態用地改變用途。限制建設區:坡度在15°到25°之間的山體斑塊控制區、水體防護綠地的控制區、礦產資源區和地下水源地。這類區域,是城區生態系統的基礎和城市發展的基礎,需控制開發的項目類型、建筑密度、建設用地規模,特別是大規模工業用地等對環境易造成污染的工業項目的進入。鼓勵建設用地廢置后復耕或綠化,制定并實施資源環境損失補償政策,減輕貧困性生態問題。適宜建設區:指禁止建設區、限制建設區以外的可建設區域。在此區域內,應依據棗莊市的區域資源環境科學進行的相關開發,達到現代產業開發與自然生態的和諧。通過加強區域產業配套能力建設,改善基礎設施和投資創業環境,以提升棗莊中心城區的產業層次,特別是在京滬高鐵的發展契機下,實行重點開發。建成區:現狀已經建成區域。此區域的土地開發利用受自然生態約束較低,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已初具規模,適宜進行高強度的土地開發,一方面可考慮優先分配建設用地指標,適度配給農業用地,促進這些區域城市化和工業化的發展;但另一方面要著重注意生態環境建設和維持,對于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的區域要采用有效的措施進行補救。
2生態網絡化控制
生態環境控制,需結合棗莊中心城區的山水現狀,目前存在的生態環境問題以及城市整體的規劃布局發展,通過生城市態敏感性分析后,建立生態網絡控制,恢復和保護中心城區的自然生態環境。生態網絡控制以棗莊中心城區的山水脈絡為基礎,通過研究其在整個城區生態系統中的重要程度以及受外力影響時的敏感程度,從而得出中心城區的生態敏感性控制圖(圖2)。其中山體斑塊敏感區是山體坡度比較大,或者是一些重要的景區和林地,在這個區域禁止各種開發建設活動。山體控制區主要是中心城區的林地,在這個區域內要嚴格控制開發建設活動,確保森林和植被不被破壞。水體斑塊敏感區是中心城區內的河流和一些重要地表水體,對這些水域,要禁止各種開發和建設活動,對沿河要定期的檢查監督,確保城市的水質。在水體斑塊控制區內,要合理的控制開發建設活動,保護河道的自然岸線以及河道的防護綠地。
3經濟發展可持續化
可持續發展,是合理利用現有的資源,將發展與環境相結合,使經濟發展既滿足我們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害未來子孫后代滿足他們自己需求的能力。在研究了國內外煤炭工業發展循環經濟的模式之后,結合棗莊市煤炭工業的發展狀況,對棗莊市的經濟發展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建議。一是創建生態工業園區,大力發展煤炭循環產業。棗莊市可以以煤炭為產業源頭,在優化煤炭產品結構的基礎上,大力開展資源綜合利用,構建循環經濟工業園區,創立新型的煤炭循環產業。如依托中心城區現有的煤化工基礎,并借鑒兗礦集團的兗礦模式(圖3),發展“煤一電一化”、“煤一焦一化”、“煤一油一化”等煤化工產業鏈,減少煤炭工業的污染物排放。二是注重引導經濟轉型。大力引進汽車、電子、信息、食品和服裝等新興產業,鼓勵發展旅游、商業、金融和保險等第三產業,逐步實現多樣化產業結構,從源頭上減輕中心城區的污染,并實現城市經濟的多元化。
結語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特點,而不同的城市未來的發展方向也不盡相同,但可以肯定的是,環境生態化、生活低碳化、經濟發展可持續化的低碳生態模式一定會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而資源型城市作為一類較為特殊的城市,在發展中不可避免地遇到資源、環境、經濟等問題,恰恰都是低碳生態城市發展模式所致力解決的幾個重要方面。對資源型城市來說,低碳生態城市的發展模式不僅能夠較好地解決資源型城市發展面臨的最主要幾個問題,同時也對城市未來的發展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本文作者:邢新華 單位:上海現代建筑設計(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