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非遺下地方戲曲鄉土性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非遺保護的視域下,素有“戲曲之鄉”美譽的保定有著豐富多彩的地方劇種。本文從保定地方戲曲的鄉音、鄉俗、鄉情三個方面入手分析其鄉土性的特征和個案,對保定地方戲鄉土性和現代性進行探討,以期為保定地方戲的傳承與發展找出問題并尋求答案。
關鍵詞:非遺視域;地方戲曲;鄉土性研究
河北保定具有豐富的鄉土藝術資源,擁有極具鮮明地域特色的多種類的鄉土藝術形式。目前具有一定影響力的保定地方戲曲有十幾種,其中被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的有河北梆子、絲弦、哈哈腔、秧歌戲、老調(保定老調),被列入省級非遺名錄的有橫岐調、賢寓調高陽河西村昆曲、新穎調、十不閑。保定地方戲曲反映著保定人民的語言特點、生活習俗、文化愛好、社會心理和審美趣味等,表達了保定人民的生命情感和思想意識,構建起了最能集中體現保定本土文化心理和審美意識的獨特文化形式,最終構成了保定地方戲曲與眾不同的獨特的鄉土性。
一、地方戲曲的鄉土性
戲曲地方戲大多誕生于鄉村,根也在農村。地方戲源自鄉間民眾生活勞作和人物情事,通過凝練升華為藝術語言而集中表現鄉村閭里的民風人情、風物故事,最終以民間的立場和鄉土的視野來觀察、呈現出社會文化百態,強調本土的鄉音、鄉俗、鄉情,具有濃烈的鄉土氣息和味道。
(一)鄉音
鄉音之所以美,是因其能反映某一方言的音樂美和聲韻感,而且地方戲使用方言唱白,又進一步加深了與方言關系密切的戲曲聲腔的繼承與發展。經過長期發展,保定地區人民的“鄉音”鄉土性逐漸確立起來,主要由其唱腔音調、地方土話和生活化語言等構成,并形成了成體系的鄉音演唱系統。就其藝術語言來看,保定地方戲曲的腔調分板腔體和曲牌體,屬于板腔體的有河北梆子、老調、哈哈腔、定州秧歌、橫岐調、上四調等,屬于曲牌體的有保定絲弦、高陽昆曲、詩賦弦等。保定地方戲曲使用方言演唱,使其極為貼近普通人民的生活,生動形象,別具一格。如橫岐調《小姑賢》中劉氏唱道:“與婆母做來了面湯一碗,婆母叫嚇得我不知怎么著。”詩賦弦劇目《老少換》中馬胡倫唱道:“老西(兒)我跪溜平,磕頭我叫祖宗。打我也不動手,罵我還不應聲。死活不對,不對行不行。”詩賦弦劇目《瞧親家》中大郎唱道:“清晨(耶)早起(耶)到街西(呀哈嗨)。大家伙商量把球踢,(哎嗨)誰贏了誰是便宜。(哎嗨哎吆)誰贏了便是便宜。”另外,百姓生活中的俚語俗言也被運用到了作品中,如詩賦弦《禿子換》:旦:我家貧門貧戶的,你家秀才啷當兒的,我看你是夜貓子進宅吧!生:此話怎講?旦:無事不來唄!生:姨奶奶真是高才(“猜”的諧音)旦:高材連坑打深點!(“猜”轉化為“材”棺材)
(二)鄉俗
如果說鄉音是地方戲曲的殼,鄉俗則是地方戲曲的里,是經歷很長一段歷史時期發展后沉淀下來的具有一定教化功能的鄉土民俗。保定地方戲曲的鄉俗特征體現在通過講述具有鄉土情味的故事劇情,來傳達民間鄉俗禮法與文化。在保定地方戲曲的題材里,就有直接反映風俗習俗的劇目。如哈哈腔《接閨女》中臘花媽的唱段真實地反映了鄉里村社廟會搭臺唱戲、接親請友的風俗:“年年有一個五月二十八,樂壞了老婆子李大媽。一年一度大廟會,過了門的小媳婦兒她住娘家。今年的廟會更熱鬧,接親的請友的用車拉。村邊搭臺唱大戲,敲鑼打鼓吹喇叭。大媽我不把別人想,單想我那寶貝疙瘩小蠟花。”此外,也有運用故事將傳統鄉俗、傳統倫理傳達給民眾的。這類鄉俗性傾向明顯的作品具有很強的鄉俗教化功能,集中體現在歷史題材劇、社會題材劇、家庭倫理劇等保定地方戲曲劇目中。歷史題材劇方面,大多取材于歷史真實人物或傳說人物,在整理歷史資料后進行藝術創作,宣揚著濃郁的褒善貶惡的道德史觀和鮮明的賞善罰惡的民俗意識,以弘揚忠孝節義為天職,以懲勸世道人心為本,表現出對明君圣主的摯愛和對賢俠忠良之士的褒揚。比如有謳歌圣主明君的帝王將相劇(河北梆子《乾隆下江南》、老調《忠烈千秋》),歌頌正義執政官員的廉吏清官劇(老調《調寇》《清風吏》、保定絲弦《海瑞搜官》),贊揚俠義襄助的壯士豪俠劇(哈哈腔《小幽州》、高陽昆曲《義俠記》),講述征戰討伐的英雄戰爭劇(河北梆子《穆桂英頌》、定州秧歌《破雄州》)。社會題材劇方面,主要來源于傳說故事、野史、筆記小說、社會真實事件以及說書、大鼓等其他門類藝術,劇目內容涉及社會萬象的各個方面,既有忠孝仁慈、家長里短,也有人生處世、教化規勸,張揚著傳統文化積淀下來的愛善仁德、賢良之行。最后還有一類是通過敘述故事從社會角度發表對人生和社會的看法。總的來說,鄉俗性說到底是教人明理,借著戲曲的演繹去傳播是非觀念、民俗理想和人生追求。
(三)鄉情
鄉俗的理有時難免刻板,它是維系鄉民的硬關系,這時,鄉情發揮出獨特的作用,成為維系鄉民的軟關系。在地方戲曲的鄉土性特征里,鄉情并非是俗稱的故鄉之情,而是長在同一片鄉土上的人民的各種情感總和,以及他們之間的情感共鳴與共情。保定民間自古以來不乏充滿各種人情味的感人故事,這些故事成為了保定地方戲曲極好的創作素材,最終成就了一批直接表達民眾情感、抒發男女情愛的愛情劇。其中最能引發鄉情的應該是有情人終成眷屬的類型,定州秧歌劇《雙鎖柜》《楊福錄投親》即是代表作。《雙鎖柜》講余甫姐和王漢其自幼青梅竹馬、訂有婚約,而甫姐之父嫌貧愛富,逼其女另嫁蔣家,甫姐出嫁之夜約漢其相會商量對策,不料藏于柜中的漢其被當作嫁妝抬到蔣家,并被蔣妹臨姐于洞房中找出,二人又訂終身,后在丫鬟的幫助下,甫姐、漢其、臨妹三人連夜逃回王家拜堂成親。《楊福錄投親》講王霞之女王月英自幼與河南書生楊福祿定親,楊在投親途中被黃桂騙走投親憑據,致使王霞認下黃桂,把楊趕出府來。楊一氣之下欲去王府花園懸梁自盡,被月英使女春花救下。楊為報救命之恩,與春花訂下終身。春花詢問得知楊是河南姑爺,將小姐引至花園,二人互贈情物后進京趕考。楊玉春與王美容、楊福祿與王月英雖經歷波折,但有情人終成眷屬。另一類頗受歡迎的是一見鐘情的劇目,如哈哈腔《王小打鳥》中的王小和苗梅,二人有一段這樣的對唱:苗梅:他墨黑的頭發綰雙髻,一張彎弓肩上搭。王小:他青絲髻兒頭頂挽,海棠花兒鬢邊插。苗梅:他五官長得沒挑撿。王小:小臉蛋兒不方不圓像朵花。苗梅:他好比牡丹花兒剛開放。王小:她好比池中獨放粉蓮花。苗梅:大理花,王小:芙蓉花,苗梅:美人蕉,王小:芍藥花,合:(嗯哎)都不如他(她)。
二、從鄉土性走向現代性
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①鄉土性是中國農村乃至由農村延伸出去的社區的文化所在。與鄉土性相對應的現代性,則是以人為本,注重人和自然、社會的關系協調和諧,是在典型意義上的一種全新的社會生活和組織的模樣。從鄉土性到現代性的轉變,是鄉里民眾的情感、理想、價值觀念、社會態度、道德風尚等方面轉變后,逐漸形成了一套具有現代意味的日常生活意識和精神。
(一)從文化震驚到文化融合
保定地方戲曲發展至今日,其鄉土性形成了“傳統—現代”的二元框架,鄉土性代表傳統性,城市性指向現代性。從區域空間來看,鄉土性與城市性是對立的。從精神內核來看,二者卻又是繼承與發展的統一關系。保定地方戲曲鄉土性和現代性的關系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保定地方戲曲在從鄉土性走向現代性的過程中,首先會迎來“文化震驚”的現象。社會學中將“生活在某一文化中的人初次接觸到另外一種文化模式的時候所表現出心理上的緊張和精神上的壓抑稱為文化震驚”。②這種“文化震驚”是幾乎所有傳統文化在遭遇現代文化文明時都會出現的,保定地方戲曲亦然。可追溯到金代院本的保定地方戲曲發展到今日,隨著時代的更迭,城市文化和現代性的各種文化的沖擊與融合,其間經歷的“文化震驚”不枚勝舉,“文化震驚”之后迎來的便是“文化變遷與融合”。比較典型的是有清一代,由于政治動蕩,北京的戲曲藝人向北京四周流動,大批外來劇種流入保定地區,與保定地方戲曲文化、方言、藝術、民俗融合,保定地方戲曲由此變得活躍起來,興建了一批戲樓、戲院,不同地域的戲曲藝人在保定同臺演出。保定一帶的戲曲發展形成了一種大包容、大融合的繁榮局面,從而帶動了保定地域戲曲藝術的發展。
(二)從傳統性到現代性
對很多地方戲曲來說,新編劇是創作者對時代產生新思考、發掘現代意識和時代感,繼而創作出的具有現代意識命題和歷史責任感的新型作品。保定地方戲曲鄉土性與現代性融合的最好例證也是現代新編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保定的各個地方劇團除了演出傳統劇目外,還經常性地創編一些具有時代特征的新劇。這些新劇具有較強的時代感和思想性,不僅包括表現新人、新事、新氣象、時代新風貌的劇目,還包括借古說今、融現代精神于傳統、言社會新精神的劇目。其中一類為古裝新排現代劇,劇目中的人、事是古代的,但其承載的精神內核極具現代意味。比如有講述淶源縣令甘汝來愛民如子、不畏強暴、敢于斗爭的保定老調《拒馬令》,講述保定市容城縣北河照村古代官員楊繼盛剛正不阿、忠君愛民、冒死彈劾嚴嵩的河北梆子新編劇目《萬古丹心》等。此類作品結合了當下反腐倡廉等時事政治和熱門話題,旨在弘揚剛正不阿、清正廉潔的精神,傳播社會正能量,弘揚人間正氣,為反腐倡廉、實現中國夢作出貢獻。另一類為新型現代戲,如反映1934年為推翻反動政府統治的五里崗農民舉行暴動的河北梆子《五里崗暴動》,敘述運河河工之女紅杏不畏河霸、走上革命道路的哈哈腔《風雨紅杏》,以及老調劇目《婚事》、秧歌劇《白洋淀的春天》、橫岐調《奪印》、上四調《論煙草的功能》、哈哈腔《江山多嬌》、碰板調《小女婿》等。現代新劇具有很強的時代性、直接性的特點,故事時代背景和欣賞者所處的時代相近,更能引起欣賞者的關注,召喚起欣賞者的共鳴。
三、鄉土性的非遺傳承與發展
(一)堅持鄉土性本位
隨著時代的發展,如何給保定地方戲曲拓展更寬廣的發展空間,成為眾多專家學者關注的焦點。鄉土性是保定地方戲曲走向現代性的重要起點,做好鄉土性的非遺傳承與發展至關重要。堅持鄉土性本位,主要是堅持鄉土性的理論研究和人才發展定位。鄉土性是保定地方戲曲的源,人才培養是保定地方戲曲的流。在戲曲傳承與發展上,必須堅持“源”與“流”的結合,堅持“源”才可能發展出“流”。人才培養作為地方戲曲振興的關鍵所在,主要包括理論研究人才和創作實踐人才培養、區域人才及高校人才培養。理論人才的培養可立足高校高起點,通過高校與各類戲曲研究機構的學術互動來推進保定地方戲曲的鄉土性研究。培養創作實踐人才要立足民間立場,通過師徒傳授或非遺傳承來培養新時代戲曲人才。
(二)堅持融合與創新
近代以來,保定地方戲曲在戲劇變革和中外文化交流的歷史潮流中起起伏伏,不斷變化與發展。進入20世紀,保定地方戲曲成為國家和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對象,如何融合與創新,成為其當代發展的主旋律。新媒體和跨文化是當今社會文化與藝術變革繞不開的兩個關鍵詞,保定地方戲曲可著眼這兩個方面進行開拓創新。新媒體具有傳播交互性強、年輕人參與度高的特點,融入新媒體,可加強網絡互動、全面優化體驗,可視可感地呈現保定地方戲曲的藝術形態,讓更多年輕觀眾去感知和體驗其藝術魅力。開展跨文化、跨區域融合則是一條民族化和國際化的融合創新之路,在此方面,可通過國際交流、“一帶一路”交流等開展跨國界、跨族群的創作融合與創新。保定地方戲曲跨文化融合主要體現在跨文化創作上,包括劇目的新創、表演人才的互訪交流、表導演方面的跨界合作等。綜上所述,在非遺保護視域下,鄉土性是保定地方戲曲寶貴的根,亦是其對中國戲曲的獨特貢獻,鄉音、鄉俗、鄉情是保定地方戲曲鄉土性的根本特征,也是保定地方戲曲從鄉土性和現代性的對立走向統一的重要支撐,是其藝術與城市文化及跨文化融合的魅力之源。保定地方戲曲應在當代語境下將鄉土性與現代性充分結合起來,融入現代性元素,在非遺保護的背景下,激發新一輪地方戲曲的復興之旅。
作者:暢志華 單位:保定學院音樂舞蹈學院