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產品設計中低碳行為方式引導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目的對產品設計中的低碳行為方式引導進行研究。方法從低碳消費理念引導和產品使用方式引導及低碳行為方式引導入手,分別論述了產品設計中的低碳行為方式引導理念及方法,探討設計對消費者的思想引導和行動引導的路徑以及設計方法。結論通過低碳消費理念引導消費者從滿足欲望轉變為滿足需求,實現抑制其過度消費行為。其次通過產品低碳行為方式設計引導消費者,依次對其進行行動前引導、行動中引導和行動后引導,通過設計扭轉大眾的消費理念和消費行為,以一種生態的消費方式來實現低碳生活。
關鍵詞:產品設計;行為方式;設計引導;可持續
1低碳消費理念的引導
設計在經濟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設計理念的改變會引發消費理念的改變,低碳設計應該是體現出一種可持續性的消費觀,即從設計的可持續性轉變為可持續性設計中來。可持續性設計不僅指產品和服務的設計,而且還包括使用這些產品和服務方式及行為模式的設計。可持續發展相適應的設計理念是以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相處為前提,設計出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兼顧保障子孫后代永續發展需要的產品、服務或系統[1]。
1.1消費觀的引導
馬斯洛將人的需求劃分為生存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及自我實現需求等5個層次,人的需求會從生存需求逐步層層上升。需求與欲望之間是一個“度”的均衡,如生存需求是僅僅滿足生理基本需求還是追求美食、美服,這個就是人對自身欲望值的把握程度了。人類社會發展到現在,就是對于自身欲望的無限制滿足導致自然生態的失衡,尤其是西方消費文化和資本擴張影響下的“超前消費”模式派生出的揮霍浪費及炫富等過度消費現象已不可小覷。可以借鑒發展心理學中的“延遲滿足”理論來引導人們的消費觀,這個理論是為了獲取更有價值的長遠性目標,可以延遲、中斷或放棄一時的欲望,采用自律方式重新規劃人生的快樂與痛苦的次序,即面對問題并約束自身行為,然后解決問題并享受更大快樂。延遲滿足理論可以改變當前社會透支快樂和滿足的過度消費行為。日本“無印良品”的設計理念就與“延遲滿足”理論核心思想不謀而合,面對當前商業品牌的過度包裝和過度設計,其藝術總監原研哉表示設計就是“刪除多余的東西”,采用“簡化”與“克制”的設計理念,積極倡導和推行一種極簡主義的生活方式,對人們的生活態度和消費觀念產生了很深遠的影響。通過簡樸的色彩、環保材質及還原商品本質的低調設計手法,反而高調成為代表一種簡單而自然的生活方式的世界著名品牌。迅速使品牌發展從賣產品、賣服務跨越到販賣一種生活方式的最高境界,消費者也從單純的購物行為上升到一種生活概念和方式的踐行。這種“極簡”、“適量”的價值觀在日本因“禪宗”文化的影響,越來越多的人都奉行“少即是多”的極簡主義生活原則。在日常生活中只保留生活必需品,克制自身的過度消費行為,通過減少自己擁有的物品數量抵制物對人的異化,獲得身心的解放和自由,因此,這種設計訴求強調“只有把個體的人的需求模式放大到整個人類的需求模式,把現實的需求模式擴展為社會歷史的需求模式[2],才能使設計上升到倫理道德層面的引領。
1.2產品使用方式的引導
商品社會的通常消費模式都是通過先購買商品,將商品變成自己的私有財產,繼而才能使用產品獲得服務。這種產品的使用方式在低碳設計中被徹底顛覆了,它首先破除了消費者對商品即“物”的占有,從使用而不占有的角度來重新規劃如何通過低碳方式設計,來重構和優化產品生態,因此,設計有時并不是一種物質或有形的產品,它有時就是一種服務或一種新的做事方法,這種新的思維模式已經從產品服務系統的可持續發展,轉變為探索新的生活模式的思維模式中。可持續設計理念下的產品是出租而非賣品,如英特飛地毯公司是一家全球性的地毯制造商,該公司倡導了一項商用瓷磚地板租賃業務,即商品的所有權為公司所有,用戶只需付租賃費就可以使用該公司產品和服務,生產在生命周期結束后再有效地回收,對其進行翻新或循環二次利用,實現了產品零生態足跡的目標,成為全球可持續發展的佼佼者。這種盈利模式倡導資源共享,將產品與服務結合起來的產品服務系統設計,通過提供服務而非產品獲得利潤,這就從源頭上減少了產品的生產量和垃圾的產生,大大節約了能源和物質。這種新的產品使用方式引領了新的消費模式,消費者無需為購買產品所累,只需購買產品的使用權,這就是具有可持續行為方式引領的最佳可持續行為設計。設計師關注的并非產品,而是側重和滿足用戶對效益和功能的需求,盡量推行多種多樣的可持續用戶行為,以此反過來完善產品服務系統功能。目前的各種公共租賃服務,如自行車租賃、汽車租賃、服裝租賃都已較為完善,但其他產品的租賃才剛起步,因此,如何完善產品服務系統設計比重新設計一件產品更具有挑戰性。
2低碳行為方式的引導
在設計中每件產品都承載了設計師對于設計的思考,也包含了設計師對于使用者實際操作產品時的行為預期,因此,產品設計本身就是對使用者行為引導的具體化[3]。使用者在使用產品的過程中會無意識地受到使用行為方式的引導。從用戶角度出發,按照接觸產品的過程可以將這種引導作用分為以下3個過程:行動前引導、行動中引導和行動后引導[4]。
2.1行動前的認知引導
認知心理學認為,人的行為和認知是相互依存轉換的,認知能夠改變行為,行為也能夠改變認知。要提高消費者的低碳認知水平和低碳行為規范,必須要營造低碳消費理念和低碳行為規范,這需要政府、社會的引導和國人共同的努力,以此引領低碳生產生活方式。首先,政府要健全低碳政策體系,倡導低碳生活和低碳價值觀,如廣東省發改委在2015年1月制定了《廣東省碳普惠制試點工作實施方案》,該方案在廣東省廣泛開展低碳社區、低碳校園、低碳酒店、低碳景區創建活動。以低碳社區構建為例,通過居民的水、電、煤氣使用量與社區人均量進行比較,節約量能夠轉換成相應的減排量,最終折算成一定數量的“碳幣”,在消費者購買其他物品時,可以“碳幣”獲得一定比例的折扣及優惠,鼓勵居民低碳消費行為。這些低碳行為從水、電、煤氣等資源的節約,逐漸延伸到出行、購物等行為中。使人們在日常的細微生活中確立低碳生活方式,從點滴做起,逐步修正以往的行為陋習。為了引領消費者對低碳產品的鑒別,我國目前制定了《環境認證中心開展低碳產品認證》發展規劃,將低碳產品認證分為3個階段,中國環境標志—低碳產品階段、產品碳足跡標志階段、產品碳等級標志階段,將商品在生產過程中排放的溫室氣體量用產品標簽的形式量化標示出來。低碳產品認證可以引導生產企業向低碳生產模式轉變,還能幫助廣大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進行正確的判斷和選擇,為全社會樹立良性消費價值導向,引導生產商和消費者為保護生態平衡做出應有貢獻。企業要以低碳技術促進低碳產品的開發與應用為己任,主動承擔起社會責任,讓消費者在與產品的使用與體驗中,逐步培養和建立環保的社會意識和價值觀。如索尼公司以“為了下一代”為設計理念,推出了"odo"系列的手動發電新概念產品,開啟了一種新的寓教于樂的可持續性設計思路,該系列分別是數碼相機、攝像機、立體聲耳機等6款產品。產品的材質都是可循環再利用植物原料或可再生塑料,全部采用手動發電模式自給自足,讓孩子們體驗和感受人與機器之間的關系,用手動旋轉產生電流使用產品拍照激發起好奇心,引領其低碳價值觀的形成并以此促進兒童日常良性消費行為的養成。可持續設計倡導一種生態的消費方式來實現低碳生活,主要通過設計非物質性的服務體系來減輕對物質產品的需求。如熒光棒是當前各種大型演唱會及晚會營造現場氣氛的必備用品,但每一場晚會的結束都會帶來大量的廢棄熒光棒。為減少環境污染,倡導低碳生活,2013年香港歌星鄧紫棋在舉辦個人巡回演唱會時,組織者特意讓設計師設計了一款可以呈現熒光效果的手機APP。通過前期宣傳使參加演唱會的每個人都最終以手機的熒光色彩變換,代替了熒光棒的使用,通過設計扭轉了大眾的消費理念和消費行為,顯現出非物質設計思考的起點和終點不再僅限于有形的“物”的創造,而是更加重視無形的“非物質”的創造擴展[5]。
2.2行動中的語意引導
產品設計要通過產品語意引導人們的目標導向行為,通過產品操作過程來實現人的行為目的,用設計的力量引導用戶合理消費。產品設計中的低碳行為方式設計可通過知覺引導和操作引導來完成,它是以認知心理學中的視知覺理論作為指導,對產品形態進行視覺分析與規劃,應用暗喻、明喻、類比、寓意、引用等轉化,來建立科技產品與文化特質之間的視覺關聯,賦予造型的意義[6],以此使人們感受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并認同一種理念與生活。以圖形隱喻引導為例:公共衛生間里的抽紙盒設計,面板上有一塊透明有機板采用南美大陸的外形為鏤空圖形,內部裝有綠色的紙巾,隨著人們的不斷抽取和使用,南美大陸的綠色會隨著紙張的減少逐步縮減,以此讓人們直觀地“看到”南美洲森林資源的銳減,通過賦予造型以特定的意義來傳達其形態所包含的深層內涵。另以聲音引導為例,日本設計師坂茂對傳統衛生紙進行了再設計,巧妙地將常用的圓筒芯改為方形圓筒芯,衛生紙的外形也自然成為方形。一方面方便搬運和儲藏,另一方面,方形會因阻力帶來抽拉的不便,發出“喀噠-喀噠”的聲音,以此傳達產品的限定及約束性導向,引發用戶的注意繼而實現節約用紙的行為。現在刷卡及支票等方式的支付行為手段,使許多人在消費時不知不覺的過度消費。為解決這一難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的一位設計師,發明了一套被稱為"Proverbial"的智能錢包,分別有3款樣式。智能錢包內置一臺微型電腦,運用藍牙技術與手機相連,通過手機可以隨時掌握網上的消費狀況。第一款錢包會隨著主人銀行的余額多少自動膨脹或收縮,隨時提醒用戶的消費變化。第二款內置有一個鉸鏈,當余額不多時鉸鏈會越來越緊,以此阻止消費行為。第三款則是每次消費會有振動提示,震動時間的長短會隨著金額大小而變化。正如這位設計師所說:“Proverbial錢包在你通過虛擬資產購買東西時賦予你直接的金錢觀。反映個人資產和交易的觸覺反饋有助于我們形成潛意識的金錢觀,引導你做出負責任的決定”,通過人機之間的互動、交流,幫助消費者理性消費。
2.3行動后的反思引導
人們在使用產品時一般很少會對自己的行為后果進行反思,產品低碳設計通過對用戶的操作行為進行信息反饋,及時提醒用戶的操作結果,從而引起注意并反思自己的行為方式,將不良習慣轉變為正確的操作行為。這主要通過圖形、語言、文字等視覺信息進行有效的引導。如一般人的用電、用水習慣都不同,這源于人們沒有直觀的看到水電的消耗而經常處于一種“無意識”地浪費。韓國設計師設計了一個可以實時顯示能耗的電源插頭,人們在其面板上可以直觀的看到電器能耗的數字遞增變化,引導人們反思自身的用電習慣,促使其行為的改變。針對日常生活中用完的廢電池,一般人都不知道電池耗盡后仍能提供0.8~1.2V的電壓,而LED燈僅需要2V的電壓。韓國設計師設計的EnergySeed路燈就利用廢棄電池里面殘余的電力作為其能源,該款路燈由LED燈環和電池回收桶組成,電池回收桶為LED燈的燈柱,回收桶上端面板為多開口設計,人們可以將家里廢棄的電池輕松地塞進對應的開口里,就能讓LED燈亮起來。通過巧妙的設計改變了人們固有的消費行為習慣,同時也解決了廢舊電池集中回收難的棘手問題。企業在其產品生產和流通中適時的導入低碳性設計引導,將起到事半功倍的引領作用。如為了鼓勵和引導人們重新審視廢物的利用價值,可口可樂聯合奧美中國在越南和泰國發起了一次名為“第二生命”的大型公益活動,旨在解決人們喝完飲料后將飲料瓶用完即棄的消費行為,通過設計來延續飲料瓶的生命周期和利用價值。該公司專門免費為可口可樂飲料瓶設計研制了16種功能不同的替換性瓶蓋,人們只需要將其擰在廢棄的飲料瓶上,飲料瓶就立刻變成噴壺、水槍、轉筆刀、燈具、啞鈴、筆刷等工具,通過設計賦予飲料瓶全新的功能和用途。為將飲料瓶循環利用,可口可樂公司又推出了以飲料瓶為打印原材料的EKOCYCLECUBE3D打印機。它通過將紅、黑、白等回收飲料瓶熔絲成為各色打印材質,使用戶在家里就可以通過3D打印機打印出手機殼、手環、花瓶及掛件等物品,將廢棄的飲料瓶變廢為寶。此舉讓人們對司空見慣的飲料瓶刮目相看,以此引發人們對自己的日常行為習慣進行反思,這種引發思考的反思水平設計側重的是產品的信息文化及產品效用的意義,它是情感體驗的最深層面,以情感紐帶聯結起了產品與人之間溝通路徑。
3結語
從“綠色設計的”3R,到“生態設計”的LCA,再到“產品服務系統設計”的ServiceSystem,直到現在對設計公正的呼吁[7]。設計也從單純的“實用”、“美觀”層次上升到解決當前社會中存在的矛盾等問題層面上。設計的調節功能是設計從文化層面思考和解決當前社會存在的矛盾問題,這遠遠超越了之前設計從技術層面的思考。這就導致了設計內涵的改變,從對“物”的有形設計向“非物”的服務設計轉變。設計的尺度不再只是為了個體人的設計,而是為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而設計,以此構筑一個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功能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8]。設計師將不再以功能的設計來滿足人們的欲望,而是以低碳行為方式設計引領人們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大生態理念,引導消費者以一種生態的消費方式來實現低碳生活,因此,只有把設計創作的自由度限定在一個合理的多維度的空間之內[9],不為技術和狹隘利益所操縱,不被“畸形”與“偽證”的原創所蒙蔽,恪守倫理、道德、生態、科學的有限度掌控原則,牢記今日的設計不僅需要為企業解決當務之“急”,更需要為社會解決未來之“憂”[10],引領設計回歸到應有的本真與良性發展之中。
作者:薛生健 薛晗 單位:江蘇理工學院 南京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